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自在的世界与我在的世界
一、康德的“自在之物”与“现象”
  自在之物与现象是康德哲学两个重要的概念。自在之物是一个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东西,它刺激我们的感官产生我们的感觉,从而形成现象,虽然我们知道自在之物是存在的,但我们不知道它的样子,自在之物的性质是不可知的,与现象比起来,它在另一个世界里,它是人们认识能力的界线,人的认识要想超越现象界进入自在之物存在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它是理性的极限。
  现象是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产生感觉,先验的自我用它的时间、空间形式整理感觉形成的,它是自我与自在之物的产物。用自然科学的解释就是:外物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我们,外物发出的信息刺激我们的感官,我们的感官有自己的结构,它用自己的形式对外物的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对外物的表象,这就是康德所说的现象。
  因此康德的世界是二元的,有两个世界:“自在”的世界与“我在”的世界。自在的世界是由自在之物组成的,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在我们之外,是不可知的;我在的世界虽然不是单独由我而生,但是它不能离开自我而存在,它在我之内,对我来讲它是自明的、可知的。康德的二元世界历来就是哲学上争论的一个焦点,有些西方哲学家认为它是一个不需要的累赘;我们的教科书上的哲学对它不能接受(我认为是不能理解),一是康德的自在之物不可知,让我们把他看作是一个不可知论者;另一个是康德把现象认为是依赖于先验的自我才存在的,让我们的哲学把它看作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因为我们的哲学认为,物质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现象是客观的,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Www.11665.Com
  我赞同康德二元世界的看法,把世界分为“自在”的世界与“我在”的世界,下面是我的理解。
  二、理解世界的语言
  对世界的理解有许多方式(或者叫语言):神话的、宗教的、常识的、科学的、哲学的。许多理解方式在人类的历史中,在不同的人群中,在相当的时间内占据优势地位,这些理解方式由于是走得不同的道路,所以彼此之间很难进行语言的沟通、相互理解。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巨大效用,使它成为在当今世界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种语言、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有人甚至认为,科学是理解世界唯一正确的方式,科学=正确,其他都是错误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这种看法现在看来好像是不能反驳的,但从人类历史来看,自然科学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的统治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占据了很短一段时间,很难说它就是人类未来理解世界的唯一方式,再说现在世界,理解世界的许多其他方式并没有消失,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方式混杂在一起。哲学是对世界的一种理解,本体论、认识论是哲学重要的内容,近代以来的哲学,许多哲学家都借鉴自然科学的成果,对世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来研究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否则就会产生背谬,必须用哲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哲学家们用哲学的方式,为理解世界,创造出许多概念和新的语言,走着与自然科学不同的道路,在我们看来非常晦涩、难懂,如胡塞尔的现象学等。我赞成这些哲学家的观点:完全用自然科学的方式解决不了哲学上的问题,我们需要用哲学思维来理解世界。因为解剖学解剖不出来人的意识,在自然科学中我们找不到意识是什么,但是在哲学中,我们必须相信它的存在。
  因此,我对二元世界的看法更多的采取哲学的语言,这可能与常识相背,但我认为能解释许多问题。
