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其他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试论爱略特名著《米德尔马契》中的宗教思想
论文关健词;基督教 道德 人文宗教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就乔治·爱略特的名著《米德尔马契》中所反映的宗教思想来展开讨论。小说的宗教主题表现为一个“转变”,即随时代的变换,传统基督教中“形而上”的信仰作为社会的权威统摄力量已趋分化,并逐步让位于世俗世界里个人化的人生观及生活方式。本文前半部分围绕康德,费尔巴哈两位哲学家对于爱略特小说作品的影响展开;后半部分阐述他们的理论中对于宗教的观点,尝试分析深植于爱略特小说中的宗教主题及其源流,并由此展开,论述爱略特对于社会与人的互动的独特看法:强调道德责任感和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以达到社会的和谐。
  乔治·爱略特在写给dr.  payne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的写作,简而言之,就是在生活中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看看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具有怎样的力量。”k. m. new-ton称爱略特是哲学式的小说家。爱略特的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挖掘她所处的时代中的道德困境,她善于记录细微的思想痕迹,用她独到的方式演绎故事,见微知著。
    爱略特通过翻译得以接触德国的"higher  criticism0,比如施特劳斯,费尔巴哈。在1865年爱略特动笔写小说之前,已于1846出版了译著,有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和1854年出版的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willey指出,正是费尔巴哈与康德两位哲学家观点的相似性引起了爱略特的兴趣,前者巩固了爱略特拒绝基督教的决心,后者提供了以人为本的宗教思想。WwW.11665.com
  1.爱略特内心的宗教历程
    爱略特个人的经历从很多角度反映出维多利亚时期宗教信仰的状况。爱略特出生在一个极诚的福音派家庭,以至于她的名字都带浓重的宗教色彩“玛丽·安·伊万斯”。她同样是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成长和学习。19世纪40年代初,她随父亲迁居考文垂市,在那里她结识了查尔斯·勃雷、查尔斯·韩奈尔等激进派青年,读了后者的《关于基督教起源的考察》的反教会的论著一一不顾父亲的反对,依然抛弃了宗教信仰,也抛弃了伊万斯家族传统的保守立场,转而热烈关注社会改革的新浪潮。
    康德的实证主义思想坚定了艾略特拒绝基督教的决心,但同时她陷入了另一种困惑:科学知识虽然显示了强大的力量,却终究无法掌控人的主观世界。人类需要一种归属感,一种抵抗孤独与挫折的方式。爱略特以及她同时代的思想家都思考着在一个“上帝失去光环”的世界中如何维持社会的道德秩序。爱略特认为社会需要一个新的宗教,一个能像基督教一样,能调和人的主观意识与物化世界的宗教,同时又要不脱离社会现实,具有基督教不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质。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为爱略特提供了一个满意的回答。
  2爱略特与《基督教的本质》
    费尔巴哈(1804一1872)是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费尔巴哈宣称,他对宗教的批判或解释就是重新提出宗教的根本原则,而且是从现代人观念的起源出发来使宗教从它的现象中加以净化。从人是第一性而不是神是第一性的观点出发,费尔巴哈提出了他的爱的宗教观,他说:“对人的爱,决不会是派生的爱;它必须成为起源的爱。只有这样,爱才成为一种真正的、神圣的、可靠的威力。如果人的本质就是人所认为的至高本质,那么,在实践,最高的和首要的基则,也必须是人对人的爱。”可见,费尔巴哈批判基督教的目的,不是要简单地否定基督教,而是要“超越基督教”,即超越一般宗教的固有本质。

    费尔巴哈用以超越或取代基督教的新宗教就是“爱”的宗教,他的“爱”的宗教就是“人本学”的宗教。在《未来哲学原理》一书中,费尔巴哈从新哲学即人本学的角度阐明了这一点。他认为,新哲学已揭示了神学的秘密就是人本学,揭示了人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因此,哲学的最高和最后的原则,就是人与人的统一。他说:“只有爱,才是人的心。”“凡是我所爱的,就是我的心,就是我的内容,就是我的本质。”

