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席勒美育目标的终极:养成“完整的人”

       【摘要】席勒从他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出发,把人的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作为其美学及美育的最终目标。他认为只有在审美状态中,人才免去了物质的片面性和道德的片面性。美可以成为一种手段,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绝对存在,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的个人。

       【关键词】审美教育;人格;完整的人
     
  席勒的美育思想中倡导养成“完整的人”。在我国理论研究中,比较深入研究该思想的文章里,有这么几篇比较有代表性。如杨家友认为席勒从人性的自由出发,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解决他所面临的时代难题。他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不过在杨家友的文章中,“完整的人”并不是席勒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是神性和上帝。所以他认为席勒倡导的自由的发展道路,人是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并以席勒的代表作品《强盗》为例加以解析,进一步肯定《强盗》就是席勒审美教育的宣言书。[1]与此相对地是曹卫东的看法。曹卫东认为席勒倡导审美教育,恰恰是宣扬要从“全能的神”向“完整的人”进发,并解释认为席勒强调了审美对于人性的本体论意义,强调审美过程就是人性的完善过程和实现过程,而且席勒之所以把人性寓于审美过程之中,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人性的不完善;具体到人的概念来看,启蒙哲学造成异化主要表现为它对人的理解不是出现偏颇就是趋于激进;席勒提出了自己的人的概念,就是游戏冲动主宰下的人的概念。wwW.11665.CoM[2]高译的观点认为席勒作为18至19世纪德国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人类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意义就在于他所提出的关于“希腊神性”、“游戏冲动”以及“活的形象”等问题的理论,几乎都涉及到人类生存中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相互统一的美学重要课题,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极富创造性。他进一步提出席勒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审美途径来追求人的“完整性”生成,使人类达到和谐、自由、幸福的境地。[3]修雪枫认为席勒对审美之维的理论思考,内蕴着审美现代性理论的逻辑向度,他对审美独立的界定,既沿袭了康德的学说,又突出了完整的人性主张。[4]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写于1795年,通过此书提出的审美教育思想是他思考出来的,用以解决自己的祖国和法国大革命的所面临的困境的办法。席勒生活的十八世纪下半期的德国,那时的德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政治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封建制生产关系还占统治地位,这严重的阻碍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已经诞生的早期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还只能依附于封建主,而农民大多也依附于封建主。由于缺乏大量的自由民,资本主义在德国的发展非常缓慢而艰难。而此时德国的思想界却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落后的德国却在思想界引入了的启蒙运动。它对当时落后的政治经济进行猛烈的批判。启蒙运动高扬理性的大旗,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进行审判,力图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这时法国爆发的争取“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对象正是席勒青年时期深恶痛绝并深受其害的封建专制,席勒对它表示欢迎并密切注视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演变。
  但席勒清楚地看到启蒙运动并没有使人性变好,他对启蒙的作用表示怀疑。而上层阶级更加让人失望:“文明阶级则显出一副懒散和性格败坏的令人作呕的景象,这些毛病出于文明本身,这就更加令人厌恨。”[5]统治阶层的腐化,最令人愤怒的就是它们并不像人民本身的无知,而是装腔作势自以为代表着文化和文明。另外,法国革命过程中革命势力与反动势力的反复较量和残酷斗争,以及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的恐怖行动都是席勒难以理解的。他认为这种情形距离他设想的“理性的王国”实在太远了。
  而近代人正在发生着前文所说的脱节、分裂及不平衡,近代人已经丧失了人性的和谐。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认为美或艺术能使分裂的人变成自由、完整的人。席勒提出以自由为核心的理想,希望从精神自由的角度使人摆脱所受外物的控制,使人在精神和谐之中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其美学的核心思想是自由与和谐。美在席勒理论中是可从外物的欣赏中得出的审美感受,经由美的路途,人的精神能达到内与外相互和谐完整的境界。席勒指出,人由人格、状态两部分构成,人格恒定不变而状态变化不拘,人是在恒定与运动的矛盾性中存在的整体。人格是由神性所决定的,因此是恒定的。但人格只是在天性(精神)中存在,如果没有在时间序列中人的行动、变化(状态),人就不会成为具体的人。作为具体时间序列中的个人,人又是物质性的存在,他的行动是和各个序列环节相关联的。人格若没有物质性表现就不能成为现象,而仅作为状态的物质性表现又丧失了形式,因此,为了不只是成为世界,人必须给物质加上形式;为了不只是成为形式,人必须把自身的天性变成现实。以理性把握世界,以感性实践精神。人在世界上的存在就是将精神形式外化为现实。
  席勒认为,世界与自我并不处于同一等级,世界多样性服从于自我的一体性。世界的多样性作为被认识、被加以形式化把握的状态,完全在人的人格掌控之中。席勒对人的主体性强调与启蒙思潮是相一致的。他认为,当人达到物质与形式、外在状态与内在人格的和谐统一之后,就表现为神性,神性就是理性与感性在人身上的完美统一。在完整的人性中,形式冲动不是单独发挥作用。欣赏美的过程中,人的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在各自的领域内和谐相处,成为“游戏冲动”,“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时人。”在游戏冲动中,完满的人性得以实现,人成为了真正自由的人,人的人格与状态达到和谐一致。席勒美学确立了美要使人成为理性与感性和谐的“完整的人”的理想,这一理想成为美的形式的最高要求。

