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浅谈社会和谐语境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论文关键词]社会和谐 个人全面发展 社会公正
  [论文摘要]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发展史是个人与社会统一发展的历史。个人全面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公正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只有社会与个人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个人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这些论述,是我们党对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识的深化、升华。不但蕴含了个人全面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更强调了社会、特别是社会公正是促进个人自身各要素的和谐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的保证作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只有社会与个人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个人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一、社会发展是社会与个人统一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WWW.11665.cOM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会的基本单位无疑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个人。这些个人是有生命、有肉体组织的感性的物质实体,是处在一定历史阶段从事社会活动的个体。这些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在素质构成上,在能力和能动性的发挥上,在选择和创造价值上,都各有其特点,因而表现出各自的个性。但他们又通过实践活动发生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而结合成为整体。“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
  社会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一,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他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既是人自身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是社会对人来说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任何个人都不能离群索居,只有同群体在一起进行生产劳动,才能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在一起劳动,彼此之间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人们才能使现有的生产力发挥作用,共进行生产。第二,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条件。如社会对生产工具的制造和革新,给个人在生产实践中提供发挥能力的物质条件;社会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给个人提高素质提供精神文化条件。第三,变革社会的实践(如社会革命、社会主义改革)为个人的实践和发挥才能提供广阔的社会舞台。第四,公正的社会制度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
  个人是社会存在的条件和发展的目标。
  第一,一定数量的个人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个人存在,也就没有社会。
  第二,没有~定数量个人的共同生产劳动、政治活动和科学教育文化活动,也就没有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过程。这是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一定的推动力量,人作为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唯一能动要素,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的产品,推动着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人的劳动产品中凝结了劳动者的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意志等主观因素。
  第三,没有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社会就不可能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劳动者,便相应地生产什么样的劳动产品。所以,个体发展,实际上就是主体力量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动力的不断壮大。因此,人的发展越全面、越充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创造得越多,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就越高。
  第四,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所谓人的自由个性是指经过全面提升的个人特有的优秀品质,是人的发展的高级形式。马克思在1848年写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867年在《资本论》中又说: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877年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 (恩格斯于1894年1月回答友人要求他用最简短的语言来概括未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思想”时说: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那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话以外,我想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话了”。
  人类历史进程是社会与人互动共进的进程。马克思在1857年至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从社会关系的演变与人的发展角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大形态。他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物质文化条件发展得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发展,同时人越全面发展,为社会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越多,就越能推动社会的更快发展,社会与人的发展是同一历史进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
  社会与人互动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方面,未来新社会将使人更充分地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另一方面,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驾驭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交往形式的巨大进步,“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全面发展,正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社会和个人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说明了社会与个人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只有社会与个人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个人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才能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和谐。
  二、个人全面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
  马克思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个人全面发展的程度,始终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动力和基础。社会已进入张扬现代个性的时代。所谓现代个性即符合现时代需要的个性。在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是符合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个性。发展这样的个性是时代使然。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独立的人格。从人的发展历史阶段看,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人的发展的第二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从而促进了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但是这种独立性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需要人的独立性并造就了人的独立性,人只有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即个性,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的要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结论”中指出,个人拥有财产权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没有个人的财产就不可能有独立的人格。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说明发展市场经济的长期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个性,特别是增强个人的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个人财产,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第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知识型的个体。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促使以物质资源的占有和消耗为特征的工业经济向以知识占有、使用作为决定性因素为特征的知识经济过渡。知识经济需要知识型的个体。个体人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科技文化、市场经济的知识愈丰富、程度愈高,就愈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个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满怀激情地写道:“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这里讲的“自然主义”的实现,是指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即自然界之间的和谐,“人道主义”的实现是指劳动主体即人之间的和谐。只有真正解决了人和自然、人和人的矛盾,才会有真正的社会和谐。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人的主体性即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是人自身、人和人、人和自然的矛盾的正确解决,是主体和客体(指自然界和他人)和谐关系的实现,决不是主体单方面对客体的征服、占有和支配。在马克思的主体理论和社会理论中,人和自然界的矛盾归根到底是人和人的矛盾。只有解决好人和人的矛盾,才能为正确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提供条件。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发展和促进和谐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这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只有发展现代个性,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陛条件。