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术道糅杂:道教上清派炼丹术的启示

  摘要: 本文认为道教上清派炼丹术可谓术道糅杂:既发明了“阳燧取火法”,火焰鉴别元素法,同时也继承了道教修道与天地造化同途的思想,变化的思想以及对宇宙造化之理探索的合理思想內核。在上清派道士那里,炼丹术乃是达道的舟筏和桥梁,最终服务于他们的宗教目的。

  关键词: 道教;上清派;炼丹术;中国古代科技
  
  
  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把道教的思想体系概括为哲学、宗教和原始科技的结合体。他认为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并且“道家深刻地意识到变化和转化的普通性,这是他们最深刻的科学洞见之一”[1]。在谈论道教与科技的关系时,道教炼丹术尤为引人注目。众所周知,道教炼丹术曾经对古代冶金、化学和医学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一部道教史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中国古代科技史,也不是思想史资源和科技史资源的简单相加。因此,厘清这两者的关系将有助于揭示中国古代科技和道教思想体系的内涵。
  道教上清派是道教一个重要派别,其炼丹术在道教史上独树一帜。道教上清炼丹术与参同契一系的古炼丹术迥然不同:既不用龙虎、真铅、真汞等名词,也不援引《参同契龙虎经》,具有理旨淡薄、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对道教上清炼丹术的研究不仅助于进一步揭示参同契一系以外的古代炼丹术的真实面目,同时有助于追溯道教思想发展史的脉络,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WWW.11665.cOM本文以道教上清派炼丹术为个案,详细考察并分析其在科技史和思想史两个层面的深层意义。
  
  二
  
  炼丹术虽然不是道教上清派的主流修炼法术,但在上清派的历史上却值得一书。首先,上清派中不乏伟大的炼丹家,如:茅山宗的创始人陶弘景就是继魏伯阳、葛洪之后又一著名的炼丹家。史载,他从梁天监四年(505)至普通六年(525),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为了炼好丹,他甚至一度改服易氏,隐身于深山旷野之中。后炼丹成功,于梁天监(502~519)中献丹于武帝。他撰写了《太清诸丹集要》、《合丹药诸法式节度》、《服饵方》、《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炼化杂术》、《集金丹黄白方》等炼丹著作。陶弘景的专著虽已失传,但历代本草学援引了不少他的论述。以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八至卷十一“金石类”为例,共载有关药物一百三十四条,引自陶氏《本草集注》卷二“玉石类”原文的五十七条,几近半数。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收的内容来看,陶弘景对金石的产地、形质、分类、用途及疗效均作了总结。此外,他还对刀剑的冶锻及古代刀剑发展变化的历史进行了相当的研究。
  据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的记载,陶弘景对待炼丹的态度非常严谨,他既不盲从古说,也不轻易尝试那些意思不明的丹方。他炼丹的第一步就是对丹经中所记载的“丹方”进行了严格的甄别与筛选。他认为,有的丹方口诀不露,方法舛略;有的丹方有假冒附加的成分;有的丹方用药甚偏,难以采办。最后才选中了“上清九转金丹方”,认为“唯九转所用药石,皆可寻求;制方之体,辞无浮长,乃缄愿毕志”[2]。
  在陶弘景的炼丹实践中,有很多创造发明。“阳燧取火法”即是其一。“阳燧取火法”是指用凹镜在日中取火来加热鼎炉。《华阳陶隐居内传》称陶弘景“自摄心转炼,弥能谨笃。至于燃鼎用阳燧,日中取火,盖其精如此。”[3]这在当时堪称创举。
  此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陶弘景通过火焰的颜色来鉴别硝石和朴消的方法。通过火焰来区别硝石和朴消的方法被认为是近代化学用火焰鉴别元素的先声。“[弘景曰]消石疗病与朴消相似,仙经用此消化诸石,今无真识此者。或云与朴消同山,所以朴消一名消石朴也。又云一名芒消,今芒消乃是炼朴消作之。并未核研其验。有人得一种物,色与朴消大同小异,朏朏如握盐雪不冰,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今宕昌以北诸山有碱土处皆有之。”[4]古人对硝石(硝酸钾kno3)与朴消(硫酸钠na2so4)分辨不清,因为两者都雪白如盐,比重相近,易溶于水。西方直到1762年才由德国的马格拉夫发现这种方法。陶弘景比欧洲最早发现者马格拉夫早一千二百多年。除了陶弘景在炼丹方面的巨大成就之外,还有很多遗迹和诗文表明上清派道士在陶弘景之后的很长的时间内,一直从事着炼丹活动。从《茅山志》的诗文记载上看,道教上清派从齐梁到元代的外丹转炼几乎是代不乏人。
  
