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药学论文   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护理论文   口腔医学论文   肿瘤论文   妇产科学论文   内科论文   外科论文
 儿科论文   医学期刊
金银花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熊艳,王智民,林丽美,朱晶晶,彭新君 

【关键词】  金银花;质量控制;指纹图谱;多成分质量评价;综述

金银花,又名忍冬花,为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1963年版中,1977-2000年历年版《中国药典》从临床疗效、地区习惯用药和商品供应等方面综合考虑,规定把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红腺忍冬(l.hypoglauca miq.)、山银花(l.confusa dc.)和毛花柱忍冬(l.dasys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作为金银花的基原。为了正本清源,2005年版《中国药典》[1]又改回忍冬l.japonica thunb.作为金银花的唯一来源,而其他品种则作为山银花的基原。事实上,全国各地习用品种远不止于此。全球忍冬属植物约200种,我国有98种,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区,而以西南部种类最多,习用品种多达47种。笔者在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就金银花在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拙见,仅供参考。

  1  金银花质量控制采用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业界对于金银花成品质量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化学分析方面,特别是对绿原酸含量测定已相对成熟。wwW.11665.COm绿原酸是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不但作为其原药材的质量控制指标,也是一些成药和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但研究发现,金银花中含有较大量的三萜皂苷类和环烯醚萜类等成分,它们和酚酸类成分一起共同构成了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群。因此,仅以绿原酸作为唯一控制指标是不全面的。为了弥补采用单一成分含量测定来评价药材质量之不足,近几年,对金银花指纹图谱的研究成为了焦点,以期利用指纹图谱来控制药材的质量。然而,指纹图谱的模糊性和缺乏谱-效的研究基础,使其在实际质量控制中难以广泛推广。为此,学术界又提出了多指标质量控制模式,它也将成为2010年版《中国药典》修订的趋势和导向,以期使我国的药品标准更能反映中药的内在质量。目前在质量控制技术和手段上主要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uv-vis)法、薄层扫描(tlcs)法、毛细管电泳(ce)法、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ftir)法、气相色谱(gc)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液-质联用技术(hplc-ms)等,且以hplc法最为普及。

  1.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v-vis法主要有单波长和差示导数分光光度法,如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在不断改进后,使分析的精密度明显提高。uv法测得的是具有相同发色团的总含量,而不是单一成分的含量,所得到的含量测定结果有时也仅是参考,如金银花在煮沸后绿原酸降解54.05%(hplc法),而uv法却显示其含量未变[2]。为增强uv测定法的专属性,近年来在其测定原理、介质选择、特征性显色剂[3]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利用钨酸钠与绿原酸瞬间反应后发生特征峰位移,而其他成分则不发生反应[4];绿原酸在柠檬酸钠介质中更稳定[5]。

  1.2  薄层扫描法

  此方法集中在对金银花的主要成分绿原酸的含量测定上。色谱及扫描条件:吸附剂主要有硅胶 g和聚酰胺薄膜,前者多以醋酸丁酯-甲酸-水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常见比例28∶10∶10,多采用单波长330 nm作为检测波长,反射法程序扫描[6-7];后者多以异丙醇-甲酸(10∶0.5)为展开剂,用荧光光度法方式锯齿扫描,激发波长为254 nm[8-9],试验中采用荧光光度法检测,灵敏度较高,可消除黄酮类成分引起的背景干扰。

  1.3  毛细管电泳法

  采用ce法,以含有10 mmol/l磷酸盐和20 mmol/l硼酸盐的ph 7.0的缓冲溶液为背景电解质,可以在15 min内完成金银花和含金银花的8种中成药绿原酸的测定[10]。在ce中,有机溶剂常作为改性剂加到缓冲液中,以改善分离。研究表明,随着缓冲溶液中乙醇浓度增加,绿原酸的迁移时间呈现增长,但当缓冲溶液中乙醇含量过高时,会导致绿原酸的迁移时间过长,不利于快速分析[11]。

