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科普新观念漫谈
近年来,国外科普界有不少新思想和新观念。新的未必就是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的,因为各国国情不同,发展程度不同。但是,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新东西,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选择和借鉴。本文试图介绍一些科普新观念。

一、 科普的功利侧面
在我国,往往是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目标的,也就是注重科普的
功利性用途。国外也有类似观点,但提法有所不同。美国众院前议长金格里奇2000年说,美国需要对科学和数学教育进行“大修”,这是头等重要的国家安全问题。目前在美国工作的计算机科学研究生当中,出生于美国的还不到一半。[1]

二、 科普的非功利侧面
发达国家更多强调的是科普的非功利性用途。例如,大家普遍认为,在现代社会中,
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生产、生活、学习、休闲的每个角落。公众如果不懂科技,就无法参与涉及科技的重大问题的讨论,比如转基因食品、干细胞研究、核能应用,等等。公众没法参与讨论,民主制度就失去了根基,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所以,科普界讨论的许多问题与公众参与有关。他们认为,北欧国家,尤其是丹麦的议政会和公民理事会是很好的形式。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说,学校科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
――由于对自然界有所了解和认识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
――在进行个人决策之时能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
――理智地参与那些就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各种问题进行的公众对话和辩论;
――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运用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所应有的知识、认识和各种技能,因而能提高自己的经济生产效率。wWw.11665.cOm[2 ] 以上四条,又可分别称为提高科学素养的文化理由、实用理由、民主理由和经济理由。[3]
可以看出,我们放在科普目标第一条的,他们放在最后。

三、 强调科普应面向所有国民
美国科学促进会于1989年推出了题为《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报告。本书标题揭示了这样一种理念: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一定要面向大众。书中说,“如果广大公众不了解科学、数学和技术,没有科学的思维习惯,科学技术提高生活的潜力就不能发挥。没有科学素养的民众,美好世界的前景是没有指望的”(中译本xx页)。“世界的变化已使得科学素养成为每个人的需要,而不为少数人所特有”(xxi页)。部分由于美国科学促进会通过此书和其他方式所进行的持久的宣传,现在美国很多机构和个人都接受了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要面向大众这样的观念。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科技中心协会(astc,其成员为科普场馆)的许多会员在创收问题上采取了适当的立场。据1998年的统计,美国科普场馆近年的收入中,平均约30%来自政府,24%来自社会捐赠,其余46%来自创收。但对于大中型科普场馆,创收所占比例已达60%,个别科普场馆的创收所占比例甚至高达70-80%。对于后者,再努一把力,实现经费完全自给不是不可能的。但是,业内专家认为,若要经费完全自理,势必要提高科普场馆的门票价格,这就会影响低收入家庭参观科普场馆的机会,是不可取的。换句话说,对于他们,经费自理“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科普面一定要广,这一点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中小学常有这样的情况,只有所谓尖子生才有参与课外科普活动的机会,而所谓的“差生”则被剥夺了许多权利。

四、 对专家和公众地位的新认识
在传统的科普中,科技专家当然居于主导地位。随着后现代思潮中某些合理成分逐渐
被纳入主流认识,人们对专家地位的看法也在改变。持极端看法的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甚至说,对公众进行广泛的“科学教育”的计划,只不过是国家为“专家”这一帮人作宣传的一种形式。搞不好,专家会成为民主制度所控制不住的特权阶层。因此,有必要推广丹麦的公民理事会,以限制专家在国家重大决策中的支配性作用。[4 ] 除丹麦外,荷兰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程度也较高。[5 ] 西方国家把这样的公众参与(其中涉及公众与科学界的建设性对话)视作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公众参与涉及科技的重大问题的讨论的形式有公民评审团(citizen’s juries),协商式民意测验(delibrative opinion polls),共识会议(consensus conference),等等。1994年,英国学习丹麦的做法,由伦敦的科学博物馆组织了关于作物生物技术的第一次共识会议。1999年,就放射性废料的长期处置问题开了第二次共识会议。[6 ]
在怀疑专家的同时,必然比过去更尊重普通人的作用。比如,在现代科普理念中,科普场馆方面不是将观众看成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看成“合作者和顾问人员”。

