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无限主义:当代知识论的新亮点

摘要:克莱因教授最近提出的无限主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无限主义是这样一种辩护理论,它主张辩护的理由的结构是无限且不重复的,克莱因认为这是知识论的无穷后退问题所蕴含的要求,因而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途径。克莱因通过精细的分析告诉我们,无限主义能对最有认知价值的推理知识给出很好的说明,能经受住各种反对意见,是一种有前途的理论。
关键词:知识论;辩护;无限主义;无穷后退问题

abstract: infinitism is a new theory of justification recently developed by professor peter klein. it is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nowadays. its central thesis is that the structure of justificatory reasons is infinite and non-repeating. peter klein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enets of infinitism are entailed by an adequate solution to the epistemic regress problem. he also shows us, through subtle analysis, that infinitism can not only account for our most valued knowledge which is based upon reasoning, but also that infinitism can withstand many sorts of objections. so infinitism qualifies as a promising theory.
key words: epistemology; justification; infinitism; the epistemic regress problem

知识论中的击败理论(the defeasibility theory of knowledge)的倡导者,美国拉特哥斯大学教授彼得•克莱因(p. klein),最近提出了一种新的辩护理论——无限主义(infintism)。Www.11665.Com这个理论的主旨是,辩护的理由的结构是无限且不重复的。无限主义引起了诸多知识论者的注意,迅速发展成当代知识论的理论前沿,在索萨(e. sosa)和斯托普(m. steup)主编的《当代知识论的争论》一书中它被列为第五章的讨论专题。说无限主义是当代知识论的新亮点,并不夸张。
1 知识论的无穷后退问题
克莱因是从知识论的无穷后退问题开始提出无限主义的。我们知道,知识论有一个无穷后退问题:辩护一个信念需要理由,而这个理由本身也需要进一步的理由为其辩护,如此后退,无穷无尽。这个问题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后验分析》中,亚里士多德断言,如果有一些知识是证明得来的,那么必然存在非证明的知识。因为证明序列要么有终结,要么没有。如果它没有终结,我们就无法知道任何东西,因为“没人能跨越一个无限序列”,而每一步“跨越”都是需要时间的。另一方面,如果这个序列有终结,证明的结果就不是“适当地”得出的,而是依赖于前提是真的这个假设。亚里士多德还提到了循环证明,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最后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基础主义。
无穷后退问题是当代知识论的中心问题。邦约尔(l. boujour)说,由无穷后退问题引发的思虑“或许是整个知识论中最为重要的”。奥迪(r. audi)指出,无穷后退问题起到了促成基础主义和融贯论的重要作用。打个形象的比喻,无穷后退问题将我们带进了一场看不见终点的赛跑,由于没人相信我们能永远跑下去,因此必须找个办法来结束这场赛跑。基础主义的提议是划一条终点线——当我们达到自我辩护的基础信念时就可以停止给予理由了。融贯论要求我们跑完一大圈——在某个给予理由的水平,当问题信念与某些信念系统融贯时我们就可以停下来了。
然而克莱因论证说,无穷后退问题最好的解答不是上述理论中的任何一种,而是无限主义。对于那场给予理由的赛跑,无限主义的新见解是,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停下,但一定要随时准备再跑——理由给予应远到满足情景条件的要求,但如果信念受到质疑,我们就应该为它提供进一步的理由,并且理由的给予是无限的。对于无限主义,克莱因说,以往的知识论者只是把它当成一种逻辑可能性而提及,但在没有认真论证前就抛弃了它。邦约尔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说:“虽然难以用严密的方式陈述,但这个论证[人类的心智有限]对我来说是拒斥[无限主义]的合适理由。”克莱因指出,基础主义和融贯论者拒斥无限主义的态度是傲慢的,他们依据的不是令人信服的理由,而是简单的直觉,这种直觉主要来自以下两点:“i)我们的心智有限;ii)理由的后退没有起点。”[1]从这两点演变出的“心智有限反对意见”和“无起点反对意见”,克莱因认为是无限主义最大的挑战。不过,他精细的论证表明,这两个反对意见不足以伤害无限主义。
2 基础主义和融贯论不能解决无穷后退问题
克莱因提出无限主义的理由有肯定的和否定的两方面。肯定的方面是无限主义能解决无穷后退问题,从而为理性信念提供合意的说明;否定的方面是基础主义和融贯论不能解决无穷后退问题。在无穷后退问题上,克莱因同意皮罗主义者(pyrrhonian)的说法:“恰当地辩护信念的理由只可能有三种结构:基础主义、融贯论和无限主义”。如果这样,克莱因正反两方面的理由便相辅相成了。
克莱因认为,无穷后退问题涉及增加某一问题陈述的理性可信度的推理能力。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确证(warrant)进行说明。确证不同于辩护(justification),[2]前者指的是陈述或信念所具有的特性:“(1)有这种特性的真信念是已知的;(2)根据那个理由的指示进行的推理增加了我们对非显然陈述的理性信心。”[3]而后者强调理由的给予。克莱因说,并不是基础主义和融贯论对确证的说明不对,而是一个负责任的认知者不能利用它们的说明来增加某一问题陈述的理性可信度。
先看融贯论。融贯论有传统的和非传统的两种。前者认为确证可以从一个陈述传递到另一个,再到下一个,最后返回自身。这种推理显然存在循环,对此亚里士多德和皮罗主义者已经有过批评。非传统的融贯论其实是伪装的基础主义,因为它认为一个陈述得到确证是由于它有某种性质——作为融贯集的一个元素,这与基础主义认为基础陈述由于具有某种性质而能自我确证的观点如出一辙。[4]实际上,可靠主义也是如此,只不过它所指的那种性质是可靠的过程。因此,对基础主义不能解决无穷后退问题的论证同样适用于融贯论,甚至可靠主义。
克莱因接下来的论证既巧妙又形象。他设想了在基础主义者,比如弗雷德,和怀疑主义者,比如萨莉,两人之间的一场苏格拉底式对话。[5]
萨莉:你为什么相信p?
