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哲学史视阈下“解构”的积极意义探析

  [摘 要] “解构”概念意味着批判、否定、颠覆、开放、动态,意指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在场主义的批判、否定。若把它放到哲学史中去研究:从中国哲学到西方哲学,从德里达到后现代主义再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可以发现解构方略在不同的哲学大家中有着不同的作用,且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着从解构的积极意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解构;哲学史视阈;批判;颠覆

   abstract:the concept of deconstruction implies criticism, negative, subversion, opening, motivation, which reject structure, logos centralism, naturalism, rationalism and the presence. if we put it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 from chinese philosophy to western one, from derrida to post-modernism and then to western marxist, you may find that the understandings of deconstruction among different philosophers differ from one after another and hold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deconstruction.

  key words:deconstruction;in view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 criticism;subversion
  
  解构(deconstruction),在德里达那里实用于消解结构,此时结构不仅指文本结构,“这里的‘结构’实质上指西方文化之根”[1]428,意指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在场主义的批判、否定。WWW.11665.coM德里达认为“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首先是对他者的追求。”并认为“对他者的尊重”是“唯一可能的伦理律令”[2]。对于文本强调不断“延异”,“德里达则注重两者间的差异性,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思想文化的变化、发展,使思想文化更具生命力和创造性。”[3]解构善于从边缘入手,强调“不在场”的在场,一切原则、规则对于它来说是一种虚无,它不愿束缚于一定的条条框框,而是否定,视它为虚无,其更强调差异性、自由性、游戏性。为了防止被约束,德里达认为解构本身没有定义,且无法定义。“延异(difference)”、“撒播(dissemination)”、“替补(supplement)”是其解构思想中频率最高的词,也代表了他的基本思想。“颠覆”、“改变”是其解构的一种重要方法。游戏、开放、动态、可变、自由,对否定的肯定(对边缘位置的肯定,对虚无的肯定和对不在场的肯定)构成了其特点。解构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彻底的破坏、摧毁,提倡虚无,另一方面它又把一切否定方面的因素释放出来,使它获得与肯定方面具有同等的地位,它不但具有肯定性,而且具有革命性、自由性、开拓性、创造性。正如俞吾金教授所言:“它能以深邃的洞察力和批判力使传统的信念和教条在片刻之间毁坏无遗。”[4]李振更确信:“解构思想就是这个时代逻辑的一种特殊表达,内涵了时代发展的悖论性、不确定性和无法把握的认知态度。”[4]解构思想虽然有很大的缺陷,但它的批判性、否定性、颠覆性、开放性、多元性、对他者的关怀等优秀的思想,无不渗透在哲学史的每个角落,德里达的这一思想,虽落后哲学的发展,但一代又一代哲学大家正是利用解构功能促进了哲学的进步。
  
  一、中国哲学史中的解构思想探析
  
  中国哲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解构思想。先看最具有代表性的儒道两家思想的解构关系,道家对于儒家思想来说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反理性倾向、游戏性、思想多元化,而这些也正是解构思想的特征。首先老庄思想显示出极其丰富的批判性,老子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是对以往道的认识方式的批判,认为应该正确认识“道”和“名”,应该辨证看问题。老子的“大道废,有仁义;智能出,有大伪”是对儒家鼓吹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批驳。在《老子•十九章》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不但批判儒家思想,更要求抛弃它,并尝试着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方略。再看它的反理性方面,在老庄的认识论中有很多篇章主张“直觉”,《老子•四十七章》有“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迹,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弗为而成。”认为“道”是超验、不可感知的,只有用直觉的方式才能体验“道”。老子的“绝圣弃智”是对理性的否定。所以老子主张依靠“内心之光明”,“不行而知”(《老子•四十七章》)。《庄子•齐物论》中认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即事物都是差不多的,无原则区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理性根本不能把握它,既然不能认识它就不如放弃它。庄子认为“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通过“坐忘”达到“以无知知”,这里更是完全放弃了理性的运用。再看它的游戏性,解构的思维方式在老庄思想中亦有源可寻。《庄子•大宗师》中“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变,可得而不可见”,是对主体的一种消解,体道只需“坐忘”、“心斋”就可以了。《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思想是对统一善恶标准的消解[5]。《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远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是对认识方式的解构,此时的认识方式简直是一种游戏了。
  还有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表达了对下层的同情,强调无差别的爱是对孔孟有差别的仁爱的修改,他强调实用更是对以往道的批判。而近代中国共产党为解放中国人民引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更是对礼教思想的一种打破。康有为的“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主张变通思维方式,以此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不但使中国恢复了国际地位,且成了国与国之间相处的指导性思想。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打破了“城市中心论”而使中国获得解放。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成功地对香港、澳门恢复了主权,也为统一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找到理论依据。思维方式的变革甚至完全颠覆对思维的发展及创新是一条新出路。恩格斯曾指出:“在这里,既然没有别的出路,既然无法找到光明,也就只好实行反转,这种或那种形式上的反转,从形而上学的思维到辩证法的反转。”[6]
  
