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浅析小道消息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摘 要]簇式传播的小道消息是非正式组织的信息传播,伴随着信息的传播过程而产生,具有良好的贴近性和高失真度,是组织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妥善处理小道消息必须从醒、快、立、疏四个方面入手,发挥小道消息在组织内部和外部沟通的作用,减少对组织的伤害。
  [关键词]小道消息;传播;特征;应对
    
  信息交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口头、文字、广播、电视、互联网,传播媒介不断丰富,信息传播的途径也更加畅通、快捷。然而,现有传播通道没有妨碍小道消息的传播。小道消息借助现代传播媒介的翅膀,传播更快、更广、更有效。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目前正处在从一个农业大国发展为工业大国的转型时期,组织和组织成员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产生许多困惑和疑虑。在这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级组织和管理者深入理解小道消息传播的必然性,准确掌握小道消息的个性特征,科学把握小道消息的应对策略,对构建和谐企业和社会,促进企业与社会的管理,无疑具有指导作用。
  
  1 小道消息的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对小道消息的解释是道听途说或非正式途径传播的消息。管理学认为,小道消息是建立在社会关系上,而不是组织图或工作描述上的一种无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的沟通网络。事实上,从传播学和管理学中人际沟通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小道消息简单定义为非正式组织以外的信息传播通道。小道消息具有信息传输通道的基本特征,也有其自身个性。WWw.11665.coM
  1.1 小道消息是信息传输通道的组成部分
  1966年,美国社会学家德弗勒在香农—韦弗传播控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沟通、信息交流的双向环形模式。他认为,人际间沟通前必须存在一个意图,即要被传递的信息。它在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传送,其过程是首先发送者将待传播内容转化为信息形式(编码),然后通过媒介(通道)传送至接受者,由接受者将收到的信号再转译过来(解码)。德弗勒信息传播过程,见下图。
  在信息源、信息、编码、通道、解码、接受者、反馈、噪声这八个传播要素中,传播通道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这里的语言是广义的,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其形式是所有语言来传达口头或书面的信息;非语言形式是指不用语言传达,其形式主要是传播(沟通)者的表情、语音语调、形体语言等。小道消息的传播既有语言传播,又有非语言传播,且遵循信息传播规律。小道消息包括各种各样的观点、猜测、疑问、刁难、敌意、奉承、冲突、威胁等。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噪声存在于整个传播过程,影响着信息的真实性。
  1.2 小道消息是簇式传播
  小道消息能非常迅速地从四面八方向整个组织传送信息,构成典型的簇式传播链,一些人积极地向其他人传送。接受者和传播者的身份不停地转换,更多的具有相似背景、能够容易传播的地方更加活跃,丰富了小道消息传播内容。正式渠道的信息发布需要一定的批准程序和过程,好奇心的驱使、利益的驱动、小团体的需要、个人虚荣心的满足,都会使得人们在第一时间、利用最快速度将未经考证的小道消息向外以加速度传播。特别是电子邮件、bbs、博客、手机短信、彩信等新媒体的出现,扩大了围绕簇的人群和范围,增强了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
  1.3 小道消息往往具有良好的贴近性
  和公开传播的信息不一样,小道消息多为焦点信息,它传播的往往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人和事,与当事人的利益息息相关。譬如,传说身边某个人或自己可能被提拔,或集体加薪,或将有新领导上任,或组织发生其他重要变更等,组织相关成员岂能熟视无睹?小道消息的贴近性,十分容易引起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共鸣和互动,传播的威力自然不言而喻。此外,尽管组织的决策是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作出的,受自身条件和思维方式等影响,不少被管理者往往不能全面理解和领会,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给出自己的诠释(编码),通过小道消息的方式传播。参与传播的簇群具有相似的价值判断,因此人们确信小道消息比正式沟通的信息更可信。事实上,有些小道消息最后得到了验证,加深了人们对小道消息的信任。而正式渠道的信息常常被质疑,产生严重失真,人们丧失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影响组织和管理者计划、决策的有效实施,降低了组织和管理者的信誉、号召力。
  1.4 小道消息是正式组织信息的补充
  有调查发现,有75%的员工在他们通过正式渠道得到信息之前,就已经通过小道消息知道了相关内容。在正式消息渠道不畅,或组织尚在讨论研究之中,或组织具有难言之隐不便及时发布时,为小道消息提供了传播来源和土壤。组织和管理者应该注意小道消息的收集和甄别,识别出被管理者普遍关注但感到疑虑的问题和由此产生的焦虑,使决策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如在制定涉及员工切身利益决策举棋不定时,可采取非正常渠道发布消息,听取反映,以便合理决策。其实,这对构建和谐组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组织不能任意扩大小道消息的作用,如果那样,会在组织形成不良风气。偶尔为之,定能事半功倍。长期如此,会失去组织的公信力,权威性。
  1.5 小道消息失真度高
  小道消息在非正式渠道、非公开化传播,传播者、接受者往往不负责任,传播的信息无须审核、验证,违背了正式信息的真实性。有些小道消息无中生有,经过传播者不断失真的编码、解码、反馈,最终以讹传讹,形成强烈的正反馈,导致重大失真,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和正式沟通的权威性。有些情况下,失真的小道消息能够达到共振,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和形势,将组织带向崩溃的边缘。