弗雷德:因为我相信q。
萨莉:那你为什么相信q?
弗雷德:因为我相信r?
萨莉:那你又为为什么相信r?
……
弗雷德:因为我相信b,它是基础陈述。
然而怀疑主义者萨莉依然不罢休,她要求弗蕾德给出基础陈述为真的理由。弗雷德认为,基础陈述b无需进一步的陈述来提供理由,它可以由其历史原因或内容,或者找不出反对它的证据等等而直接获得辩护。总之,基础主义可以找出各种使b直接获得辩护的特征,设其为f。弗雷德因而说他相信x,其中x是“b有某些特征f,使得具有f的信念非推理地得到辩护。”于是,对话这样继续:
萨莉:但那样恰恰说明b对你来说不是基础的。
弗雷德:不对。我相信x对辩护我的信念b不起作用。还在我了解、考虑或持有类似于x的信念前,我就得到辩护地持有类似于b的信念。那些类似于b的信念是凭借它们具有f而得到辩护的,不是在类似于信念b的基础上根据推理而得到辩护。
萨莉:那你有什么理由认为x是真的?
弗雷德该如何回答呢?显然,b的辩护依赖于x的真,但x不需辩护就能说明“为什么一个信念缺乏理由不足以说明它是独断的”吗?想想给予理由的游戏是怎样开始的。难道不是弗雷德接受了萨莉的挑战,认为信念p要得到知识论上适切的辩护就需要理由吗?问题的实质是,x的真为萨莉(或弗雷德)提供了相信b是真的理由吗?对此,弗雷德有三个答案:是;否;不知道。假如弗雷德回答是,那么萨莉就可以指出,他有一个理由相信b是真的,因而后退并未停止。假如弗雷德回答否或不知道,萨莉就可以说弗雷德并未给她任何相信p的理由,因为弗雷德并未达到自己当初的目的——达到p知识论上适切的辩护。克莱因由此断言,基础主义不能解决无穷后退问题。那么,无限主义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3 推理知识与无限主义
由于无穷后退问题本身预设了知识需要理由,因此,说基础主义不能解决无穷后退问题并不是说它是一种错误的辩护理论,但可以断定它不能说明推理知识。推理知识与可靠知识一类的非推理知识不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当一个人处于一个可靠过程的时候,他就能像温度计“知道”温度一样获得可靠知识而不需要理由。但正如索萨指出,“不可否认,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当人靠近时超市的门‘知道’,当房间的温度超过某一设定值时加热系统‘知道’。这些是‘机械伺候系统’的知识。还有相当多种类的动物知识……。但人类知识处在精致度更高的层面上,这是由于它有高度的融贯性和可理解性,能满足自我反思性的求知欲的能力。纯粹的可靠主义作为这种知识的适切的知识论是有问题的。”[6]
克莱因所指的推理知识相当于索萨所说的“反思知识”,雷尔所指的涉及“接受”而不仅仅是信念的知识。我们对这种知识的知不同于小鸡性别探测器“知道”鸡的性别,狗“知道”骨头,它是理性的人所特有的,克莱因称为“成年人独特的知识”。这种知识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scientia)概念同源,是最有认知价值的知识,因为它是一个负责任的认知者在仔细审查信念后才持有的。克莱因认为,只有无限主义才能对这种知识给出适切的说明。
推理知识要求:1)辩护一个信念需要理由;2)辩护的推理序列不能中止于一个独断的理由,即一个没有更进一步理由的理由。这两个特征合在一起刻画了这样的直觉要求:应该避免独断的信念,克莱因将其概括为“避免独断的原则”。[7]
(paa):对所有x,如果一个人s拥有一个对x的辩护,那么s就有某个对x的可利用的理由r1;并且s还有某个对理由r1的可利用的理由r2;如此类推。
另外,在同一个推理分支中是不允许循环的,否则就是循环论证。因此,“避免循环的原则”是显然的。
(pac):对所有x,如果一个人s拥有一个对x的辩护,那么对所有y,如果对s而言y是x的证据前项,那么对s而言x就不是y的证据前项。

以上两个原则合起来意味着,一个得到辩护的信念的证据前项是无限且不重复的,这就是无限主义。对于无限主义来说,信念要得到辩护,推理的结构必须是无限且不重复的。这种观点,历史上除了皮尔士外,还没有其他人提倡过。虽然莫泽(p. moser)最早使用了无限主义一词,他在1984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知识论的无限主义”,[8]但那是为了批评它。
为了更好地理解无限主义,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它与基础主义及融贯论之间的关系。无限主义与传统融贯论一样,认为唯有理由才能辩护一个信念;不同的是,它不允许循环。非传统的融贯论者并不否认pac,相反,他们采用了两个步骤来避免循环论证:首先定义融贯集,其次宣称接受一个陈述的理由是它为这个集合的元素。这种融贯论与无限主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认为确证从陈述集的某种特性中显现出来;不同的是,前者认为理由序列只有信念和融贯集两个元素,而后者认为是无限的。
无限主义像基础主义一样,认为存在世界的特征,或许是非规范的特征,它们可为信念提供理由;不同的是,无限主义认为不存在终极的基础理由,每一个理由的成立都需要另外一个理由来说明。一些基础主义者也接受paa,因为他们认为那个适用于x的理由r就是x本身,此即他们所说的“自我辩护”。虽然paa不能排除这一点,但联合pac,这种可能性就被排除掉了。
