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浅谈区域创新能力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 构建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类经济客体通过他们之间及其与区外各类经济客体间相互协调、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等行为,实现该区域内各类可得生产要素(包括新要素、区域外要素)的新组合并获得经济社会效益的能力。在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时代、在全球化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区域建立起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可持续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对于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意义深刻。
   一、区域创新能力的界定
    根据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包括发明新产品、采用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取新原料、实现新的产业组织等五种形式。从中可见,创新是包含技术进步和制度、组织变迁的有机综合体,是技术进步商业化并伴随组织、制度创新的过程。一批新熊彼特主义经济学者等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要从正式、非正式制度及组织结构变迁和技术结构演进的基础上来理解创新,认识到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的相辅相成性,成功的创新是一个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相互匹配的过程。这种看法丰富了创新的内涵,逐步形成了创新系统理论,并于1980年代末兴盛起来。尽管目前关于创新系统的研究难以纳人到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但是这种强调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互动性的分析对于更好的理解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创新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融合制度、组织结构变迁和技术结构演进的创新对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尤为重要。WWw.11665.CoM一个区域发生了一次成功的创新,将至少在这种创新完全扩散之前带来拥有竞争优势和市场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新经济活动,这类活动为所在的企业提供了新的、独特的机会,促进区域市场份额扩张、利润率提升、就业率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而且,知识的创造依赖于创新体系内知识的积累,这意味着依赖于知识创造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存在着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自我强化的机制会通过相应的机理传递至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使有较高创新水平的地区获得一个更快速度的增长。另外,我国学者顾新(2002 )将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总结为以下三个方而一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是区域主导产业有序转换的过程,往往需要创新来提供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或者是在旧范式中进一步的发展二是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区域竟争力直接表现为一区域的产品建立在成本、质量、档次、种类等差异上的国际、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而这种差异及区域竞争力建立在该区域持久的创新能力的基础之匕三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对于后发地区来说,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增强该区域对先进技术、制度的模仿创新能力,甚至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跨越获得区域经济“蛙跳式”的发展。这里所强调的区域创新能力是指包含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其两者之间相互匹配关系的广义上的创新能力,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实证分析上大致等同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根据大量的实证分析(胡祖六,1996;李京文,1996;翟凡,1998;世界银行,1997; bos worthesta1,1995;张军,2003),改革开放以来,tfp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各类研究所得估计值的平均值达到43.3%,张军所作的估计值最低,但也在30%左右,而翟凡的估计值高达58.2%. 较高的tfp的贡献率实际上证明了创新育助对于中国经澎曾长的贡献是显著的。此外,李纪建(2001 )根据1997年全国30个省市区的相关数据发现,以知识发展能力指标来表现的区域创新能力(技术意义上的)和以非国有企业产值比重来衡量的市场化程度是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市场化的改革取向本身是一种制度创新,与区域技术创新共同组成了我国的区域创新,这也就意味着广义上的区域创新能力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导因素。
    因此,在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时代、在全球化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区域建立起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可持续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对于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意义深刻。那么,我们在考虑中部地区崛起时是无法回避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探讨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来探讨一是问题的提出;二是对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现状的描述三是对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落后原因的探诚四是对于构建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些看法、建议。
    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根据熊彼特对于创新的定义和新熊彼特主义经济学者对于创新概念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类经济客体通过他们之间及其与区外各类经济客体间相互协调、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等行为,实现该区域内各类可得生产要素(包括新要素、区域外要素)的新组合并获得经济社会效益的能力,是关乎某一区域的制度变迁与技术创新相互匹配、相互促进的能力。笔者倾向于弗里曼(freeman, 1987)所说的,创新的成败取决于国家(区域)调整其经济社会范式以适应技术经济范式的要求和可能睦的能力,也就是说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制度、组织的变迁是伴随于技术创新能动的环境创新。国内外学者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这主要涉及到分项指标的选择和分析方法。
