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理科论文 >> 农林学论文 >> 农业科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业科学论文   水产渔业论文   植物保护论文   园艺林业论文   畜牧兽医论文
农学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 要】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学的快速发展,满足农业科学研究和现代农业企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在研究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试验性改革,提出农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以建立农学本科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农学专业 人才培养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5-0003-02中国论文联盟
  
  认真学习和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通过农学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实践,进一步提高对复合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创新,探索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措施;通过实践,改进高等农业院校传统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和社会经济的功能。传统农科专业改革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传统农学专业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需求。农业专家指出:到202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5.8亿吨,到2008年,中国粮食虽然已经连续5年丰收,其总产量才达到5.285亿吨,还有5000多万吨的缺口。在耕地不断减少的前提下,保障粮食等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只能依靠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因而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就至关重要。WWw.11665.coM中国农业院校目前历史包袱沉重,科研成果以公益性为主,贫困大学生比例较高,由于国家政策支持不够,农业院校数量日渐减少,招生在全国高校招生的比例也在降低,生源质量严重受到影响。农业院校占农业科技创新的半壁江山,是农业基础科研的主力军,也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主渠道。特别是中国现阶段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动农民应用先进技术等方面,需要大批的农业科技人才投身到农业,强化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据有关数据统计,近十年来,学习农科专业的大学在校生,总数从11万名增长到33万名,增加了2倍。但同期中国大学生总量增加了5.5倍,农业院校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的比例,从3.1%降到2.9%。中国农业院校数量也在减少,目前全国只有29所独立的农业院校,8个省份已没有独立的农业院校。浙江、上海、重庆等地的13所农业院校已并入综合性大学。虽然并入后生源质量有所提高,但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教授认为其招生规模和发展空间已大大缩小。
  一 传统专业教育面临的现状和突出的问题
  1.学生生源成分过于复杂,不适应专业人才的系统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向被认为是冷门的农学专业,由于纷繁复杂的原因导致在高校录取的时候年年历经考验。学农苦、干农累、从事农没有出息的思想始终影响着中国大多数莘莘学子、父母和老师,主客观的大环境直接决定着农学专业是被人遗弃的婴儿。从我院近3年的数据统计来看,超过一本重点录取线且志愿填报农学专业的人数比例仅仅占总人数的15%左右,降分和专业调剂的人数占到总人数比例的68%左右,还有大概8%左右的招生计划往往因为招不到合适的考生而被迫取消。在录取的高考生群体中,高中阶段“3+x”(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因为术科的不同给即将到来的大学课程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及格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就是学物理的,对化学、生物等不懂;学化学的,对物理、生物不懂;学生物的、对物理、化学不懂。
  2.知识结构过于传统,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被显露出来,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与外向性农业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加入wto,全国尤其是华南沿海地区外向型农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据统计,2009年1月~10月,广东省的农产品累计出口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整体形势稳定。外向型农业已经成为挖掘农业内在生产力和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农学、贸易学、企业管理学、农产品标准化和外语等多重知识背景的复合性人才。传统农学专业由于专业性太强往往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在国家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今天就更加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因此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改善农业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已势在必行。
  3.培养模式过于单一,不适应农业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唯一标准。农业科学是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领域。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培养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两个层面的人才,是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重要历史责任。而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农业人才需求多元化之间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过多的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缺乏对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对农业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培养模式多元化,培养“精英型”科技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4.实践能力过于缺乏,不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懂技术、会操作是衡量人才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人才的社会价值。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很多农学专业的实践安排往往过于形式化;有些实验室让本科生洗洗实验瓶、打扫实验室就当作实践和锻炼;实践教学课程偏少、实践基地的缺乏、实践经费的投入偏少、指导老师的水平差等等,这些现象直接影响着本来就专业思想极其不稳固的学生们对专业的热爱度和信心。因此,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实现农学专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 跨学科农学人才培养设想和实践
  1.设计农学大平台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
  (1)农业生物技术方向——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传统农学学科的科研优势,确定以科研为导向的创新性精英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分子生物学精英人才为主,进行本、硕连读精英班试点,精英班学生入学后实行指定导师培养制;第二年开始进入科研阶段,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兴趣定向培养;第三年进行中期分流并确定进入硕士阶段的人选。进行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研究,探讨在农学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上,如何更好地实现农、理结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需要。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2)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在农学专业学科基础平台上,增加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教学内容,进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方面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以适应信息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的需要。将探讨不同学院及学科间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的组织和运行机制;探讨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如何不断优化组合,及时将农学、生物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适应日新月异的生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上,探讨跨学科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改革切入点。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学生农业信息网站,进行农业技术和农业生物科普信息的制作,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利用和创新能力。中国论文联盟