  三、自在的世界与我在的世界
  1、什么是自在的世界?就是不依赖我而独立存在的世界,在我存在之前、在现在、在我不去感知它的时候仍然存在的世界。我相信自在之物是存在的,由自在之物组成的自在的世界是存在的。
  2、我理解的“自在世界”与我们的教科书上(不论中学还是大学)所说的“客观世界”是两个世界,不是一个概念。我们教科书上所指的客观世界是由客观事物组成的,而客观事物具有颜色、形状、重量等性质。我所指的自在世界是由自在之物组成的,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我们不知道它有什么性质,但是它是在我们的感官上造成颜色、形状、重量等性质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教科书上所指的“客观世界”的原因。我们的教科书上所指的客观世界与我们认为是“唯心主义”所指的世界在我看来是一个东西,尽管我们激烈的反对唯心主义,标榜自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所指的世界其实是一个世界,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对这个世界的解释不同。我用一个实例来说明:在我面前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苹果,这个苹果是圆形的、红色的、甜的。现在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都看到了这个苹果,唯物主义者认为这个苹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在我之外存在着,就是我现在闭上眼睛,这个圆形的、红色的、甜的东西仍然是存在的;唯心主义者不同意唯物主义者的观点,在唯心主义者看来,这个苹果有圆形的、红色的、甜的等属性,或者说这个苹果是由圆形的、红色的、甜的等性质组成的东西,没有圆形的、红色的、甜的等性质就没有这个苹果,而圆形的、红色的、甜的等性质是我的感觉,是依赖我而存在的,物是性质的复合体从而也就是感觉的复合,只有当我去感知才有感觉,因此“存在就是被感知”,没有我的感知,离开了主体(或我的心)物体(这个苹果)就不会存在,因此这个苹果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是一个依赖我才存在的东西(在我的心中存在的东西),当我一闭上眼睛不去感知它的时候,它就消失了,不存在了。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一个焦点就是:事物的属性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也就是圆形的、红色的、甜的性质是在我之外而存在的,还是在我之中、不能离开我而存在。唯物主义者认为,圆形的、红色的、甜的等属性存在于外在事物之中,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这些属性不能离开我而存在。唯物主义由于有“常识”的强大支持认为唯心主义太荒谬,唯心主义则有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做依据,认为唯物主义太浅薄。在这个问题上,我基本上同意唯心主义的观点:事物的属性(苹果的圆形的、红色的、甜的等属性)不能离开我而存在,它在“我在”的世界中,不在“自在”的世界中。“我在”的世界也就是康德的现象世界,贝克莱认为由感觉组成的世界,在马赫那里是由要素组成的世界,“常识”看到的眼前的世界。但这个世界我认为既不是唯物主义者所说的不依赖“我”而存在的客观世界,也不是贝克莱所说的纯粹由自我产生的世界,而是由“自在世界”与“我”共同创造的世界——说白了就是“感觉的世界”。
  5、唯心主义认为“我在”的世界是单独由自我而生的,没有一个“自在”的世界做基础,否定康德的自在之物,这是错误的。自在的世界与我在的世界是两个世界,在“我在”的世界中的苹果有圆形的、红色的、甜的等属性,这些属性对自我来讲是自明的(因为它在我的感觉中),但我们无法否认引起我感觉的自在的世界就不存在。如果认为人的感觉完全是由自我创造的这种彻底的唯我论观点,我一睁开眼睛世界就存在(感觉就产生),一闭上眼睛世界就消失,没有任何外在的原因,只有自我独立创造这个世界,我死了,世界就不存在了,这是谁也无法承认的事实。我们只能说我死了,“我在”的世界不存在了,人类消失了,“我们”的世界没有的,但“自在”的世界依然存在。任何一个唯心主义者都认为,当我睁开眼睛,我面前的这个有许多属性的苹果是真切的存在着,但任何一个唯心主义者既是在嘴上不承认,但在它的信念中,他也不会认为,一旦我闭上眼睛,这个苹果就真正的不存在了,它的存在仍然是坚实的,不容置疑的,因为不在我在的世界中存在的东西,并不会在自在的世界中消失。我在的世界对自我来讲其存在是自明的,自在的世界对自我来讲不是自明的,但不在“我”中存在的东西(或不在我的感觉中存在的东西、不在我经验中存在的东西)并不等于不存在。