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个性来说,个人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使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必须使自己发展的方向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不能设想,一个理想与行动同社会发展方向相悖的人,能够同社会和谐相处、相互促进。只有树立社会需要的共同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要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这样,他才能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一致起来,形成和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二是要有较强的能力。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而个人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和展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来自哪里?来自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来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进步。这些都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成果。所以,社会活力归根到底来源于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当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仅要有物力作基础,更要有人的能力作支撑。为了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满活力,我们党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其中劳动是前提、基础,创造是核心、关键。要使个人的劳动成为创造性劳动,一方面,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形成现代智力和创新能力提供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用于实际工作,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作贡献,并得到相应的回报,实现自己的价值,以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是要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国家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一个人都应当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要求:充分尊重个人利益,鼓励人们运用正当的手段实现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既反对只顾个人利益而不顾集体利益,也反对只强调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种服从是为了维护和发展集体利益,为实现个人利益创造条件。一个人有了这种正确的价值观,就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既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又积极为社会作奉献。这样,他才能始终与他人、集体、组织、社会保持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
  四是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来提高道德素质,以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不能设想,一个是非混淆、荣辱颠倒、美丑错位、正义不伸、邪气上涨的社会,能够带来社会和谐。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高尚的道德作支撑。对于个人来说,就要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道德感情,践履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自己与他人的和谐关系。
  三、社会公正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和谐即社会与个人相互促进统一的发展,既要求个人为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又要求社会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社会为个人提供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就是社会能够实现公平正义。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公正在传统文化中指的是社会成员处于“各得其宜”的和谐状态,公正甚至等同于“和谐”。学界认为,现代意义的公正是在自由、平等、社会合作等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强调给每个人他所应得。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社会主义公正社会。
  首先,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把社会公正作为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苟子·正名》指出:“正利而谓之事,正义而谓之行”。形成于秦汉之际的《礼记·礼运》,假托孔子之名,集中描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公平正义社会价值目标的追求。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近代的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在西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当“每一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分内的,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的时候就是正义的,并提出“公正即和谐”,强调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的正义平等思想,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指出,公正即“公意”,而公意“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公共利益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理性观念出发,把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看作是公平正义原则的体现。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们都不能真正揭示社会公正问题、找不到实现公平正义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毛泽东把社会主义事业看成是“正义的事业”,他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包含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邓小平认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特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一切都表明,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只有社会公正,才能保证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其次,只有遵循社会公正的规则,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提供物质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这里所说的“人”,是指受社会主义国家法律保护的一切人。一个社会遵循公正的基本规则,就能够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受益,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避免恩格斯所指出的“对一些人是好事的,对另一些人必定是坏事”的情形。改革开放近30年了,党和政府应该着重考虑怎样才能让广大民众普遍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且国家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个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推动力,才能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广大人民造福,才能使社会经济的发展真正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
  再次,只有遵循社会公正的规则,才能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个人对社会公正的要求,是能让公平正义具体体现在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之中,个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能够得到切实保障。机会平等的要求就是摒弃先赋性的因素(如特权、身份、等级)等不公正因素的影响,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有一个平等竞争的起点。过程公平要求最主要的是规则公平。如法律、法规、制度、规章等要体现公平的要求,使每个人在同样的行为规范的约束下、在同样的规则中展开活动和竞争。结果公平要求在参与财富等社会资源分配时,遵循按贡献进行分配的公正规则,能够使社会成员得到自己所应得到的那一份。只有不断地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个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活力也才能真正、充分、持续地得到激发。
  最后,只有把社会公正作为协调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关系的基本准则,才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胡锦涛同志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为了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就必须在其相互之间实现互惠互利的公正规则。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应当表现为:处在较高位置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增进,不能以损伤处在较低位置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为必要条件;相反,在较高位置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增进的同时,较低位置的阶层和群体的处境应当随之得到改善。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进行必要的社会调剂,建立起完整、有效的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主的社会转移支付体系。这样就可以消除或缓解社会各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增进社会和谐,为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赵晓芬 [标签: 社会和谐 语境 中的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当今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明星消费
    由《百姓故事》浅谈纪录片的可视性
    浅谈以创新推动电视新闻的发展
    浅谈基层射击训练体会
    关于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第一夫人”外交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幼儿教师肢体语言在教学中应用
    浅谈“科技+制度”的创新,是基层工商机关党…
    浅谈外国广告的“伪叙事”特征
    当代美国主流社会亲犹态度的原因探究
    变化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