  三
  
  道教上清派虽然有不少人从事炼丹活动,但真正留下的炼丹术的经书并不多。现在留存下来并为学术界承认的上清派炼丹经书有《太徽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和《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卷下的《太上八景四蘂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这两部经中所涉及到的丹法均较古。据陈国符《道藏源流考》的考证,认为《太徽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和《太上八景四蘂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跟《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一的年代可以确定为汉至东晋出世。下面分析上清这两部炼丹经书的丹法特点。
  丹炉:上清两部经跟《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的丹炉一样均采用土釜,《黄帝九鼎神丹》用赤土釜,云:“令可受八九升,大者一斗。”[5]《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则“取耐烧土釜容三斗者,白赤无所在,唯令堪火不坼破者耳。”[6]《八景四药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亦用土釜。“六一泥成也,以泥两土釜内外,渐渐薄泥,向日曝,令干燥。”[7]不同之处是上清经中的土釜容量更大。
  灶法:《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认为不可在有废墟和故塚墓之处设灶屋,应该选择适当的地点,用好土筑基,灶居屋子的中央,灶内安铁■,开正东正南门二户。曰:“灶屋起基,先凿地去除秽土三尺,更纳好土,筑以满之;又更于平土之上起基,高令二尺五寸;勿在故塚墓之处,及故家之墟间为灶而止也。灶屋令成巾,长三丈,广一丈六尺,高一丈六尺,洁盛治护,以好草覆之。泥壁内外令坚密。正东正南门二户。户广四尺。暮闭之。视火人及主人止室中。以灶安屋下中央。灶口令向东,以好砖石缮作之。以苦酒(醋)及东流水擣和细白士并牛马麋鹿毛为泥,泥灶。灶内安铁■,以药著■上。使釜在灶中央。釜四边当去灶土各三寸半。令灶高于釜上二尺。釜下去地一尺八寸。”[8]
  《太上八景四药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的灶亦居屋子的中央,支撑土釜的大铁为四脚,更稳固。曰:“作灶法:当在无人处。先作灶屋。长四丈。南向开。屋南向为纱窗。屋中央作灶,灶令四方。四面开口。以大铁■,■施四脚,以著灶之中央。使上下相速高下之法,以意裁量。好安隐之。以所盛药土釜好安著■上。”[9]陈国符认为北方终年多西北风,所以丹屋和灶屋只开南户和东户,南方的丹屋和灶屋除了开南户和东户外,也开西户[10]。总的来看,两部经都主张在灶屋设在僻静无人处,灶设在屋中央,门窗开向东和向南开。
  六一泥、神泥:又称固济神胶、药泥、固鼎口药。因上清派炼丹采用的是传统的升华法:加热密封的鼎炉,使药物氧化并升华,结晶成赤红色的“丹粉”。所以,密封是火法炼丹的关键。若密闭性太差,则升华的气体便会散失,就不能够结晶成丹。因此,炼丹家密封鼎炉时一般都用“六一泥”或“加盐黄泥”涂抹上下鼎的接口。六一泥往往由七样药物组成。《太上八景四蕊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用东海左顾牡蛎,戎盐,黄丹,滑石,赤石脂,蚓蝼黄土,凡六物。亦称六一泥。《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上经》称神泥,东海左顾牡蛎六分,蚡(田中鼠)蝼土三分,马脱落细毛一分,滑石三分,赤石脂三分,羊细毛二分,大盐半分合七物。该经冶泥比“金液九转”要省约,但需要至精至细的泥,因此用心和辛苦的程度大大超过“金液九转”所需之泥。陈国符认为“《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与《太上八景四药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用土釜。《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不用铅粉,仅用黄丹与醋为泥,泥釜内。《太上八景四药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因所用六一泥中已有黄丹,仅将六一泥泥釜内外。”[11]

