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我国农业产业化与组织创新的理论研究

                          作者:周鎔基 白广效 皮修平

  摘要:农业产业价值被低估和农业市场化组织效益低下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和“三农”矛盾不断被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实现问题、农业产业价值实现问题、市场主体积极性问题是实现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核心。如何在农业产业化框架内解决农业产业价值的实现问题和农业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而多层次的要素整合机制和组织创新与分工是该框架内研究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要素整合;组织创新;组织分工

  abstract:the underestimate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low efficiency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the agricultural market are both important factors that restrict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sharpen the “three rural” problems. the realization of dome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ts value,and activeness of market participation constitute the core issues in developing china's modern agriculture. the paper seeks the solutions to these issues by finding out the integrated elements at multi-levels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labor division.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integrated elements;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labor division
  
  “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wWw.11665.COm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新的产业和部门的出现,传统的“农业是生计产业”的粗浅认识被推翻,农业的产业价值正在被重新界定,近年来农业在承载技术、文化、经济、生态、能源及社会价值中的巨大作用正在被人们发现和肯定。在朱乐尧和周淑景所著的《回归农业》中他们认为“现有经济学或者确切地说是现有的主流经济学,对农业及其作用或价值的基本判断是,农业是一个生产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生活品的部门。……实际上,农业的价值或作用是多元的,除了生产和提供食品等人类基本用品之外,还有远比这更多、更大、更加广泛的作用和价值。”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的经验和现有的经济学所提供的理论指导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现实。如何在信息化,工业化条件下实现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所以农业发展的反思应该成为经济学术界的重要内容。
  
  一、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及规模化的价值体系
  (一)农业市场化到农业产业化选择
  在研究农业市场化到农业产业化选择问题之前,必须先弄清楚农业市场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1.农业市场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1)农业市场化的内涵。“农业市场化就是在市场经济体系框架下,主要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农业。具体来说: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二是农业经营各环节及过程主要按市场机制组织活动。”
  (2)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科学的概念,但专家都有一个统一基本的认识。“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大多数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农业产业化包含六个要素;一是生产的产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二是主要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发展和生成农业产业;三是生产过程实行专业化分工;四是产业经营和发展要有一定规模;五是在生产环节采取农、工、商、产、供、销密切结合的方式;六是在经营管理上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 。
  1995年12月11日的人民日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文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是迄今所见到的较为完整、全面、科学的定义。它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是:“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国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农的经营体制。”
  笔者认为虽然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已经被给出,其内涵也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但是随着农业产业化实践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价值的进一步被发掘,农业产业化的这种理论上的总结也会发生变化,但基本构成要素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
  2.农业市场化到农业产业化选择的必然性
  “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环节走向高度分工的过程,也是农业走向市场化的过程。”对我国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其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客观性。
  从理论角度而言,农业产业化有以下好处:(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的结合点和突破口;(2)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3)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根本出路;(4)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产业多元化价值的主要途径。
  从实践角度而言,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经济实践中探索和创造出来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它是得到实践检验和证实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农业经营方式。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始于1985年,发源于山东潍坊,以诸城肉鸡和寿光蔬菜而著称。自1993年提出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后,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总结和宣传报道越来越多,并在全国推广开来,逐渐掀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热潮。到1996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写进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此为标志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在全国掀起了高潮。2002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二)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与农业规模化
  随着近年来“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关于我国农业生产规模问题的矛盾与焦点也日益增多,规模化已经成为讨论我国农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在国内关于农业规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在不改变我国现存农户超小规模经营的前提下来克服与大市场的矛盾;二是主张对我国家庭经营进行改造,提出农业企业化方向,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小规模及由此所带来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其研究的共同点就是我国农业生产规模问题,并一致认为农户经营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作者认为这里所讲的规模并非实际经营单位的实体规模大小而是经营单位所掌握的要素和对要素的整合规模,所以怎样合理分配和整合我国的农业要素才是规模化问题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在解决规模化问题上汪艳和徐勇在其所著的《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一文中提出了两种思路:“从理论上讲对规模扩大的解决途径有两条,一是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要素流转机制的途径,逐步推进组织的适度规模。二是靠产业集群内各经济主体的联合来实现。这种联合,本身不一定是一个经济实体,而是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把众多组织连接起来。其内部,尽管单个组织的规模小,但由于参加了整个组织或系统的分工与协作,避免了独立进入市场的许多障碍,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因而使整个产业系统获得系列效应或规模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此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之中解决规模化问题也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在解决农业规模化问题的思路中重点强调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组织入手,强调组织对要素整合的规模化;第二是从组织分工角度强调产业内部分工与联合。
  (三)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问题
  对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问题理解笔者认为应该从农业产业化实现和农业产业价值开发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从农业产业化的实现角度而言,农户的超小规模经营与市场经济下的农业大市场的矛盾是我国农业实现市场化发展的障碍,农业产业化提出了折中的处理方法,即走合理的组织大整合和组织分工与联合的路子来解决规模化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实现组织创新,如何实现组织分工与联合是走农业产业化路子的关键问题。
  另一方面从农业产业价值实现角度考虑,给予每个市场主体一个充分选择和发挥的机制或平台是实现农业产业价值高效化与多元化的基本出路。在我国农业要素的流通机制是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制约农业组织创新的客观限制条件。随着我国农业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实施及资本技术的不断改善,农业要素的流转机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至此农业组织的创新和组织管理将成为新的课题。因此,在当今农业产业发展中农业组织创新与管理已经成为关系农业产业价值实现的又一个关键性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一是要实现农业市场化,就必须解决我国农业的规模化问题,农业产业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而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就必须依靠组织的创新和组织的分工与联合。二是要给农业产业价值的发挥创造一个灵活、快捷的实现机制,而这种机制一旦形成则农业产业要素的组织问题将成为农业产业价值实现和发挥的关键。所以,我国农业产业化实现的核心问题可以概括为两点,即农业产业的组织创新和农业组织的分工与联合。
  
