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情感关照与德性回归 试析亚当 斯密德性伦理思想管窥
论文摘要:情感是亚当·斯密解决道德问题的万能钥匙及其伦理学出发点,德性则是其伦理思想的归宿。斯密晚年集中研究德性,同时辅以早期的同情共感、合宜性等原理,构建了以情感自制为主的完美德性论。他的德性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形成过程,有着鲜明的特点,在内容、作用、评价标准以及与财富、幸福等关系上都展现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独特见解。

  论文关键词:同情;情感;合宜性;德性
  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代表作《道德情操论》前后共修订了6次,其中许多地方都做了重大修改,尤其是他对德性的看法变化最为明显,正是从这一变化中我们得以窥见其德性观的嬗变过程。斯密早年主要是以同情和旁观者理论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对德性的关心是一个逐渐加强的过程。…”随着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面对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中财富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张,斯密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德性,加强了对自制等德性的研究,同时积极贯彻情感论和合宜性等原理,共同构建了情感自制、理想的旁观者、全面的合宜性三者有机结合的完美德性论。
  一、亚当·斯密德性论的形成
  斯密的德性论是一个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从不明晰到基本明朗,从德性社会化到德性自制化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逐步发展过程。斯密由人的同情心出发,引出“同感”,进而在“同感”基础上展开合宜性、自制等整个理论的阐述,到《道德情操论》第六版基本完成了他的以同情共感为逻辑起点的完美德性论的建构。
  同情心理论是亚当·斯密伦理学体系的出发点,也是其德性论的逻辑起点。斯密的“同情心”是对心理联想规律的运用,其核心是表达人的“设身处地”这一“换位设定”思维与情感体验方式。wWw.11665.CoM他认为人类并不具有天赋的德性,最多只能说人天生具有一种同情的能力。同情心必须在某种社会情境中才能与道德挂钩,自然本性的“同情”只有外化为人际关系中的“同情”才是有意义的,而实现这一转化则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同感”为条件。“同感”就是通过心理联想机制,由旁观者将自己设想为公正的第三者,站在当事人的立场进行设身处地的想象,从而产生行为当事人应有的感情。斯密认为诸美德主要是因为得到了公正的旁观者的赞同才具有了道德的规定性和价值,才成为一种道德的规范和美德。然而,作为旁观者,尽管我们有同情共感的能力,且无论多么努力,有时却并不能完全、彻底的进行设身处地的想象,感受程度也不是总能与当事者一致。斯密认为这时可以通过旁观者与当事人进行想象中的立场交换来达到情感的足够一致,成为道德认可对象的行为和情感的合宜点,由此形成特定行为和感情的合宜性,这样德性便从合宜性中产生。…"至此,其完美德性论得以基本构建完成。
  二、亚当·斯密的德性内涵及其德性论的主要内容
  (一)德性的内涵
  真正的德性存在于合宜性之中,但德性又不等同于合宜性。斯密认为感受力是德性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应是一个人对合宜性的判断。所以,他的德性是一种基于感受、感觉的对行为合宜性的判断,是一个人以自己对品行高尚和尊严的感受来控制对自己所受到的痛苦的敏锐感受,使自己的行为变得稳定、持久、合宜。…‘对于合宜性的判断,斯密提出了两个标准:理想标准和现实标准。在他看来,真正有德性的人是那种只用第一个标注来衡量和判断自己的人。斯密眼里的德性,实际上是一种自知之明和他知之明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源自一个人按照精密合宜性和至善的观念要求自己。
  (二)亚当·斯密德性论的主要内容及各德性的作用
  谨慎、正义、仁慈和自制是亚当·斯密德性论中关于人的幸福的四种主要德性,也是构成其德性论的主要内容。斯密将这四者分别概括为“完全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合宜的仁慈”和“最完美的自制”。
