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全球化进程中的后现代设计

摘 要:全球化进程中的后现代设计代表了不同于现代工业文明的性质和价值观,在工业文明转型中具有时代意义,对此值得跟踪研究。  

     关键词:全球化;后现代;设计  

后现代主义虽然发轫于西方,但随着当代全球化的发展,它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具有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当今引人瞩目的思潮。如果说当代全球化推动了从现代工业文明向信息化或后工业化文明转型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在划时代的文明转型中则代表了不同于现代工业文明性质和价值观念的全球化潮流,它超越了人类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就全球化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而言,全球化促进了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突出着人类共同的价值,也带来了人类共同关心的全球问题;而后现代主义对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和全球问题的关注,不仅具有独特的视角、方法和途径,还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与当今人类(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的生存和命运息息相关”[1](p2),这使它成为全球化的时代哲学。从哲学上反省现代西方工业文明,否定资本主义的合法化和理性,批判西方中心论、形而上学二元论和绝对化的思想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这些范畴所涉及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化的当代发展趋向,从而形成了二者的互动关系和有机联系。一方面,全球化的当代发展为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和全球问题的形成,提供了社会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要求从哲学上和思想领域回答和解决。而后现代主义对当今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对时代问题的探索,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和建构新文明形态的认识,意味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时代哲学。wWw.11665.cOm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我们将常常发现:只有问题之解决所需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正在形成中,问题本身才出现。”[2](第2卷,p22)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哲学改变了完全被意识形态预定的思考方式,其思想影响已渗透在当代全球化的进程中。与之相应,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变化,从根本上看,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传统的二元对立,如精神──物质,物质──非物质,个体──整体,主观──客观等等,在全球化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中正在消融。后现代主义不使用“超越”,“超越”只有在上帝那里才具有创造力,而上帝早在后现代主义的先驱尼采的学说中已经死亡。后现代主义更不喜欢超人,西方现代化的弊端源于它要超越一切,而拒不承认人的有限性,否定人是条件的产物,因此,后现代主义在宣称“人之死”的同时,便舍弃了超越性,而选用设计(design),因为这个词在后现代理论家看来,尚无形而上学之嫌。  

我们对设计一词的阐释,目前尚无法跳出传统的语言范式,否则很难理解它的双重内涵与人和社会及其文明的关系。前人依据二元论,把图样、机器、建筑、服装、场地等设计,归结为物质性的;而把目的、意向、计划、意图、谋图以及自我等设计,纳入精神范畴。在我看来这两种设计的过程具有相互渗透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设计作为人类的创造活动,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网络的形成和信息产业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时代。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形态开始从现代工业化向当代信息化或后工业化的转变,即从注重物质材料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向注重知识和信息的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在深层次上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设计本质和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我们通过工业化与信息时代的后工业化之比较,可发现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的设计,正在走向后现代化。

一、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设计之比较  

(一)设计和发展的动力源不同。

工业化设计和发展的动力源是蒸汽机;信息时代的后工业化设计和发展的动力源是计算机。二者相比,前者形成人与机器的关系,其主要功能在于增强或潜代人的体力。战胜自然、追求产品设计的精确性和高额利润,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形成了思想观念上的启蒙理性──工具主义、科学主义和现代人本中心主义的基本精神。人定胜天的思想和机械化的原则,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趋向;后者形成人与知识、信息和数据库的关系,其功能在于增强或代替人的脑力。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拓展了人类对世界、宇宙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认知能力,传统的二元式的思维方式和中心主义的观念受到了全方位的颠覆,非中心化、边缘、无主体、无序、无确定性、非连续性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形成了与现代性相对的后现代性的认识方式和思维观念。  

(二)设计的脑体劳动不同。

工业化设计过程中的财富创造主要依靠人的体力劳动,蒸气机的设计和发明提高了生产力,使体力与动力相结合,逐步实现了社会化的物质生产。与之相应的价值规范,集中表现为精确性、系统性、同质性、标准性、一致性、永恒性和逻辑上的实证性。这种现代性的规范原则,本属于科学、技术和生产领域,由于现代性的膨胀,将其极端地推向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结果滋生了教条主义、权威主义和尼采所说的虚无主义,由此引发了后现代的质疑。而后工业化、信息化设计过程中的财富创造主要依靠人运用知识和信息的脑力劳动。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知识信息的生产力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竞争力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由于后现代设计强调知识和价值的异质性、多元性、多样性、协调性、和谐性、依存性、复合性、关系性和互惠性,这对于改变现代技术主义的专制理性、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设计的时空自由度不同。

工业化设计和生产的基地是工厂,工厂(冒烟)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中心和现代社会的象征。后工业化设计和生产的“基地”是信息网、数据库等公用信息网系统,它是信息社会的象征。二者相比,前者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其周期长,生产经营活动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后者从设计、生产到传播不仅周期短,速度快,而且能够覆盖全球,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代工业化的设计和生产始终遵循着传统的时间范畴和空间范畴来开发有限的资源,其生产活动带有极大的摧毁性,这一局限使它不得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效益,其中心理念突出反映为: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而后现代设计和生产不仅克服了传统时空范畴的局限性,还突出了全球化背景下共生关系的重要性,强调经济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绿色和平和无烟生产是信息社会的表征。  