2 小道消息的应对策略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具有正反两个方面,小道消息也不例外。任何一级组织和组织管理者,只有认真分析小道消息利与弊,制定必要的应对机制和体制,采取以疏为主的方针,利用其积极因素,尽量降低其负面影响,促进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沟通。
  2.1 醒,组织对小道消息要有清醒的认识
  组织和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小道消息始终伴随信息的传播而产生,是无法消除和杜绝的,任何切断小道消息的来源、传播途径都是徒劳的。对没有触犯法律法规行为的小道消息,采取追查、问责,甚至对传播者给予处罚等强硬做法,只会加剧小道消息的传播,并造成组织、管理者和传播者、接受者之间的强烈对抗,激化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彼此间有效沟通。当然,对危及原则和对组织产生重大影响的,应该立即查处,以正视听。
  2.2 快,组织对小道消息的反应要快
  快速处理小道消息的根本目的是使其传播过程形成负反馈,减轻对组织的负面影响。要制定应对小道消息的防范机制和预案,一旦出现,快速、准确判断小道消息的性质,认真分析其内容、可能对组织的伤害程度,寻找最佳应对策略和方法。对触及法律法规、影响组织生存的小道消息,要通过司法或组织相关规定及时处置,绝不手软,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一般小道消息,要快速地加强对其“管理”,对症下药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利用,公布真实情况,消除传播者、接受者的疑虑,化解矛盾,变危机为契机,促进组织内外的沟通。
  2.3 立,组织要建立信息发布机制
  组织要认真分析小道消息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以及团队人员状况,改进组织工作作风,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削弱小道消息的可信程度,缩小小道消息的价值,从根本上减少小道消息的不利因素。要完善组织的信息发布机构、发言人的体制,逐步成为被管理者最信赖的信息获取渠道。在实际运作中,就组织发展方向、经营策略的调整、人事变动、职称评定、薪金调整、财务状况等敏感问题,组织要指定渠道第一时间发布最权威、最可信的信息,化解被管理者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焦虑、好奇心理,引导小道消息的导向,服务、服从组织的需要。
  2.4 疏,组织面对小道消息要进行疏导
  小道消息就像弹簧一样,压力越大,反弹力越强,不能简单禁止。组织要加强文化建设,改善人际关系,努力构建和谐、宽松的氛围,倡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建立坦诚布公的沟通渠道,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公开渠道提出自己的建议、思考、疑虑。组织要发扬党对群众思想工作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党、团和工会、妇女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答复和处置及时、高效。对组织重大决策,要尽可能广泛征求意见,保证科学、民主。要加强全员沟通技巧培训,不断提高沟通质量和水平,理性对待涉及自身的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
  “野火吹不灭,春风催又生。”小道消息如同野火,组织绝不能仅仅充当灭火者,要善于将野火造福于组织,这也许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温品人,朱宝奇 [标签: 消息 特征 对策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城市防洪与景观建设
    浅析塔山山地石人古迹
    浅析芙蓉民间歌谣所反映的地方特色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开胃菜”——情境创设
    浅析古代招幌中的商业思想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浅析如何加强航道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浅析稠油开采的方法研究
    浅析建筑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析复合型管道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浅析手机3G业务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