  1.谨慎。斯密认为人生来就有很多自然欲望,为了防止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无论是物质财富的谋取还是社会地位和荣誉的赢得,都首先要求一个人具有谨慎的德性。谨慎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为人的幸福提供一种安全的保障,有增进幸福和“约束我们以免受到伤害”的作用。斯密谨慎之人的主要特征是作风踏实、诚实不欺骗;善于交友、能够建立稳重的友谊;勤奋、节俭且凡事都能考虑周全;只做自己份内之事不愿多管闲事、不热心于公共事务等。斯密认为谨慎之德,仅仅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而极其缺乏高尚性,它只有与某种更加伟大和高尚的目的结合才会形成一种比只是关心个人利益时更加动人的美德。由此他将谨慎分为两种:一种是只保全自己和发展自己利益的谨慎,一种则是指向更伟大目的的谨慎。在斯密看来。谨慎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一种辅助性或依附性的德性,在诸美德中不是最美好、最高尚的,但它却是最具本源性的美德。
  2.正义。在亚当·斯密的德性论中正义是底线伦理,是社会存在的必要基础。他既把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行为准则。又把它看作一种美德,认为“在极大多数情况下。正义只是一种消极的美德。它仅仅阻止我们去伤害周围的邻人”,但是正义虽然并不主动积极地增进他人的利益。可在一定意义上不损害他人即是为他人提供了一个安定有序的良好外部环境,就是对他人幸福的关心和促进,就是一种美德,它有“敦促我们促进他人的幸福”的作用。“正义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其规定性极明确且最易操作,利益的诱惑、欲望的驱使使得仅仅依靠内在良心的约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样正义就成了整个社会得以维系的底线,成为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保障。
  3.仁慈。斯密认为正义虽是社会存在的必要保障,但真正使得一个社会成为吸引人的、使人快乐的社会的德性却是仁慈。仁慈也具有增进他人幸福的作用,它是具有较高伦理价值的一种德性,是人们超出其义务之上和义务之外的一种自愿的自由行为,不能通过强制的方式来实现。斯密仁慈的内容和对象都比较宽泛,他认为凡是有益于他人幸福的、利他的都是仁慈,在对象上可以包括除我以外的任何他人乃至社会团体组织等,且在个人成为仁慈的对象时存在着一定的次序,首先是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随后才扩展至其他亲戚、朋友、他人等,而且随着亲近关系的渐远,仁慈的感情也逐渐淡薄。总之,斯密的仁慈是出于客观现实条件的需要所形成的,是以旁观者的同情作为其唯一原则的德性,他并不认为直接利他的仁慈越多越好,与“完全的谨慎”不同,斯密对仁慈所要求的只是“合宜的仁慈”。
  4.自制。斯密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遵循“完全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和“合宜的仁慈”等准则,那么他就堪称具有完美德性的人。同时又认为由于激情的影响,仅仅熟悉这些行为准则并不必然地保证一个人一定成为有完美德性的人,只有用最充分、最完美的自制作保证才能真正实践这些德性。自制会因其自身之故就激起人们的尊敬和赞美,因而,它本身就是一种德性。自制德性主要来自于对他人情感的体会和尊重,只有考虑他人尤其是心中那个设想的公正的旁观者的情感,我们才能强迫性地指导自己按照德性的要求去行动,这和谨慎、正义和仁慈之德的自然自发性不同,没有对他人情感的尊重就不会有自制的要求和行动,并且也只有从合宜性出发的自制,才能真正使人驾驭自己的激情。可见,自制是道德实践的核心,是实践德性之根本。其作用在于对激情的约束从而促进我们更好地去践行各种德性。

  三、亚当·斯密德性论的特点
  如上所述,亚当·斯密的德性论主要论述了“完全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合宜的仁慈”和“最完美的自制”等德性,他所力图建构的是一种完美德性论,从这一理论本身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及其思想的流变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其德性论的几大主要特点:
  (一)形成过程中日趋成熟的完美德性论
  如前所述。亚当·斯密关于德性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他本人思想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发展完善到成熟的过程,因而其德性论呈现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及动态发展的特点。此点前文已有所阐明,在此便不再赘述。
  (二)内容上以经济生活为中心的实践德性论
  斯密生活的时代英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斯密敏锐地洞察到了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带来的道德情操腐败的危险。意识到市场社会中人们基于现实的同情心并不能防止德性的败坏。因而,他便积极关注德性,关注占社会大多数的生产劳动者,以现实经济生活为基础和中心来展开研究,力图为现实社会经济带来的无序状况和道德危机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在论述谨慎、正义、仁慈、自制等德性时所举的例子也多是现实生活层面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经济性色彩,最后他的德性论的落脚于自制这一实践德性,从而形成了以现实经济生活为中心的实践德性论。
