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浅谈城市化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 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 集体养老
  论文摘要:城市化对农村养老保障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削弱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集体养老、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政府应在制度建设上鼓励农村家庭养老,并有计划地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时发展多种形式的其他养老保障方式。
    未来20年将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大转型的时期,也是中国实现由农村化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根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中国人口增长的综合分析,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60%左右。与200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城市化率37.66%相比,这意味着今后20年将有28%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意味着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正面临着城市化的挑战与机遇。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边缘,人们关注的重点也始终在城市。而事实上,农村社会同样存在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人口老龄化更应引起社会的关注。从总量来说,农村老龄人口远多于城市。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城镇老年人口约为3 180万,农村则大约5 631万,其绝对数是城镇的1.7倍。从增长速度来看,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快于城市。随着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将持续上升。从收入来看,城乡居民收/\差别悬殊,两者的保障能力相差悬殊。wwW.11665.CoM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养老这隐性的问题将显性化。解决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将是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明确的是,城市化对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养老就是家庭资源在代际之间从有生产力的中年家庭成员向老年人的转移,这种转移将促进家庭成员在不同生命周期的平稳消费。在发展中国家,家庭养老一直是老年人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城市化对家庭养老的影响主要有:家庭内部是否有足够的人来提供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家庭内部提供或从外部购买老年保障服务的经济能力的大小等等。
    (一)城市化促进了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数据,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34 8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19 839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4人,比1991)年人口普查的3.96人减少了0.52人,家庭规模呈现出继续缩小的趋势。家庭小型化的原因之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结构简化,规模缩小,大部分家庭将以“4-2-1 "型为主;原因之二是城市化所导致的乡村人口流动。对于那些留在城市的人们,由于观念的转变、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竞争压力加大,带来了父母与成年子女住房的分离,促进了小型家庭的出现。对于那些返回村庄的流动人口来说,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也在不同程度地改变移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而极其有可能导致两代人分开居住。因此,不管他们最终是否在城市居住,都使得农村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
    因为上述种种原因使家庭在规模和结构上发生了变化。规模上家庭人口和劳动力减少,意味着家庭收人减少,赡养老人的能力降低;结构上家庭趋向小型化和核心化,不论是家庭收入还是夫妇能够用于赡养的时间和精力,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导致照料者结构的变化
    根据调查,在农村流动人口中,最活跃的群体是中青年和未婚女性。国内外研究迁移的文献大多记录了迁移人口的性别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不同时间和地域的变化。中国乡村移民中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r0zelle等1988年和1995年的调查发现,全国范围内农村男性都比女性更经常的加人迁移劳工大军;内陆省份如四川、陕西移民的性别差异最大,男性人数比女性人数多两倍还多。妇女在传统上是农村老人的主要照料者,在这种情况下,养老的重担进一步落在了妇女尤其是中年妇女的肩上。她们不仅要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而且要承担抚养下一代和照料老人的双重重担,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奔忙,很难给予老人细心的照料。而且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二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妇女的就业机会迅速增加了。在东部发达省份浙江,男性和女性的迁移机会只相差一个百分点。由于在家庭养老中,行使日常照料职责的主要是女性,在那些青年和中年妇女大量外流的村里,人口的迁移给家庭养老带来极大的影响,并且会出现传统的照料者结构的再安排。
    (三)教育水平提高的影响
    城市化必然伴随着(全面)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水平,尤其是中初级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的持续发展和家庭养老保障具有不同的影响。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无论是从全社会的意义还是从家庭内部意义上最终都必将带来人均收人的增加,从而增加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becker等建立的父母对子女人力资本投资的模型认为成年子女对父母的保障性转移是父母对子女教育投资的一个较强的增函数。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往往没有其他更好的老年保障的投资途径,父母只能依靠子女,所以他们愿意为子女提供教育投资。子女成年后的创收能力依赖于其青少年时期所收到的父母花在子女身上时间的多少以及父母对子女健康和教育投资的数量。另外,教育水平的提高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将带来生育率的下降,潜在的减少了家庭养老保障提供者的数量。

    (四)农民收人增加,加强了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能力