  二、农业产业要素分工与组织创新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下的农业产业要素的分工
  农业生产是人们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条件(土地、水、气候等)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物的要素(资本、技术等)经过人的加工而产生产品和服务并最终提供给人们消费的过程。农业生产中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四类: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和人的因素。
  1.自然资源
  农业中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气候、水、温度等。我国的农业自然资源分工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我国农业各种自然要素的多种多样而每种资源的类型有多种,造成农业生产和服务的自然分工;例如种植小麦和种植水稻的在我国的空间分布,而种植小麦在东北和华北的时间分布。二是由于我国的农业经营体制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要素分配到户细化了农业的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要素。由此可见,我国农业产业要素的分工是由自然因素和制度因素造成的,而两种要素的作用的结果是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规模极小。
  2.技术
  在实现农业从传统粗放型转向现代集约型农业的过程中,技术是关键的因素,所以在推动农业产业化时必须把技术的客观分工情况与分工需求情况分析清楚。在我国技术的分工是由历史原因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两部分构成。
  其历史原因主要是:技术的价值是通过研究和应用两部分的结合来完成,而在我国农业的科研、推广与应用模块化分工非常明显。“中国的农业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资金上以财政拨款为主、运行上以事业地位为主导的行政技术进步体制。”而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因而从农业科研的政府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再到农业技术应用有很明显的模块分工。
  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农业产业价值的多样性发挥需要技术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很难实现农业技术的统一研究,必须分工分担不同领域的农业技术研究。例如,从传统的种植性研究扩展到能源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农业、旅游农业等的研究。(2)农业技术精细化要求农业技术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化研究越来越明显。“现代农业将信息高新技术与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进行有效的集成,在使用电脑、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遥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智能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网络化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系统集成等高精技术的技术上,准确地把握农业生产外部环境的诸种因素,并使农业产业化链条上每一生产环节的技术都能达到'精确'和'标准化'规范要求,从而确保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无污染、管理精细、投入精省、效果精良目标的有效实现。”(3)农业生产高附加值的追求要求整个产品在技术的每个环节上形成了分工。要使整个产品中的附加值得到更大的拓展,在农业生产和加工的每个环节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通过加强每个经营者在每个环节上的开发与研究来实现,因而必须在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上实现分工与协作才能完成。
  3.资金
  随着农业市场化的深入和产业化的发展,农业资本的分工要求将越来越迫切。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一是随着农业市场化产业链的延伸,农业资本将需要跨越简单的农业生产,延伸到加工、销售、贸易、工商领域,因而造成资本的模块化运作将越来越明显。像工业一样农业资本也将实现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分离,进而实现农业借贷资本市场,在这样的发展要求下,农业产业资本的模块运作将是一种必然。二是由于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以家庭投入为主,农业资本投入分散,造成了农业资本投入的分工,即使是更大规模的经营组织仍然存在这种分工的客观性。三是随着农业产业价值的进一步发现,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经营组织最终会在农业价值上产生不同的需求,最终导致农业资本的进一步分工,这种分工有利于发挥农业的多元化产业价值,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收益。
  4.人的因素
  人在农业生产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是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承担者,也是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组织者。因此,人的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两种功能:一是参与生产;二是组织管理。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人员的分工,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原因造成:(1)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实现产、供、销、技、工、贸上的联合与延伸,而我国农业人口素质造成难以承担上游生产的组织,所以农业产业化发展必将要求农业人口按其能力大小参与不同的生产分工。如表1所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可以看出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在大专以上人口比重仍然只有0.4%,农业人口中中小学人口比重占89.67%。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文化程度的差距更大。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5年的职业培训。在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很难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不协调,所以农业人才结构必然会重新构造。(2)人的客观限制也是农业人员分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偏好、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农业产业中从生产到组织中的每个环节不可能全部参与,因此人口的分工便成为产业化过程中的必然。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条件下,农业的生产要素需要合理分工与整合,因此如何实现农业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整合成为研究农业产业化实现问题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二)农业产业要素的整合机制与组织创新
