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中医学论文   西医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
刘克忠理伤手法
中图分类号:r2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87x(2000)01-0034-02

  刘克忠教授是第二届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师承教育导师,在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特色。笔者自1997年起师从刘教授临证学习,受益匪浅。本文仅就刘教授理伤手法作一简要概述。

  1 手法作用机理

  1.1 整复移位,正骨理筋

  各种骨折、脱位(包括无移位的裂缝骨折或关节半脱位、不易查出的细微移位——骨错缝)、筋扭伤、挫伤、“筋出槽”等,均可通过手法使之回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或功能位。使因筋骨异位对周围神经、血管刺激或压迫引起的疼痛、酸胀、麻木或异常感觉很快减退,血液供应受阻的各种症状也立即得到改善。

  1.2 舒筋活络,解痉止痛

  手法治疗可明显提高局部组织的血流量,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促使血肿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除,打破了疼痛—痉挛—疼痛的恶性循环。

  1.3 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外伤所致脉络破裂,积蓄成瘀,或积于筋肉之间,或聚于关节骨缝之中,肌肉筋脉拘急,为肿为痛。施行手法可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瘀滞,加速瘀血早日吸收。

  1.4 宣通散结,剥离粘连

  筋骨肌肉损伤和病变,局部气血凝滞,产生组织粘连硬结、关节活动不灵。wwW.11665.cOm运用手法可消肿散结、疏通经脉、剥离粘连,使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1.5 调理阴阳,扶正祛邪

  手法治疗可充分调动病人体内的“正气”,加快肢体、关节和内脏的功能恢复,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达到增强体质、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防止复发的目的。如手法的推按摩擦动作使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亦即《内经》所说:“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使经络通畅,热血贯注,起到祛风散寒的作用。

  2 手法原则

  施法要掌握巧、准、稳、柔,一气呵成。强调气意相合,气贯于手法之中,力动于筋骨之间,行于经络气血之内,由表达里,直击病所而不伤其他。

  2.1 手法要巧妙,以巧代力

  主张用巧劲、寸劲,不可用拙力和暴力。医生要尽可能地选择合适的体位,并借助自身的重力、腰力、腿力和手力,达到省力的目的,从而做到耐力持久,认意顺气。刘教授还强调平常必须勤学苦练、多动手,即“眼经不如手经,手经不如常摆弄”,多能生熟、熟能生巧、巧能生智。

  2.2 部位要准确,法到病解

  摸诊准、取穴准、取点准,还必须做到用力方向准,施法中要不断观察和询问患者" 的反应和感受,及时调整用力的方向,方可“准”而“得气”,以提高疗效。

  2.3 气力要稳妥,大小适度

  施法时要眼到、心到、手到,不能三心二意或与旁人说话,切不可粗暴、生搬硬拉,力量应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轻渐重,感觉由浅入深、由表透里,使患者并不感到皮肉疼痛之苦,即所谓“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为手法也。”

  2.4 刚柔要相济,以柔克刚

  力有刚柔迫直之分,刚是强力、柔是缓力、迫是压力、直是拉力。如拔伸常用刚力,旋转常用柔力,推挤常用迫力,对抗牵引用直力。手法时强调操作用力要缓稳,严禁浮躁粗暴,即使强刺激手法之刚,亦要寓于缓稳操作之柔中,做到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3 手法特点

  3.1 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

  刘教授早年毕业于河南平乐正骨学院,在保留平乐郭氏正骨基本原则和主要手法的同时,运用现代解剖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改进创新,简化手法,便于学习掌握和推广应用。例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刘教授在传统的“三步八法”的基础上作了很大的改进,将俯卧牵抖放在第一步,充分体现了先“松”再“活”后使“巧”的指导思想。

  3.2 辨证施法,辨病施法

  刘教授在伤科手法治疗时注重辨证、辨病而施用。不同的疾病,因解剖生理特点和气血运行规律基本相同,因而治疗基本手法可完全相同,即所谓异病同治;但疾病的不同病理阶段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特点,因而手法的轻重急缓和侧重点须根据不同的病理生理特点做适当调整,即所谓同病异治。一般来说,轻手法为补法,重手法为泻法;皮肉肥坚者宜以重手法,瘦嫩者宜用轻手法。禀赋不足、营养不良、脏腑功能低下者,多为虚候,宜以补法。以部位来说,头颈部宜轻手法,四肢、臀部等宜重手法。轻手法开头,重手法治疗,又以轻手法收尾。

  3.3 常法与变法

  既要掌握常法,又要临证变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人的差异很大,既有禀赋、营养、性别、年龄、脏腑功能等差别,又有皮肉肥瘦、坚嫩以及新伤、陈伤之分。每一伤病又须早、中、后三期分治。我国幅员辽阔,西北地处高寒,患者身体较为坚实,适合较重和温热性手法;东南地区气候温和,患者体质较弱,宜施用轻揉的清凉手法。

