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浅析农村小学生 低龄寄宿 现象的成因 影响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低龄寄宿”;小学生;社会化;农村社会工作
  论文摘要:在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弱化、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背景下,我国很多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加上有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不完善甚至日渐凋敞,导致城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低龄寄宿”农村小学生群体。“低龄寄宿”对小学生的早期社会化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依靠学生所在的家庭、学校外,加强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问题与相关研究
    当前,我国部分城镇(城市)出现了“低龄寄宿”小学生群体。他们来源于农村,由于所在农村的小学教育凋敝或父母外出打工无暇照顾,所以只能到附近的城市或城镇上学;他们徘徊于农村和城市之间,通常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住在老师或一户居民家里;他们吃着大锅饭,住在拥挤的大铺上,或者十几个人分成上下铺,住在一个十二三平米的屋子里;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只能在代理家长的监管下吃饭、睡觉、上学、写作业。
    可以说,学生寄宿上学,在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寄宿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个现象。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弱化,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和社会流动愈加频繁,大批农民有机会进城务工。对于那些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如果再没有其他监护人照顾或者监护人很难提供经常性、全方位的照顾,这些小学生就只能被父母寄宿到学校或者学校附近的居民家里,然后定期进行探看。www.11665.cOm
    小学生到学校或学校附近的居民家寄宿,意味着他们比较早地离开了家庭,同时也在一定时间内失去了父母的全面照顾。这不仅影响了小学生衣食住行方面的照料,而且对其早期社会化的培育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缺少父母之爱和他们的言传身教,小学生的语言、行为、人格等方面成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无疑,“低龄寄宿”农村小学生的社会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我们可以将国内关于“低龄寄宿”小学生问题的研究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主张完善学校基础设施为寄宿小学生服务。如有学者认为,学校规模过小、教学设备简陋、师资短缺等,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解决这些问题的惟一途径就是根据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调整学校布局,集中建设标准化的寄宿制学校。这主要是强调对学校硬件条件的建设。
    二是从医学与健康的角度,关注寄宿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如蔡亮亮使用jkjg软件,对610名小学生进行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营养不良检出率为6.5%,营养过剩率为31.6%,肥胖率为15.7%,男生高于女生。视力低下检出率为41.12%,女生高于男生。其结论是卫生工作者须适应新特点对这一群体的健康问题加强指导。
    三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寄宿农村小学生心理特征。这一视角认为寄宿小学生因过早离开父母在心理上会受到不良影响,主张小学生应该多到父母身边接受关爱。这方面虽然涉及了儿童社会化问题,但分析性研究略显不足,并且对解决问题的办法缺乏探讨。
    四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如刘允明指出,“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经商、务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交给其祖辈或其他亲属照料,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存在严重的监护缺失、教育滞后、心理病态发展等问题。认为应以学校寄宿制为主导,家庭、政府和社会多方面力量协调作用,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上述四个方面的研究虽然都涉及到农村小学生“低龄寄宿”问题,但对“低龄寄宿”现象存在的原因的分析存在简单化倾向。事实上,“低龄寄宿”问题在根本上源于中国社会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旧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延续,使得农村小学生的“低龄寄宿”问题得以形成,并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延续下去。同时,如何针对“低龄寄宿”小学生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上述研究也没有充分的探讨,或者往往过多地强调学校建设、健康检查等外在条件。
    二、农村小学生“低龄寄宿”现象出现的原因
   当前,农村小学生中“低龄寄宿”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我们可以大致从主客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客观原因主要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延续、农村教育资源的缺失、农村教育资源的转移、家庭教育管理功能的缺失等方面。主观原因主要包括学生家长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懈怠心理以及一般的从众心理。
    (一)“低龄寄宿”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