    1、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选择
    早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所选择的指标较少,主要集中在科研投人、专利、技术贸易、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出和输出等几个方面,这种指标选择实际上是受到技术推动或需求拉动的线性创新模式的影响。在线性创新模式下,创新过程如图1所示,它凸现了一个科学走向市场的发展过程,考虑如何加大对研发的投人来刺激创新。但是,它将创新过程线性化,即流程中的各环节只存在着前后向关系,这一点饱受80年代兴起的非线性创新模式的抨击。
        

    非线性模式认为,竞争程度的加深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要求研发阶段和创新的其他阶段更紧密的一体化,强调创新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图2所示,创新各个阶段之间的相互作用、上游阶段和下游阶段之间的复杂的反馈机制对于适应各方面需求、迅速实现创新极为关键。由于在反馈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难以编码化的知识的转移和扩散、完全竞争市场中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缺陷以及垂直一体化模式带来的体制僵化等原因,这种反馈机制依赖于一种介于企业内部组织和市场的制度形式——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一个建立在各类联系基础之上的不断演进的相互依赖的系统,以互动的结果、过程、程序、制度化为特征,合作伙伴通过正式、非正式的联系从事创新、联合、交易、转移等活动(tijssen,  1998)。由于存在地理、文化上的接近性,以诚信为基础的富有弹性的区域网络对于避免市场和垂直一体化组织的缺陷显得尤为重要。这让学者们的注意力从加大研发投人转移到如何形成这种相互作用的反馈机制,进而关注如何营造区域创新网络这一制度环境因素。所以,在非线性创新模式的影响下,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评价指标的选择更为广泛,十分关注对这种创新网络的评价,加强了对互动联系强度、管理和制度等环境创新、网络中smes(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测度(见表一)。
 

    2、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分析方法
    关于分析方法,有两大类方法。一类是主观分析法,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拓告为代表。该报告请在国内科技政策管理研究方面有较杯造诣和对国外类似报告有较深了解的专家事先打分确定杠重,然后根据各分项指标值来确定各地区的综合创新能力。这种主观分析法也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法,遵循专家的意见,有较高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但是毕竟是人为打分,受主观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另一类是客观分析法,主要是利用各种数理统计方法根据相关指标来评价区域创新能力。邵云飞等(2003)利用spss软件根据相关指标进行多元聚类州卿寸各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但是这种方法难以对同一类地区的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做出排序。孙中震等( 2003 )、郑伯红(2003)等认为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各分项指标值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为了消除自变量的共线性问题,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从标准化后的各项分指标中提取代表整体状况的几个主成分,然后以各主成分得分为变量、各主成分贡献率为权数,用加权求和得出各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甄峰等(2000 )、翁才银(2003)运用的因子分析方法类似于主成分分析法,将大量错综复杂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能反映样本整体情况的综合因子,根据各综合因子的特征根值确定权重,利用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求和,给出各区域创新能力得分。该方法要求各综合因子必须是可以解释的,否则因子模型毫无意义,因此,该方法往往需要进一步对各因子加以分析。此外,魏康宁、梁楔( 2002 )利用topsis法得出安徽等区域各类分项指标和综合指标对理想点的接近程度,依之对各区域创新能力做出评价;鲁志国等(2004)介绍了一种多层次模糊数学的方法,通过建立因素集、确定权重、建立评语集、建立模糊批判举证、计算综合批判结果来评价区域创新能力。
   三、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的思路
    在非线性创新模式下,创新涉及到厂商特征、区域制度、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众多变量及其相互作用,因此关注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性分析思路成为区域创新研究的主流。在此,关于如何创建区域创新体系,尤其是针对对于欠发达地区,谈几点想法。

    1、区域创新体系与经济区
    创新是一个经济行为,也是客体间、区域间经济互动、联系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的自由度加大,出于经济利益的区域间合作机制增多、加强,单纯以行政区为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可能会人为的割断了跨行政区的经济联系,不利于资源在各大范围的优化组合,从而影响创新的产生和扩散。因此,在考虑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问题上应当考虑强调区域间联系的经济区概念,从以要素、产品区域间流动为中心的经济联系的强度、密度上考虑创新体系边界的划分。
    2、软环境与硬环境
    区域创新软环境通常指与创新相关的区域文化、制度、组织环境,而硬环境则主要指公共基础设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涉及区域文化、制度、组织的软环境与硬环境相比,对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更为关键,评价一个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不再以标准化的r&d的投人和产出和公共基础设施等硬性指标为主,而是强调区域制度创新、创新网络的形成和灵活性等软指标。根据oughton,landabaso等(2002)的研究,应当选择软环境的建设。事实上,一方面软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企业规模和数量,一个富有创业精神的、市场体制完善的、创新网络灵活的地区是企业集中分布的地区,而硬环境的提供是为了满足企业、居民对这一类公共品的需求,因此其需求取决于企业、居民的规模和数量,所以软环境决定着对硬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硬环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这恰恰是欠发达地区极为匾乏的。因此,欠发达地区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硬环境,集中精力搞好软环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激发民众的创业热情,形成富有创新精神的区域文化,促成区域间创新网络的形成,在此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居民的需求来提供更多更好的硬环境,形成软硬环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避免大量工业园区有名无实的尴尬。