  3.4 手法与练功

  “一分功夫,一分疗效”这" 是老一辈中医骨伤科专家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充分说明他们非常重视手法的基本功训练。刘教授练功时强调“内劲”,要求以意领气、以气生劲、以劲达四肢。临证时望、比、摸三参,施法时气、力、劲三合。

  4 基本手法

  4.1 正骨手法

  (1)触摸法:通过触摸,判断骨折错位程度、移位方向等,并结合x线片,分析受伤机制,然后根据“从哪来的,再从哪回去”的原则,确定整复方案。

  (2)牵拉法:整复前,先行人力或器械牵拉,使筋肉松弛,断端分离,则易于复位。即所谓“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

  (3)旋转法:骨折端有旋转移位或背靠背移位。整复时先用旋转法或回旋法纠正上述移位,然后再整复其它类型的移位。

  (4)扩折法:用于治疗横断或小斜面骨折。整复时扩大断端成角,进行折顶,使其达到满意的对位。

  (5)摇顶法:用于斜型和横断型骨折。对斜型骨折,单用摇晃手法,即可使骨折断面互相靠拢、吻合;而对横断骨折,整复后仍有残余移位,先行摇晃手法纠正残余移位,继而作顶碰手法,使骨折断端嵌插,以增加断端稳定性。

  (6)提按法:用以矫正侧方移位。牵引治疗的病人,可在牵引过程中每日做该手法两次,使之逐步达到理想的对位。

  (7)扣挤法:即对扣捏合和夹挤分骨,主要针对尺桡骨或胫腓骨等并行排列的骨折之分离移位和靠拢移位。

  (8)按摩法:主要用于调整筋经。在骨折整复后,徐徐循筋按摩骨折部位周围的软组织,使筋肉、脉络舒展条达,气血顺畅。

  4.2 理筋手法

  (1)按压法:即点按掌压,以拇指或他指或手掌用力下压。特点是接触面准确、固定,力大而集中,主要用于腰背部损伤,具有镇静止痛、舒筋通络作用。

  (2)揉法:即揉法法。揉动时手指或手掌不移开接触的皮肤,仅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指掌轻柔缓和回旋的揉动而滑行。

  法用手背掌指关节突出部、小鱼际、小指掌指关节的上方接触在皮肤上,通过腕关节屈伸处所施的连续滚动,均匀用力按压,象吸附在肢体上一样。本法具有消肿止痛、平衡阴阳作用,适用于腰背、四肢等肌肉丰厚部位的伤痛。

  (3)托旋法:即端托旋转,托是指术者用力将患者某端向上托起,使其上下两端形成一个" 反牵拉力,在此基础上配合适当的旋转。此法具有通经活络、开通闭塞作用。主要用于颈椎病、颈部伤筋、颈椎半脱位等。

  (4)弹拨法:即弹筋拨络。弹筋,是用拇指与其他各指作相对钳形用力,将肌肉、肌腱拿捏并提起后迅速放开再滑落弹回,像射箭放弦一样。

  拨络,是用拇指加大用力与筋络循行方向横向揉动,或拇指不动其他四指取与肌束、肌腱、韧带等垂直的方向,单向或往复揉拨,如同拨动琴弦一般。本法具有解痉止痛、剥离粘连作用,主要用于肩胛下肌劳损、肩凝症、腰腿痛及其他急慢性伤筋而致挛缩或粘连者。

  (5)推扳法:即推擦斜扳。推法是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去实来虚;而擦法是直线来回摩擦。扳法是用双手作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动肢体,分为" 屈伸扳法、内收外展扳法、内旋外旋扳法、斜扳回旋扳法等。推擦是一种" 柔和温热的刺激,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作用,而扳法具有解除痉挛、交锁作用,并对软组织的粘连有松解之功。

  (6)摇转法:即摆晃环转,术者一手把住被动关节的近端,另一手握住被动关节的远端,作前后左右的摇晃或缓和回旋的转动。摇转时须按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进行,由小到大、由轻而重、由慢至快。本法有通腠理、开关窍、除粘连之功用。多用于关节病变后的功能活动受限,比如“肩周炎”、“关节骨折或脱位后的粘连”等。

  (7)牵抖法:即牵拉抖动,是牵法与抖法的合用。牵是指将病变关节向相反方向牵拉;抖是双手握住患者肢端,微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颤动,使关节有松动感,抖动时幅度要小,频率要快,要与牵拉相协调。牵抖法有行气通窍、舒筋活络、通利关节作用。

  (8)拍击法:即掌拍拳击,以虚掌空拳拍打叩击体表。击打时要求动作有节奏,快慢要适中,蓄劲收提,用力轻巧而有反弹感。能疏通气血、祛风散寒、消除疲劳、缓解痉挛作用。适用于腰背部、大腿以及臀部肌肉肥厚的部位陈旧性损伤兼有风寒湿者。

  陈洪波,男,1964年生,讲师。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11665 [标签: 理伤续断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医药学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