    1.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延续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动到城镇或城市,他们出于各种目的,但主要是赚钱谋生,或进城做个体生意,或到建筑工地从事体力劳动,或者进人第三产业做服务人员,等等。由此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消解,农村到城市的社会流动变得更为自由和频繁。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恰恰是旧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延续,以及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距,才推动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或刚刚成年,或刚刚结婚生子,甚至有的举家迁移到城市。在这些人中间,就有孩子刚刚上幼儿园或小学的年轻夫妇。他们无暇照顾留在家里的孩子,如果再无老人或亲属照看,这些孩子就只能过着“低龄寄宿”的生活。
    2.农村基础教育的不足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设备落后。当城里的孩子已经习惯多媒体教学时,有的农村孩子还不知电脑为何物;有的农村小学有了新建的校舍,但教学设备依然比较落后。二是教师队伍建设不足。很多小学教师并没有正规的师范教育经历,有些只是临时代课的初高中毕业生,而且这样的教师队伍也不稳定,有些人工作几个月就转行去从事其他工作。同时,有的教师同时承担语文、数学、音体美等多门课程,很难保证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很多老师同时还在种地或经商,因此没有把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人到教学工作中。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多家长便将孩子转到城里上学,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3.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转移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现在农村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这使得农村小学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减少,有的农村小学甚至出现了教师比学生还多的现象,即学生“虚空”现象。同时,随着乡镇合并步伐的推进,很多小学也响应这样的举措,主张邻近乡村的小学合并。农村小学合并后,学生上学往往要走近10里路程。学生上学路太远,家长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接送,只能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
    4.家庭教育管理功能的缺失
    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家庭的两个主要功能是初级的社会化和人格稳定化。初级社会化是儿童学习所处社会的文化规范的过程。但是,在农村,有些家庭却无法实现这一功能。农忙时节,家长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有些农民到城里打工,把地承包给其他人。承包者除了种植自己的土地外,还要种植额外承包的土地。这两块地有的是本村的有的是外村的。农忙时,他们需要去外村劳动,甚至到所承包的地里去住,直到几天后才回到家里。如此一来,农村的家长不用说接送孩子上下学,就连孩子的生活都照顾不了。这样,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也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二)“低龄寄宿”现象出现的主观原因
    1.“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
    自古以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是人们对“读书改变命运”的期许,表达了人们通过读书上学改变个人甚至家族地位的愿望。现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仍是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望。有家长说:“不上学不行,最起码也得初中毕业,否则地都种不好,化肥、农药的比例都弄不明白。”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社会成员如要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继承、从军作战、迁徙、婚嫁、创业之类,均可能是有效之途径,而最根本的却是接受教育。教育不仅单独构成一个在社会层级阶梯上‘向上爬’的途径,而且也是走通上述途径所不能缺少的助进器”。但是,目前的农村教育状况,满足不了农民的这一需求和愿望,家长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城里寄宿上学。
    2.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懈怠心理

    有些家庭的家长不愿意承担琐碎的管理教育功能,或者这方面的意识远远不够。这样的家长在农忙时无闲教育管理孩子,农闲时也不愿意承担管理教育孩子的责任。农闲时,有些农民通过打扑克、打麻将消磨时间,这不仅是疏于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照顾,甚至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长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既能够使孩子享受到比较好的教育,同时自己也免除了很多的辛苦。因此,“花点钱省心省事”是一部分家长的真实想法。
    3.家长和学生的从众心理
    有些学生家长并没有明确的把孩子送城里上学的想法,而是互相观望,看别人都把孩子送到城里,也就学着去做了。不仅是家长有这样的心理,小学生也是如此。看别的小朋友到城里上学,听到他们讲城里有意思的故事,也央求家长送自己到城里上学。相比之下,比较早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的家庭,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因为孩子到城里寄宿需要花额外的住宿费、伙食费等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书本和日常零食等的消费,每个学生每个月要花销500元以上。即便如此,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有些家庭宁可支付额外的经济开支,也要送孩子上学。
  三、“低龄寄宿”对农村小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农村小学生的“低龄寄宿”生活,对他们的成长有着双重影响,既有有利一面,也有不利一面。有利的方面包括促进学习成绩提高、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开阔视野等;不利的方面则包括爱的感受缺失、角色习得的缺乏、行为习惯的偏差和人格成长偏差等方面。其中不利的方面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低龄寄宿”的积极影响
    1.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农村小学生在农村上学时,回到家里写作业的时候比较少,而来到城里寄宿上学后,有了老师或住处管理人员的辅导和监管,他们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比在农村时多了许多。而且,众多同学在一起复习功课,有一个小的学习氛围。很多寄宿生都说,在农村时,家里比较乱,声音也非常杂,即使有时间,可能也没有好的环境学习和写作业。此外,在城里的学校上学,老师比较认真,讲课质量也比较好,还有很多新的设备,使课堂内容比较丰富和生动。他们在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学生提高自理能力