    持续的经济增长往往与城市化相伴而行。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了,非农收人也随之增加,从而收人水平也在提高。2001年农民的人均纯收人是2 366元,目前的情况是,来自农业的和非农业的大概各占一半。1998到2000年这三年,全国平均每个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比1997年的绝对额减少了142元。2001年有所恢复.但4年结算,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人还是比1997年减少了102元。根据农业部测算,2001年有8 800万农村劳动力在流动就业,打工的总收人是3 000亿,平均每个农民来自流动打工的收人是367元,占到去年农民纯收人的15.9%。这些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依靠非农收人的增加,而农民流动就业或打工收人是非农收人的主要来源之一。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得老年人的生活会因家庭经济条件的好转而得到一定的改善。即使在家庭缺乏照料者的情况下,家庭成员也有能力从外部购买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从而提高了家庭养老保障的水平。
    (五)劳动力劳动寿命缩短与人口寿命延长所导致的养老需求增加
    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第二三产业较之以前的第一产业知识更新加快、科技含量升高,从而需要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年轻人来工作,因此劳动力的选择有年轻化的趋向。一方面劳动力劳动寿命缩短,使城镇中由农民转化而来的城镇劳动者较之于以前的农民提前进人养老期,这势必增大养老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寿命会延长,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要远高于农村居民,因此,消费水平自然也会上升,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标准也将上升,养老资金需求也随之增加,使得个人及家庭养老的压力加大。
    二、城市化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影晌
    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原来由民政部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承包土地的转让制度、储蓄互助会、商业化与社会化运作的“托老所”或老年公寓等、独子女与双子女户保险、各地乡镇企业自行办理的合作养老等。这里主要分析的是民政部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1992年在全国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受管理体制改革、利息持续下调及政策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近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方面的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人停顿状态。农村城市化有利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摆脱困境,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一)城市化有力地增强了社会各层次的保险意识在目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中,在认识上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农民的社会保险意识还未真正形成;二是在制度建设中,干部对在我国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市民化的过程,一个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受城市文明、市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一方面伴随着农民收人的提高,他们的需求层次也会提高,开始比较自觉的有了要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识。在另一方面,政策的制定者也会逐渐的认识到,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农民离开土地进人城市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进人城市的农民与其他的城市居民一样,不仅有生活风险,也有就业风险及市场风险。为了避免社会动荡,必须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对未来的预期。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社会养老保险。
    (二)比较稳定的较高收人来源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及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的前提条件有:参加者有较高而且稳定的收人,能够保证他们可以按时足额缴费;参加者对保险基金的管理者充满信心,知道自己缴纳的钱能够在年老需要时得到更多的回报;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持续到农民老年获得回报之后,而不是中途解体。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过程中看,第一条就很难满足。因为农民的收入与自然气候和农产品市场行情的相关性很大,收人时高时低,无法按时足额缴费应该是一种常态。但是,在农民比较稳定地转移到二三产业之后,他们能够有一个比较稳定且比较高的收入,因此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将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缴费基础。
    (三)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国家正式介人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之中
    目前农村社会保险停滞不前的一个制度设计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筹资原则:按照《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农村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要坚持“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是由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决定的。而资金来源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最大难题。

    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指标体现。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人每年以高于gdp6%-7%的速度为国家财政积累财力。国家不断增长的财力为社会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中央财政也提出“首先是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有学者对我国城乡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水平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的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的社会保障发展水平已相当适度,而农村很不适度,缺口很大。为缩小城乡差距,保证社会公平,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提高部分应主要用于农村。有了国家财力的支持,农村社会保险的推行和健康运转就有了保证。

    (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社会保障的残数性功能的发挥
