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论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

  摘 要: 钱学森从第六次产业革命和“大农业”的宏观视野出发,创建了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理论。这一理论是现代人类对沙漠的全新认识,它强调充分利用太阳能,全面依靠各种高科技,加强有效管理,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和注重实践等。其中,充分利用太阳能是其内核。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在认识人类与沙漠的关系、防沙与治沙的关系、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等方面对传统治沙理论有了全新突破,呈现出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特色。它对于我国西部开发、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钱学森;沙产业;第六次产业革命;大农业
  
  “钱老,您在科学上建树很多,我学了以后深受教益。我给您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您的系统工程理论,还有一个就是您提的发展沙产业的设想。前不久,我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看到那里沙产业发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生态正在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钱老,您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1]2008年1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钱学森家中看望这位著名科学家时,对钱学森首倡的沙产业理论给与了高度肯定与评价。作为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钱学森对沙产业也高度关注,创建了沙产业理论,将人类对沙漠的认识和利用推上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沙产业理论的创建
  
  钱学森对沙产业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钱学森常去西部沙漠地区参加新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看到西部环境的贫瘠恶劣和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钱学森便萌生了要“用科学技术改造沙漠戈壁,让沙漠戈壁为人类创造财富”的想法。Www.11665.coM他利用业余时间考察了沙漠,发现“沙漠戈壁并不是一片荒凉,而是有不少其他地方没有见到的动、植物”。由此,沙产业也成了钱学森心中挥之不去的课题。
  1984年8月20日,钱学森公开发表了《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一文。正是在这篇文章中,钱学森首次提出了沙产业的概念。这篇文章突破了传统沙漠理论的思路,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也奠定了钱学森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沙产业的理论基础。之后,钱学森多次[2]对沙产业进行了论述,这些论述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
  
  二、沙产业理论的内涵
  
  什么是沙产业?钱学森解释说,“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3]充分利用戈壁滩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概括地说,就是以系统工程思想整合的“阳光农业体系”。即以太阳能利用为发展谋略,以知识密集型和人工控制生境条件为特点,用现代思维、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等一系列成果把生态建设、市场机制、富民工程、大棚农业和节水灌溉紧密结合的现代农业体系。为了更好地领会和把握沙产业理论的实质内涵以及推进其实践和落实,“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原局长李建树更是将其总结为“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这样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的技术路线。[4]具体而言,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充分利用太阳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是地球表层的万事万物充满生机和不断运转的最大的动力来源。我们现在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还很低,最多只能吸收转化1%甚至更低。基于此种认识,钱学森一方面指出“农业型的产业是指像传统农业那样,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地面上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5]同时又主张突破利用太阳能的传统方式,运用高科技和各种科学方法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让生物利用太阳光能为人类创造财富”。[6]
  2.全面依靠高科技。如何做到多采光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如何做到少用水以最大限度地解决沙漠植物生长的缺水难题?钱学森多次指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利用各种高新科学技术和现代知识,利用信息革命的成果,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认识。“知识密集型就是一方面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另一方面又利用工业生产技术,也就是全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新的技术革命的成果。”[5]“既然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那就要充分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以及一切可以运用的知识来经营它。”[5]实现沙产业必须是利用全部现代科学技术;[3]要“引入高新技术以及高薪技术产品——新材料、信息技术”。[7]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沙漠的开发与利用至关重要,正如刘恕所言,“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和新技术革命成果,是沙产业的内核。”[8]255
  3.面向市场、优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除了自然原因,我国西部沙化现象的加重也与当地居民群众对治理沙漠的认识偏差和缺乏兴趣等密切相关。针对此,钱学森提出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措施,指出要充分发动农牧民的积极性,变懒于治理为争相开发。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引入经济激励措施,大力发展沙漠经济,将沙漠治理与广大农牧民的切身经济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要求加强管理,追求实效的产业管理策略,比如经济核算;自主经营机制;分区指导,因地制宜;集约经营;龙头技术、示范基地等。[8]259-260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沙漠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4.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一反过去群众单干、无序开发、环境恶化、效益低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提出政府、企业和群众相结合,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形成“工农互补,全民一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命运共同体,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坚持投入产出讲求效益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效统一,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四增同步的目的。用钱学森的话说就是,沙产业“不但技术现代化,而且生产过程组织得很严密,一道一道工序配合得很紧密,是流水线式的生产。”[5]
  5.重在应用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落实理论的唯一途径。钱学森强调要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不断探索,不断试验,不断实践,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认识,才能不断发展和前进。钱学森指出,“今后工作我想还应在实践,发展沙产业,有了人人看到的成绩才好宣传说服人。”[9]正是通过实践,内蒙古涌现出东达蒙古集团、宇航人、伊泰高科、伊利、蒙牛等一大批发展沙产业的典型。
  