  火法:采用糠火,开始时火不能暴猛,然后逐日调适。琅玕华丹的火候需要一百天,五珠绛生神丹需要一百一十三天。《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云:“以好糠火于下烧之,令去釜一尺许,调适缮视火气,勿令暴猛。足二十日,更令火去釜下六寸;又二十日足,更令火去釜下四寸;又二十日,日足,更令火去釜下一寸,十日,日足,又更令火亲釜下;又十日,日足,更又令火半釜,复又二十日,日足,都合百日,药成也。”[12]《太上八景四药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则称:“以好糠火于下烧之,令去釜一尺许,调适视火,勿令暴猛。足十八日讫,更令火去釜下五寸;复九日,日足,更令火去釜下三寸;复更七日,日足,更令火去釜下一寸,复五日,日足,更令火齐釜底之下,足二十七日,日足,更又令火至半下釜之腹,三十日,日足,更令火末及下釜之上二寸,二十四日,日足,都毕药成也。”[13]需要时间共一百一十三天。
  用药:上清派的炼丹用药比九鼎神丹的药料丰富,琅玕华丹用药十四味,五珠绛生神丹用药二十四味。《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中的九种丹,每种丹的用药不同。第一之丹名曰丹华,用丹砂,丹砂升华。第二之丹名曰神符,同第一之丹。第三之丹名曰神丹, 用雄黄、雌黄。第四之丹名曰还丹,水银、雄黄、曾青、矾石、石亭脂(硫磺)、卤盐、太乙禹余粮、礜石。第五之丹名曰饵丹,雄黄、汞、禹余粮。第六之丹名曰炼丹,丹砂、雄黄、雌黄、曾青、矾石、礜石、石胆、磁石。第七之丹名曰柔丹、汞。第八之丹名曰伏丹,玄黄、曾青、水银、磁石。第九之丹名曰寒丹,汞、雄黄、雌黄、曾青、礜石、磁石[14]。
  据《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记载,“琅玕华丹”需要用药十四味:丹砂,雄黄、白石英、空青、紫石英、石黛、硝石、石硫黄、阳起石心、云母,金牙石、铅粉,戎盐、雌黄。其中所用丹砂,雄黄、地黄的剂量最多。把药装好以后,又以水银灌药之上,再加温,使之飞著釜上。汞与硫黄变成硫化銾。《八景四蘂紫浆五珠绛生神丹》用药二十四味,分别为:丹砂、雄黄、雌黄、空青、熏陆香、消石、石英、青木香、白石英,琥珀、阳起石、云母、铅粉、鸡舌香、石黛、戎盐、金牙石、石硫黄、龙骨(即化石)、虎杖花、蚌中珠、白附子、磁石、太乙余粮。其中丹砂、雄黄、雌黄、空青用量最多。显然有以二十四味药来附会身体中的上中下三部八景二十四身神的嫌疑。装好药后,又把水银灌在药之上,再加温使药飞着上釜。此时,水银与硫磺成硫化銾与丹砂雄黄雌黄升华。陈国符认为至晋代为止,金丹的主要成分为硫化銾与硫化砷。
  
  四
  
  禁忌和盟誓:上清派的丹经在炼丹中都有许多禁忌和盟誓,一般在深山旷野,高墙厚壁内炼丹,炼丹前后需斋戒、沐浴、焚香、礼拜盟誓。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则认为炼丹前应当:“先斋于山林之中四十日,不交外事,乃就作神泥。”“合药时,只可将三四人耳。盖其人难得如意,若一人不同心,便坏人事。”“其受琅玕华丹神真上经,法当■有经之师金龙、玉鱼、以代刻身石誓,不漏之盟。”[15]《太上八景四药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认为:“捣药人,当得温慎,无多口舌者。当令先斋三十日,日讫,乃擣。别处静室,洁其衣服,日数沐浴,每从清香。合药可将三四人耳,同心斋意,隐静而处禁忌之法,一如斋禁。”“其受八景丹经,盟用金环三双,此元常童子圆变之誓也……引九晨以为约,指日月以为信,必无宣泄,心齐天地。”[16]上清派的炼丹术术可以说是禁忌重重,这一部分与其宗教神学密切相关。
  丹之效验:转炼成就的仙丹具有种种神效,可驱除除百鬼、盗贼、猛兽、三尸、九虫、使宿病全消、灾祸不干。以九鼎神丹为例:如第七之丹柔丹炼成以后的效验:“服一刀圭便为神仙也。以如手掌大著手中而行,百鬼消灭。以此柔丹书门户百邪众精魑魅魍魉,又辟盗贼,乃至虎狼皆避之。若妇人独守賚持如豆大者百鬼、盗贼远避不敢来。”[17]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也认为:“服一两即头生七色之气,面有金华玉映。闭气则立至八玄之舆,唾地则化为飞龙,左啸则神仙立朝,右指则三素合风,千乘万骑飞行上清。”[18]《太上八景四药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云:“带一小丸行,则山海之神来朝”。又说“烧一小丸如豆,则辟百疫恶气诸鬼”“死人未三日,服一小丸如大豆立活”[19]如果含之而唾,则变化随心。炼丹成功以后服用仙丹的效验,跟道教成仙的终极目的是相一致的。
  
