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论陌生人社会构建

摘 要:陌生人社会从其字面意思去理解,更多的可能理解为一种缺少关怀的冰冷社会,而从法律的角度理性的去考虑,在陌生的世界里更多了一种公平和平等,每个人都以陌生人的身份来维护自身的利益,那这样就多的是用理性去考虑问题,少了感性的因素。从对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理解出发,对当今社会的熟人社会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从而引申出如何建立一个陌生人社会的理论构想。
  关键词: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法治

  熟人社会是中国文化与社会的一大特点和一大传统,也是理解历史和现实的一大关键,更是东西方文化不同之所在。为什么许多西方的规章制度、法治传统到了中国却变了样?为什么中国的关系风如此盛行,而许多规章制度犹如浮云,形同虚设?为什么在中国做生意有很多幕后交易,甚至体育竞技还有那么多的黑哨?为何腐败现象一直那么猖獗?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熟人社会之传统无疑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目共睹,但中国的法治建设仍然不够完善,中国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和传统,新的和旧的并存的社会,中国也需要构建一个真正的陌生人社会。
  1 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费先生认为,在乡土社会这样的“熟人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因为“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由此可见“熟人社会”就是“关系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由每一个点连成一个线,构成一张张关系网。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关系,而近乎所有的关系都可以用“熟人”来进行诠释:只要有关系就可以成为熟人,通过熟人获得更多的关系,再成为熟人……这样循环往复,社会中一张张复杂的关系网交织、延展开来。wwW.11665.coM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关系社会。梁漱溟在把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进行了对比之后断言,中国社会既不是社会本位,也不是个人本位,而是伦理本位,也即是熟人关系本位。如今的熟人社会与传统社会中强调的血缘和亲缘的“熟人”有所不同,如今的“熟人”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想成为熟人的原因都是为了给自己谋利益,这种带有功利性目的反而是一种文明的倒退。
  2 陌生人社会
  再说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人们在较大的环境中活动,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都是陌生人,所以要讲个明白,也才需要画个押、签个字,也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而“法治社会”,也被称为“陌生人社会”或“契约社会”,准确地说它应该是一个“民主健全的法治社会”也就是未来社会。“熟人社会”必然要向“法治社会”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陌生人社会”是和关系社会、“熟人社会”相对而言的概念。在一个良好的“陌生人社会”:“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或陌生人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在收音机、电视或报纸上告诉我们世界上的新闻……如果我们生病进医院,陌生人切开我们的身体、清洗我们、护理我们、杀死我们或治愈我们。如果我们死了,陌生人将我们埋葬……”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所说的陌生人社会就是我们想要追求的简单的社会,契约的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信任依靠的是契约和制度,从而将原有的亲缘、血缘和地缘斩断,人们能够更理性的去对待自己的权利,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权利的意识。
  3 当代中国熟人社会之担忧
  在熟人社会里,社会调整的主要方式不是法律,而是各种非正式制度。法律虽然是行使国家权力的主要方式,但在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却并不一定要法律来管。因为关系之间的制约力量可以达到现代法律所能达到的目的。在熟人社会里,法律退缩到熟人关系后面,法律除了处罚一些对国家的重大犯罪之外,而其它完全可以等到在关系相互作用不能处理好之后,再由国家法律来处理。如家法不能处置,再交由国法处置;村规民约不能处置,再交由法律处置。
  (1)依据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中,熟人之间的“关系”致使法律(法治)无法产生,而陌生人社会中,由于“陌生”而令法律(法治)有产生的必要。但在现代中国,熟人的关系似乎并未因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消亡。以下仅举几例:
  ①同乡会、老乡会。这一形式颇为古老,明清时期,在某外地谋生的同乡人会成立的某某会馆,延至今日,虽然不再有类似的会馆出现,但同乡之间互相照顾,甚至一起做生意的情形是屡见不鲜,如著名的温州商团等等。
  ②同学、战友等。最明显的就是“校友会”,同学、校友因曾同校而结成熟人关系,高层也注重此种关系。近代的“黄埔校友”便是一例,当代许多企业家花大钱上一些mba班,为的绝对不是知识,而是为了“认识这个圈子里面的人”,以后以“同学”的身份寻求便利。
  ③师生。法学院的老师最喜欢招法官、检察官为自己的学生,为什么?因为他当律师的时候,可以有个人照应。法官检察官也乐意趁此机会读个硕士博士,为什么?学历可以作为提升的资本。各取所需,两个陌生人因为师生关系,也成了熟人。

  诸如此类,都表明了,熟人社会似乎在重构,它可能不再表现为血缘,却表现出其他的我暂且称之为“亲缘”。你或许要问,美国也有同学、老乡啊,为何它们影响法治?我的答案是,在这些国家,相对中国而言,早早地建立起了强大的基于不信任的制度,这个制度足以对抗熟人之间的关系。
  (2)对关系的依赖心理。依赖心理产生于惯性,人们习惯于传统的思考方式,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受惯性影响,第一反映仍是传统的。
  (3)潜规则。而潜规则,在当代中国,也并未消灭。
  4 中国的陌生人社会如何建立
  4.1 文化氛围的培养
  “熟人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文化要先行,文化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文化影响人们的观念,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当“熟人社会”向“法治社会”进行转型时,必然要先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文化氛围的培养就需要我们拥有对法律的信仰,拥有对正义和公平的真实理解。
  4.2 权利监督氛围建立和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在熟人社会里,人们之所以看重公共权力,是因为公共权力可以带来其他力量所不可能带来的利益和财富。所以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和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使公共权力不能也不敢用于处理私人事务和谋取私利,从而在源头上割断熟人社会与公共权力的联系,使熟人社会回归于民间,同时也使公共权力真正用之于处理公共事务。
  4.3 权利氛围建立和完善公民权利保障机制
  现代政治文明的内容千头万绪,但基本的无非是民主、法治和人权三个层面。政治活动是群体性活动,而作为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前提是必须享有一定的资格,这就是权利。没有权利,你不能参加投票,不能发表意见,不能工作,不能学习,甚至不能吃饭、睡觉。总之,没有权利,你就不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只要能够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公民权利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全体公民的合法权利,就会从根本上动摇“熟人社会”的根基。
  4.4 意识氛围肃清臣民社会意识的消极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农业大国,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制度哺育了中国根深蒂固的臣民文化心理,这种心理集中表现为权力至上、权力崇拜,并进而引发权力追逐心理,外化的行为就是“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人们企盼圣人明主、清官好皇帝,把公平、正义寄托在开明君主和清官身上,没有权利本位观念和权利维护观念;社会重视伦理家族、亲情礼法,忽视程序规则,进而演化成至今仍然存在的关系社会、熟人社会;裙带之风盛行,人治大于法治,潜规则重于正式规则,重视编织人际关系网,轻视法制建设,具有强制力的法律制度也可“变通执行”;义务本位而非权利本位,造成人们的消极归属心理,政治冷漠感强,政治参与率低,不是主动参与而是被动参与,迫不得已才扯旗造反,闹它个天翻地覆。上述臣民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明格格不入,必须用现代的公民文化取而代之。
  总之,理论上构建是无法真正实现中国的陌生人社会,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真正适合中国的法治,形成真正属于中国的法治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三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94.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5):26.
  [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李文州 [标签: 建和 建和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如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的几点建议
    实施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 提高出生人口素…
    孔子伦理道德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启…
    硕士研究生人际交往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出生人口迟报原因及措施对策
    关于广西农村社会发展对出生人口性别的影响…
    浅谈理工类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社会价值
    质疑新式胎教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科学性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上)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