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禅宗美学中的本体论与逻辑

禅宗美学中的本体论与逻辑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自身完整、细密的思想信仰体系征服了中国的大批信众,而佛教自身也在中国僧侣、文人的逐步改造下,逐渐中国化,这一现象的突出表现,就是唐代禅宗的兴起。与单单依靠唱念佛名号、礼拜偶像的净土宗不同,禅宗自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这套理论体系在其最为基本的本体论上就出现了逻辑的问题。
  首先,在禅宗的观念中是不存在一个客观的本体的,在慧能与神秀的著名公案中,神秀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慧能所作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以看出,在神秀的观念中是有本我的存在的,有“身”也有“心”,通过修行来净化本我。但是在慧能这里,本我被彻底否定。他将本我彻底归结为“无一物”,归结为空。
  在否定了客观本体之后,禅宗采用了两个主观性的词语来建立自身的本体论,即“禅”与“心”。禅在最初意义上是指佛教僧侣的一种基本功,修行方法。其梵文的音译是禅那,简称禅。《慧苑音义》卷上载:“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也就是静心思考、体味的修行方式。但是禅宗这里的禅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本意,六祖慧能在理论上把禅从传统的宗教修习方法的“禅”提升到本体论上来加以解释:“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WwW.11665.COM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为定。”这里,禅由一种修行方式变成了一种自身观照的体味方式,再进一步成为本体。而心则是另外一个重要概念,在禅宗反复引用的“释迦拈花微笑,迦叶微笑”故事中,释迦面对迦叶开悟,最后所说的话为“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加上后来禅宗门人补上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成为禅宗之印心,禅宗之根本眼目。而这八句话都是指心而言,在禅宗这里,只要心开悟即可成佛。禅宗把心作为本体范畴,作为自己在终极信仰中安身立命的源点,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故而禅宗又称“心宗”。由此出发,禅宗追求的是心的完满,即是绝对的美和自由的境界。
  在确定了“禅”与“心”这之后,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又提出了两种审美体验的方式:“味”与“悟”。这两种审美体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验同时也是对于人的自身价值及意义得一种体验活动。“味”这个词是中国传统的审美体验方式,早在“羊大为美”的造型与释意中就反应出中国人最初以味觉作为审美体验的方式。而在其后,味的含义在美术评论家那里拓展成一种品评、观察的审美方式,如刘宋时画家宗炳就提出了“澄怀味象”。而这种方式又成为一种审美意向的代表,如宋代魏了翁《题跋》中写道:“无味之味至味也。”在这里,至味成了最高的审美意向。另外一种方式是“悟”。与“味”的中国传统性相比,“悟”则更带有禅宗自身的特点,不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是要求达到从心灵深处的理解、体会。而这两者又是更重视“顿悟”,所谓“当头棒喝”即是要求这种效果,要求刹那间完成这种体验,达到“立地成佛”的效果。这种效果并不是宗教上的涅槃而更近于一种审美满足、欢喜。
  表面上看,禅宗的这种由审美本体出发而产生的审美体验方式是有趣而可行,既符合了佛教“悟”道的最终目的,又符合中国文人士大夫追求内心自省式的审美要求。但是这些观念在其本体论上就出现了逻辑上的问题,以至于影响到其体验方式。对于本体的否定是佛教中很多宗派的共通特征,比如佛教中普遍认为,一切都是因缘的聚合产生的,没有所谓的本我,及其作用在其中,但是没有主体,是根本不会有“因”的存在的,“因”的产生正是因为主体本身的活动或是能动性,因此佛教只注意、重视了“因”与“果”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忽视了“因”的原因是来自主体。同样,在禅宗的概念中,认为“相由心生”,一切皆由心生,却没有考虑“心”所存在的本体。