  五
  
  通过以上研究,道教上清派的炼丹术可谓术道糅杂,炼丹的科技知识和技术手段相当于舟筏和桥梁,是服务于道士最终修道成仙的宗教目的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道教上清派炼丹术传统,跟参同契一系的炼丹术传统相比,似乎理旨味淡薄,而更注重讲述作丹的具体程序和步骤。上清丹经对师徒授受、斋祭仪式、设灶、造鼎、炼丹的环境、炼丹的阶段、以及服丹的各种效验均有详细说明,对具体的炼丹术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可视作炼丹的操作手册。此类丹法除可操作性强,理旨淡薄外,还有一不同与参同契一系炼丹术的特点就是上清派丹经不用龙虎,真铅,真汞等名词,亦不援引《参同契龙虎经》。此外,道教上清派发明了“阳燧取火法”,以及通过火焰来区别硝石和朴消的方法被认为是近代化学用火焰鉴别元素的先声。
  正如陈国符在《道藏源流考》中说的那样:“东晋葛洪《抱朴子》述金丹,不用阴阳五行之说,不用龙虎,真铅,真汞等名词,亦不援引《参同契龙虎经》等。(《道藏》颇有依托葛洪之书) 梁陶弘景主《上清经》法,此法以存想为主。但陶弘景又炼‘九转神丹’。其所纂《真诰》《登真隐诀》亦不用阴阳五行之说,亦不用龙虎,真铅,真汞等名词,亦不援引《参同契龙虎经》(此经较晚出)等”[20]。这种说法也同样适用于上清炼丹术。国外的汉学家却对此类炼丹术传统予以了充分的关注,如:西方学者fabrizio pregadio 就认为,从现存于《道藏》中的此类丹经的基本思想、仪式、以及制作金丹的技术来看,此类炼丹术传统的特征归纳为:相同的神人给予启示(revelation), 修道及其交接仪式很相似。在所记载的方法中与神仙交流并驱逐邪神是主要目的之一;此类典籍中所阐述的炼丹技术的主要特征也是一致的。[21]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道教上清派炼丹术延续了贱草木而贵金属的思想,修道与天地造化通途的思想,变化的思想以及对宇宙造化之理探索的思想。这一合理的內核一直贯穿在后来道教的思想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二卷 《科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第175~176页。
  [2][3]《道藏》第5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第506、506页。
  [4]李经纬、李振吉主编:《〈本草纲目〉校注》(上、中、下)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405页。
  [5][17]《道藏》第18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第796、799页。
  [6][8][12][15][18]《道藏》第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第555、555~556、556、555~557、556页。
  [7][9][13][16][19]《道藏》第3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第41~43、41~43、41~43、41~43、41~43页。
  [10]陈国符:《中国外丹黄白法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11][14][20]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80、381~382、379~390页。
  [21] pregadio, fabrizio. “elixirs and alchemy”, in daoism hand book, livia kohn edited, brill 2000, 第167页,以下是pregadio概括太清传统的原文, 供参考:“these texts display a marked consis tency in their main features:their the same divinities confer their revelation, similar eremonies regulate their transmiss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practices, communication with divine being and expulsion of dangerous spirits are among the main purposes of the methods that they describe, and the major feature of the tech niques they expound are common to all of them.”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张崇富 [标签: 道教 上清派 炼丹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哲学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