  三、沙产业理论的创新
  
  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既内涵丰富又措施具体,它突破了人类对沙漠的传统认识,是现代人类对沙漠认识的全新境界和归纳。
  首先,在人类与沙漠的关系的认识上,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实现了新的飞跃。人类对人类和沙漠的关系的认识大体上经历过五个阶段:造、躲、治、防、用。第一个阶段是制造沙漠,即地球运动形成了原始沙漠和人为原因导致自然环境恶化而产生了沙漠。制造了沙漠之后,人类只好移动。这就是第二个阶段:逃沙或者说躲沙。但躲也不是应对之策,而且随着人类对沙漠的认识的加深和科技的进步,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实力去治理沙漠,这时便开始了治沙的行动。由此人类的认识也上升到了第三个阶段:治沙。应该说这是人类认识沙漠的第一个飞跃。但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和人类认识水平有限等原因,治沙相对而言颇显被动,于是“防沙”成了对沙漠的全新认识和应对之策,人类对于沙漠的认识也体现出了进一步的自主性。这是人类对沙漠认识的第二个飞跃。第三个飞跃是用沙,其全新境界就是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认为,过去代表着“死亡之海”的沙漠不再完全是人类的天敌,它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有着其他地方的土地资源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阳光和土地资源都很充沛,人类完全有能力最大限度地用活它。钱学森还认为,沙漠不是一般的土地资源,它可能成为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因为第六次产业革命中的五类产业(农业、林业、海业、草业、沙业)都是要从沙漠做起的。总而言之,在钱学森的全新认识中,沙漠首先是一种资源,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财富的创造地和发源地,我们大家要跟沙漠和谐相处、和谐沟通。在这个层面上,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为我们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沙漠观——人类的新沙漠观,或者说科学沙漠观。
    

  其次,在防沙与治沙的关系上,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是对传统理论的一次革命。我国西部尤其是内蒙古的治沙已有近60年的历史,其间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也创造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不小业绩。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沙漠化现象总体上还在恶化的尴尬格局。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投资效益不高。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对这种低效的防沙治沙办法是一次革命。钱学森认为,过去对沙漠的危害看得比较重,因此侧重于治理和防治,这带有一定的消极性。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思路,从积极的角度去治理。不但要治理,而且要开发,要把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其中关键就是改善经营和优化管理。这就把问题点破了。过去治沙重过程轻结果,重前期治理的投入而轻后期管理的投入。而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恰恰相反,要求既重过程更重结果,既重前期投入也重后期管理。而且要求维护和发动老百姓的积极性,让老百姓从中得利。在这个方面,钱学森改变了过去错误的思路与体制。所以,我们认为,钱学森的沙产业对传统的防沙治沙是一次革命,它为我们整个防沙治沙指出了方向和道路,提供了防沙治沙的全新理念和方法。这一理念至少会带来七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消极治理向积极开发转变;二是由计划体制向市场运作转变;三是由政府投资向多元投资转变;四是由政府无偿投资向回收再投资转变;五是由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六是由高投入、低效益、短期效益向高投入、高效益、长期效益转变;七是由重生态效益向由经济效益拉动并保证生态效益转变。
  再次,钱学森用综合集成方法来考察沙产业,这是对传统沙漠治理与开发思路的扬弃与超越。传统思路停留于就沙漠论沙漠,钱学森则跳出沙漠看沙漠,以系统工程思想整合现代思维、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的一系列新成果,整合自然资源和“社会科学的政治、经济、金融、法制、所有制、行政等各个方面。”[2]以生物技术作为科技支撑,把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人文建设紧密结合,集大成,得智慧,创建沙产业理论。
  最后,钱学森是从第六次产业革命和知识密集型“大农业”的宏观视野来构建沙产业理论的。换句话说,钱学森并不是单独“就沙产业论沙产业”,而是把沙产业置于第六次产业革命和知识密集型农业的宏观学科体系下加以考察、认识和论述。正如钱学森本人所说,“沙产业属第六次产业革命。”[7]钱学森预测的第六次产业革命是以生物技术为核心所引发的大农业革命,是以太阳光为能源,利用生物、水和空气,通过农、林、草、畜、禽、鱼、工、贸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革命,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依据中国国情,钱学森认为第六次产业革命的重点是生态农业、林业、草叶、海业和沙业。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农村土地面积至少占国土面积一半,加之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有150万平方公里,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不发展沙产业,不能不发展“大农业”。这和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不谋而合。而且,我国现在有13亿人口,但是对我国农业,要想到中国人口到了20亿、30亿时怎么办。正因为这个原因,钱学森在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一直在宣传第六次产业革命。[10]因此,可以说第六次产业革命是一个伟大的预见,实际上给中国沙漠开发、农村建设以及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正是在这一点上,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凸显了其战略性和前瞻性。
  钱学森首倡的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理论,是内涵丰富、思维独特和综合集成的沙漠开发利用战略构架,是符合西部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对于沙漠治理和发展沙漠产业经济、推动西部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要认真重视沙产业”,“坚决走这条路子。”“办好这件事不但有经济意义,而且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11]
  
  参考文献:
  [1]冯卓.胡锦涛总书记看望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吴文俊[eb/ol].[2008-01-19]./video/xinwenlianbo/2008/01/xinwenlianbo_300_20080119_2.shtml.
  [2] 刘恕.涂元季.钱学森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 钱学森.在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上的书面发言[m]//刘恕.沙产业概述.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 李建树.李建树接受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同志采访的录音资料[z].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资料,2004-08-30.
  [5] 钱学森.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m]//刘恕.沙产业概述.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 钱学森.向参加“钱学森建立沙产业理论十周年纪念会”的同志们致意[c]//纪念钱学森建立沙产业理论十周年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7] 钱学森.给刘恕的信[c]//刘恕,涂元季.钱学森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8] 刘恕.钱学森论沙产业[m]//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钱学森与现代科学技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 涂元季.钱学森书信[m].第十卷.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29.
  [10] 钱学森.1995年3月11日给中科院院士李振声的信[z].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1995-03-11.
  [11] 刘恕.步入实践的沙产业[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8:3.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彭树涛 [标签: 理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论钱学森的科技伦理思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