paa要求一个信念的理由对s来说是可利用的。可利用性是克莱因无限主义的一个关键性概念。一个理由对s来说是可利用的有两个条件。首先,它必须是“主观地”可利用的,即它适当地与s的信念和其它思想内容“挂钩”(hook up)。在这种意义上说一个陈述是可利用的,并不要求s在当下相信或认可它。例如,陈述“352+266=618”是可利用的,虽然s可能从未记住它。其次,它必须是“客观地”可利用的,即它对s来说是一个理由。对于什么是理由存在很多的说法。苏珊•哈克认为这一问题是内在地透视性的(perspectival),“因为一个人把什么证据视为与一个信念的辩护程度相关,这一点不可避免地依赖于这个人具有的其他信念。”[9]但不管正确的说法是什么,基础主义、融贯论和无限主义都承认它,因为它们都认为至少我们的某些信念是有理由的。克莱因说,这两个条件解释清楚了哪些是无限主义承诺的,更重要的是,哪些是无限主义没有承诺的。虽然每一个陈述都可能有一个前项蕴含后项的无限理由序列,但对无限主义来说,并非任意的这种序列都有效,序列中的陈述必须是可利用的,而且是理由。因此,无限主义并不意味着“什么都行”。
4 无限主义的两个反对意见
对无限主义来说,最严重的挑战来自“心智有限反对意见”和“无起点反对意见”。无限主义想要立住脚,就必须驳倒它们。克莱因以其精细的分析做到了这一点。
先看心智有限反对意见。这种反对意见背后的直觉是,人类心智是有限的,因此一个人的头脑拥有的信念的理由必然是有限的。威廉斯(j. williams)的说法最能代表这种反对意见:“s的信念p的辩护的无穷后退当然可以要求他持有无穷多的信念。这在心理上,即使不是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人能够相信无穷多的东西,那么看起来就没有理由说他为什么不可以知道无穷多的东西。这两种可能性都与人类脑力是有限的常识直觉矛盾。只有上帝才能拥有无穷多的信念。但显然上帝不是唯一的得到辩护的相信者。”[10]
克莱因的反驳主要有两点。第一,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的词汇表达无限的事物。威廉斯的反对意见预设了我们只能用有限的词汇来表述信念,因而任何通过操作词条(例如,对它们进行析取,合取)而产生的无限序列最终会变得“大”得或太“长”得让我们无法考虑。克莱因认为,即使利用有限的词汇,我们也有方法来表述和考虑无限的事物。比如,我们可以用指示的方法。我们可以说一个物体是红色的,假设红色的物体有无限多,这样就会有无穷多个“这个东西是红色的”这种形式的陈述,并且我们能在适当的环境中有意识地考虑它。这样就会有一个无限的陈述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考虑它的每一个元素。因此,有限心智可以考虑无限的陈述序列。
第二,更重要的是,无限主义并不要求我们有意识地怀有无穷多的信念,也不要求我们拥有无限多威廉斯所说的成型的“无意识信念”;它只是要求存在其中每一元素对我们来说是主观可利用的无限陈述集,这一点可由我们有形成关于其中每一个元素的信念的能力来保证。已成型的信念属于一阶信念,它与形成一阶信念的意向(disposition)有明显的区别。比如,我记得2+2=4,它是成型的信念,随时都可利用。相反,如果我没记住352+266=618,就要稍微做一下加法才能形成这个信念,因此它是二阶的意向;但它对我来说是主观可利用的,因为我能正确地将它与已成型的信念挂钩——把它计算出来。二阶的意向可以说明我们能用有限词汇量想到无穷多的理由,如果无限序列中的很多理由是二阶的意向,而二阶的意向不直接占用“心理资源”,那么无限主义就不会和心智有限的直觉冲突。由于二阶意向作为一种能力不涉及时间,因此也不存在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跨越”问题。事实上,二阶的意向作为一种建构能力,经常被我们用来发现、发展和发明新概念以为我们的信念提供理由。例如,我们提出无意识概念以说明我们的行为,提出夸克概念以解释亚原子粒子的统一性和相互作用。在这些例子中,我们可发现一个我们为信念提供理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临时性终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拓展新概念以为我们的信念进一步提供理由的能力。
无起点反对意见可以追溯到伊壁鸠鲁。他在《皮罗主义概要》中说道:“无限后退的模式是这样的,我们声称,援引为要考虑的事情的证据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接着再进一步,如此直至无限,结果是[命题的]悬置,因为我们的论证没有起点。”克莱因说,如果伊壁鸠鲁说无限主义没有基础陈述——没有这种意义的起点,那么他是对的。但无限主义并不是像基础主义那样要求确证从基础陈述开始,通过推理从一个陈述传递到另一个。在无限主义看来,推理的“出发点”是我们当前的信念。我们为之寻找证据。如果找到了合适的证据,我们就可以继续相信它。如果没有,我们就应该抛弃它。即使是最好的推理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而只能为我们的信念提供一个临时的但永远不会完成的基础。因此,推理的“起点”,正如皮尔士所说,是怀疑。当一个陈述变得有问题,从而缺乏所需的理性可信度,按照无限主义要求,这时我们就应该为它寻找一个理由,如果需要,我们还可以为那个理由寻找另一个理由,如此等等。对这个陈述来说,确证并不是因为我们越来越接近基础陈述而增加,而是因为我们离它越来越远。对无限主义来说,确证与理性可信度随着理由序列的加长而增加,但问题永远不会完全解决。因此,一个负责任的认知者根本就不需要没有得到辩护的所谓基础信念。