  二、近代西方哲学史中的解构思想探析
  
  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在互相解构、互相拆解、互相批判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进步的。凸现其思想的是西方近代哲学。一是当时的西欧各国哲学及法国哲学。它的最大不同表现在唯理论及经验论中,二者的主要分歧在于:首先,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其次,关于认识的方法或逻辑问题;第三,关于认识的可靠性问题,即感觉经验与理性知识何者更为可靠的问题。而其中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是最根本的分歧,也就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而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所以两者得的结论也是不同的,经验论把“错误”或“虚假”归咎为“判断”或“心灵”,将感觉经验绝对化,只承认感觉的真实性,最终从怀疑导致不可知论。而唯理论者认为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不能从经验中来,它只能存在于主体之中,仅仅属于思维主观性的机能,这就必然导致割断思维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认为知识先天地存在于主体之中,最终陷入先验论的误区。二者无论在认识论各侧重于一方,其手法上是互相拆解对方,由此需要呼唤哲学的进步。二是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认识都是在精神范围内进行的,虽说其脱离实践,但在认识上也是相当深刻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解构思想的是康德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它通过革命解决了哲学面临的危机。因为以往的形而上学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来自怀疑论。大家知道: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形而上学的性质完全依靠单纯的概念,它缺乏科学性。它的启发来自自然科学领域的革命的共同点的变化:即把客观到主观的思想路线转变成从主观到客观的。客观即科学的研究的对象,主观即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概念。过去的观念是:科学的性质是因它所研究的对象所决定的,科学的原则、概念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对象固有的客观性;而康德反其道而行之,这一转变不只是一个方法论上的颠覆,也涉及世界观的转变。他的设想是:人直观能力先于直观对象、且决定了他所能够直观到的内容;人的概念对直观内容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形成了经验知识,这一种认识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和发现。另外具有强烈的解构色彩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代替康德的二律背反逻辑推理。康德认为理念不可能把握现实世界,虽然现实世界是存在的,但我们不能认识它,我们最多能达到的是它的表象,因为理念与现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所以我们的认识只能在主体范围内进行。这就造成了二律背反。而黑格尔的思想无论是逻辑概念上,还是从客观社会现实上都解决了康德的难题,虽然他是从唯心主义角度出发的,他仍然闪耀着合理性。他的认识方式与康德来说是截然不同的,他也从正反两方面去看问题,他的辩证法也是从绝对理念开始又复归于绝对理念的,它是绝对理念的演绎和发展,所以又被称为唯心主义辩证法,它是 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并试图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他通过另一种思维方式巧妙地完成了认识的任务。