  6、唯物主义者或常识把我在的世界看作是自在的世界,把依赖我存在的世界,看成独立于我而存在的世界,把我的感觉看作是客观事物本身。对在唯物主义者或常识中的错误及其造成错误的原因,在《论感觉的外向化》一文中做出了一些解释,我希望读了这篇文章会更好的理解我的观点。我所指的“自在的世界”与唯物主义者所指的“客观世界”是不同的,把我在的世界看作自在的世界这是唯物主义者的真正错误。我再重述一遍:唯物主义所说的客观世界与唯心主义所指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依赖于我而存在的“我在”的世界,而不是唯物主义认为的是一个独立于我而存在的“自在”的世界。

  7、什么是我在的世界?我在的世界就是在自我面前存在的世界,就是在本我中存在的世界,没有我(人或主体)就不能存在的世界,就是因我(人或主体)而存在的世界,不在我之外存在的世界。我面前的有圆形的、红色的、甜的等属性的苹果就是我在的世界中的事物;我不远处一棵高大的、绿色的、正在摇动的白杨树就是这个世界的东西。这个世界就是感觉的世界,康德的现象世界,对我来讲自明的世界。
  8、我在的世界因我而在、因我而变。没有我(主体)就没有颜色、声音、大小、冷热、酸甜,就没有拥有这些属性的事物,就没有由这些事物组成的我在的世界。我在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一个东西,远看小,近看大;一棵树,中午看是绿色,黄昏看是暗绿色,晚上看是黑色;苹果的味道是甜的,当我生病时却是苦的,自在之物还是哪个样子,我在之物(现象)却有多种表现,这些变化皆由自在之物传递的信息的变化和我感官的变化引起。
  9、我在的世界如何可能?我在的世界就是感觉的世界,它不能独立存在,没有自在之物的刺激,没有我的感知,它是不能存在的。按照自然科学的解释就是:外物——传出信息——信息作用于人的感官——感官加工处理这些信息——产生感觉。这里有一个困难:自然科学认为,感觉在人的大脑中。但自我为什么把感觉看作是外在于我的、客观的东西(常识是坚信这一点的)。不解决感觉的外在化问题,我们将永远不会让唯物主义者承认,我们眼前的世界,在唯物主义和常识坚信的“客观世界”其实是不能离开“我”存在的世界,是一个我在的世界,是感觉的外向化特征而出现的世界。
  10、自我和本我(你可以说大脑与感官、精神与肉体、理性自我与先验自我等)。因为我认为用这一组概念更有利于说明我们的问题:感觉为什么看起来是外在的、客观的。
  11、我用太阳的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抬头就看到的“太阳”是客观物体还是我们的感觉?在晴朗的白天,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太阳挂在空中,我们见到的这个太阳是自在之物还是我们的感觉?自然科学告诉我们,这个太阳绝不是现在的太阳本身(自在的太阳),因为8分钟以后我们才能看到现在的太阳(现在太阳发出的光8分钟以后才能到达我们的眼球),既然我们不能看到现在的太阳(自在的太阳),那么现在就摆在我们面前的看起来实实在在的太阳是什么呢?你可能会说那是过去的太阳,8分钟之前的太阳。那么,问题出来了,现在存在两个真实的太阳,一个在很远的地方现在看不见的太阳(这是千真万确真实存在的),一个就在我们的眼前的太阳,这两个太阳是不同的,所在的方向也是不一致的,因为真实的太阳是运动的,我们看不见的太阳比看得见的太阳在空间上又前进了一段距离,本来是一个太阳,现在变成了在空间位置不相同的两个太阳,这是说不通的,那么这两个太阳一定有一个不是太阳本身。理性告诉我们,我们一抬头看到的太阳不是真正的太阳本身,因为真正的太阳本身8分钟后它的光线才能到达我们的眼球。那么我们一抬头见到的太阳是什么,只能有一个解释,它就是我们对太阳的感觉(8分钟之前的太阳发出的光现在传到我们的眼睛产生的感觉),由于感觉是外向化的,所以看起来这个太阳好像在天上挂着,而不是在人的眼睛里。我们一抬头就见到的太阳与自然科学上的太阳(自在的太阳),从时间上来看是不统一的;从空间上来看二者也是不一致的;从大小上来说,自然科学上的太阳不可能像我们见到的如圆盘一样大;从变化上来看,真正的太阳(自在的太阳)不可能早晨大,中午小。这两个太阳就是自在的太阳与我在的太阳,这里从时间上、空间上、大小上、变化上体现出的差异就是二者的不同。从以上来看,我们一抬头就见到的太阳是康德所指的现象、我们的感觉——外向化的感觉,这是感觉外向化的典型实例。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意识有一个意向性结构:就是说我们的意识总是构造出一个对象,作为它的客体或对象而存在,不存在在大脑中独立存在的意识。对感觉的外向化这一现象,我想作一个哲学上的解释。