五、 科普写作教学很受重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科普写作的技能对于个人事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科普写作课程很受欢迎。荷兰共有13个大学,其中8所开设了科普写作或含有科普写作内容的新闻写作课,每年有600人选修。学生普遍反映,上了这门课收获很大。授课方法以实战为主,强调多练习,这些课程的讲课时间与习作时间之比一般为1:3。老师经常将学生的习作成功地“卖”给报纸杂志,说明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过去,这些课程只能作为选修课程。荷兰政府近年来开展了科学教育的改革,改革措施之一是,从2001年起,科学传播或科学新闻也成为了主修专业课程。除了大学开设此类课程外,荷兰生物学家联合会等社团组织也开设相关课程,但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科学家与记者之间的沟通。[7 ]

六、 关于科普场馆的议论
1、 关于科普展览效果的实现
科普场馆是三种最重要的科普手段之一。近年来,国外对于科普场馆和科普展览有许
多研究,比如,2000年问世的《现代科学博物馆》一书。像市场学的用户研究一样,“参观者研究”(visitor studies)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有专家指出,博物馆的展览起不到强迫认同的作用。参观者总是要自己做出选择的。你设计的参观路线是这样的,他可能偏要倒过来走。你把两件展品放在一起,试图让参观者做出这样的理解,他们却完全可能做别样的理解。你不可能完全控制参观者。因此,一个展览除了原先所设计的主题纲领,也为其他主题纲领留下了余地。从现代的观点来看,最好的展览能够激励并接受另类的主题纲领。于是,展品含义的模糊性和参观者与展品发生作用的不可预测性,在过去会引起焦虑,不受欢迎,在今后却成了优点和效益所在。[8 ]
2、 关于科普场馆的属性和规模
美国的多数博物馆既是公共的(因为它们享有大量的公共财政的支持,有时是直接支持,有时是以减免税形式的间接支持),又是私有的(因为它们多半为托管理事会所拥有)。产权不清带来许多问题,博物馆规模不断增加、数量不断增多,则使问题更加严重。应明确博物馆的产权关系,使其要么完全私有,要么完全公有。另外,博物馆的规模小一些,数量少一些,也许倒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9 ]

七、 20世纪科普的问题
并非所有人都认为我们在不断进步。有人分析说,20世纪之前,人们在科普问题上秉
持两个基本前提:1、18世纪时的观点是,所有人都赋有判断力;2、科学植根于常识,只不过是公共论理(public reasoning)的精致形式而已。20世纪的科普毁掉了这两个前提,科学与公众越离越远,无知的大众似乎只有在科学专家目前俯首帖耳的份了。这一分离倾向可能与物理学在20世纪的支配地位有关。随着近10年来物理学威望的相对下降,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威望的上升,科学与公众的关系今后也许会发生良性变化。[10 ]

八、 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在西方国家,许多科学家都信仰宗教。比如,李约瑟就是虔敬的教徒。因此,一些人
认为,科普工作者不宜轻率地将宗教作为攻击目标。[ geoffrey canter, fighting the wrong battle, nature, 2000, 403 (6772): 831] 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费因曼曾分析说,宗教可分为三部分:形而上的内容(如创世神话)、伦理性的内容和激励性的内容。科学的发展毁坏了宗教的形而上部分,但并不影响伦理教诲部分。[11]

九、 关于对科普自身的研究
1、 关于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科普场馆、大众传媒和科普活动所进行的学习都属于非正式学习。经验事实表明,
这类学习对学习者,尤其是少年儿童,会发生深刻的影响。而且,相对于正式学习而言,它的意义在不断增加。但是,有专家指出,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一个地位稳固的关于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共同体。[12 ]
2、 关于科普研究的分类
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理解(public percep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这是又一个与我国的科普大致对应的概念。专家认为,公众对科技的认识理解研究可分为舆论研究、采用研究、素养研究和态度研究。对于科技政策制定过程来说,态度研究最为重要。[13 ]

