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浅谈构建内含环境伦理理念的生产方式 兼论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
论文关键词: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型生产力 生态型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马克思 环境伦理
    论文摘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构建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为构建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莫定了理论基础。构建生态型即内涵环境伦理的生产方式,必须发展生态型生产力和构建生态型生产关系。
  一、引言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与环境友好亲善的生产方式,必须转变单纯以产值和利润为价值取向的传统生产方式。人们是在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生态系统发生直接关系的.生产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生产过程的特质、生产方式的样态,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样态及走向。因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生产过程与生产方式内含环境友好的价值取向,即将环境伦理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将环境伦理的理念、原则、规范内化为生产者的自律。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则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马克思所阐明的劳动实践是一种内含环境伦理的生态型劳动实践。马克思对生态型劳动实践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他主张劳动实践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法则,劳动实践的核心价值取向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统一。马克思的生态型劳动实践观,对我们今天构建生态型生产方式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生产方式内含人与自然的结合方式和人与人的结合方式,由此决定了构建环境友好型生态型生产方式离不开这两个层面。Www.11665.Com就人与自然的结合方式而言,没有劳动主体、劳动手段以及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三者间的有效结合,就不会有现实的人与目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就人与人之间的结合方一式而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有效结合,同样不会有现实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二同时还要看到,没有少、一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合理结合,则无法实现完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物质变换的有效性持续性及合理性,因而也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确立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合理的沾合方式,必须使这种结合方式合乎劳动实践的生态本质、生态尺度及生态功用,即构建生态型生产方式生态型生产方式贯彻和体现着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物之间一体生存、互动共生、协同进化的生态法则。作为生产方式内涵的人与自然的结合表现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作为生产方式内涵的人与人的结合则表现为现实的生产关系。正因为如此,构建生态型的生产方式,应当以发展生态型生产力和构建生态型生产关系为支撑。
    二、发展生态型生产力,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传统的生产力概念因建立在人对自然的支配、控制的自然文化观念的基础之上而面临着生态伦理的挑战,实际上,人与自然是一体共生的关系,生产力表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人与自然的关系绝非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人与自然皆有维持存在和发展的权利,这种权利作为当代环境伦理和自然生态文化观的核心,要求突破传统的生产力概念。从本质上看,生产力的水平反映人对自然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但人对自然的利用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人通过对自然的养护而不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来实现对自然的利用,如通过对水体、湿地、草地、森林等的护育来利用自然;二是通过对原生自然物的形态的改变来实现对自然的利用,如通过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生产的各种劳动产品和商品。由此,生产力也应具有两种基本形态:自然形态的生产力和非自然形态的生产力,即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将非自然形态的生产力称为“社会生产力”,将自然形态的生产力称为“自然生产力”。马克思在论述资本的生产时指出:“如果资本不把它所用劳动的生产力(自然的和社会的),当作它自有的生产力来占有,那么,劳动的这种已经提高的生产力,就根本不会转化为剩余价值。可见,马克思已明确地将生产力分为“自然的和社会的”,即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两个层面。
    令人遗憾的是,以往我们仅仅重视马克思的“社会生产力”的理论,而忽略了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的概念。不仅如此,对“社会生产力”的内涵的理解也是片面的,即将生产力定义为人对自然的线性作用,离开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来孤立地谈人们所获得的生产力的增长。由于生产力的内涵缺乏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生产力便成为一种对自然物和自然力无限耗损的能力,这种意义上的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必然走向衰竭。
    事实上,马克思不仅把经过“劳动过滤”过的自然形态的自然物看成自然形态的生产力,而且将没有经过人的劳动过滤的原生的自然物也视为自然形态的生产力。例如,马克思把瀑布界定为“劳动的某种较大的自然生产力。”马克思在论及一般剩余劳动的自然基础时指出:“自然就以土地的植物性产品或动物性产品的形式或以渔业等产品的形式,提供出必要的生活资料。农业劳动(这里包括单纯采集、狩猎、捕鱼、畜牧等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这里,马克思不仅明确了自然生产率的内涵,而且指出自然生产率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人类所养护的原生的自然资源和未被劳动过滤的原生自然资源均属于自然形态的生产力,即自然生产力,一切以非原生自然形态存在的劳动实践成果构成非自然形态的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显而易见,以自然形态存在的人的劳动实践成果本身仍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劳动实践成果的累积与自然界的发展互动一体,这种劳动成果本身就是一种生态型生产力。非自然形态的生产力虽然内含“物质基质”,但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本身并不一定表现为生态型生产力,甚至在非自然形态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容易带来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冲突。当代的生态危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生态型生产力是人按自然生态法则和人的合理需要的尺度利用自然及护育自然的能力。只有发展生态型生产力,推动自然生产力增量化和可持续化,努力构建生态型和“绿色”生产力系统,才能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三、构建生态型生产模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构建生态型生产模式,是发展生态型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传统的非生态型的生产模式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以人的物欲的满足为主要取向,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呈现单向度的非循环模式,表现为非均衡性和非持续性,这必然导致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日益毁损,破坏了自然的再生能力。生态型生产模式则以自然资源的低耗损、高产出、循环利用为特征,在发展生产力、增进人的福利的同时实现自然系统自我调节、生态平衡和资源再生。构建生态型生产模式,核心是要实现劳动主体、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即自然界三者之间结合的生态化。就劳动主体而言,要确立科学的自然价值观,消除将自然界视为纯粹的价值客体和财富源泉的观念,在对自然的养护中实现利用,在善待自然中实现物质变换。在劳动手段的运用方面,要注重发展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和运用节能技术、自然资源养护技术、废弃物和污染物净化处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概言之,在生产工具的选择上,要以人对自然的有效利用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为尺度。
    生态型生产模式的典型样态是以循环为特质的经济发展方式,即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内含环境伦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 )、再循环(recy-cle )”即3r原则,达到生产中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投人,实现生产的废弃物资源化,以达到资源和能源的多次使用的效果。这种生产过程是一种“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从而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当前,以环境伦理理念和生态文化观念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美国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76年首次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循环经济已成为美国经济总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同样十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1996年颁布施行了《循环经济与垃圾处理法》,垃圾的合理处理及再利用是德国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日本的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十分迅速,1997年通产省产业结构协会提出了《循环经济构想》,2000年6月颁布实施了《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愈来愈受到重视,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2007年修改通过《节约能源法》,体现了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利用的分析批判,已经提出了基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循环生产、节约资源的理念,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进行合理的物质变换的理念。在马克思看来,这一理念不仅是生产中应操守的规则,而且也是生产中应贯彻的环境伦理规范,这一规则和规范的确立是基于自然界具有本身的价值。从理念层面来看,今天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与马克思当年所提出的循环生产、节约资源、人与自然之间进行合理的物质变换的理念一脉相承二甚至可以认为,马克思将劳动界定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物质代谢的观点,即对构建生态型生产模式的阐述,开启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先河。