(四)设计的主导产业不同。

工业化设计的主导产业是制造业,包括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商业,劳务);信息时代后现代设计的主导产业是“智力产业”。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成为智力产业的核心。知识和信息在智力产业中比资本和物质更重要,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轴,权力的源泉不再属于由少数人控制的资本,而是由知识分子掌握的知识信息。现代农业的设计和运作几乎完全依赖于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和石化产品,这类有毒性物质的大量投入,使粮食中的一系列物种正在退化,而土地和粮食的有毒性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现代农业把追求财富作为自己的目的,现代增产的理念并没有“把农业运作中所付出的社会的、资源上的和环境方面的代价计算在内”[1](p189)。现代工业更是如此,gnp的增长实际上包含着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而技术的滥用往往导致的是“浮士德式的困境”,人与自然对立,人与人对立,现代社会全面病态化。现代第三产业也不例外,货币崇拜和消费主义,把道德出卖给了魔鬼,跨国经营垃圾成为全球贸易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这种畸形的倾销,能够冲破重重“贸易壁垒”,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现象在贸易领域中的反映。信息化时代后现代设计的产业,将以关爱土地的精神,关爱自然的精神和关爱生命和健康的精神,运用创造性的知识和技术增进人与整个环境高度互补的关系,后现代所设计的“阳光集约型农业”、“稳态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有助于在全球化进程中改变“那种旧的为了摄取财富和权力而对自然加以控制和操作的价值观”。[1](p196~197)  

(五)设计生产的资源形态不同。

工业化设计生产的资源主要依赖于自然界,依靠自然物质材料从事生产和经营。目前,自然能源问题已成为工业化生产的主要问题。而信息时代的后工业设计和生产的资源则是非物质形态的资源,即知识和信息,知识和信息已成为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战略资源。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对于克服和解决全球自然资源不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然,知识和信息并非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唯一资源,但确是极为重要的资源。后现代非物质形态资源的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观念,而是人造科学的观念,自然科学“关心的是事物的本然的样子”,人造科学关心的是“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3](p6)从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看,人造科学是自然科学的有益补充。传统的自然科学由于强调工具理性往往排斥艺术性,而人造科学试图把科学和艺术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科学的价值与人文精神和社会道德相统一。美国英特尔公司依靠集成电路的发明者罗伯特?诺斯等课题组的智力,在1968年以250万美元起家,12年后,该公司的年销售额高达8.5亿千万美元。可以说,没有知识和智力的信息资源,这家公司是不可能腾飞的。当然,由于现代经济以追求最大的利润为原则,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关系,反人道和反人类的设计、生产和消费必然把社会道德和利益对立起来。后现代设计则力图把两者统一起来,就全球范围看,其影响不只是在治理全球问题中已取得了初步的社会效果,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不同于现代工业文明的趋势,对此,值得跟踪研究。  

(六)设计的思维方式不同。

工业化设计和生产属于物质资料劳动密集型生产,突出的是“力”和“刚”,对“力”和“刚”的崇拜,源于男性中心主义的不断强化和征服本质,它所设计和生产的钢铁、机床、机车、坦克、大炮等硬性产品是这种阳刚精神的物质表现,代表了征服自然、征服其他民族的意志。尽管它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财富却集中在世界少数人手中,地球上多数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力”和“刚”作为现代产品的基质特性,在它的规范下,起着能否生产和怎么生产的作用。对主体而言,“力”和“刚”的强度成为判断产品性能和价值的尺度,用这种尺度看待生产、社会和世界,在认识上往往把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简单化。由此所导致的绝对化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中东地区的动荡、民族矛盾的加剧和局部战争与这种误读(misreading)式的思维方式并非毫无关联。而后现代主义洞察了这种局限性,后现代理论家倡导后工业设计和生产必须克服现代性的弊端,走知识和信息集约型的生产之路,其目的在于以“微软”性的产品改变现代工业的副作用。它所从事设计和生产的芯片、计算机软件、纳米器件、光电子或微电子通讯设备等智能型高科技产品,对推进工业文明的转型和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决定着主体在认识上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换言之,后工业化生产中的基质特性决定了主体必须放弃简单化和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二、后现代设计的全球化特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后现代设计归根到底是社会现实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知识化。