  12、用自我与本我来解释感觉的客观性、外向化。“我”是由“自我”和“本我”构成的,本我负责与外在之物打交道,产生感觉,创造出我在的世界;自我是一个有认识能力的自我,它直观由本我创造的世界——我在的世界,并能进行回忆、想象、比较、判断、猜测、反省等。感觉(现象、我在的世界)是本我在与自在的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对自在之物传出的信息的一种翻译、或者说是描述。打一个比方:电视台发出电波,电波携带着信息,我看不到电波,不知道它携带的信息,但通过电视机对电波的解读,产生出影像,呈现在我的面前,我就知道信息的意义。自在之物(我也是一个自在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外在于我的自在之物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我时,这种作用就给我一些信息,我的生存要求我要把握这些刺激,描述这些信息,在长期地进化中,本我产生出一种能力,将外在地信息表达为“感觉”的能力,将外在的信息描述成颜色、声音、冷热等属性的能力,于是,我在的世界就产生了。本我将外在的信息解读产生感觉(现象)、我在的世界,呈现在自我面前。因此对“我”来讲,感觉依赖于本我,而不是依赖于自我,感觉对自我具有客观性,不依自我的意志为转移,自我就是努力的把我眼前的苹果想象成一个太阳,但我一睁开眼睛,这个苹果还是圆形的、红色的。对于本我来讲,这个世界(眼前的世界)在我之中,由我构造,因我而成。但对自我来讲,这个世界是被给予的,客观的。对本我来讲,自在的世界是一个客观的世界,我在的世界是一个内在的世界。对自我来说,我不能直接面对自在的世界,它对于我来讲是在“门”外的,我可以知道它的存在,但我不能直观它的样子,我只能面对我在的世界。
  感觉的外向化,既有心理学关于意识的意向性结构的理论依据,也有大量的实例的事实证明,它是感觉的一种特征。所谓感觉的外向化是指感觉指向自在之物,并力求与自在之物实现统一的一种现象,这是感觉的一个根本特征。本我把感觉塑造成这个样子,赋予感觉外向化的特征,对自我造成了一种欺骗,让自我把感觉看作是外在的事物、自在之物,而不是我在之物、因本我才存在的事物。这就是造成常识的错误的原因,这也是唯物主义把我在的世界看成自在的世界的根源。
  四、哲学纷争的原因
  西方哲学不断产生纷争的一些重要原因是:没有区分两个世界,自在的世界与我在的世界;把自我与本我混同在一起;对感觉的外在化和感觉对自我来讲具有客观性没能认清。
  1、对马赫的“要素一元论”的理解。马赫认为,整个世界:物体、身体、自我(精神)都是有一种东西——“要素”组成的。要素是什么?要素就是指颜色、声音、味道等这些属性,想象中的苹果与我面前的苹果都是有这些要素组成的,它们的区别(作物物体的苹果比意识中的苹果更坚实)是由于要素的连接不同造成的,在本质上它们没有不同,都是要素的复合体。要素的本质是什么?要素就是感觉。马赫用abc代表物体,用blm代表身体,αβγ代表自我,认为三者在相互作用和影响中存在。abc由blm决定,αβγ由abc和blm来决定。在马赫看来世界就是要素组成的,要素就是感觉,因此世界就是由感觉组成的,感觉的存在依赖与人的感官,而感官从本质上来讲又是一种感觉。感觉决定感觉,感觉组成世界,在马赫的世界里除了感觉和感觉之间的关系,没有其他东西。在马赫那里,没有自在的世界,只有感觉的世界。尽管马赫把“我”看作是由“身体”和“自我”组成的,这与自我和本我有些接近,但马赫的身体和自我都是由要素组成的,也就是都是由感觉构成的。马赫思想中的逻辑混乱和矛盾让我们只能这样理解:或者是我们翻译的误解;或者是只有在逻辑混乱中它的观点才能成立,否则我们无法接受他的思想。马赫的逻辑是:
  ①  世界是由要素组成的,精神、身体、物体等都是要素的复合体。
  ②  要素就是感觉。
  ③  感觉依赖于我们的身体(感官)
  ④  我们的身体(感官)也是要素的复合体,从而是感觉的复合体。
  ⑤  因此所有的要素依赖于要素而存在,要素又组成整个世界。
  ⑥  总之,世界上除了要素、感觉(或者说要素的复合体)以外,什么也不存在。
  贝克莱承认在世界中,除了感觉的复合体之外(当然不能独立存在),还有不是感觉组成的精神实体和上帝实体的存在。休谟是否定至少是怀疑有自我、上帝、自在之物等实体的存在,认为我们只知道感觉的复合体存在。在马赫这里,所有的实体都取消了,只有要素的复合体,所有东西都是要素的复合体。
  2、“物是感觉的复合”和“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贝克莱思想的集中体现。贝克莱所指的“物”就是常识或唯物主义者认为的“客观世界”,就是我们面前的圆的苹果、绿色的树、飞翔的鸟等等,也是康德所指的现象,马赫的abc。“物是感觉的复合”确立了贝克莱在哲学上的地位,这也是他对哲学的最大贡献,尽管这个结论不是由他个人独自完成的。它的意义就在于纠正了常识的错误,常识的错误是:把感觉的东西当成客观事物,把我在的世界当成自在的世界,把依赖于我存在的东西当成独立于我存在的东西。尽管这种错误与感觉的外向化和感觉对自我来讲具有客观性有关,但这种认识毕竟不是一种正确的认识。贝克莱纠正了常识的错误,但由于他对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和感觉的外向化未能做出解释,因此尽管他对“物是感觉的复合”的观点的证明是多么的睿智,但仍然没能说服大多数人接受它的正确的观点而遭到无数的非议。