  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并非是一个分散的过程而是一个系统的生产与组织的过程,它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相互协调构成。就社会生产来看不会是单一要素生产而是同时对几种要素进行结合、合理搭配才可以完成。从这个角度而言,生产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产业要素与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而从事整合的载体就是生产组织,其多个层次的组织分工与联合就形成了整个产业的产业形态。因此,笔者认为社会生产需要对要素进行有效的组织整合,而整合的各个组织需要分工与联合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每个组织按其自身能力和社会发展要求对产业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就是组织创新的过程。
  1.农业产业要素的整合机制
  在整合农业产业要素的过程中,要素的属性与社会对要素的发展要求是组织对农业产业要素整合的基础,社会对产业发展的要求是组织分工与协作的根本依据。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为了满足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单个的社会组织在组织自己的规模形式时必须考虑的是自身的优势和自己对资源管理所能实现的生产和服务价值是否能最大的实现。
  关于对农业的产业组织层次性问题,在朱乐尧和周淑景所著《回归农业》上集中有这样的论述:“农业产业组织,从产业化经营角度导入,由于农业生产及其经营的经济、技术特点所决定,理论上应该包括微观和宏观两大层面、三类组织,即微观领域的生产经营组织和宏观层面的产业经营组织以及介于微观和宏观领域之间的中介组织。在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现状主要表现为:一是微观领域的生产经营组织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体;二是宏观层面的产业经营组织;三是为农民和农业经营单位竭诚服务、介于微观和宏观领域之间的农业中间组织[2]。”
  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农业产业要素流动机制的建立,微观农业经营组织将不仅仅限于家庭为主体,因为产业化对规模化的要求是明显的,而家庭规模超小化不可能只通过简单的中介组织来解决,所以我国微观经营主体必须突破以家庭经营主体的经营方式,形成以行会、股份制企业、家族式企业、其他非家庭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为主体的经营方式。按组织的功能和范围来分笔者认为社会将存在这样三类组织:第一类是家庭;第二类是企业、行会、其他非家庭经济组织等组织形式;第三类是社会的制度和经济机制。
  第一,家庭。它是整个社会中为了满足生活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一般从事小生产规模、小范围内的生产整合,因为这种组织形式它所能控制资源和要素是有限的,但是它却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的组织形式。
  第二,企业、行会、其他非家庭组织形式等组织形式。它们在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下对要素的一种整合形式,它完成了家庭所不能完成的更大规模的生产,它的有效组织是整个产业或行业的繁荣的重要力量,它一般由社会中的有管理才能的人提出并组织成立的。
  第三,经济机制。它是目标社会的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中的效益、公平和效率,是社会对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在一种既定的社会制度下经济制度和机制是最高层次的资源组织形式,是宏观的组织形式,也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它决定了资源和要素的流动方式,对整个社会的效率、公平有着重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它是由国家和政府倡导组织形成的,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市场和计划两种经济机制来组织生产要素。就整个社会组织对要素的整合层次而言,每个层次是一个创造平台为市场主体提供了一个更灵活的整合环境。在每个层次上突出了每个组织子系统的需求,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与效率,最大的发挥着其组织的生产创造潜能。它不仅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人们科学的规划性、利益比较中的最大性、效率的最高性,而且也体现了国家宏观倡导和国民自愿的参与性等主观性需求。历来的经验告诉人们“没有国民参与的生产和建设是不能取得成功的”,由此可见只有在社会要素发展的客观条件下充分发挥国民对资源整合过程的创造性,发挥他们的才智,才能使一个国家社会生产的繁荣。
  2.农业产业要素的整合机制与组织创新的关系
  “农业产业组织,从产业化经营角度导入,由于农业生产及其经营的经济、技术特点所决定,理论上应该包括微观和宏观两大层面、三类组织,即微观领域的生产经营组织和宏观层面的产业经营组织以及介于微观和宏观领域之间的中介组织。”在产业化要素整合机制中,微观的生产经营组织是有效载体,而微观主体的组织形式是组织创新的内容之一。虽然生产组织对农业要素整合的效果有好有坏,但是组织创新的结果却是用高效的组织代替低效的组织。
  在我国有效的要素整合机制与组织创新是包含关系,因为两者在目标出发点、在组织依据上、在功能上是相同的。首先,在出发点上两者都在追求要素产出比最大,都是为了实现要素的产出价值而不断自身调整。其次,两者在组织上的依据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后,两者的功能上都是为了实现产业要素的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产业价值、充分利用市场化的优势发展经济。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农业产业要素的整合机制与组织创新尽管有区别,但是两者在目标和实现过程上是相同的,组织创新更多的强调了组织的多元化和调动经营者主观能动性的功能上。因此,笔者认为农业产业要素的整合机制与组织创新是同一过程,农业产业要素的整合机制中不能没有组织创新的出现。
  
