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非农就业就近转移的经济意义分析
摘要: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部分工厂关闭、歇业,造成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失业。大批农民工返乡,再次将非农就业的就近转移推到前沿,实现非农就业的就近转移,不仅解决农民工返乡潮,同时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
  关键词:非农就业;就近转移;经济意义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就业压力明显增加,目前已经有780万农民工提前回流,占到整个农民工的6%~7%。①有效地引导这些返乡农民工,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关系。
  
  一、非农就业的因素分析
  
  1.人地资源矛盾是外出的外部原因。新寨村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为偏僻的小山村,深处大山腹地,田地少,山地多,人均耕地面积为1.3亩,而且还有部分旱地只能种植产量低的玉米和红薯。林地多,但如今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为了整体环境和生态建设,他们不能大规模地开垦山地,而是要涵养水土,保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新寨村的林业主要是种植八角,出售新鲜八角,收入受到八角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极大。据村民介绍,八角最好的时候是在1992年,那时市场每斤价格高达8元,平均每家收入在5 000元~6 000元左右,有的家庭甚至收入上万。但后来八角的价格开始下跌,如今每斤只有1元~1.5元左右,收入大幅下降。
  2.较高的非农产业比较收益是根本动力。新寨村在其他非农产业没有得到发展前,农民的收入水平是不可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村民增收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这种家庭经济需求是村民外出就业的根本动力。www.11665.CoM调查中,村民告诉我们,他们的大部分收入来源是外出打工,农业纯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远远满足不了生活需求。如村民邓跃明,他两个儿子每年在忙完农活后就外出到百色、南宁等地打工,每月有700元~8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在除掉生活开支后,每人大约年剩余在3 000元~4 000元,两个儿子的外出务工所得占到家庭收入的60%~70%,家庭的教育费用支出、日常生活支出等大部分都靠这些收入。
  3.渴望提高生活水平和追求自身发展的美好愿望。新寨村生活条件相对于城市来说十分简单,一个正式的医疗门诊部门都没有,村民看病不得不走十几公里路到镇上看病,镇里的医院也是条件简陋,只能看小病,看不了大病。在就业方面,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容易获取就业信息,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文化教育方面,城市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文化领域宽广,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较高,学生的升学机会远高于农村。以上种种城乡之间无法用货币收入来衡量的差异对农村人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由此产生强大的拉力,拉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这部分村民约占新寨村全部外出务工的20%左右,他们为了见世面、长见识选择外出务工,其中以青年农民居多,他们外出的目标不仅限于收入,而有着更丰富的文化诉求。
  
  二、非农就业特点
  
  1.社会地位低、技术要求低和流动性强。建筑业和服务业是他们就业的首选,这两个行业的准入门槛低,没有多大的技术壁垒,而且需求量也大,是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在城市就业的首要选择点,也是他们在城市最容易找到的落脚点。
  2.从转移地方看,新寨村多到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这带着浓厚的地缘关系概念在内。广东与广西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等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他们容易适应那里的生活,很少选择北方。
  3.从年龄结构看,新寨村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为主,这部分人思想开放、活跃、交际面较广,容易得到一些招工信息,也容易被企业招聘,因而容易找到工作,外出的动力更大。
  4.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为主,这部分人群不甘于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干体力活,吃不了苦,想到外面开阔眼界,闯荡世界。他们是新寨村的后生力量,也是一群极力想融入城市的人,他们有可能成为中国新的产业工人。
  5.从性别来看,以男性为主,女性一般留守在家,干农活和照顾家庭。主要是因为男子能干一些体力活,如建筑业、搬运等,而女子尤其是结婚后的女子外出不容易找工作,况且家里还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看,所以她们就大多留守在家。
  6.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近几年来,虽然县政府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也做了一些组织工作,但不能充分满足全县劳动力输出需求,新寨村农村劳动力转移仍然以亲友帮带和自闯为主,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比例不高。
  