  席勒从他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出发,把人的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作为其美学及美育的最终目标。所以在席勒那儿美的实现是要通过建立“审美王国”实现“人性完满”。所谓人的“完整性”是指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完美统一,它涵盖了人的全部和谐、自由完美的品质。人只有使其自身的人性得以完整人才能作为有道德的人,才能最后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从而走入审美的殿堂——审美的自由王国。这就表明审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性获得自由幸福。他说:“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它途径”。他认为只有在审美状态中,人才免去了物质的片面性和道德的片面性。美可以成为一种手段,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绝对存在,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的个人。客观和主观、感性和理性、必然和自由、一切都取得了和谐。在这时,一切都是自由的,也因而是平等的。所以席勒认为,对于人来说:“如果他能够并准备好从自然目的的狭窄圈子提高到理性目的,他就必须还在前者支配下的时候准备去适应后者,从某种精神自由,即按照美的规律完成他的物质规定。”在这里,席勒要求按照美的规律即精神自由去完成人的物质规定,这样就实现了人的自由,实现了美。但是在现实领域或者说在自然的受动状态中,该如何去做呢?用席勒的话说,要借助“审美教养”即美的教育。他说这一点可以通过审美教养来实现。审美教养使一切事物服从美的规律,使自然法则和理性法则都不能束缚人的自由选择,并且在它赋予外在生活以形式中显示出内心的生活。”也就是说,要通过审美教育恢复席勒所认为的那种完美人性,使人达到精神的自由,人达到精神自由就能进入审美状态,只有审美状态的人,才能够去实现美,创造自由的美。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是席勒的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则。只有审美的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因为它把社会和谐建立在个人心中。政治革命所不能取得的自由和平等,就这样在审美的领域中实现了。因此,对人进行审美教育,比政治上的革命,更为重要,更为基本。这样,他就用审美教育来代替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没有找到疗救社会病痛的有效方剂。
  正如在席勒的许多戏剧中,他的英雄人物只有不行动,即不进入现实世界,不进入历史,才可能保持完美的。总而言之,席勒把审美状态看成位于历史之外的虚幻的想象王国。席勒认为在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相互作用中产生了美。但是,要保持两种冲动的完全平衡是不可能的,因此美的最高理想永远只是一种理想。在经验的现实世界中,总是某一种因素比另一种因素占优势,时而实在占优势,时而形式占优势。理想中的美永远是不可分割的,独特的,因为平衡只能有一个,而经验中的美却不然,它永远是双重的。一件真正的艺术品能够引起心情的高尚,宁静和自由与丰健和灵活相结合的心情,这是检验真正美的品质的试金石,但在经验中最卓越的艺术也只能接近纯美的理想,席勒进而指出在经验界中存在一种溶解性的美和一种振奋性的美。“融合性的美对于紧张的人起作用,因为他们在素材与形式两方面都受到强制:振奋性的美对于懒散的人起作用,因为他们沉醉于审美趣味之中。”美使人们处于游戏的中间状态,通过美把感性的人引向思维和形式,通过美使精神的人回到素材和感性世界,通过融合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使片面人性的人成为人性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杨家友.强盗:席勒审美教育的宣言书[or]..cn/s50c721.aspx.
  [2]曹卫东.从“全能的神”到“完整的人”——席勒的审美现代性批判[or]./html/yanjiuchengguo/2007/0408/1006.html.
  [3]高译.审美-艺术-自由——论席勒美学思想中人的“完整性”追求[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4]修雪枫.走在整合人性的路上:席勒的审美现代性思考(二)[j].沈阳: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5][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傅前景 [标签: 目标 的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蔡元培美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
    大学美育与国学经典传播的整合及其优势
    大历史意识与人性崇高感 ——席勒文本表现的…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
    “以美育代宗教”:美学中国的百年迷途
    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
    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
    当代美育应为个性情感营造自由生栖的绿洲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本土意义与历史局限
    论席勒美育理论的划时代意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