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浅谈《巴黎手稿》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生态美学意义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中强调建立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表现在:第一,将自然置于基础性地位——以实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人类生存发展相统一。第二,对象化——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践性形式和辩证法。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强调,突出表现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两个问题上。马克思的这种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具有实践性的生态哲学和美学思想。

  关键词:《巴黎手稿》 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整体 生态美学 美学意义
  
  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美学的当代发展出现了某种转型,即有从传统的认识论美学向当代存在论美学发展的趋势;生态美学的兴起就是这种转变的突出表现。什么是生态美学呢?有学者理解,“对于生态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是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而广义的理解则是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走向人的诗意的栖居,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由此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美学的一个中心课题,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中心课题。生态美学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整体,而放弃人与自然主客二分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生态美学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思维从人类中心的传统的主客二分模式过渡到消解主客二分的生态现象学方法。故而,很多学者把生态美学的基础认为是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现象学和存在论哲学流派。当然以上这两者对生态美学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wwW.11665.cOm
  在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形态中,后实践美学对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实践美学的攻击主要的方面是认为人“主体性”的过度膨胀使人与自然、人类的生态失衡。这确实也是实践美学的弱点。后实践美学如生命美学、生态美学提出的人类的生态整体关系论被视为是对实践美学理论偏颇的一种反驳。但这并非如中国后实践美学各派对中国实践美学的指责那样:中国实践美学的“主体性”思维的张扬忽略了自然、使人凌驾于自然,这是马克思的实践论给中国美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实践论并非是人凌驾于自然之上,他在强调入的主动性同时,还强调入对自然的受动性。其实,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下同)中已经存在着非常丰富的消解主客二分传统思维模式的思想,这对生态美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深刻地阐述了对象化理论、人与自然统一于人类社会等思想,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不可独立、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现出了相当丰富的生态审美思想。
  
  一、将自然置于基础性地位——以实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人类生存发展相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确立必须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如果人的存在和发展得不到保证,那么谈再多的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没有意义的和不现实的。因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实质上最终还是为了人的存在和发展,两者本质上并不矛盾和冲突。那么如何确保人的存在和发展又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成了一个问题。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非常强调自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这种基础性地位既要满足人类的当下发展需要,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需要。我们认为,“自然是基础”的观念是我们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关键,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观念。马克思是在谈到异化劳动时说到自然界的基础性地位的,他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生活的基础,是人的劳动得以存在的基础,是人创造新世界的基础。而马克思的下面这一段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基础性的地位,他说:“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惊叹马克思对自然对人的基础性地位的论述的深刻性,他看到了自然界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对象,还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可以作为艺术的对象,“是人精神的无机界”。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的基础性地位不仅是物质生存上的基础性,也还在精神生活上具有基础性,自然界是人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这样的思想是相当精辟的。因为自然界是人生命活动的对象,所以,可以说如果没有自然界就不会有人的生命活动,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所以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巴黎手稿》中,自然界对人的存在的基础性地位还表现在人的受动性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活动受到对象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马克思说到:“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又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马克思在这里明确强调人的受动性,说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是无限制的、没有约束的,必须以自然界及其客观条件为基础。
  生命美学等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非难,实际上是因为实践美学强调的人的“主体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受动性,被认为是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元对立。而事实上,这并非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带来的必然后果,正如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强调的自然界的基础性地位并非必然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分立那样。相反,这种基础性是在让自然界成为人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基础的同时,让人认识到自然界的不可或缺,进而认识到自然界的重要性,以在探索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让人对其倍加珍视。尽管,在海德格尔德的哲学运思中,自然也处于很高的地位,但他的“天、地、神、人之纯一性的居有着的映射游戏”,显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因而无法真正给自然一个明确的地位。这对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和人类的发展显然是无法做到具有真正的实践性和现实性。而马克思把自然置于基础性地位的思想,不但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拓展性实践,而且顾及了人类长远持存的生态整体意义。自然的基础性地位要求我们要珍惜这些资源,要求人与自然之间要有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样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生态美学意义。
  
