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理科论文 >> 环境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物理论文   统计学论文   数学论文   地理论文   农林学论文   其他理学论文   化学论文   生物学论文   环境学论文
 自动化专业
研究型教学在“人居环境学”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型教学在“人居环境学”教学中的应用

  当今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已经远远超出学校本身的范畴,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1]。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背景为高校教学工作提出了新使命,教师必须从以往课堂灌输、黑板板书、学生摘抄等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启发性研究型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边缘科学[2]。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人居环境学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可供借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也较少。近年来,我们在城乡规划专业必修课人居环境学课程教学中,尝试开展了研究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试图着眼于本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和人居环境学教学的需要,以研究性教学基础理论为指导,探索研究型教学在人居环境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研究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3-4]。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手段等六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从教学目的来看,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系统知识的学习,主要目的是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而研究型教学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主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www.11665.coM
  从教学内容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内容主题基本上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师的备课和授课也是围绕教材展开,以系统地介绍知识体系为主。而研究型教学则是以书本为知识框架,以课堂讲授与选择性讨论为手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对讨论主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允许和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元化探究。
  从教学方式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师道尊严,讲究教师的权威,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5]。而研究型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相关知识,并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从教学时空来看,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注重课堂45分钟内的教学效果,即使是教学时空的转移,也往往是简单的知识回顾。而研究型教学则注重引导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空间,根据其探究主题将空间延伸至学校图书馆、学术期刊网、学术论坛网等,实现课堂学习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从教学主体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动—被动”的单向关系[6],教师是知识传播的源泉,学生是知识接受的容器,二者缺乏交流。而研究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主动—主动”的双向关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科学问题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学生是探究问题的责任者、相关知识的构建者和解决问题的主宰者。
  从教学评估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大块进行综合评价,分数是评价学生能力的最终标准,长期以来形成“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不良局面。而研究型教学则注重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其中过程评价主要根据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为主,综合评价则以最终研究成果为主,既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考虑团队合作的成果。
  二、人居环境学研究型教学实践
  (一)教材选择
  人居环境学是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融合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是综合研究人居复杂系统的新领域。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系统的、联系的观点,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原则,在建筑和规划实践中灵活运用人居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人居环境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应的普适性教材不多,目前,使用最广的是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主编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该书对人居环境科学的由来、构成、基本观念、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研究案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进行了介绍。鉴于此,为了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该课程除了指定吴良镛院士著作外,还向学生推荐了重庆大学赵万民教授及其团队的学术著作、辽宁师范大学李雪铭教授的论著以及吴良镛院士主编的《人居环境科学丛书》。学生根据研究主题和兴趣,自主选择不同的著作进行研读。
  (二)课程教学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授课对象、授课课程以及教学环境进行灵活设计,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教学模式。人居环境学是针对城乡规划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学生已经学习城市规划原理、小城镇规划设计、建筑美学等基础课程,能够熟练运用制图软件。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元化教学模式,即串讲与精讲相结合,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串讲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回顾和延伸阅读完成。课前,教师布置相关主题,学生预习相关教学内容;课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相关教学内容进行问答或者讲解;课后,鼓励学生将延伸阅读资料进行资源共享。比如,在介绍西方早期城市规划学家霍华德、芒福德、盖迪斯等人学术思想时,由于在其他课程学过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收集相关信息,课堂上学习小组选择某一个人就其学术历程、学术思想进行讲解,并分享一些其他相关延伸阅读资料(如学者的个人成长经历等)。课后,将一些重要的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归类保存。精讲部分内容应少而精、宽而新,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基本原理[7]。精讲内容主要包括新概念的理解、学术体系的构架等。这部分内容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说课能力,通过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引出问题、解析问题。例如,在讲解人居环境学概念时,引入概念的程序可以设计为:“人—居住需求—聚落空间—社会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科学。”除了基本的概念外,学科的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也是学生入门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可以按照专题化、案例化、学术化设计,保障信息的条理性、具体性和时效性。

