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浅论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论文关键词:环境友好型社会 科技创新 激励与约束机制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文章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概念出发,分析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提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环节、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并从和谐社会重要基础的角度对环境友好型社会予以了学理的定位。
    一、环境友好型杜会的含义及其概念的提出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则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的限度之内,特别是通过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国际社会尽管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内涵一般应具备四个特征:第一,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因环境问题而起,并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将有利于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行为、政治制度、科技支撑和文化纳人到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框架下,是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集合。第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也必然是人与人基本和谐的社会。wWW.11665.coM第三,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必须符合生态规律,向着有利于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并应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方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绿色政治制度、环境文化价值观、绿色科技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和措施。第四,“环境友好”的概念是动态的和分层次的。
    1992年在联合国里约热内与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200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涵义的“无害环境的”(environmentally sound)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理念。随后,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得到大力提倡和开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又提出实行环境友好土地利用和环境友好流域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城市,发展环境友好农业、环境友好建筑业等。2002年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所通过的“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多次提及环境友好材料、产品与服务等概念。2004年,日本政府在其(环境保护白皮书》中提出,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国内,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3月份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在2006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正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
      从理论逻辑看,首先,资源环境问题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瓶颈约束,而破解瓶颈约束需要理论创新,这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提出的社会经济基础。其次,科学发展观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纲领和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做到实际工作有旗帜、有目标、有抓手,这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提出的政治基础。最后,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是国际社会环境保护战略思想演变和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实践进展的必然结果,这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提出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基础。
      从社会现实看,目前的环境状况离环境友好型社会差距巨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大气污染日趋严重。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343个城市中,只有116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占33.8%。除此以外,酸雨污染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二是水质污染日益恶化。据有关部门对全国七大江河水系的741个断面的监测,仅有29.1%的断面符合三类水质标准。另外,由于盲目打井和超采严重等多种原因,我国已成为全球12个贫水大国之一。三是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国每年产生工业固体垃圾9.5亿吨,其中危险废物1000万吨,并且每年以7%一10%的速度增长;每年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达5亿吨左右,且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对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已构成极大威胁。四是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全国土地荒漠化土地面积累计已超过了153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6%左右;年均消失天然林40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38.2%以上。严峻的现实环境状况,迫切要求我们走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道路,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究其根源,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行为。如人口急剧膨胀,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资源的消耗越来越严重的同时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数量也越来越多,造成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愈演愈烈;在经济建设中,一味追求发展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与资源量和资源再生能力相协调;只顾及自身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
    三、环境友好型杜会建设的着手点
    1.解决认识问题。一是转向对污染源头的控制理念思路;二是转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不相关的错误观念;三是全面提高公众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提倡公众参与意识。
    2.转变发展模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以牺牲环境容量为代价来获得财富数量的增长,表现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特征。因此,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也就是说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制定行动计划。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二是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次上,核心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和环境友好型产品。三是转变观念,推行“绿色gdp’,和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四是进行技术革新与技术进步,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4.政治制度保障。绿色政治制度包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的政绩观和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等三个方面。它们是保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高制度保障。绿色政治制度既要依靠“绿色的”政治家及其政府,更要凭借公众的“绿色力量”,实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四、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科学技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意义重大。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努力建立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体系,以企业为基础,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
      绿色科技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人类科技发展史充满了对抗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思维,已有的科技极大地扩展和延伸了人类占有和掠夺自然的能力,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自然界对人类“报复性”的反击。换句话说,环境危机具有一定的技术内涵,即人类误用技术或无节制的利用技术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突破传统的科技进步的逻辑思维方式,科技进步的新思维应着眼和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共存,而不是对抗和征服。传统工业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续的资源范围,而绿色科技应该是指向丰裕、清洁、可持续利用的资源范围。

     五、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建立国民经济绿色发展统计指标体系。要把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和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纳人统计指标,使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识。
      2.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环境是一种有价值的公共资源,要按照“污染者补偿”和“使用者付费”的原则,把环境作为资源对待加以补偿。将生态环境的流域治理、保护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建立流域内受益者向治理、保护者进行必要的经济补偿制度,通过中央财政或省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实施,以推进跨行政区划的流域治理与保护。
    3.建立和强化环境资源承载力控制管理制度。环境资源市场化要以其承载力为依据。要尽快开展环境容量研究,确立区域、流域的动态环境承载能力,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排污实行严格的总量管理和许可证制度,没有排污指标不得生产经营,进而建立和推行环境容量或排污指标有偿转让制度,使积极治理者获取利润,使不治理者付出经济代价,以调动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4.建立和强化环境友好目标责任制。环境是资源,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级党政领导要“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要建立和不断强化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人到位”。要把环境友好作为严格考核地方政府、部门、单位及其负责人工作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地方政绩和评定干部优劣的重要条件,以推动环保事业的顺利发展,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经济、社会、环境总体平衡,协调发展。
    六、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首先,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点,在于基本价值观与解决问题的原则完全一致。在价值理念上二者都主张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都将人文精神、法律制度、经济技术、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整合为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赢的强大力量。在制度设计上二者都要求建立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公平的生态利益补偿机制、综合的政绩评价机制、引导公众参与的民主监督机制。
    其次,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属于和谐社会,二者不能并列,但也不可分割。没有环境友好型社会,就不能建成和谐社会。同理,没有和谐社会,也就没有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即是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历史任务,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阶段性目标,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已成为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要实现这一指标,就必须实践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体现在先进性上.而“先进性”三个字体现在“可持续”这三个字上。凡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就是先进生产力;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凡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最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后,和谐社会视野关照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分析。和谐社会的含义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友好”有一前置的缺省主语—人。与环境的友好必定是人与环境的友好。其实质恰恰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题中之义。二是人与人的和谐。社会是包括不同利益主体、不同社会阶层组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是一样。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了,社会才能稳定,只有社会稳定了,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发展。三是社会自身的和谐。它主要包括社会各个系统之间、各个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社会自身的和谐发展,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祝亮 [标签: 环境友好型 基础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土地整理行业研究:特点、环境及竞争主体
    生态意识下环境艺术设计初探
    河口区冬枣标准化种植基地土壤环境现状及改…
    秦皇岛市建设低碳节能环保型交通环境的研究
    浅论新形势下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编辑六元看网络新闻编辑环境的建设
    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几点分析
    关于如何在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应对环境保护…
    浅谈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保护…
    云南省红河州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解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