  二、对象化——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践性形式和辩证法
  
  马克思将自然置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之中,但自然不会主动地跟人发生联系,要经过人的实践活动,自然与人才会建立起一种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关系。那么人与自然是怎样建立起具体的现实的联系呢?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给我们的解答是: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这两者之间的辩证法。这种对象性关系并非只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并非认为人可以忽略自然界及其条件单独地、任意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不是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在这种对象性关系中,人与自然统一于人类社会及其实践中,两者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并非是二分而又对立的。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认为对象化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必然的存在关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存在物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但是,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这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身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是说它是受动的。”马克思在这里蕴含的哲学思想是:任何事物都应该有它的对象物,对象性的存在物才是真正的存在物。对象性的存在物才是现实的、感性的存在物,才是“有意义”的存在物。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实质上是源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主奴辩证关系”思想的启发。黑格尔在其中认为,主人是因为有了奴隶才成其为主人,奴隶也是因为有了主人才成其为奴隶,奴隶是主人存在的前提,主人也是奴隶存在的前提。而这一思路在马克思那里变成了主体与对象是对象性关系,两者互为对象,两者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即对象是主体的对象,同时主体也成为对象的对象,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存在关系。黑格尔一马克思的这一哲学思想已经具有浓重的存在论色彩,甚至我们可以说它就是一种存在论。黑格尔一马克思在这里的运思思路已经突破了笛卡尔以来过分张扬人的理性主体性而导致主客二分对立的思维模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对人“主体性”的哲学论证都是隐含着主客二分的思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思想的局限性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了。马克思的对象化思想可视为是一种强调主客体互为对象、相互依存的整体性关系的思想,是对西方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突破。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巴黎手稿》中的思路是:人与自然也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人与自然互为对象、互为关系,自然是人的对象才是现实的存在,人也是自然的对象。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强调,突出表现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两个问题上。《巴黎手稿》中的“自然的人化”问题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对自然进行人工的改造、通过人类的活动使自然留下人类文明的痕迹,而是指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在马克思看来,那种成为人的对象的自然界即人化了的自然界,才是现实的感性自然界,那种自为的、不在人类的视野范围内的自然界是抽象的、非现实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不是“真正的”自然界。正如马克思这样说到:“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这是说,就它还在感性上不同于它自身所隐藏的神秘的意义而言,与这些抽象概念分隔开来并与这些抽象概念不同的自然界,就是无,是证明自己为无的无,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所以,自然界只有成为人的对象即成为“人化的自然”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真正存在的”自然界。因此,现实、感性的自然是无法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
  而人也更是无法脱离自然界,除了以上我们论述的自然界对人的基础性地位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界“产生”了人。正是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自然界才创造了人并再生产人。马克思是在谈到人的感觉、人的美感的产生时谈到这个问题的,他说:“另一方面,即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因此,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所以,人的感觉包括美感不是先天客观存在的,而是在人后天的实践活动中、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在与自然界的互动交流中、在人从自然界获得自然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界对人的生成”,是一种“人的自然化”。由此可见,自然界对人的生成、对人的感觉的生成、对人性的生成的作用可见一斑,不可或缺。
  “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都表现了人与自然通过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都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的。因此,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人与自然的血肉联系和整体性是统一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的,是统一于社会中的。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实现与自然的真正统一。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自然的人化”更多地表现了人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自然界成为了人的对象,“自然的人化”的过程是人“生产”现实的、感性的自然界的过程;而“人的自然化”则表现了在人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的基础上,人也成了自然界的对象,人成了自然界生成的对象,“人的自然化”的过程是自然界“生产和再生产”人的过程。正是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样人与自然的具体的对象化形式中,人与自然建立起了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体关系,这种整体性关系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并统一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统一于人类社会。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和谐整体关系是一种具有拓展性、能实现人的发展的和谐关系,是一种具有拓展性的持存,既关照当下发展又利于长远发展。
  
  三、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启示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当今时代,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日益加剧。环境污染与破坏、自然资源由于被过度开发利用而出现短缺、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由于争夺自然资源人类不断进行残酷的战争,……每一个问题都是那么的重要和紧迫。那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如何实现人类在自然的大地上诗意地生存呢?这是生态美学要探求的主题,也是人类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个主题,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的生态哲学、美学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对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体关系的追求可以以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天、地、神、人之纯一性的居有着的映射游戏”作为人类存在状态的理想灯塔,那么这种现象学——存在论的理念也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精神引导。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整体关系的真正建立不能仅仅在一个空泛的理念基础上,其具体的实现路径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海德格尔自己也说:“我并不知道这种思想如何‘实现’。也可能是,一种思想的途径今天引向:无言,以求防止这种思想在一年之内被贬价卖掉。也可能是,这种思想需要300年,以求‘实现’。”“我全不知道任何直接改变世界状况的道路,即使说这种改变根本就是人可能做到的我也不知道。”相比之下,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也同样具有生态整体性意义,却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马克思在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走向实践,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的诗意生存。如他在《手稿》中认为的那样,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甚至剧烈对立是由于异化的人类社会造成的,归根到底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造成的。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消灭了剥削阶级和人与人之间异化关系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这样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本质上是社会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只有解决了社会的问题、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才可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只有这样人才能诗意地生存于自然中。因此,我们的生态美学研究不能仅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还要关注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样才是真正关注人的诗意生存,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美学的目标和价值。
  总之,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把自然界看作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使人与自然通过对象化建立相互依存的和谐整体关系,这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的生态哲学、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生态美学意义,我们应该做更深入地研究。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黄万获 [标签: 中有 人与自然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高职院校美术绘画中的构图
    浅谈雷击对学校教学网络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浅谈工程审计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及对策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浅谈建筑创作手法的研究、思考与运用
    浅谈发电厂机组检修项目化管理
    浅谈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创新
    浅谈一日安全监察制度在基层供电所运用
    浅谈建筑配电系统的接地设计和常见故障
    浅谈检察机关鉴定人出庭
    浅谈《华商报》之特色与优势
    浅谈广告商业语境中的卡通形象设计要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