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转型期农村籍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社会学分析

  【摘  要】社会学角度的农村籍大学生的价值观嬗变是基于其主体社会化的特殊性及文化对价值观潜移默化作用的两个格调进行分析的,转型期作为一个深刻的时代背景,凸显了其嬗变的轨迹。通过描述当代农村籍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历程,进一步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转型期  农村籍大学生  价值观嬗变  社会学

  社会转型是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它经历着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到思想文化层面的全方位转型与变化。社会转型就其本质而言,它是在社会结构、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中关于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全面现代化运动,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自觉设计和价值选择。
社会文化作为社会结构和社会经济的衍生物,对社会成员的思维角度、行为方式特别是价值观念的影响极为重大,而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在从农村进入城市的群体,特别是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经历深刻变革的农村籍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在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价值观受到了空前的震撼,并疼痛地嬗变着。 

  一 价值观嬗变的涵义及其表现
  1.价值观嬗变的涵义
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的观念,它是主体在长期的价值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关于人事、行为、关系和现象之意义的相对稳定的观点和看法,是以观念判断理论的形态表达了主体的情感、愿望、态度选择、倾向、理想和信念。WWW.11665.CoM而百科词典中关于嬗变的详细释义是:一是蜕变;二是一种元素通过核反应转化为另一种元素,一种核素转变为另一种核素;三是彻底改变(如特征或条件的改变);发生在物理世界的嬗变现象;四是演变。价值观是一种意识领域的产物,其嬗变应该是一种演变。因此,价值观嬗变就是人们头脑中关于价值追求观念的演变,是关于主体对事物的一系列主观因素的演变。
2.农村籍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表现
嬗变是需要一定的刺激物作为前提的,而农村籍大学生在文化转型期的历史背景下,从农村走向城市这一环境的突变过程中,价值嬗变得以实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传统价值观的断裂。中国农村籍大学生离开了哺育自己的故土,进入了完全陌生的城市,不同的文化模式下衍生的价值观不尽相同,而城市文化要求与之相配的价值观,才不至于出现文化与价值观的畸形发展。传统价值观的培育土壤发生了质变,使得农村籍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在初次进入城市就遭遇到了断裂。
(2)价值观的“真空”状态。传统的价值观遭遇到了断裂,而新的价值观尚未确立,城市文化对农村籍大学生原有价值观的最大程度否定,使得其暂时身陷于精神世界的荒原之中,迷惘感和失落感也由此而生。
(3)现代价值观的萌生。农村籍大学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真空”状态后,开始对大学校园里的文化、价值有了自我的认识,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一方面,他们开始主动地接受并习得新文化;一方面,没有接受和认同新文化的成员在艰难地维持着原有的价值观。
(4)价值观的顿挫期。社会文化的转型期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日益加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变化,价值多元化打破了单一价值观念造成的僵局,增强了社会价值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农村籍大学生在自身经验较少的情况下,通过自身或外界的某一判断标准而选择价值观,其直接后果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不适应,他们会时不时地内省这样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同时对放弃原有的价值观而心怀愧疚,即产生价值冲突,引发价值迷茫,甚至产生大量道德失范现象。
(5)价值观的复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顿挫期,农村籍大学生开始思索自身的价值观取向,他们开始摆脱盲目、虚空的价值标准而脚踏实地起来,开始注重在现阶段与自身发展相匹配,且在自我的整个社会化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个“回温”现象,甚至他们能够较为理性地分析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处理价值观多元的情况。

(6)价值观的发展期。农村籍大学生作为一个继续社会化的群体,价值观是其社会化过程中文化因子,社会以及社会中的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价值观也在相应地发展变化着。与前阶段的顿挫和摇摆向前发展而言,这一阶段则呈现出了一种稳步向前的发展趋势,为农村籍大学生价值观的成熟提供了保障。
二 农村籍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原因
1.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
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分化重组、递升跃进的历史运动,是整个由僵滞走向变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落后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过程。从空间看是全方位的;从时间看是加速度的;从程度看是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转型作为社会领域的三大变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决定着社会转型的轨迹和程度,而在实际的运转过程中,社会经济、政治转型必须以社会文化转型为介质,因此,社会转型的实质是以社会文化的转型为核心,而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发生的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社会活动。社会文化转型的直接后果是价值观评判标准、价值目标以及价值主体的错置与混乱,这就使价值观嬗变得以实现,农村籍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的剧烈地段,因此,价值观的嬗变表现得突显。
2.典型文化效应
文化与价值观是一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概念,文化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价值观又决定着价值主体对文化的心理认可程度。
(1)贫困文化。这是由美国学者刘易斯提出的,它是贫困阶层所拥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模式,主要指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和遗传力,它常常表现出一种内控自制的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