    在马克思的视域中,人的生产是一种合乎生态规则的生产。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经济的范式,其产生和形成的文化基础是环境伦理文化,或者说是环境伦理价值观在生产领域中的贯彻。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按照生态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将人的经济活动纳人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达到经济发展与自然界的再生产的统一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节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相统一,正是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的主要精神实质。这一思想对于构建生态型生产模式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构建生态型生产关系,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进化
    构建生态型生产关系是发展生态型生产力和构建生态型生产模式的内在要求。作为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内涵、架构、性能及形态当然要体现生产过程的客观需求并为生产过程服务。可以说,有何种劳动实践,就会有何种生产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这个角度上看,发展生态型生产力和构建生态型生产模式,必然要求构建一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生态型生产关系。生态型生产关系是以促进、支持白然生态系统的持续进化为取向的。生态型生产关系的内涵,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也体现了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即少、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生产关系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根本特点。
    传统的生产关系理论将生产关系理解为生产中满足人的功利欲求的社会条件和彩一会州制,忽略了生产关系应有的生态内涵及特质,从们割断了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关系的联系,割断了社会同自然之间的联系,这是造成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相冲突的一个根本原因。过去在论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关系时,肯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固然是正确的,但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解为人改造自然的成果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内涵、性质及变迁,这就将生产关系的性质及演进建立在人对自然的改造征服的线性关系仁,因而是片面的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原本就不是线性关系,而是互动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着人对自然和自然对人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样式规定着生产力的性质及水平,进而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及演变。生产中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造成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协调的重要因素;同理,生产关系的唯人的功利取向,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传统的生产关系理论忽略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其实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的,看不到生产关系是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把生产力简单地理解为人对自然的线性作用关系,必然把生产关系的功能定位在服务于人对自然的线性作用上。应当肯定,生产关系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但生产过程绝不是人对自然的线性作用,而是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并且这种交互作用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共生、共荣的状态是一种循环的、再生的、可持续的状态。这表明,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关系决定着生产关系的生态化取向。
    为了科学地把握生产关系的内涵,需要深人地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传统观点对生产关系的片面理解,往往源于对马克思生产关系理论的误读。众所周知,马克思从社会再生产的视角将生产关系分解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基本环节,从而揭示了生产关系的基本内涵。如果从唯功利的视角加以解读,定然有失全面、准确。当然,生产关系中诸环节的运动应满足人的需求,但绝不能理解为这是生产关系的唯一和全部功用。所谓社会再生产,意指生产的连续进行,也就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的物质变换,这也正是生态劳动实践的本性,它合乎发展生态型生产力和构建生态型生产模式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从社会再生产的视角分析生产关系,证明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是以自然界再生产的实现为基石的,没有自然界的再生产,也就不会有社会的再生产,人就无以实现对自然界的永续利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们就什么也不能创造。他还区分了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的本质差异,提出“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是人的生产的一个本质特征。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并不只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依次有序实现和循环运动,还依靠整个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即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内含人再“生产自身”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双重一体内容。
    作为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合理的生产关系的构建,既应体现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要求,又应当体现“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要求。就是说,必须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可持续的视角把握生产关系系统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的内涵,实现生产的全面性、分配的公正性、交换的公平性、消费的合理性。实现生产的全面性,在于确立自然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且具有“内在价值”和“本身价值”的理念,做到利用自然与护育自然的统一;实现分配的公正性,在于确立新的社会财富观和劳动产品分配观,使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既在人与人之间实现公正的分配,又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公正的分配,通过公正分配不仅补偿劳动者的支出,而且补偿自然生态系统的支出;实现交换的公平性,在于劳动产品按交易规则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公平交换,同时以人对自然的回报方式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交换;实现对自然资源消费的合理性,在于将人对自然的利用限定在自然的承载力之内。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生态型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再生产自然的环境伦理为底蕴的。
    总之,从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理解和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没有脱离人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来揭示生产关系的内涵,所界定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具有内在的贯通性。马克思的生态型生产关系理论对于构建当代的生态型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吴孔铎 [标签: 马克思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高职院校美术绘画中的构图
    浅谈雷击对学校教学网络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浅谈工程审计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及对策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浅谈建筑创作手法的研究、思考与运用
    浅谈发电厂机组检修项目化管理
    浅谈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创新
    浅谈一日安全监察制度在基层供电所运用
    浅谈建筑配电系统的接地设计和常见故障
    如何构建“自主互动、当堂达标”的高效课堂
    浅谈检察机关鉴定人出庭
    浅谈《华商报》之特色与优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