正是克莱因对各种批评的反驳,才使得无限主义由原来仅是不屑一顾的可能性变成了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观点”。但无限主义还处在一个新理论必然会经历的同行专家内行的批评和辩论的过程中,因此,它面临着一个从求生存到求发展的问题。好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克莱因的行列中,一起努力拓展无限主义。例如,艾肯(s. aiken)考察了皮尔士与无限主义的关系,范特尔(j. fantl)探讨了无限主义的辩护概念。当然,克莱因自己也在继续努力,他已将击败理论引入到无限主义来说明知识的确定性问题。一句话,无限主义有着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广阔的理论空间。

参考文献:
[1] p klein. human knowledge and the infinite progress of reasoning [j]. philosophical studies, forthcoming.
[2] 丛杭青. 陈词证据研究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142.
[3] p klein. is infinitism the solution to the regress problem? [a]. e sosa and m steup. contemporary debates in epistemology [c].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5. 131-140.
[4] p moser. knowledge and evidenc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76.
[5] p klein. what is wrong with foundationalism is that it cannot solve the epistemic regress problem [j].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2004, 68 (1): 166-171.
[6] e sosa. knowledge in perspectiv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95.
[7] p klein. human knowledge and the infinite regress of reasons [j].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1999, 13: 297-325.
[8] p moser. a defense of epistemic intuitionism [j]. metaphilosophy, 1984, 15 (3): 196-204.
[9] s haack. evidence and inquiry: towards reconstruction in epistemology. cambridge: blackwel, 2004.
[10] j williams. justified belief and the infinite regress argument [j].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981, 18: 85-88.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王华平 [标签: 知识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从西方哲学史上的超越主体看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理欲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外科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的创新及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
    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以十八大为契机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海洋生态道德关怀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的价值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