  (三)性质上斯多亚味颇浓的精英制德性论
  面对商业社会的巨变,晚年的斯密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谨慎、正义、仁慈等无法彻底解决人性傲慢化趋势,因而转向斯多亚式的自制,对斯多亚哲学作了较理性的评价,批判的同时肯定了其诸多合理成分,对其伦理观尤其是自制德性给予了极大地赞美和肯定。在《道德情操论》各版本的多个地方,他对斯多亚学说的直接参照和利用也随处可见,同时他提出的兼具谨慎、正义、仁慈和自制等全部德性的“设想的旁观者”的有德者模型,本质上就是斯多亚式贤人的另一种表达。所有这些都使得他的德性论多多少少具有了斯多亚色彩,成就了他斯多亚式的精英制德性论。
  四、亚当·斯密的德性评价标准及其对德性与财富、幸福关系的认识
  (一)德性的评价标准
  斯密对德性的评价坚持情感共鸣原则和旁观者理论。斯密断定德性是从合宜性中产生的,他认为在当事人和旁观者之间产生了同情共感时就形成了行为和情感的合宜性,道德便由此产生。同时,尽管道德评价可能会受到功利的影响,但功利绝不是第一或主要的原因,经济上的有用性必须通过道德情感的中介才能在道德上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所以德性的评判基于不同于效用的合宜感。在德性的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结果还应考虑动机因素的作用,因此在德性评价依据上他坚持动机、效果的有机结合。
  由于坚信德性产生于合宜性,因而他对德性的评价也采取同判断合宜性一样的标准,即理想的标准和现实的标准。他认为真正有德性的人是那种只用理想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自己,直接按照严格合宜性和完美性观念要求自己的人。

  (二)对德性与财富、幸福的关系的认识
  亚当·斯密的德性论是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及其本人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完善的,因此他对德性与财富关系的认识也呈现出动态性。早年的斯密对财富持肯定和乐观的态度,晚年则从对财富和权利的向往与追求中寻求德性衰败的根本原因。他早年认为中下层人民往往能够实现德性和财富的统一,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谋取财富和名誉地位而背弃、践踏德性,使德性和财富产生严重的不一致。因而,晚年的斯密怀疑财富能够带来真正的幸福和高尚的德性,陷入了悲观主义。
  从斯密对诸德性的规定和论述中可看出,其德性论一定程度上就是关于幸福的理论。他的谨慎是对个人幸福的关切,关系到人自身的健康、名誉和地位等,仁慈德性使人关心、促进他人的幸福,正义则能够安定社会、以和谐的环境保障人们的幸福,而自制是对各德性的实践,因而它是获得幸福的根本保障。总之,在斯密看来,身体健康、生活水平过得去、有良好的品行就是幸福的,对真正的幸福来说,财富的增加可以说是多余的。
  五、小结
  亚当·斯密是一位具有敏锐洞察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伦理思想家。面对商业社会变化所带来的道德腐败危险,他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恐慌,他对德性的关注旨在分析当存在用制度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时应该提倡什么样的德性,试图提出一种适应于商业社会的实践道德论,以指导人们怎样实现德富的统一,怎样更好地在经济社会中过有德性的生活。因此,可以说斯密这一伦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最初的理论资源,且对于今天同样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来说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刘丽 [标签: 回归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巧妙运用光色使建筑景观照明情感化
    自然情感与道德原则的双向涵盖
    情感关照与德性回归  试析亚当 斯密德性伦理…
    人是情感的存在
    情感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数理情感学的理论基石:统一价值论
    当代美育应为个性情感营造自由生栖的绿洲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
    情绪、情感与市场
    当代中国美与美感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冯友兰论情感在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