  1.4  红外光谱法

  目前该法主要用于鉴别上,如用ftir可根据峰形、频率,结合指纹区吸收峰的差别,快速、准确地辨别金银花道地性。四川产金银花与道地品的谱图在波数和吸收峰形状上都有较明显的差异,河北与山东产金银花谱图基本一致。道地品在1734/cm处有一弱吸收,山东、河北两地品种在此处几乎无吸收;在1522/cm处,道地品是一组弱小的吸收组峰,其他产地的吸收峰为强度略强的独立峰或分裂峰;在1155~1045/cm范围内,道地品的峰形较尖窄,山东、河北品种的吸收峰是较宽平的分裂峰[12]。

  1.5  气相色谱法

  gc可用于金银花中蒎烯、龙脑、芳樟醇、柠檬烯等挥发性成分的测定。田氏等[13]以芳樟醇为参照物,建立的金银花气相指纹图谱稳定性、重现性好、特征性强、峰面积比值及其差值、非共有峰面积均符合规定,能够系统反映其挥发性成分的全貌,结果稳定可靠。刑氏等[14]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水蒸气蒸馏法(sd)所提金银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共鉴定了21个成分,占全油的92.02%,并确定了各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

  1.6  高效液相色谱法

  绿原酸类成分的hplc分析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分离定量方面具有分离效果好、精密度高、准确、快速、样品制备简单等优点,从而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绿原酸类成分的分析检测正相、反相hplc均有应用,所使用的层析柱和固定相有近10种,应用较多的为ods柱等。在分析中,流动相采用最多的为乙腈-水。采用ods柱时,多采用梯度洗脱,另在流动相中加入磷酸盐缓冲液等可较好地改善分离度。

  为了适宜复方成分复杂的需要,近年来在新型检测器应用方面的发展很快,如运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可得到三维图谱,适用于成分复杂、且无紫外吸收的成分分析;对于复杂体系分离的另一个共性技术就是采用梯度洗脱,以保障分析对色谱峰的要求[15-16]。

  在质量控制指标方面,结合木犀草素等黄酮类成分的药理作用和金银花的功效,有人认为它亦是金银花的有效成分之一[17-18],因此,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增加了用该指标来控制金银花的质量。其实,木犀草素等黄酮类成分在忍冬叶中的含量较高,而在金银花中的含量很低,但采集金银花时是不能有叶的,因此以木犀草素作为金银花的控制指标之一是值得商榷的。

  1.7  液-质联用法

  hplc-ms法因其灵敏度高、能提供丰富的碎片峰信息、兼顾定性定量双重作用的优势,在金银花质量控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应用。如分析不同时期金银花中酸性成分及含量变化以及发现和验证了绿原酸的2个同分异构体和异绿原酸的2个同分异构体[19],并对不同时期金银花中6种成分的含量变化进行了考察,在不同时期金银花中该6种成分的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应该是三青期、二白期、大白期、银花期、金花期。因此,金银花采摘的最佳时期应该为花开的早期阶段,该结论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

  其他方法还有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20]、微柱高效液相色谱法[21]、胶束薄层色谱扫描法[22]等。

  2  存在的问题

  综合上面的研究报道,在金银花的质量控制方面,单一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方法,近几年,学术界对金银花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做了较多的研究,但主要集中于以绿原酸单一化学成分为指标的指纹图谱。然而研究发现,黄酮类、三萜皂苷类和环烯醚萜苷类成分亦是金银花的有效成分,因此,仅以绿原酸作为质量控制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已有用多个成分同步测定来控制金银花质量者,但这种质量控制方法很难应用到实际的科研、生产和市场监督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对照品的供应严重不足,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对照品的奇缺已经成为制约多成分质量控制方法在金银花品质评价、生产和监督中应用的瓶颈。多指标定量评价模式适合于中药的质量控制,但该方法要求有足够量的化学对照品的供应。目前,单成分质量控制尚缺乏对照品供应,更不用说多指标成分的质量控制模式。化学对照品由于分离难度大、单体稳定性差,导致市场供应缺乏、价格昂贵,难以满足生产、质量监督和科研的需求,造成“研究论文多,实际应用少”的尴尬局面,因此,该模式也仅限于科研,难以应用到实际质量监督和评价中。那么,如何合理表达金银花的质量,建立什么样的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尽快满足金银花的生产、应用和市场监控等的需要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技术难题。