    在城里寄宿的小学生,年龄从六七岁到十四五岁不等,但都各自过上了相对独立的生活。这些孩子每天清晨起床后,穿衣叠被,自己打洗脸水,自己准备上学的物品。而寄宿之前,他们在家的日常生活都是父母照顾,并且也习惯了父母的照顾。但在寄宿的宿舍中,每个小学生都要按照管理人的要求,学会独立,自己负责自己的事。久而久之,他们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提高了许多。
    3.有利于开阔视野
    城市和农村在居住环境、消费方式、作息时间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对于那些来自农村、很少进城的小学生来说,城市简直是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他们总是用好奇的眼光打量周围的人和事。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各种食物和玩具都是经常能够看到的景象。以前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一些东西都触手可及。丰富多彩的世界,使小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二)“低龄寄宿”的消极影响
    1.缺少对家庭之爱的感受
    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人一出生就接受父母及其他亲人的搂抱、亲吻、爱抚、逗乐和安慰,这一切活动都伴随有丰富的感情交流,让儿童体验到亲人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低龄寄宿”的小学生正值刚能理解父爱和母爱的年龄,但他们却早早离开了父母。寄宿学生的生活与家庭处于“隔绝”的状态。寄宿的学生回家的频率低,经常是两周或者三四周才能回家一次,每次也只能住一两天,只能到寒暑假时才能有较多的家庭生活。而寄宿人家的管理者和学校的老师又替代不了父母所特有的亲情和温暖,这使农村寄宿小学生在他们成长的最重要时期,缺少对亲情的足够感受,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2.社会认知的矛盾

    评价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否成功或顺利,关键是看他承担社会角色的情况。当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经常接触角色榜样,或角色榜样不同于群体规范的时候,人们履行自己的性别角色和家庭角色时就会遇到困难。“低龄寄宿”小学生长期离开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与父母长期密切接触的家庭环境,而社会角色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领会的。长期的寄宿生活使这些儿童已经习惯了城市,他们甚至对农村抱有“厌恶”的态度。当问到长大以后是留在城里还是回农村时,孩子们回答说:“以后在城里打工,也不回农村”,“农村没意思”,“农村太穷,太落后”。即使是上不好学,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务农。这样的观念已经扎在了很多小学生的心里。

   3.行为习惯的偏差
    由于“低龄寄宿”的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比较差。有的学生趁老师或监管人员不注意,偷偷溜到外面去上网,或者去超市买零食。寄宿学生容易养成乱花钱的习惯,虽然家长把孩子的零花钱主要放在监管人那里,但他们经常向管理人要钱,买的物品大多是小食品、玩具,或者是多余的文具。还有些小学生染上了打架斗殴的坏毛病,如果老师或家长询问,他们还撒谎搪塞,变得非常“狡猾”。至于饭前便后洗手、睡前洗脚等卫生习惯更是参差不齐。
    4.人际关系和人格的偏差
    “低龄寄宿”的生活对小学生人格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健康的人格应该是自信向上、朝气蓬勃。但是,在“低龄寄宿”的小学生中,却存在一些人格或性格上的问题。一些低年级的寄宿学生与同学关系处得不好,得不到其他城里同学的认同,没有人主动与他说话和做游戏,当他放假回家时,由于长时间没有和农村的小朋友玩,原来在一起玩的好朋友也逐渐疏远他。由此,这些小学生就会备感孤独。八九岁年龄的小学生,尚不懂得积极地自我调解,同时也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及时关注,时间一长,他们的性格就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形成病态人格。
  四、发挥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的积极作用
    社会化是个人形成社会属性、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社会成员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否顺利完成,社会化的目标能否得以实现,取决于社会及个体是否具备应有的各种条件。如果缺少了某些必要条件,社会化过程就会受到阻碍或中断,造成个体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影响社会文化在人类代际间的传递。
    对于“低龄寄宿”农村小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能够提供非常有力的帮助。这些帮助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为小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创造条件。“低龄寄宿”农村小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家庭生活的匾乏。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城市上学,虽然偶尔去看孩子,但见面的时间比较短。有的家庭夫妻双方外出打工,往往只能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见到孩子。这样,“低龄寄宿”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生活时间非常短。农村社会工作者对这些小学生提供服务,可以从帮助他们和家长沟通开始,如促进家长和孩子见面的次数和共同生活的时间,或者通过电话、视频的方式,让孩子和家长多进行沟通。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学生家庭生活的匾乏,减少家庭生活缺失带来的不良影响。
    其次,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小学生处在早期社会化阶段,这时的心理成长非常重要。农村社会工作者可重点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些“低龄寄宿”小学生存在封闭的心理,害怕与老师同学交流;有的小学生则自律性比较差,不会和善平等地与同伴交流。对于这样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与这些小学生进行接触,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对于那些已经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要重点关照,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扩大。