  “存在就是被感知”如果理解为我不去感知,感觉就不会产生,感觉的存在依赖于我的感知,这没有什么错误。因为物就是感觉,感觉的存在依赖于我去感知,我如果不去感知,感觉就不会存在。但感觉并不是由感官自生的,感官自己不能独立产生出感觉,如果把感官比作是机器,如果没有原料,也创造不出产品来,因此感觉的产生还有赖于自在之物的刺激,由自在之物提供信息作为原料,这样我们的感官、我们的本我才能把“自在之物”解读为我们的感觉,感觉才能出现,才会存在。贝克莱的错误就是试图离开自在之物单独靠感官来解释感觉产生的理由,导致唯我论的结果;或者用上帝来代替自在之物的作用来解释感觉存在的原因,得出有神论的结论。
  3、常识或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我面前的苹果、不远处的树木、天上的太阳等等所有这些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我而独立存在的。我闭上眼睛,苹果还是红的,树还是绿的。所有的人都死了或在人类产生之前,客观存在的苹果仍然是红的,树仍然是绿的。这种观点的所有错误集中到一点,就是把感觉看作是自在之物,把我在的世界看作是自在的世界。这种朴素的观点非常错误,但在生活中很有用,所以得到了世人的支持而难以撼动。但感觉的外向化理论和自我与本我的关系的观点足以能为纠正常识的错误提供理论的支持,下面我用一些事实来帮助常识改正其错误。
  ①当我们面对事物、感知事物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找不到唯物主义所说的“感觉”在哪里,根本就没有像唯物主义所认为的:在我们眼前有一个事物,在我的意识中有一个对这一事物摹写的感觉。事实是,这时我们只有一个东西:我面前的事物——也就是我的感觉,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当我们离开后,我们可能存留一些记忆,但记忆与感觉是不同的东西。
  ②我抬头看到的太阳、我在镜子中见到的镜像、人们见到的海市蜃楼,这些都是人们的感觉,是我感觉的外向化,而且这些感觉都与自在之物无法在空间上实现统一。
  4、我们如何肯定自在之物的存在?对自我来讲,感觉、现象是我在之物,是门内的东西,是自明之物,可以对它进行比较、回忆、判断等认识活动。但自在之物与自我是不能直接接触的,是在门外的,而自我不能到门外,因此自我对自在之物不能直接的“看”。但是本我与自在之物是直接发生关系的,与自在之物相互作用的,因此对本我来讲,自在之物的存在是实在的,自在自我对本我的刺激是客观的。有的哲学家用“先验的自我”的直觉来说明我们是如何知道它的存在,如康德;有的哲学家用先验的直观的方式来肯定它的存在,如胡塞尔。但我认为,自在之物存在的实在性,就是自我也是能“直觉”到它的存在的,因为当主人接受了仆人呈上来的礼物时,它不会只看到了礼物,而直觉不到还有送礼物的外来客人。即使自我纠正了它的错误,把原先认为的“客观世界”当作离不开我存在的感觉、我在的世界,自我也决不会相信我闭上眼睛,世界就真的没有了,我睁开眼睛,世界就存在了,因为自在之物不依自我的意志而存在。对这个问题的说明还需要详细的思考,我会在另外的文章中阐述。(2006年8月2日)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李长征 [标签: 在世 我相 自由自在 在世 乐在其中 骆驼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的不足及…
    浅析油田建设工程施工存在的不足
    《初识鲁迅》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浅析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标准 方面存在的若干…
    手机“报纸APP”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浅谈高中体育创新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哲学史略》的世界之旅
    地质勘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管…
    法律逻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我国区域电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对当前中国招标投标存在的弊端之我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