  三、对后现代主义的积极影响
  
  刘放桐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对传统西方哲学的批判和超越以及对19世纪中期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反思和发展的浪潮中” 产生了后现代主义[1]615。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社会“危机”到来时人们思想所产生的不同反映,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解构性。
  从揭露的社会问题分析:福柯认为诸如边缘性的性问题、精神病问题、监狱问题是资产阶级的权力运用造成的,且权力具有为统治者服务的创造性。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强调了资产阶级运用文化异化人的思想。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揭示了人的一切被打上了商品、货币的烙印。德里达认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已“脱节”、“断裂”,是“灾难”、“危机”、“死亡威胁的世界”。利奥塔认为后工业科技的消极影响使科学知识的合法性出现了危机,一切值得怀疑。詹姆逊的意识形态批判从各角度批判了后现代工业社会,这些都含有强烈的解构性。
  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方面看:是对传统思想从不同角度展开的批驳、否定和解构。海德格尔“此在”的思想是对主客二分的认识的批判,他的“此在”否定了思维与存在的二分模式。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游戏说是对所谓“科学的”逻辑语言的否定,德里达的“反逻各斯思想”是对中心主义提出的挑战,并重新提出了对文本阅读的新方式,它打破了千百年来文本习惯的建构方式。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是对启蒙理性的欺骗性的揭示。法兰克福学派的否定辩证法本身就是一种批判性。批判应该是后现代主义一种精神,一种本质。
  从反理性角度去分析: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他们虽不否定理性的作用,却表现出了消极理性的倾向。福柯的考古学、语言学研究揭露了它们非连续性、非层次性、边缘性、陌生性、复杂性的特征,是反对理性的系统性。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游戏说”是对逻辑语言的非系统性认识。拉康的“语言游戏论”更表现出非理性倾向,认为“无意识”是“主体之家”,是对主体理性的否定。而德里达的“反逻斯中心主义”就是对理性的批判。
  总之,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的“主体性”,批判理性至上,批判普遍性,统一性,蕴含了一种解构的思想。其思想都是对以往的思想的否定批判,这种批判蕴含着强烈要求取消以往的思想,而倡导一种崭新的思想。这不是对以往的思想的修补,而是完全的抛弃、毁坏。
  
  四、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影响
  
  马克思虽没有使用过解构的概念,但他的哲学却体现出了解构的功能。马克思理论特点具有否定性,革命性,批判性,他通过一系列的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展示了哲学的解构功能,而他的理论体系出是建立在对以往哲学思想的解构基础上的。一是反映在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异》中,他通过对伊壁鸠鲁认为原子运动与具有偶然性的认识方式的肯定及由此阐发的一系列理论。他拆解了以前那种对必然性认识而否定偶然性认识的思维方式。他认为,原子的直线运动也正是受这种盲目的、强制的必然性的支配的。也是对权威必然性的一种否定,对以往一系列的必然性诸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中的必然性及中世纪的神的必然统治的观念,并由此一系列导致崇拜的观念, 在此都被解构了。二是反映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德国古典哲学没有摆脱观念意识阶段,都是用观念统治一切,诸如康德的绝对命令就是最高的“统治者”,你所做的一切都要服从于它,它成了最高的律令。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万物的本原,一切都从它那里产生,又复归于它。即使到了费尔巴哈那里他仍没有树立真正的实践观。仍然在感性世界里漂游。而马克思正是在对他们的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并且很快超越了他们,而他使用的正是解构的方略。马克思在揭露他们的同时又树立了自己的思想: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不是从观念出发去解释实践,而是从实践出发去解释观念;不是单纯的观念去解释历史的变动,而是用现实的历史变动来说明观念的兴衰起落。”三是反映在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上,所谓的拜物教是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诸如商品、货币、资本的崇拜,他认为: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指把人们本身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拜物教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物的自然属性被主体化了,从而物成了超感觉的、神秘莫测的东西。另一方面,人被物化了,在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社会里,不但人成了物、商品、货币、资本、机器和技术的奴隶,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由于被变形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变得晦暗不明了。由对拜物教的批判、拆解,他揭示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社会关系。
  正因为对以往思想的批判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才得以诞生、发展和成熟,所以其理论更多也是建立在解构基础之上的。
  
  五、小结
  
  总之,解构的思维方略无论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中还是在西方哲学史理论构建中,都有积极意义。若从字面上看,它就是对以往理论的批判、否定、颠覆。它既可被用来否定“文本”含义,有时候又可用于批判思想理论。它的否定一切,不树立权威,无论服务一种思想,还是扶植一种思想,还是揭示一种现象,它都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影响力,它是学科建设的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95.
  [3] 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46.
  [4] 李 振.解构与解构的马克思主义——德里达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
  [5]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1983:71 .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何楠 郜险峰 [标签: 哲学史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科技哲学思想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定位
    在中国哲学的原乡
    中国哲学界第一人 金岳霖:保持童趣是给心灵…
    20世纪下半叶牟宗三“中国哲学”观论略
    《中国哲学史略》的世界之旅
    读《中国哲学简史》小悟
    怎样看待中国哲学对日本哲学的影响
    浅谈中国哲学“德字诀”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
    读《中国哲学简史》
    论哲学思想中的逻辑预设前提
    浅论孔子政治哲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
    从《论语》看毛泽东的辩证哲学思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