    再次,建立社会工作者与小学生的帮助关系。由于小学生性格和心理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于那些存在社会化偏差的小学生来说,很难通过一两次的辅导加以解决。因此,社会工作者应依托学生所在的学校、家庭和当地政府的社会服务机构,建立起与小学生的相对长期和固定的帮助关系,从而有的放矢地寻找解决方案。而且,相对固定的帮助,也会增加小学生的安全感。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经常对其所帮助的小学生进行不定期的回访,以便更好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发现不足,更好地提升专业服务质量。
    最后,通过榜样的力量进行引导。社会工作者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身份,给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此外,社会工作者应当重点通过优秀少年儿童的个案以及相关读物,引导小学生向榜样学习。有了学习的榜样,有助于他们摆脱一些不良的观念和不良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当然,社会工作者对“低龄寄宿”小学生的服务,只是解决这些小学生社会化问题的部分力量。在根本上,“低龄寄宿”是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因而其解决也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除了社会工作者积极介人并提供服务之外,“低龄寄宿”小学生社会化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学生所在家庭、学校以及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多方面力量的配合。
    五、加强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体现。农村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农村的社会福利,推动农村的社会发展。对于解决“低龄寄宿”农村小学生的社会化问题,农村社会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但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真正的农村社会工作者非常少,农村社会工作还未受到广泛认可。那么,如何加强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呢?
    第一,为农村社会工作者培养提供外在保障。应在当地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在深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农村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领域和配备要求,推进岗位设置工作。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拓展农村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加大财政资金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人力度,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财政保障。同时,还要积极地把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村组干部、回乡优秀青年培养成农村社会工作人才,不断壮大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第二,推进农村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应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明确农村社会工作人才一培养的规模结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现有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进行大规模专业培训,鼓励他们通过进修、实习、短训、函授等提高职业水平。要加快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进程。职业化指的是社会工作或社会服务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并发展;专业化指的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具备专业素质,持守专业理念,运用专业方法进行服务。
    第三,加强农村社会工作宣传。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于社会工作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尤其在农村,社会工作还没有真正地展开。应进一步加强社会教育,宣传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传播社会工作知识,加大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增强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同感,为社会工作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加强农村社会服务机构建设。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涉及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残障康复、优抚保障、社区建设、心理疏导、司法矫正等多个重要领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息息相关。因此,要切实加强农村社会服务机构建设,特别是制定完善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组织、人力、财物等各个方面提供大力支持。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王建民 [标签: 小学 影响 对策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城市防洪与景观建设
    浅析塔山山地石人古迹
    浅析芙蓉民间歌谣所反映的地方特色
    如何克服农村小学生逃避心理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开胃菜”——情境创设
    农村小学生逃避心理的分析与干预策略的研究
    浅析古代招幌中的商业思想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农村小学小班化识字研究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研究
    河南省永城市高庄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