  其次,在“心”与“禅”这两个禅宗所创造的审美主体上,存在这样一个逻辑问题,这两者都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感觉,而并非是真正的本体。“味”与“悟”则是完成这种体验的手段。用体验来代替本体,毫无疑问会在最后走向虚无。事实禅宗的衰落也正是证明了这一点。
  禅画,或称禅意画,是禅宗所特有的一种审美体验方式。它通常用水墨写意的手法绘制罗汉、观音、禅宗高僧、大德,通过表现他们独特的行为或精神面貌来进行参悟或者自省,或者图绘山水、花鸟来表现自然界的禅意。就绘制禅画的僧人而言,一方面在绘制过程中,通过艺术创作来达到“悟”的目的,另一方面,绘制好后,观看画面又是一番新的审美体验,在观赏的过程中达到“味”与“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艺术表现来体味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圆融一体的境界——禅境。
  我们先来看创作的过程,艺术创作本身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互结合运用的过程,画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主观对客观的感受,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无疑是一种愉悦的体验,禅宗画家们,所谓用绘制的过程来“悟”也是接近于这种体验。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图像的表现、技法的运用也是非常必要的,只要是美术作品就不能剥离其艺术表现形式。比如五代时著名画家石恪的“二祖调心图”画面对禅宗两位祖师的表现也是通过精准的动态、神态刻画来达到的。如果创作过程只强调画家自身“悟”的审美体验,而并不重视所表现艺术作品本身,虽然这种表现方式与中国水墨画讲求逍遥、讲求自然的美学要求意外地贴合,但是不考虑图像、技法等艺术要素,其结果也不能成为艺术品的。也就是说,禅宗画家,先是在进行画画这一艺术创作,其次才是在通过表现的过程来体悟。脱离了绘画这种方式,脱离了艺术品这一实体,是无法称其为艺术创作的,如此其作品也不能称为艺术品。
  我们再来分析禅画的画面图像,比如南宋画家法常所绘的《白衣观音像》,法常由于其禅僧的身份,以及其作品表现出来的禅意,被人们所称道。这幅画以水墨渲染而成,为一白衣观音坐于山岩间,山石绘制浓重、老到,观音用纤细的线条精心刻绘而成,面容秀美,神情慈悲、肃穆,衣衫宽大,白衣仅仅绘制大略的衣纹,略加渲染,与深重的山石形成色与质的对比。法常在进行创作时的体验无法猜想,但是当我们面对这幅作品时,我们能感觉到画家通过观音菩萨形象表达出来的空虚寂静。修习禅宗的人面对它时可能又有不同的体悟,但是不论是什么样的体悟、观想,都是借助这件绘制精美的美术作品来完成的,如果将其排斥,驱除观看对象,单单强调观看时的感觉,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悟是无法进行、完成的。
  综上所述,客观本体是一切审美活动方式的根本,佛教也好,禅宗也好,脱离了自身的本体,无论其后的理论体系如何庞大、逻辑如何严密,在逻辑前提上就已经踩空了,其后也只是空谈。而禅宗虽然其特殊的审美体验方式影响了中国美学、艺术的很多方面,但是缺乏对于本体的正确认识,致使其后逐渐没落。而禅宗美术,不论是艺术家创作过程的体味也好,还是美术作品是观者的开悟也好,都无法脱离美术作品这一本体与媒介,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因为禅宗的巨大影响,才使得中国画逐渐变成一种“笔墨游戏”。由此引发了历朝历代对于笔墨、对于绘画旨趣的讨论。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李晶 [标签: 禅宗 本体论 宇宙 本体论 禅宗 本体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美学教学改革的现代性思考
    2012年老年题材影片影像美学风格透析
    浅谈毛泽东诗词的美学欣赏
    论太极图的东方美学语境
    试论传统编结服饰的美学意蕴
    基于虚实相生理论的产品设计美学及方法研究
    论广告美学的社会心理价值企向
    《闲情偶寄》与晚明闲赏美学之差异
    内在性思想与主体论美学的关系初探
    浅析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和美学内…
    美学与设计美学
    浅析中国山水画中的美学思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