  3  展望

  能否通过中药有效成分间存在的内在函数关系和比例关系,仅测定1个成分(对照品可以得到者),来实现对多个成分(对照品没有或难以得到者)的同步监控,这是“一测多评”的基本设计思想。一测多评的研究思路侧重从量上阐明主要成分或药效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校正因子的运用能够实现在对照品短缺的情况下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王氏等[23]以木通药材为例,采用一测多评模式对其中3种皂苷类成分进行同步测定,对该技术适用性和应用可行性进行了探索和评价。一测多评的研究思路在木通药材中得到验证,有望成为适合中药特点的多指标质量评价新模式。此方法正尝试应用于金银花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52-153.

  [2] 高咏莉.hplc法测定银黄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8(11):705-707.

  [3] 邢俊波,李会军,李 萍,等.中药金银花质量标准研究——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2,19(3):169-170.

  [4] 林黎明.差示导数光谱法测定金银花及银翘解毒片中总绿原酸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1991,l6(5):282-284.

  [5] 李自林,郑筱梅,王 琰.绿原酸的导数极谱法测定[j].化学研究与应用,
1998,10(2):199-203.

  [6] 王瑞明,靳秋萍,郝旭亮,等.薄层扫描法测定口腔宝中绿原酸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6):334-335.

  [7] 叶碧波.复方金银花颗粒剂质量控制中的定量分析[j].中国新医药, 2003,2(10):24-25.

  [8] 李 宗,黄振国,褚克丹,等.聚酰胺薄膜分离并测定金银花及其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j].福建中医药,1997,28(3):16-17.

  [9] 周至锦.金银花及其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2,26(4):82-83.

  [10] 龙 虹,杨金杰,刘虎威,等.中药中绿原酸的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j].中国药学,1999,8(3):152-157.

  [11] 王德先,赵敬湘,杨更亮,等.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中药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j].中草药,2000,31(6):432.

  [12] 赵花荣,温树敏,王晓燕,等.金银花道地品与非道地品的ftir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5):705-707.

  [13] 田 吉,冯文宇,邱华荣,等.金银花药材气相指纹图谱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2,25(1):76-77.

  [14] 刑学锋,陈飞龙,安春志,等.河南省密县金银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5,28(2):114-115.

  [15] 王 倩,王建新,于治国,等.金银花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j].中成药,2005,27(7):751-754.

  [16] 刘艳娥,吴玫涵,吴玉田,等.金银花药材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3,19(3):161-164.

  [17] 郭朝晖,蒋生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肃金银花中槲皮素和木樨草素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552-553.

  [18] 石俊英,张会敏.金银花不同品种、产地与采收期样品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测定[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247-249.

  [19] 刘永刚,卢建秋,高晓燕,等.hplc-msn法分析不同时期金银花中酸性成分及含量变化[j].民族医药,2006,3(3):174-176.

  [20] 贺彩霞,崔 华,赵晓宇,等.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金银花中的绿原酸[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9,29(5):521-525.

  [21] 胡秋芬,杨光宇,黄章杰,等.微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银花中的多酚类物质[j].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005,33(1):69-72.

  [22] 戈早川,余 倩.胶束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银黄片与银黄注射液中的黄芩苷与绿原酸[j].药物分析杂志,1999,19(5):348-350.

  [23] 王智民,高慧敏,付雪涛,等.“一测多评”法中药质量评价模式方法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3):192.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熊艳,王智民,林丽美,朱晶晶,彭新君 [标签: 金银花 质量控制 方法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金银翘感冒解毒颗粒治疗风热感冒临床总结
    金银花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金银花提取物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FM1株的研究
    金银花小鼠血清移行成分指纹图谱研究
    金银冠心汤加生脉饮对急性心肌缺血小鼠的影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