信息化是全球化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主要特征之一是知识化,全球化实际上是知识化的社会背景,而后现代设计则是全球知识化的思想和理论基础,起着如何知识化或怎样知识化的作用。从知识和信息的关系看,信息化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没有知识,信息就无从生产、传播和利用。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信息是知识的翅膀,知识是信息的原母体,知识通过信息化的生产和传播,成为信息社会的生产力。从后现代设计与知识的关系看,后现代设计把知识理解为社会的决策资源和轴心原则。[4](p26)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使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生产要素和社会的轴心结构,后现代设计追求知识的力量和合法化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知识“能够转变到许多不同的和各种各样的环境中”[5](p101)。这种跨时间和空间的知识在全球化进程的作用是,每个社会都依靠革新而生存,而知识已“成为革新的发源地”[5](p102),从而使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蕴涵着的知识和信息,人们对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将会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而降低。后现代设计的知识化改变了知识受制于民族国家的传统观念,恰如思想心智受制于形而上学的观念,将随着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日益突出而淘汰。全球化的发展使后现代知识在实践中又具有了多元化的互换性并改变着传统的知识本质,如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所说:“知识不再以知识本身为目的,知识失去了它的传统价值”,“知识能像资金一样流通”。[6](p21,23)从根本上说,后现代设计的知识观念代表了当代全球化人们相互沟通与交流的认识水平和全球化的价值趋向。 

(二)数字化。

数字化是信息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它在信息化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信息由0或1的数字形式通过数字网进行传输。0或1在后现代设计者的头脑中有其特殊的意义。首先,数字化改变了人类知识获取、分类和供求的关系方式;其二,资讯规模的全球化,在客观上决定了知识必须转化为批量的资讯信息,使知识成为可操作的资料;其三,数字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跨界”作用。后现代设计家们断言,凡不能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的知识都将被淘汰,因为他们无法“跨界”;“今后,知识的提供者和应用者要具备将知识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的工具和技巧,无论他们是创作,还是研究”[6](p23)。其四,数字化的全球化既有益于全球民主化的推进,又必然引发民族国家为争夺资讯控制权而展开的新的竞争。这既是数字化的悖论,也是它的竞争机制。总之,数字化技术能够把文字、语言、图像、声响等信息文献转换成二进制编码的数字信息,通过光缆通信、卫星通信等信息系统,把覆盖空间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工作站、数据库、用户终端联为一体,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它对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国家安全、国防建设等方面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系统化。

系统化是信息化发挥综合效能的重要组织。后现代设计的系统化把语言、思考和输出三者视为有机的系统,强调主体与环境和思考对象的互动关系。后现代化的系统化不同于现代性的系统化。现代性的系统化是机械主义的,机器是社会的中心,人是机器系统中的一个可更换的零件;后现代性的系统化是有机主义的,其价值在于把人脑思维与计算机思维和环境结合起来,利用运筹学的分析法、资讯传播学的理论和信息技术,把小系统整合为大系统,以发挥大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能。后现代的这一设计观念在客观上促进了美国c4isr的问世。[7](p233)其意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人类超空间的通信沟通能力达到了新的水平。从根本上说,系统化的观念和技术水平决定着信息化的程度。后现代信息系统化的观念和技术力图把各种系统一体化,从海洋到陆地,从太空到地球,从计算机网站到家庭电脑都连为一体,形成全球信息网络化,从而彻底改变西方对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专制垄断。 

 (四)趋同化。

趋同化是后现代信息化的综合特征。信息化的趋同化除了数字化和有机系统化的同一化(sameness),还突出表现为知识社会的趋同化。知识社会的趋同化要求把知识变成信息社会的生产力,知识信息已成为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管理方法和市场策略的共同要素,是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总结和来源。信息技术产品中的知识含量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并成为信息经济中的共同属性,但知识不是锁在保险箱里的东西,它既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更需要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财富。而全球信息化加速了这一进程的实现,因而信息化的趋同化是知识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创造财富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这种特征愈加突出。后现代化设计的知识社会趋同化,强调知识信息是集体产品而非个人产品,对信息知识的投资、生产、经营和消费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互助互惠与消除不平等和私有制是后现代社会的构想。后现代设计家们希冀用这一构想去改变现代性把人变成经济动物的社会现实,把现代性建构的“社会从属于经济的关系”,转变为“经济从属于社会的关系”,使“人与物的关系”高于“人与人的关系”得到扭转。当然,后现代设计家们也注意到了当代经济的全球化与全球问题具有不可分割性,不确定性的因素与区域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交织缠绕,使得信息社会的趋同化变为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尽管如此,全球化进程中的后现代设计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加速了各国信息化基础结构的建设,并呈现出组建全球信息化基础结构的新趋势。  

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与后现代思潮的交互影响,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念,两者的互动作用把当代世界带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中。

参考文献:

[1] d.r.格里芬.后现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 karlmarx.acontributiontothecritiqueofpoliticaleconomy[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0.

[3] 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bell,daniel.thecomingofpost-industrialsociety[m].newyork:basicbooks,1973.

[5] nicostehr.knowledgesociety[m].sagepublicationltdlondon,1994.

[6] lyotard,jean-francois.thepostmoderncondition[m].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84.

[7] 王保存.世界新军事革命[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佟立 [标签: 全球化 进程 中的 现代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
    外国文学教学与全球化创新人才培养
    西学东渐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作为哲学的全球化与“世界文学”问题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
    浅谈全球化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国家安全哲…
    医《易》会通与文化进化论——与李申兄再商…
    “全球化”与老子思想的当今价值
    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审美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
    全球化•少数民族•中华美学
    暮色中的工厂:都市化进程中的审美景观生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