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浅析扩大内需政策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扩大内需  现实困境  对策建议 
  论文摘要: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内忧外目的阶段。其最现实的困境在于中国经济依然面临着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和居民消费持续下降的压力。因此,在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增加需求,特则是扩大内需,仍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取向。 
  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扩大内需已成为保证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的一剂良药。面对国内接连不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和世界经济金融形势震荡多变的不利影响,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果断决策,采取了_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做出了一手抓抗灾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此次会议将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由“一保一控”转为“保字当先”,将“保持”改为“促进”,并明确提出1o条具体措施,计划~u2010年总共投a.4万亿元进行投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那么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呢?在当前国际需求不足的前提下,扩大内需成为有效的途径。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扩大内需的前景也是很乐观的。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需要大量的投资。地区协调发展对中西部地区也需要大量的投资。消费投资的着力点更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总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wwW.11665.cOm对于扩大内需促增长政策,虽然前景乐观,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制约因素,这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认识前提。 
  1扩大内需政策的现实困境 
  1.1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造成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工农“剪刀差”依然存在并继续扩大;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立起来;一些产品不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少数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高却无力购买;消费预期不高直接导致了消费率的偏低。 
  1.2居民最终消费持续下降 
  1.2.1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缓慢 
  作为消费需求主体的居民,其消费需求的提高依赖于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居民收入增加是与收入分配密切联系的。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居民收入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一些不合理的差距有所扩大,例如:居民中不同阶层的收入水平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城乡居民人均收水平的差距也在扩大,地区收入水平差距也在扩大。 
  (2)应该合理拉开的收入差距没有拉开。例如,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的收入差距,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等等。 
  (3)居民收入增长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较大幅度地落后于gdp增长,或者说我国社会总产品的最终使用结构发生了严重失调。 
  1.2.2居民预期支出提高。 
  3o年来的改革开放,可以说居民是最大的受益者。但为适应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需要,近期的重点主要是住房、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这些制度改革的共同特征都要求居民在当前或未来时期要有一笔较大数额的支出,反映到当前必然是居民推迟当前消费,即期消费增长放慢。 
  1.2.3不适应居民部分消费领域需求的消费环境 
  当前不适应居民消费领域要求的消费环境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例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仍较低,限制了居民对装饰材料、家具家电等的消费;受输电线路特别是农村输电线路覆盖面及负荷偏低的限制,影响了居民对空调、冰箱等家电的消费;道路拥挤、停车摊位偏少,影响了一些大城市居民对汽车的消费。 
  1。3扩大内需经验的缺乏 
  中国的特殊国情注定要走自己的扩大内需之路,只能像改革开放一样,边走边积累经验。近代中国_直在过“穷日子”,政府过去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扩大生产,因此在扩大内需方面相对缺乏经验。其实,中国早在1998年朱镕基任政府.总理时,就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提出要扩大内需。 
  2扩大内需的对策建议 
  2.1改善供给与扩大内需应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 
  扩大内需是一种促进经济走出低谷、实现良性增长的方法,但只靠扩大内需是远远不够的,也只能见效于一时。众所周知,需求与供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很难分开,需求能够拉动供给,供给也能创造需求,他们的作用是相互的。政府用积极财政政策直接增加需求,同时还必须改善供给,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内需。 
  2.2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 
  由于目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相对落后干经济增长,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从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入手,提高最终消费率,逐步把过高的积累降下来,使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能与国家的生产能力相适应 ,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2.3投资消费双向启动。加强启动消费力度 
  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扩大内需都需要同时注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且从长期来看,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消费需求。我认为应确立“稳投资、促消费”的对策,依靠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在促增长与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间寻找平衡。 
  2.4全面落实财政政策,有效用好财政资源 
  在目前条件下,国家财政投资除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之外,还应当考虑对一些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国有项目适当投资。有效利用财政资源,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带动全社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稳妥落实各项改革,稳定居民未来预期。总之,各项改革的时机选择需要考虑宏观经济形式,恰当错开安排,以利于保证必要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2.5发行专项建设国债。发展开拓资本市场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需要扩大赤字,发行国债。在2008年国家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后,2009年将发行5000亿至6000亿元新的国债,2010年还有7900亿元的国债到期,国家需要发新债偿旧债,因此明年国债发行的总规模至少在1.3万亿元以上。此外,为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2009年国家有计划地允许地方发行一定数量的政府债券,同样也可以起到扩大内需的作用。 
  2.6发挥大国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立足国内,扩大内需,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是一项积极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这是因为:第一,我国是一个大国,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第二,应从战略性高度看待扩大内需,而不应把它看作是权宜之计。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至少在2~3年内都过不去,甚至可能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因此,我们不可能去被动的等待国际经济形势的回暖,而必须主动地寻求发展的新路,所以扩大内需就显得极为必要;第三,我国的市场广大,消费增长点多,扩大内需的潜力也相当巨大。 
  2.7善于总结经验,向经验丰富的国家学习 
  首先,自1998年以来,中国在扩大内需 方面积累的经验 ,以及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积累的经验,都是值得总结的。如果把过去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应能成为今天的有效武器。其次,向他国取经。亚洲金融危机曾导致东亚各国经济严重衰退,各国均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赤字财政是东亚各国采取的最直接措施;降低利率、鼓励银行放贷、增加某些行业的就业机会,以及大幅减税刺激消费等,则是西方国家常用的切入点。实际上,这些措施在中国都有土壤。 
  总之,当前扩大内需促增长,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政策取向,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保持不变。当然,这一政策的实施,还要注意处理好两层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要为了促增长,过于强化政府干预,要注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二是促增长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不能为了促增长,就忽略了长期改革的目标,应注意发展的平衡和协调。 
  参考文献 
  [1]张晓晶,常欣.扩大内需的历史经验与政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8,12,17. 
  [2]陈伯庶论消费政策调整[j].经济学家,1999,(1). 
  [3]刁永作扩大内需: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j].经济纵横,1999,(2). 
  [4]韩志萍.1999年国内扩大内需问题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0,(2o).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郭星 [标签: 内需 政策 对策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城市防洪与景观建设
    浅析塔山山地石人古迹
    浅析芙蓉民间歌谣所反映的地方特色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开胃菜”——情境创设
    浅析古代招幌中的商业思想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浅析如何加强航道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浅析稠油开采的方法研究
    浅析建筑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析复合型管道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浅析手机3G业务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