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药学论文   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护理论文   口腔医学论文   肿瘤论文   妇产科学论文   内科论文   外科论文
 儿科论文   医学期刊
通塞脉微丸及中间体中总黄酮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作者:李伟东,狄留庆,姚海峰,蔡宝昌

【摘要】    目的测定通塞脉微丸及中间体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选择甘草苷为标准品,标准曲线方程为:a=24.667c-0.034 46(r=0.999 9),通塞脉微丸总黄酮的含量范围在17%~21%之间;通塞脉微丸中间体总黄酮的含量范围在27%~29%之间。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4%(n=6),rsd为0.9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  通塞脉微丸; 通塞脉微丸中间体; 总黄酮; 紫外分光光度法

  abstract: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general flavones in tongsaimai pellets and its intermediate products.methods ultraviolet spectroscopic method was used. resultsliquiritin was served as a reference ,the standard linear equation was a=24.667c-0.034 46(r=0.999 9), the average amount range of general flavones in tongsaimai pellets was 17%~21%,while the average amount range of general flavones in tongsaimai pellets intermediate products was 27%~29%. the average recovery was 99.44% (n=6),rsd was 0.97%. conclusionthis method is convenient, rapid and accurate. it can be used for qulity control in production of tongsaimai pellets.

  key words:tongsaimai pellets;  tongsaimai pellets intermediate products;  general flavones;  ultraviolet spectroscopic method
   
  通塞脉微丸是以黄芪、当归、金银花、玄参、甘草等6味药材精制而成的复方制剂,是以缺血性脑中风为主治病症的新型中药制剂,具有清热养阴、活血化瘀的功效[1]。wwW.11665.COm通塞脉微丸组方中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其主要含有黄酮类、皂苷类、有机酸类等成分,这几类成分群对心脑血管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和保护作用。为了考察有效成分群的含量,本文对总黄酮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为通塞脉微丸有效部位群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tu-1800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hh-6数显恒温水浴锅(江苏省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kq-500e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波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剂与药品95%乙醇(医用酒精,南京白敬宇实业公司);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甲醇、乙醇、醋酸乙酯(均为ar级,上海久亿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甘草苷(自制),经hplc面积归一化测定含量大于98%;通塞脉微丸(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制剂研究室提供,批号:031006,031016,031025,031103,031108);通塞脉微丸中间体(自制,批号:041104,041106,041108)。

  2 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溶液的制备[2]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甘草苷标准品7.68 mg,置25 ml容量瓶中,加60%乙醇溶解并定容(c=0.307 2 mg/ml)。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①精密称取微丸约30 mg,置25 ml容量瓶中,加60%乙醇溶解并定容,取3 ml样品溶液进行测定;②精密称取微丸中间体约30 mg,置25 ml容量瓶中,加60%乙醇溶解并定容,取1 ml样品溶液进行测定;③取黄芪、金银花、甘草适量,分别置10 ml容量瓶中,加60%乙醇溶解并定容,取1ml样品溶液进行测定。

  2.1.3  空白液制备取10 ml容量瓶,加入5%亚硝酸钠溶液和10%硝酸铝溶液各0.3 ml,摇匀,放置6 min后,加4%氢氧化钠溶液4 ml,用60%乙醇定容至10 ml,备用。

  2.2  测定波长的确定及样品测定吸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空白对照溶液分别加入5%亚硝酸钠和10%硝酸铝各0.3 ml,摇匀,放置6 min,分别加入4%氢氧化钠4 ml,用60%乙醇加至10 ml,摇匀,放置12 min,置1 cm比色杯中,于200~800 nm范围内测定吸收光谱。结果见图1~2。
    
  结果表明,以甘草苷为对照品测定总黄酮的含量,最大吸收波长宜选择410 nm。

  2.3  标准曲线测定分别吸取对照品溶液0,0.5,1.0,2.0,3.0,5.0 ml于10 ml容量瓶中,加入5%亚硝酸钠和10%硝酸铝各0.3ml,摇匀,放置6 min,分别加入4%氢氧化钠4 ml,用60%乙醇加至刻度,摇匀,放置12 min,以空白作对照,置1 cm比色杯中,于410 nm处测定吸收度,并以吸光值a为纵坐标,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a=24.667 c-0.034 46,r=0.999 9。

  2.4  精密度实验将对照品重复测定6次。结果平均浓度为0.030 3 mg/ml,rsd为0.14%。

  2.5  重复性实验按供试品测定方法,取同一批样品约10 mg重复测定6份,结果样品中总黄酮平均含量为21.69%,rsd为1.08%。

  2.6  稳定性实验取供试品溶液显色后,用60%乙醇定容至10 ml,摇匀,分别于暗处放置10,20,40,60,120,240 min后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品吸收值有在240 min内稳定,实验选择在20 min内测定。

  2.7  加样回收率实验精密称取通塞脉微丸(总黄酮含量为21.52%)约10 mg,再精密加入甘草苷对照品(c=0.436 0 mg/ml)5ml,用60%乙醇定容至25 ml,取3 ml该溶液,按“2.3”项下“加5%亚硝酸钠……”方法显色,以空白为对照,测定吸光度,加样回收率测定结果见表1。表1  加样回收率测定结果(略)

  2.8  样品测定

  2.8.1  微丸的总黄酮含量测定分别称取5批微丸样品,测定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见表2。表2  通塞脉微丸中总黄酮的含量(略)

  2.8.2  微丸中间体的总黄酮含量测定分别称取3批通塞脉微丸中间体,测定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见表3。表3  通塞脉微丸中间体总黄酮含量(略)

  2.8.3  单味药黄芪、金银花、甘草相应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见表4~6。表4  黄芪相应部位的总黄酮含量测定,表5  金银花相应部位的总黄酮含量测定,表6  甘草相应部位的总黄酮含量测定(略)。

‘  2.9  单味药黄芪、金银花、甘草占全方中总黄酮含量的比例按黄芪、金银花、甘草在全方所占的比例及其各自的出膏率,计算得黄芪、金银花、甘草占全方中总黄酮含量的比例。结果见表7。表7  各单味药占全方中总黄酮含量的比例(略)

  3  讨论
   
  实验分别采用3种标准品(甘草苷、芦丁、甘草素)作对照,实验结果表明通塞脉微丸中总黄酮含量,以芦丁和甘草苷作对照时含量较高,而以甘草素为对照时含量较低,但由于通塞脉微丸中不含有芦丁,因此,选择甘草苷作为对照品。
   
  实验同时对通塞脉微丸组方药材——黄芪、金银花、甘草的相应部位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根据它们在组方中的比例以及各自出膏率的情况,计算出它们占全方总黄酮含量的比例,结果以甘草、金银花贡献较大,而黄芪则贡献小。

【参考文献】
    [1]王爱云,陆茵,严令耕,等. 通塞脉微丸改善缺血性中风大鼠血液流变状态的实验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7(1):52.

  [2]张雪辉,赵元芬,陈建民.甘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j].中国中药杂志,2001 ,26(11) :746.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李伟东,狄留庆,姚海峰,蔡宝昌【摘要】 [标签: 间体 黄酮 紫外分光光度法 测定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通塞脉微丸中绿原酸、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