  3《米德尔马契》中的宗教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受工业革命的冲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巨变,人的思想领域也不例外。
    《米德尔马契》中描写的小镇正经历这样一场缓慢而强势的宗教信仰过渡。除了日常用于表现惊喜或恐惧的感叹语“oh  my god”以外,读者几乎看不到任何人一本正经的做祷告。对于米德镇的居民来说,去教堂作礼拜成了他们世俗生活中一个无趣的习惯,完全失去了神圣的功效。一旦走出教堂,他们即将上帝抛诸脑后,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崇拜和信仰。
    教区长cadwallader对自己的职业缺少热情:与其布道,他更喜欢钓鱼,也因此被称为“钓鱼教区长”。另一为教区长兼大学问家卡苏朋则表面道貌岸然,内心黑暗。由于虚荣心作怪,在他滔滔不绝的谈论他那一辈子也写不出的“传世之作”时,他只需要一位顺从的听众,而不是一位妻子或是助手。更恶劣的是他竟然在遗嘱中加上了一句侮辱性的附加条款,不谁多萝西娅在他死后嫁给威尔,否则丧失财产继承权,充分展现了他本性中最卑劣的一面。他一直宜扬的上帝的仁慈与爱在他自己身上丝毫不具备。米德镇的市长送儿子弗莱德进大学读书,实际只是投资,不过是为了得到牧师这份优差。布尔斯罗德不是流氓恶棍,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自欺欺人的把个人欲望与宗教信仰“统一”起来,把自己想象成救世主。当他霸占他人遗产的丑事公诸于众,他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土崩瓦解了。上述人物都或多或少的将自己与上帝联系起来。事实上,上帝不过是成为他们为各自的不当行为的理由或掩饰,服务于自身的私利罢了。关键在于他们缺乏同情心,爱略特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进一步的深化了全书普遍的幻灭失败的主题。
    乔治,爱略特在《米德尔马契》的结语中以多萝西娅为例子说,“世上善的增长,一部分也有赖于那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如此悲惨,一半也得力于那些不求闻达,忠诚地度过一生,然后安息在无人凭吊地坟墓中地人们。”成千上万默默无闻德善行,成千上万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尽职尽责的一生又使生活有了意义。这结语与卷首的前言遥相呼应,对前言中所提出的普遍的挫折与幻灭指出了一条出路。布尔斯罗德通过蒙受耻辱而达到自我认识以及布尔斯罗德太太在丈夫被世人抛弃时对丈夫的支持,是爱略特的“人文宗教”基本观点的集中体现。
    从当时总的思想文化背景来看,乔治·爱略特所倡导的“义务”归根结蒂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社会普遍的信仰危机的一种反映。事物总是矛盾的: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充斥着虚伪道德气息,“被称之为维多利亚主义那一套感伤的假仁假义”;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与教会内部的论战又冲击了国教的统治,打破了维多利亚主义的表面统一与繁荣。总之,这是个信仰危机的时代。思想敏捷的爱略特在思想上超过了从正统宗教观到福音派到无神论乃至不可知论的全过程,最终“以人类代替上帝,以爱与同情代替信仰,取消超验成分,推崇自然”。诚然,爱略特笔下的“尽义务”作为一种精神出路,是有局限性的,只有相对的意义。但在绝对化的正统教条失去权威的当时,这种伴之以行动的“相对真理”仍不失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推动力量。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李辉 [标签: 中的 宗教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论传统编结服饰的美学意蕴
    试论莱布尼茨对逻辑学发展的影响
    试论时空数据挖掘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试论意境在印象派与传统工笔画中的共同特质
    试论道家思想对张怀瓘书法美学理论的影响
    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试论风水学与建筑学
    试论布哈林经济哲学的思想与价值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
    试论古希腊神话对欧洲哲学的影响
    试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
    试论当代科技革命与食品科学发展的哲学思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