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关注风雨中的生命
贾平凹的散文《风雨》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201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调整时新增的。很多老师在看后表示很难教,对文章的主题很难把握。大部分的教案、课件或参考书都是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做这样的归纳:“……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我以为,这是不完整的解读,《风雨》的主题绝不应该只看到“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更应该要看到对弱小生命和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我们且来看看《风雨》原文的结尾:“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风雨来了,老人应该患有风湿病,只好“使劲捶着腰腿”,这是痛苦而无奈的事,何来温暖之感?小孩也因风雨不能外出玩耍,只是在无奈与无聊中,因为爱玩的天性,“惊喜地”发现了门外涨水成池,可以折纸船,于是,只敢“趴在门缝”“一只一只放出去”,除了“天真纯洁性情”外,更多的是无奈的求乐之举。
  贾平凹善于用独特的视角看待生活,还原真实的生活味道,并始终坚持文学创作要用简炼、含蓄、质朴、平实的语言,这造就了他散文的一大特点:淡泊含蓄。他要求散文要写出“生活实感,写出生活的原生态”,同时,他又认为“好的散文,必须是事实和看法都有” [1 ],他的有些散文,借着看似“超然物外,置身事外”的客观,含蓄地表达一种强烈的主观情感;看似信笔涂鸦而成的文章,却在字里行间深藏着某种生活的哲思,甚至是禅思,也就是“作者要写出的地方”。www.11665.COm《风雨》便是具有这一特色的散文。初读,会觉得作者没有渗透自己的情感,也没有写出什么哲理,纯粹是对景物的客观描绘,但实际上它是以动写静,写出了一种心游自然时的观望情绪。观望什么呢?那我们就不得不注意到他散文的另一个特点——人文关怀,特别是对弱小生命和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使他的有些散文闪耀着人性之光,蕴含着“虚怀天下风雨”的气息。他曾经说过,要关注日常生活,写散文“要虚怀天下风雨,你便有源于高度的自觉,而不限于就事论事。” [2 ]。贾平凹早年艰辛的生活经历,使他早期作品更多地反映社会的苦难,反映对底层人民的同情,“(贾平凹)在精神上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知识分子,而且对底层保持长久的关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系教授伍方斐语)《风雨》便是他早期的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看似“超然物外,置身事外,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没有只言片语的抒情和议论,但我们若在了解了“贾氏散文”的两个特点后,静下心来,再次进入《风雨》文本,仔细地逐字逐句地品咂,就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真实地还原了芸芸众生(树林、垂柳、杨叶、芦苇、葡萄蔓、浮萍、羊、苍蝇、鸟儿、猫、鱼儿、女孩、老头、孩子)在风雨中的生存本相。文中的动植物或弱小,或卑微,面对狂风暴雨,或不堪一击,或本能地躲避;文中的女孩、老人、孩子们不是幼小,就是老弱多病,面对大的风雨,也是无力抵抗的。然而就是在这些客观的描述中,作者淡淡地在风雨中湿漉漉地渗透着对弱小生命和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关注。我们还应看到,风雨的描写呈现出全知全能全景式的俯瞰,使作者产生了一种地位优势,它会喚起作者内心的大悲悯,于是有了那种关怀!原来他在心游自然时,一直在观望着风雨中的弱小生命和他们的命运,这就是《风雨》所隐含的重要的人文情怀。
  《教参》中《风雨》一课的“问题研究”部分虽然提供了主题参考,却没有明确,也没有提及上述问题,后面“有关资料”所提供的参考文章《<风雨>三议》也未明确提及,许多老师或不知所措,或不明就里,便不曾(或懒得)思考过,便只好一律地“温暖的画面”着,笼统地对文字进行简单粗浅的表面概括。未能进入文本的深处,那又怎能引领学生与作者一起心游自然,然后对文中的“芸芸众生”产生同情与关注呢?又怎能与作者做一番心灵沟通与情感共鸣呢?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下,学生最终也就只能停留在浅表的印象中。
  因此,在教学《风雨》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逐句逐段地,一步一步地深入文本,进行细细的品咂:
  师:第一段表现了什么?
  生:风很大


  师:对树林的影响呢?请用原文回答。
  生:“鼓了就陷,陷了再鼓”、“飘忽不能固定”、“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师:虽如此,但总算“再也扯不断”,这说明树林勉强抵住了风雨,还真叫人担心。你们有这种感觉吗?
  生:有。
  师:第二段写风雨中的垂柳、杨叶、芦苇。相比树林,垂柳、杨叶、芦苇就没那么好过了,它们在风雨中的情状如何?
  生:“垂柳全乱了线条”,“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
  师:三者相比,那片芦苇的命运最惨,不仅倒伏了,还“响着破裂的颤声。”至此,你听到的仅仅是破裂的颤声吗?
  生:不是。
  师:那你还听到什么呢?
  生:……
  师:那是芦苇在风雨中不幸的哀鸣。你是不是也感觉到了呢?是不是会同情那脆弱的芦苇呢?
  生:感觉到了。会同情。
  师:第三段写什么呢?
  生:写羊和女孩。
  师:在风雨中,羊的处境又会怎样呢?它能抵挡住风雨吗?
  生:羊跌倒了,“失去了白的颜色”,不能抵挡住风雨。
  师:是的,羊本来就是弱小的动物,在风雨中更需要帮助,需要主人去把它牵回羊圈躲避风雨,紧接着穿红衫子的女孩出现了,她冲出门去,为何“又立即要返回”?