农村和城市的天然格局及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的分工使得其经济发展模式迥异,而形成了在观念、意识形态、文化、科技、心理上的差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迅猛增长,城乡差异日益拉大,农村在经济上呈现出一种贫困状态,在文化上呈现出一种传统状态,这使农村籍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呈现出一种趋近于“真空”的状态,他们想接受新事物,但又陷在原来的文化中出不来,因此,他们选择在自己思维中构建的群体内部(老乡——一种对家乡生活方式、生活内容的模拟对象及模拟状态)沟通与交流。价值观嬗变呈现出一种左右摇摆的趋平衡状态,即疼痛地嬗变着。
(2)后塑文化与同塑文化的冲击。后塑文化是以老一辈为绝对权威,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都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原始的、与世隔绝的文化形式,它只能在整体性和复制性的系统中,靠长老对后者的权威控制形式延续下去,其主要特点是控制。而在同塑文化中,同代人之间的学习交流成为主要的行为模式。农村籍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完全置于同塑文化的环境之下。同时已经植入其脑海的后塑文化在新的文化土壤中表现出了冲突与不协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种矛盾的文化在同一个体内部此消彼长,而以文化为土壤的价值观也在经历着波动,嬗变的发生在艰难地维持着。
(3)阶层文化。社会阶层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等级标准化分为彼此地位相互区别的社会团体,同一社会集团成员之间的态度及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不同集团成员存在差异性。而在不同的阶层中就会固着出特定的文化,即阶层文化。农村籍大学生所体现的阶层文化与其他阶层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使得其在城市或大学校园这一舞台表现出了变迁过程中的阵痛与不和谐,农村籍大学生在努力的互动过程中寻找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以维持生物体与精神体的平衡,使其价值观得以嬗变。
3.农村籍大学生的特殊性
(1)社会化场所的凸变。农村籍大学生第一次社会化所濡染的底色,使得其在进入新的文化场所里价值观表现出格格不入,且农村籍大学生作为一个未完成社会化的个体,其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不成熟,使得其在从自我熟悉的文化模式到陌生文化模式这一转变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思想上的迷惑混乱和心理上的震撼,即文化震惊。加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它们的直接作用是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个体逐渐习惯并习得此种文化模式时就发生了文化认同,甚至价值观认同。

(2)“边际人”的社会角色。罗伯特•e•帕克发表《人类的迁移与边际人》一文,提出边际人是文化上的混血儿,他们寄托在两个不同的群体之中,但又不完全属于任何一方,他们的自我概念是矛盾的、不协调的,但同时他们相对来说是更文明的人类,眼界更加开阔,智力更加聪明,具有更加公正的理性观点。而农村籍大学生站在城乡文化的边缘,自然而然地成了边际人,因此他们价值观的最终发展态势会是一种比较科学的价值观。
三 农村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
农村籍大学生自身对转型中的社会及社会中的文化认识不够,但是他们的社会化进程还在继续,需要社会对其加以科学引导,以顺利完成社会化,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加速完成社会转型,转变政府职能
社会转型是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即是一次全方位的、深刻的、多层次的变革,人是活动主体,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时因势地转变政府的职能,改革管理体制;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服务水平;更新执政理念,转变职能取向;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政府形象。将政府全力打造成为一个合理、有效、公平公正的多维实体,特别是做到效率和公平兼顾,起到一个价值实体的向心力,为当代农村籍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建设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
2.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因此要着力从软硬两方面入手来武装农村籍大学生的头脑,营造一个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最广泛的和谐文化氛围,重点对校园环境进行建设,包括:大力加强学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建设;改善教学、实验条件,更新补充图书资料;完善各项科学技术设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科技学术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并使其广泛地参与;同时在校园的规章制度方面,应适当地偏向于农村籍大学生,扩大奖、助、贷等的覆盖面积并增大其力度,并且应当包括助学金等发放的保密制度,为农村籍大学生提供一个平等氛围的人性化环境。
3.规范文化的传播途径
人类的传播途径有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5种类型。  大众传播是最广泛的一种传播,因此,应适当地规范大众传播,针对新形势下的电视、报纸、期刊、图书、广播业、电影业、互联网和网络媒体以及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多种传播途径,加大监管力度,对文化设置屏障,将一些外来的侵蚀文化以及各种形式文化中的不利因子过滤在农村籍大学生的接触范围之外,同时提高全民参与,形成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共同营造健康文化,为当代农村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背景。
4.重点发展学校教育
(1)矫正态度,重点抓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整合人们思想观念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性。大学课程中应开设思想教育系列课程,帮助大学生特别是处于文化转型期价值多元化背景中的农村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贴近农村籍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
(2)开展个性化教育。由于能力、知识、情绪、阅历、心理素质的不同,在发展的过程中某些特定的问题会在个人那里症结,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教育对其进行指导,比如:心理健康教育、生理知识教育、人际沟通等方面的教育,同时也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来解决其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排除其价值观形成的各种不良因素。
5.农村籍大学生应完善自身修养
社会转型的直接后果是高雅的、庸俗的文化源源涌入,与此同时,各种价值观也接踵而来,农村籍大学生应认识到自身知识的缺乏,不断地提高自我的修养,并形成一定的鉴别、识查能力,通过自身的关卡来选择所要接受和拒绝的文化,同时敢于打破传统价值观腐朽的一部分,以塑造科学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糜海燕、符惠明、李佳敏.我国社会转型的内涵把握及特征解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2]吴光章.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冲突及其调适[j].学术探索,2003
[3]吴理.贫困文化[eb/ol]. 智识文库,2006
[4]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黄宗凯、赵绍成.社会学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贠军莉 [标签: 大学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探析
    试论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家庭养老结构变迁
    西部社会转型与发展社会学范式转换
    社会转型期家庭伦理道德的构建
    中国经济转型下农村发展研究
    转型升级社会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浅析新时期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论社会转型中伊斯兰伦理道德的社会协调作用
    转型升级社会政策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后危机时期农村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的热点…
     性别与农村发展研究网络成立大会暨农村转型…
    浅析新时期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的探讨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