 (3)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外向型、复合型、创业性人才培养模式
  在农学专业学科基础平台上,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业标准化与贸易等知识方面的培养,以满足加入wto后,培养面向国际的农业生产标准化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创新性、创业性人才。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属农、经、管复合型专业方向。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和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原有的课程体系及教学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将探讨不同学院及学科间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充分利用经管学院、外语学院的教学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在贸易方面的课程设置上,增加涉外课程的双语教学课程数量,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方面,调整课程内容,增加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安全生产方面的内容,探讨出一条本科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探讨实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1)在理论研究的引领下,改革相关的教学运行机制
  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进行调整、改革和优化,及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大力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型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质量和教学效果。作为专业教师,应该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多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们以思维的启发,眼界的开拓。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更应该与时俱进,同时代脉搏紧密相连,才能正确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2)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实现农学专业本科人才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上,积极开拓多种途径,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企业身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沿优势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与学科优势,同现代农业生产企业、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构建“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途径。建立以专业为基础、跨学科的多功能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使之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提升实践基地的综合功能,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多样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
  (3)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面对高校扩招的新形势,加强师资力量及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学科建设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内部管理和培养,使现有教师适应新教学计划的需要,尤其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继续引进具有跨专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作为教学改革与建设的中心任务来抓,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4)以理论为指导,建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评价体系
  以理论为指导,以人才培养实践为基础,对实验区运行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采集、处理,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整理改革实践中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工作方案,校正操作措施,不断把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固化到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中。
  三 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传统农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努力且相互配合才能够有所突破的。国家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在增加,但对于农业教育的投入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正如柯炳生教授举例所言:在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985”工程中,前34所大学中竟然无一所农业院校。国家大力扶持解决“三农”问题,但对于“三农”人才的培养却显得太少,实在是有些美中不足。现代农业专业人才不单单是懂农,更重要的是需要懂得更多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需求,适应农业的现代化趋势,与国际接轨。我国是农业大国,无农不稳,国家的耕地面积太少一直是困扰我国粮食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现代农业的水平和经营模式,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的后顾之忧,就需要更多的现代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跨学科培养农学专业人是适应这一趋势和特征下必然产生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它适应了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为传统农学专业在时代经济大潮中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突破了瓶颈的束缚,经受了社会的考验。
  参考文献
  [1]邢丹英、杨伟明.浅析农学专业技能实践的创新.科技创业月刊,2007(12):118~119
  [2]罗兴录.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00
  [3]赵生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初探.西北职教,2009(7):39
  [4]王春虎.农学实践教学创新及成果化问题探讨.科技信息,2009:15~16
  [5]姚安庆、孙文学.农学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长江大学学报,2008(31):146~147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理学论文:
  • 下一篇理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农学专业 模式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基于CDIO理念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思考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过程完整化体系的…
    浅谈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的志趣培养
    蓝色经济背景下水产养殖学专业成人教育教学…
    新时期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
    浅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英国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教学管理的特点及思…
    面向非环境专业本科生讲授《环境学概论》的…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环境学》课程
    管理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与创新模式…
    在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中渗透生物无机化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