  生:风太大,牵不回羊,所以要返回。
  师:返回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风太大,无法返回。
  师:是呀,不仅牵羊无法实现,连自己都回不来了,只能“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长时间走不上去”,风雨确实太大了。看到这里,你是冰冷地看着风雨中的一切,还是为那个弱小的女孩担心呢? 生:担心女孩。
  师:在大风大雨中,女孩显得那样弱小,我们不禁为那个弱小的女孩担心,担心她在风雨中的命运,心情也骤然紧张起来。这时画面一转,第四段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它们在风雨中的情状又是如何的呢?
  生:写了葡萄蔓,“像一条死蛇”、“软成一堆”。写了苍蝇,在电线上躲避风雨。……
  师:从“攀附”一词可以看出葡萄蔓是寄生植物,苍蝇是令人讨厌的,这些本不应当进入作者关注的视野,又为何要写进散文呢?
  生:……
  师:在大自然的风雨面前,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无论强大的还是弱小的,无论善良的还是卑微的。接下来,请你们概括一下第五段的内容。
  生:鸟巢掉到地上,鸟儿想去护巢,却从空中摔到地上。
  师:想象一下,鸟儿没有了巢会怎样?本能会怎么做?“飞来要守住”,但结果呢?“却飞不下来”,更糟的是,“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看到这,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
  生:同情小鸟。小鸟真可怜。……
  师:是呀,看到此处,我们不禁同情小鸟的不幸遭遇。紧接着进入我们视线的是猫,猫从哪里来?为何“精湿的”?跑来做什么?
  生:从外面的雨中跑来,“精湿的”是被雨淋湿了。跑来躲避风雨。
  师:从猫“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你会想到什么?
  生:……
  师:为躲避风雨,即使弱小的猫,也会本能地激发力量。试想一下,要是猫没跳成功,是否也会跟这瓦片一样的命运:“垂直落下,碎成一堆”?你是不是也为那只猫捏了一把汗呢?
  生:会。
  师:接下来,我们关注一下浮萍和几条鱼儿有怎样的命运,请你来回答一下。
  生: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师:作者为什么要在我们面前展示这一切呢?
  生:让我们关注浮萍和鱼儿在风雨中的命运。
  师:是呀!无依无靠的浮萍任凭被风雨“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不幸的鱼儿也被冲离了赖以生存的池塘,“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是多么地不幸啊!文章最后一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小屋里老头和孩子们的活动(写了老头捶着腰腿,孩子们放纸船)。
  师:为什么门窗都关上了,“油灯还是点不着”?
  生:风太大了。
  师:对,还是有风进来,可见风雨的大,小屋无法完全屏蔽风雨,我们也不禁为小木屋担心起来。老头为什么“在使劲捶着腰腿”?看到这一幕,你有何感受?
  生:为老人担心。希望风雨赶快停。……
  师:老人应该患有风湿病,一到下

天,风湿病会加剧,疼痛难忍,只好“使劲捶着腰腿”,我们为老人担心,希望雨快停,他的病痛可以减轻。
  师:当你看到孩子们叠纸船时,你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小孩天真可爱,充满童趣。……
  师:是的,这里表达出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但是风雨对孩子真的没有影响吗?孩子们为何“全趴在门缝”?
  生:有影响,刮风下雨无法到外头玩,只能躲在家里,所以“全趴在门缝”。
  师:很好!孩子们也关心风雨,在风雨中,孩子们也是弱小的,风雨使得孩子爱玩的天性无法发挥,怎么办?好在下大雨了,孩子们“惊喜地”发现门前涨水了,可以放纸船,但也只敢“趴在门缝”,“一只一只放出去”。至此,同学们,我们从课文整体来看,不难发现文中的芦苇、葡萄蔓、浮萍、羊、苍蝇、鸟儿、猫、鱼儿、女孩、老头、孩子,都是弱者,他们在风雨中的命运都很让人担忧,他们或回不了家,或被冲上了岸,或被摔到地上,或勉强躲避了风雨,或疾病加重,或苦中求乐,无不引起我们的同情和关注,原来作者不仅仅在结尾展示儿童的童真和童趣,更是一直观注着风雨中的弱小生命和他们的命运,这就是《风雨》所展现的重要的人文关怀要素。
  以上的解读引领,并不是要学生做深难度的分析,只要在介绍贾平凹的散文有着“淡泊含蓄”、“人文关怀”等风格和个性特点基础上,然后引导学生逐句逐段地品咂,很容易就可以让学生关注到风雨中的生命。若是简单地将《风雨》主题概括为“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就必然会断章取义,感悟不到作者的人文情怀。
  当然,对《风雨》的文本解读还可以有其他合理的解读,但无论如何,对任何一篇教材的文本解读,既要顾及作者的整体艺术风格,也要立足全文全篇,然后逐句逐段地,一步一步地去深入文本,进行细读,才能做到正确、完整而又个性化的解读。
  参考文献:
  [1]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23日。
  [2]贾平凹:《散文就是散文——自我告警之二》,《贾平凹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
  (责任编辑:赖一郎)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风雨 中的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认识《中国档案》 关注《中国档案》 支持…
    关注社会养老 创新养老模式
    关注民生与行政司法救济
    试析关注女性就业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农村 关注“城中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