  三、组织分工与组织创新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一)组织分工与组织创新的原因
  组织分工与组织创新是现今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和表现,组织分工与组织创新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对组织分工与组织创新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组织分工一般出现在两种历史条件下,一是当社会组织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当时社会部门生产需求时,当农业生产的产品基本满足当时人们的农业生产要求时,而农业生产过程中社会组织形成的社会产能无法得到发挥,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生产部门。二是当社会组织的产能无法满足社会大规模生产的要求时。如: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分离、生产与服务的分离等。因此可以看出组织分工的客观原因有两种:即组织的产能过剩和组织的产能不足。
  组织分工是适应要素发展的一种对要素的有效整合形式,而非单纯的结构重组,其诱导因素表现为对效率、利润、成本等等的追求,但推动组织创新的内在动力是社会对产能潜力发挥的追求,其实质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产品多样性的生产,完成和实现产业价值。
  (二)组织分工与组织创新的影响因素
  影响组织分工与组织创新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第一,生产效率追求。在生产专业化中由于生产人员从事一种简单的劳动,其熟练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
  第二,交易费用的节省。根据科斯定理,企业在比较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后会选择组织内部化还是社会化分工。
  第三,市场规模。一般而言市场规模越大需要参与的各种组织也就越多,各种组织之间的分工也就会越多。
  第四,企业或要素的比较优势。在现代社会中企业的利润增长点往往依赖于自己在产品生成中掌握的核心技术,由于技术的核心优势它可以依靠它来组织生产而其它部分的生产实现外包。
  第五,要素分工的演进。由于要素的分工具有客观性,其分工的程度也在不断发展所以导致对要素的整合的组织形式将发生变化。
  第六,不同的产业价值追求。由于不同产业价值需要对不同的产业要素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搭配,所以以产业价值为追求的原因也是不同组织形式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
  此外,风险偏好、产业集群环境等因素也是影响组织分工的主要因素。因此,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市场环境的变化影响组织分工的因素将会更多。
  
  参考文献:
  [1] 刘斌,张兆刚.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127-130.
  [2] 朱乐尧,周淑景.回归农业.(上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 洪民荣.市场结构与农业增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55-156.
  [4] 陈吉元,彭建强,周文斌.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22.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作者:周鎔基 白广效 皮修平  摘要:农业产业价值被低估和农业市场 [标签: 农业产业化 组织 创新 理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如何改革…
    着力推进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浅议
    孔子“仁学”的人权思想对我国法治构建的积…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伦理道德建设问题探析
    对我国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缺失的探讨
    对我国高校动画专业课程考核模式的思考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视角的我国当前失业…
    浅谈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营销
    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浅论新形势下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