  三、非农就业转移的影响
  
  (一)非农产业转移的积极效应
  新寨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了就业出路,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成为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最重要途径。同时改善了农村劳动力利用状况,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益,这是非农产业转移带给新寨村农民最直观和最直接的积极效应。
  非农产业转移带动了部分群众致富。新寨村一些能力较强的村民,在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开拓了其他手工业,如染布等非农产业并由此走上了富裕发展之路。典型如邓大姐和腾树国。
  邓大姐利用村里的特色资源——蓝靛,在农业生产之外开辟了另一条就业创收的门径而致富。这种非农产业的就业既带动劳动者的经济收入,同时又发展了新寨村里的非农产业发展,孕育了新寨村特色产品加工企业的雏形。
  新寨村另一个非农就业致富的典型是腾树国。腾树国外出务工回乡后搞起了乡间运输,开通了新寨村与凌云县及周边地区的各线运输路线,构成了自己的运输网络。如今他已经拥有250辆客车,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运输公司,每年赢利在500万左右,成为当地的富人之一。
  (二)非农产业转移的不良影响
  新寨村的村民非农产业转移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给新寨村村民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首先是给计划生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对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利。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前,新寨村所在的锣楼镇政府对新寨村的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有效的严格管理,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使控制对象脱离了计划生育工作的管辖范围,乡村干部和计划生育工作者无法对外流人员超计划生育进行有效的监管,不仅使人口的增长失去控制,也给计划生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其次,对农村社会结构产生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老人负担沉重。二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最后,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不利于地方农业生产改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群中,大多数是青壮年、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村主要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以女性、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口为主。劳动力转移使得农业内部劳动力素质弱化,劳动力数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业的生产能力。

  四、就近转移——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趋势
  
  (一)非农就地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种是农民进城,如刘易斯所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工业化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呐,完成农业人口的城市转移,也就是农村劳动力在本县城及本县以外所有区域范围内打工或从事非农经营,主要反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转移。另一种就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模式,也就是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既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是现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的较好途径。
  农村劳动力的后一种转移方式就地就近转移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个主要途径,而且将会是一个主要的渠道,原因主要有:
  1.农村发展的主体地位要求农民就近就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不管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还是村镇建设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应该成为主体,是建设农村的主体和主力,也只有如此,农村建设才可能持续,农村才可能发展。
  2.中国加工产业转移,为非农的就近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新寨村作为一个广西的一个山村,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产业调整的影响。
  3.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很多农民回乡就业的直接推动力。国际金融形势振荡多变,国内经济增速变缓,在此背景之下,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影响农民工就业。
  4.就近就业减少社会成本,提高个人幸福指数。农民就近就业很大程度地解决这些问题,降低社会成本,提高个人的幸福指数,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山村。
  (二)拓展非农就业就近转移对策研究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内部吸收和消化劳动力的能力。新寨村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比周围几个村子要好,他们的林地里盛产八角,而且在凌云县八角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和重要的地位。因此,结合该地的资源禀赋特点,实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加强林业发展将八角种植形成一定规模,实现八角生产的产业化发展。
  2.挖掘新寨村瑶族文化,打造瑶族文化民俗旅游村。据村民介绍,新寨村是凌云县瑶族风情和民俗的定点参观和考察点,每年都要接待许多慕名前来的学者、游客和政府人员,他们前来了解新寨村的风土人情、历史状况和民族文化。
  3.充分挖掘民族特需产品开发,为新寨村人灵活就业提供一条途径。新寨村属于蓝靛瑶,他们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尤其是他们的蓝靛布很受欢迎,而且随着新寨村旅游业的升温,可以将本民族原来的生产生活用品向工艺品转变,推向市场。
  4.寻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链的衔接,带动新寨村农业产业发展,拓展就业机会。新寨村非农转移,除了以上在新寨村村内的劳动力非农转移外,新寨村劳动力的就地解决离不开其所属的凌云县和白色地区经济发展支持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白色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将极大地带动新寨村人的非农转移量。
  
  参考文献:
  [1]惠宁,霍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张奋勤.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3]孙晓明,刘晓昀,刘秀梅.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何景熙.我国西部小城镇非农就业的产业基础研究[j].民族研究,2004,(1).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李秀丽 [标签: 转移 的经济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社会学视野中的研究生就业困境分析及专家化…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素质对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影…
    后人口红利时代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探…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之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与心理探究
    大学生农村就业研究
    试析缓解大学生就业危机的有效策略
    试论推进泸州市城市化与就业协调发展的措施…
    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和就业吸纳人口的测算
    促进农民工就业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西盟县总工会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
    为农民工搭建再就业平台 让农民工尽快致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