 (三)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研究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知识迁移的重要途径。人居环境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适当的实验设计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强化人居理念在实际规划案例中的应用。我们的实验设计主要依托本单位科研平台——“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完成的。该平台成立于2002年,是湖南省首批 17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研究基地以项目课题为依托,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向学生介绍学科的最新进展,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从多科学、多视角审视同一主题,以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完整性。
  课程实验设计要有一定的阶段性,不同的阶段实验主题和难易程度均不同。人居环境学课程实验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宏观层面的实验设计,如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中人居环境理念的运用(在大三上学期为期2周的实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该规划设计基本资料),实习模式是对原有规划进行创造性地修正或者补充,没有统一的答案标准;第二阶段为微观层面的实验设计,如对衡阳市沿江风光带进行实验设计,要求严格按照人居环境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实验过程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据整理、文献阅读、规划制图和理念宣讲等环节;第三阶段为研究性实验设计阶段,当前人居环境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城市人居环境,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相对滞后,引导学生对典型村庄进行开创性的人居环境实验设计,如对衡阳市工联村和长沙市光明村(在大二暑假城市认知实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资料)进行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在比较的视野中勾勒出不同建设背景下的村庄人居环境发展方向。前两个阶段在课程学习期间完成,后一个阶段在课后完成,与学生科技创新相结合。
  (四)论文指导
  论文指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部分,也是研究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满足学生对人居环境学的后续研究,2003—2011年,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核心成员共指导人居环境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约100篇,涉及城市人居环境、乡村人居环境、聚落环境、生态环境等10多个主题,部分学生论文先后获得校级和省级优秀毕业论文。除此之外,大学生科技创新也是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指导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基础能力条件,设置难度不一的选题供大家选择,进行分层次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要群体是大二和大三学生,大二学生充满热情,但知识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题目设计不应太难,而且要以实证研究为主,以基础数据为支撑,主要是训练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方法、学术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专业知识的应用等。大三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为完备,设置科研题目难度相对较高,尽量与学生的研究兴趣、考研方向相吻合,研究兴趣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而考研方向则体现出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提前准备,一石二鸟的运作模式很受学生欢迎。通过几年的研究型教学实践探索,我们指导的学生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获得三等奖、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省旅游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在《资源科学》、《地域研究与开发》、《资源开发与市场》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向外校和科研院所输送相关研究领域研究生50余名,受到所在单位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开展人居环境学研究型教学的建议
  (一)举办科技论文写作讲座
  在研究型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感到科技创新成果难以形成文字,学生提交的科研论文格式也五花八门,甚至少数学生还不知道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直接影响到研究性教学的深入开展。我们应客观理性地对待这些现象,一方面要承认学生的努力,这是任何科研工作者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科技论文写作的指导。科技论文写作讲座形式可以多元化,既可以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讲学,也可以举办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包括:(1)学术期刊网的查询。要求学生会熟练地使用中经数据库、中国期刊网、springer全文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全文期刊网等,方便快捷检索全球有关人居环境研究的最新成果。(2)学术论文的谋篇布局。学术论文的撰写过程是一个创作过程,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可循,可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就某些经典文献进行“解剖式”研读,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是如何谋篇布局的。(3)学术问题的求助方式。在科研过程中,学生往往有很多学术问题亟待解决,仅靠一个教师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需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学术求助方式。除了请教本校教师外,鼓励学生在一些科研学术网站或者学术网络群体(如人大经济论坛、小木虫科研网、科研网等)中求助。
  (二)创新研究型教学指导新模式
  课程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研究学习的需要,课后指导成为研究型教学模式中重要的亮点和难点环节。亮点在于课后指导针对性强,激励效果好,学生易于接受;难点在于加大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学生容易产生疲惫感和厌恶感。因此,必须创新研究型教学指导新模式,可以从如下几点入手:(1)分类指导,传帮带模式。每年

新加入人居环境学研究兴趣小组的成员较多,在对新成员摸底的基础上,可以将其分为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和基础较差三类。对不同基础条件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注重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在组建科研小组时,有意识地将不同基础条件、不同年级的学生混合在一起,由科研素养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2)定期汇报,平等交流。一名教师一般可以指导3—4个科研小组,每一个科研小组要求1—2周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一次,汇报地点可设在指导教师办公室,或多媒体教室,或聚餐包厢等。汇报的主要内容是课程论文或者科研论文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师生双方可就任何学术问题进行平等交流,在轻松的气氛中解决一系列问题。(3)延伸阅读,资源共享。课堂教学时间和知识传输量均有限,学生难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扩充知识量。除了上文提到的四大人居环境网站、学术科研网站外,一些数学模型、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知识是教师引导学习的重点。如数据分析中经常用到的spss软件,课程教学并没有涉及这些内容,可推荐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阅读相关书籍,熟悉使用方法和应用领域,并对一些重要的软件数据和研究资料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帮助,形成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
  (三)注重研究型教学的过程管理
  研究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助式管理,但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丧失。教师要控制好学生的研究节奏,要注重过程管理。首先,要保障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相关文献。大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时间占用比较多,专业学习压力较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科研时间,积极协调辅导员、专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科学研究。其次,要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观。在时间比较紧迫的情况下,一部分学生寄希望走捷径,大量抄袭别人学术论文,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科研论文不可能一蹴而就,一篇好的论文是修改出来的,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迎战困难的准备。最后,要尽可能地提供研究资源。为了保障研究型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提供原始资料或者可供搜寻的来源渠道,为学生顺利完成科研论文腾出更多时间。
  • 上一篇理学论文:
  • 下一篇理学论文:
  •  作者:李伯华 [标签: 人居 大学 人居 大学 建筑环境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SUMO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极端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
    分子标记在植物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烤烟成熟度研究现状
    茶叶化学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高风险农药助剂残留研究启动
    铊电化学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蛋白质直接电化学的研究分析
    极端气候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综述
    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综述
    重金属处理技术及秸杆类农作物作为吸附剂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