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浅析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素质教育;劳动力市场;农村社会保障;甘肃省 
  论文摘要:从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转移劳动力素质、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建立多元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对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小城镇建设等建议。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合理流动和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甘肃省作为农村人口占60%以上的经济欠发达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紧迫。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人的提高,还会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甘肃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1、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1.1农村劳动力现状 
    2008年甘肃省总人口为2 628. 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44. 94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32.15%;农村人口为1 783. 18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67. 85%。据统计,农村劳动力资源总规模为1 213. 8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9. 06%。WWW.11665.cOm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天水、定西、陇南、庆阳市,其农村劳动力达518. 71万人,分别占甘肃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62%,12.61%,11.91%和10. 26%,共占甘肃农村劳动力的约50%。而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嘉峪关市的农村劳动力为184.08万人,分别占甘肃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 78% ,5. 39% ,7.81%,1.28%和0. 26%,总共不足20%。由此可见,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以贫困地区作为重点。 
  1.2劳动力转移情况 
  1. 2.1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逐年增大,速度逐年加快。由表1可知,随着甘肃省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逐年加快、规模逐年增大。据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外出打工农民人数从200()年的152. 22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587. 20万人,8年间外出打工人数增加434. 98万人。尤其是2002年以来,由于甘肃省各级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加快、数量显著增多,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2000年的25. 35%提高到了2007年的34. 74%。 

  1.2.2劳动力转移方向以西部地区为主。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来已久,但是转移的地域界限很明确,一般是转移到我国国内各地区。由表2可知,2003 - 2007年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均值分别为25. 94% ,6. 15%和67. 91 %。其中,转移到东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20. 21 %,转移到中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6. 11%;转移到西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2004年开始逐渐下降。可以看出,尽管转向中、东部地区的比重有所增加,但西部地区仍然是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流向地。 


  1.2.3转移的劳动力以从事第三产业为主。由表3可知,2000一2007年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人数所占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33. 13% ,66. 87%。其中,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占比例先从2000年的45.33%下降到2002年的9. 32%,然后又增长到2007年的39. 14%;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54. 67%增长到2002年的90. 68 %,然后又降至2007年的 60. 86%。可以看出,尽管自2002年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增加,但第三产业仍然是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产业流向。 

  1.2.4转移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由表4可知,2000 - 2007年大专、中专、小学程度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分别增加了2. 41 % ,4. 35%和0. 0l %,其所占比例的均值分别为1. 24% ,3. 86%和21. 94%;高中、初中程度及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所占比例分别减少了2. 10% ,0. 87%和3. 80%,其所占比例的均值分别为15.8% ,51. 4和5. 76%。可以看出,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同时还说明这些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正在稳步提高。 

  1.2.5转移具有兼业性和季节性特点。一般而言,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是农村家庭中少数的成员,农户家庭仍要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大多数转移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每年农忙时节都要返回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其兼业时间的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劳务收人的高低而不同,这归属为季节性剩余转移。一般情况下,家庭劳动力较多,在外务工时间就长,劳务收入也较高;反之,则反是。 
  2、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剩余劳动力自身因素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自身综合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似下2个方面。 
  2.1.1专业技术能力低。由于进城务工者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其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缺乏竞争力,只能从事苦、累、脏的体力劳动,以维持生计。有数据显示,2007年甘肃省转移的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共占20%左右,有将近80%的进城务工者未接受过任何专业培训,这使得他们在选择从事的行业时,主要以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低端行业为主。 

  2.1. 2法律意识淡薄。外来务工者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不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加之对国家或地方的劳动法、劳动保障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不足,较少签订劳动合同,而且对在劳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经济纠纷缺乏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转移就业的热情。 
  2.2制度因素 
  2. 2.1农村土地制度尚不完善。虽然现阶段党中央施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提出农户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自由转让土地的经营权,但是土地在农户心里仍然是收人的主要来源和生存的依靠。外出务工者没有稳定的收人和固定的职业,土地依然是很多外出务工者失业的保障,因此,绝大多数农民不愿意放弃对土地的经营权,这使得外出转移就业具有兼亚性。 