十、 关于科学素养的含义
在英文中有两种表达,含义是不同的。一是science literacy,主要指获得科技知
识;另一是scientific literacy,试译为科学思维素养,强调科学的认知方式和批判性思考的过程。可以说,科学素养是工具性的善,科学思维素养是内秉的善。科学思维素养所要求的教学方式,目前的多数教师都还未掌握。如果按这样的要求去教学,学生们掌握的知识也许较少,但却更能够迎接和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所带来的挑战。[14 ]

十一、地方政府对科普活动的高度重视
德国一些专家认为,不仅要教年轻一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知识,还要给他们打好道德基础,使之学会负责任和容忍。为实现这些目标,要让年轻人早早地接触科学和科研。海德堡市政府和海德堡经济开发局共同设计了一个大型科学教育计划,包含三项内容。
第一项称为海德堡国际夏季科学学校,这是1996年开始的项目。对象是海德堡市的一些18-20岁的高中生。先派这些学生在海德堡的某一个姊妹城市(如英国剑桥、法国蒙佩里尔,等等)读高中的最后一年。再回海德堡参加为期4周的夏季科学学校。头三周,学生们分组在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马普学会的医学研究所和核物理研究所、德国癌症研究中心、海德堡生化中心、海德堡大学的一些下属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参与实际科研工作。最后一周,全体学员集中到某个科研单位的教学实验室来上课。
第二个项目称为海德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实验室建在海德堡技术园区内。这是2000年开始的项目,有学校、科研单位和工商部门等多方面的参与,面向高中阶段16-18岁的中学生。头一年,215名学生竞争申请60个位置,而2001年,共有100个位置可供申请。申请成功者,有机会参加生命科学的讲座、周末课程和研究工作组。
第三个项目称为海德堡探索馆,还在规划阶段,其主要内容是自然科学现象(重点是生命科学)的交互式展览,还包括一个媒体及教学实验室。像旧金山探索馆一样,主要对象是6-15岁的少年儿童。预计2002年开馆。
除以上三项内容外,海德堡的高中毕业生还有机会参加国际夏季科学学院的活动。该夏季学院由以色列的魏茨曼研究所来操办,为期4周。来自全球各地的约75名学生分为多个2-3人的小组,与魏茨曼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一道参与实际科研工作。
海德堡市政府认为,如果教会参与上述项目的学生们如何相互接受,相互学习,共同学习,对周围的事物和过程发生兴趣,这就是在加强各国之间的和平与相互理解的道路上迈开了一大步,会对这些学生的生活发生良性的影响。[15]

参考文献
1. science, 2000, 290 (5495): 1303
2. 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7页
3. ellen k. henrikson et al., the contribution of museums to scientific literacy,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000, 9 (4)
4. stephen turner, what is the problem with experts? social study of science, 2001, 31 (1): 123-149
5. andrew jamis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ques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2001, 13 (1): 9-23
6. john durant, participatory 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the democratic model of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1999, 26 (5): 313-319
7. jaap willems, science writing courses identifying journalists among student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001, 10 (3): 293-302
8. svante lindqvist (ed.) museums of modern science, science history publications/usa, 2000, pp 17-28
9. k. s. thomson, museums: dilemmas and paradoxes, american scientist, 1998, 86 (6): 520-522
10. bernadette bensaude-vincent, a genealogy of the increasing gap between science and the public,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001, 10 (1): 99-113
11. david goodstein, book review, american scientist, 1998, july/august
12. per-edwin person, science centers are thriving and going strong,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000, 9 (4): 449-460
13. m. hissschemoller et al., improving the usability of research on the public perception of s & t for policy-making,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999, 8 (1): 17-33
14. jane maienschein, scientific literacy, science, 1998,8,14
15. 海德堡市长beate weber, science education in a university town, science, 2001, 294 (5542): 520-521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武夷山 [标签: 技术 交易系统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探讨青少年科技教育…
    科技馆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重庆酉阳县启动科技之春.科技下乡科普大宣传…
    着眼未来的科普志愿者和科技辅导员培训——…
    发达国家的科普写作能力建设
    试谈今天科普工作的定位与规划
    论开辟农村科普图书市场的可行性及对策
    三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思想与我国科普实践
    П.В.科普宁 俄罗斯科学哲学的开拓者
    试论科学家科普角色的转变及其评估
    当前我国科普工作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科普发展的历史回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