    3、国家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创新体系直接影响着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睦和区域创新能力。中央政府渐进式的改革和开放政策客观上加剧了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低下和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的现状,由于创新能力自身存在循环累积因果效应,这种差距可能会在市场化条件下日趋扩大。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各个区域的创新能力,落后地区制约了整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欧盟在构建其创新体系时也比较关注这一点,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rs,主要由the structural funds资助)措施的目标就是:利用一系列的详细行动方案、监管与评价体系来激励落后地区通过形成长期的政策性框架来激发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在国家创新体系时有必要考虑这种由于中央政府进行制度变迁的区域间不一致性导致的区域间创新能力的差距,纠正这种体制性的扭曲,在政策制定、规划设计、资金调拨上在考虑效率的前提下应当适当倾斜于欠发达地区,如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创新基金的投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在科技教育方面的转移支付,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政策性的倾斜、提供其更多的各类政策试点机会,通过提高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来提高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
    4、地方政府
    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国内研究普遍认为地方政府应当承担起准主体,等到市场体系完善、企业竞争能力提升之后再逐步退出。这一看法未必正确无误首先从创新的定义来看,创新的最终成功取决于创新是否通过商业化获利,这一过程的主体不可能是政府,只能是企业;第二,市场体系完善与否很大程度上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个政府担当主体的市场体系不可能走到完善的那一天第三,从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政府的干预难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最后政府在担当主体后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利益结构和政府行为往往具有膨胀胜,即使在区域创新体系建立后能否全身而退也是一个问题。事实上,从目前部分地区地方政府的创新冲动来看,主要是一些可以反映到gdp上的或者看得到的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建设以及雷同的宏伟蓝图,多少有政绩工程之嫌。地方政府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时始终要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要从软环境的“内功”上下苦功,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的政府: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市场化程度,减轻企业负担、杜绝不合法的税费,鼓励创业,形成良好的仓哑环境大力促进民间胜质的企业协会组织和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和完善,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用户之间的联系,提高各类客体之间的信息扩散的准确度和速度及范围;鼓励集体学习和创新,营建有效率区域学习体系;加大对创新型民营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禾佣自身的资讯优势,建立相关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表达知识技术需求、获取知识技术供给的服务,适当得给予一定的补贼加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联系,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为本地企业)科研机构等客体与外地客体的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5、中心与外围
    在我国,和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呈现出更为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以基层县市为主的外围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与发达地区差距显著,直接制约了中部地区整体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中西部各省在创建区域创新体系时要考虑如何促进外围地区的发展。由于资源桌赋结构的约束,一般来说外围地区适合发展自然资源依赖型产业和技术较为成熟的传统产业。尽管这些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比,技术创新机遇并不高,但是在这些产业的试用品开发等上游和销售、售后服务等下游依然是创新密集带,也是传统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附加值最高的部分。中西部各省份外围地区能够提高创新能力、在传统产业的上下游上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是整个中西部地区崛起的关键。因此,中西部外围地区要充分利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低廉、充裕的优势,从本地实际出发展传统产业,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群和培育集群的根植性;加大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投人,通过与企业联合教学、培养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建立高级蓝领的制造基地;外围区域的地方院校要加强与本地产业相关的技术与基础知识研究,提高研发水平,加速成果转化,促进本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以及中介机构等加强与各级核心地区的联系,获取资金、技术、知识、管理、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支持。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由《百姓故事》浅谈纪录片的可视性
    浅谈以创新推动电视新闻的发展
    浅谈基层射击训练体会
    “特色化区域教育科研共同体构建的研究”研…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幼儿教师肢体语言在教学中应用
    浅谈“科技+制度”的创新,是基层工商机关党…
    浅谈外国广告的“伪叙事”特征
    浅谈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浅谈幼儿舞蹈创编课的几点体会
    浅谈建筑安全管理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