    社会保障具有残数性效应,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性问题时加以弥补。这样,在社会保障建立过程中或建立何种社会保障的项目选择中,通常会依据漏洞性问题的大小、严重性和效果三个方面加以考虑。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农村,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在城市,这意味着需要社会保障制度加以弥补的主要工作也在城市。城市改革中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保障的开展。换句话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依赖于农村社会改革深化和整个社会改革的深化,以及在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冲突程度。城市化进程将从多方面对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障方式即家庭养老造成影响,削弱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农村的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需求若得不到满足,则易导致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影响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问题的严重性将使社会开始关注农村养老问题,开始认识到在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从而有利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推行和健康发展。
    (五)城市化将促进金融服务和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
农村现在人口预期寿命为70岁.也就是领取养老金10年,实际上由于营养、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医学进步,这一预期寿命会大大提高,将使保险基金的收支缺口进一步扩大。为此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应有新的思路。首先,允许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适当放宽投资的领域。其次,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下,推行投资代理制,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而这一切都需要成熟的金融市场与完善的金融服务。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金融服务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因此可以为养老保障制度提供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的工具。另外,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也将增强养老保障制度对老年人的精神关心和社会照料。
    三、城市化对集体养老的影响
    集体养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五保户,即由集体供给钱粮,本人自理生活;另一种是几个或几十个五保老人集中在一起,由集体雇人照顾他们的生活,叫敬老院。集体供养的老人大都没有子女,他们的生活质量主要由集体的经济状况决定。在集体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地区,老人的生活水平比较好,而在集体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老人的生活状况比较差。随着包产到户政策的实施,集体经济在很多地方都被削弱了,农村集体组织软弱涣散,乡村的福利机构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所以,虽然集体供养制度解决了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但生活质量的低劣是无法解决的。
    目前,农村公共收人、乡镇企业和土地资本增值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基础,特别是城市郊区和发达地区农村更多的分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利益。农村公共收人,它主要用于乡村集体范围内的公共福利和公共积累;提高社区居民福利水平是乡镇企业主要的发展目标之一;土地资本增值收益即是征地成本与租出让金间的巨额租金,农村集体和居民利用土地资本增值形成的原始积累,发展乡镇企业和房地产业,并建设老年公寓等集体福利设施,为提高集体福利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经济发达地区有条件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来以工补农,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福利水平。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集体福利和保障水平越高,集体养老的能力也越强。也就是说,城市化与集体养老有一种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
    从总体来看,农村城市化对养老保障的影响是从多角度、多方位综合体现的。家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生产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都是交织在一起的。由于城乡迁移、核心家庭的出现及产业结构调整引发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能力与愿望的减弱,是城市化对家庭养老带来的负面影响。农民收人的增加和社会保险意识的增强,大大加强家庭从外部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从而在需求的角度促进了社会保障和集体保障水平的提高;国家的重视及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又为社会保障和集体保障在更高水平的供给奠定了基础。因此城市化有利于更好的发挥社会保障和集体保障的作用。
    家庭养老在我国历史悠久,它不仅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使家庭在体贴、照顾、温暖、服务老年人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而且使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上得到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支持,使老年人安度晚年有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鉴于中国国情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家庭养老还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下去,继续担当农村养老保障的重要力量。政府可以从制度建设上鼓励农村家庭养老,例如给予税收政策的优惠和适当的收人补贴。
    从长远的观点看,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进步,养老方式必然将由家庭向社会过渡。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农村养老模式变迁的内生动力,加上政府的外生动力,将促进农村社会养老的发展。因此国家应有计划地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时增加对农村养老工作的财力支持。
    如果说家庭是老年人最主要的生活领地的话,那么家庭所在的社区(或村庄)就是他们晚年生活的第二空间。但是由于老年人体力衰退,他们的活动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和条件所限,老年医疗服务、老年生活照料服务、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在农村都未建立,甚至在许多农村还没有这种意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服务体系都应该逐步建立完善起来。这些体系的建立应允许各种社会资金进人,以发展多种形式的其他养老保障方式。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郭金丰 和玉禅 [标签: 城市化 影响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景观城市背景下的中国当代城市雕塑思考
    浅析城市防洪与景观建设
    浅谈当今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明星消费
    由《百姓故事》浅谈纪录片的可视性
    浅谈以创新推动电视新闻的发展
    浅谈基层射击训练体会
    着力推进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幼儿教师肢体语言在教学中应用
    浅谈“科技+制度”的创新,是基层工商机关党…
    城市规划用地现场调研信息化的初步构想
    浅谈外国广告的“伪叙事”特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