  2. 2. 2户籍制度存在缺陷。虽然户籍制度在深化改革后在限制城乡人口迁移方面的功能日益减弱,但在中国现行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无法有效转移。现行户籍制度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附着在户口上面的不合理规定和功能加剧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限制。这些大量迁徙人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得不在体制外生存,成为“漂泊不定”的人口。同时,他们在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人事关系等方面面临着重重障碍。 
  2. 2.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农村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剩余劳动力之所以具有浓厚的兼业色彩,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社保体系尚不完善。外来务工者一旦失业,基本生活将难以保障,且医疗、养老、子女受教育、住房等问题无法有效解决,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转移的风险和成本,所以土地依然是很多外出务工者失业的保障。 
  2. 2. 4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当前劳动力市场信息沟通不畅,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职业中介机构管理不规范,以职业介绍为名,欺骗、坑害农民工的不法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和有关部门对外出转移劳动力重视不够,管理收费重重,信息服务落后,设置各种限制等,进一步挫伤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据统计,2008年甘肃省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绝大多数是依靠亲戚朋友介绍或者自发外出打工,只有7. 1%是通过政府或单位组织外出打工的。由此可见,甘肃省目前已经转移的农民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组织性不强,盲目性较大。 
  2. 2. 5农民工培训体系不完善。个别地方政府没有把相关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对劳务输转和劳动力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同时,对外出务工者的培训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导致管理、鉴定、输转、就业等与培训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之农民工培训机构资金投人不足、数量有限,而且多部门共同管理,分布零散,使得培训资金和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 
  2. 3社会经济因素 
  2. 3.1歧视进城务工人员。据调查,进城务工人员已经占中国服务业工作人员的50%、制造业工作人员的60%,建筑业工作人员的80%,但是,他们却常常受到歧视性待遇。预防犯罪的各地国家机关将其看作潜在的犯罪群体;乘坐公共汽车时被售票员“横眉冷对,’;暂住证制度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居住自由;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形成了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排斥效应,一定程度上激起了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的“仇视”心理。 
  2. 3. 2城市及乡镇企业有效需求不足。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转轨,城市中出现了大量下岗职工,城市下岗人员的增加会进一步挤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有数据显示,甘肃省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已从2000年的7. 35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9. 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从2000年的2. 70%增加到2007年的3. 34%。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原先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乡镇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被逐步取消,其机制优势正在慢慢消失。为了稳固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它们开始摒弃“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致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幅度下降。 

  3、对策建议 
  3.1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甘肃省应立足西部,加大教育投人,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学校、协会、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教育培训体系。各级地方政府应主动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人力度,在农民培训上发挥引导作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道德、法律、专业技能等各种岗前培训;逐步在农村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为农民子女提供最基本的教育保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3. 2完善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保障 
  3. 2.1完善土地政策。政府应实施“土地流转”,加快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政策,解决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这样不仅不会动摇、改变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基础,而且有利于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以及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使用权流转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彻底转移”至关重要,能有效地消除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3.2.2完善户籍制度。对于那些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劳动力,应准许其在城镇落户,并注销其农村户口,排除各种障碍,尽可能地让进城务工人员在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人事关系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权利。那些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要在城市有稳定的住处、合法的收人,且居住时间达到一定期限,就可以登记成为常住居民。此外,应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性、限制性规定,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竞争机制,使得进城务工人员更加自由、顺畅地实现转移就业。 
  3. 2. 3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同时,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多方面降低劳动者外出打工的风险和成本,增加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 
  3. 3建立多元化的劳动力市场各地政府应加紧培育和规范城市的劳务市场,加大力度取缔“劳务黑市”,使得城市就业市场有序、合法的运行,进而可使劳务供求双方在完全了解交易规范与信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的合法利益免受损失。同时,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包括职业介绍、培训、就业信息、咨询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完整就业一服务配套体系,最大限度地帮助劳动力对收益、风险和转移成本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增加进城务工人员流动的透明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使城市“劳务黑市”失去市场。 
  3. 4大力推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加大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应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立足农村,面向农村,注意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带动农民致富,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利用小城镇的辐射作用促进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杜静 杨林娟 [标签: 甘肃省 剩余劳动力 转移 问题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城市防洪与景观建设
    浅析塔山山地石人古迹
    浅析芙蓉民间歌谣所反映的地方特色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开胃菜”——情境创设
    浅析古代招幌中的商业思想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浅析如何加强航道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浅析稠油开采的方法研究
    浅析建筑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析复合型管道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浅析手机3G业务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