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西医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中医学论文   西医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痞满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 痞满
        痞满是指胃脘部闭塞不通,满闷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目前认为主要涉及到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以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的一些类型。有人认为胃癌癌前病变亦属中医“痞满”范畴。痞满证出现的机制,中医认为与外邪侵袭、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有关,西医认为与胃电频率改变或胃肠动力障碍有关。六诊时主要侧重点在触诊,通过触摸患者自觉痞结之处,分析是否包块,是否柔软、移动、疼痛。临床主要考虑胃脘疼痛、鼓胀、胸痹心痛等相鉴别,应当排除由胃癌、肝硬化等病所致的痞满症状。
        一  西医治疗
        (一)病因治疗
        1.清除幽门螺杆菌  指征:①有胃癌家族史;②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③有胃黏膜糜烂、中一重度萎缩、中一重度肠化、异型增生等。常用方案:质子泵抑制剂+2种抗生素;铋剂+2种抗生素等。
        2.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  指征:胃黏膜糜烂、出血等。www.11665.CoM可选用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药。
        (二)对症治疗
        1.饱胀  可选用多潘立酮(吗叮啉)或莫沙必利等药增强胃动力以消胀。
        2.泛酸  胃黏膜糜烂或以烧心、泛酸、上腹部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隋选用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或抗酸治疗。
        3.贫血  指征:合并缺铁眭贫血或恶性贫血者。口服或注射补充铁剂。
        4.出血  指征:胃黏膜糜烂出血或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诱发。迅速补充血容量,及早纠正失血,防止继续出血。
        (三)治疗及用药思路总结
        如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者,可采用西药三联抗菌治疗,以根除细菌,消除或削弱攻击因子;如因十二指肠液反流导致胃酸分泌过多者,可采用抗酸剂抑酸。胃黏膜损伤者,需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胃动力下降者,需采用胃肠动力促进剂。合并其他症状者,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如合并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建议采用手术治疗。
        二  中医治疗
        1.肝郁气滞证
        (1)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为将军之官。若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或暴怒伤肝,气机逆乱而致中焦气机痞塞,则成痞满。故治当疏肝解郁,通畅气机,降逆和胃。
        (2)选方与用药思路:百病气为先,因情志不悦、心烦易怒或郁勃不遂者,常致肝郁气滞。临床根据患者气郁、气滞之轻重程度,选用不同组方,如治疗六郁的通用方越鞠丸;胃脘胀满,且攻痛连胁,嗳气频繁者,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本证常用药物:柴胡、陈皮、香附、枳壳、佛手、木香、川芎等。又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仙鹤草有“散中满,下气”之功,临证用治痞满可有妙用。
        (3)根据兼证加减:痞塞较甚者,可合桔梗枳壳汤(《南阳活人书》)以行气下膈,或加枳实以破气;气郁较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佛手等行气解郁;嗳气泛酸甚者,加煅瓦楞、海螵蛸、象贝母等止酸;胃中灼热者,加黄连少量以清热泻火。

        (4)根据变证转方:“气有余便是火”,肝郁气滞日久,则气郁化火,进而乘脾犯胃导致肝胃不和者,当着重清肝泻火,选用大苦大寒之药,如黄连、龙胆草等。可合左金丸(《丹溪心法》)或选用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2.饮食停滞证
        (1)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消痞。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食谷不化,阻滞胃脘,痞塞不通,而致痞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中满者,泻之于内”,故治当消导立法,兼以行气散痞。“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筋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医学心悟》)
        (2)选方与用药思路:不同体质和年龄的患者,因饮食积滞程度不同,故选方用药有别。一般食积,可选平和之剂保和丸加减;如湿热食积或食积生湿化热者,可选枳实导滞丸加减。本证常用药物:槟榔、枳实、神曲、茯苓、山楂、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等。
        (3)根据兼症加减:食积较重者,可加麦芽增强消食和中之力,枳实、槟榔以行气消积;气滞较甚者,可加木香、香附、厚朴等行气消胀;苔黄脉数者,加黄芩、黄连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者,加牵牛、大黄行气通腑;食积兼有脾虚者,加白术(即《医方集解》大安丸),消食之中兼有健脾之功。

      (4)根据变证转方:食积痞满日久,缠绵不愈,则易变证为脾虚食积。脾胃虚弱,食少难消,脘腹痞闷者,当消补兼施,转用健脾丸方。
        3.痰湿中阻证
        (1)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宽中。
        “百病多因痰作祟”,素日痰湿内盛,饮食不节,或恣食厚味,或劳倦忧思,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痰湿内生中阻而成痞满。根据中医理论,“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又“无湿不成痰”,故治当温中燥湿化痰。此外,痰随气而升降,故祛痰剂中常配伍理气药物。
        (2)选方与用药思路:痰的成因很多,治法亦各不相同。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者,选用治湿痰之主方二陈汤加减。本证常用药物:半夏、陈皮、茯苓、天南星、天麻、瓜蒌、白芥子、杏仁、竹沥等。
        (3)根据兼证加减:风痰加胆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祛风化痰;寒痰加半夏、姜汁温化寒痰;火痰加石膏、青黛清火祛痰;湿痰加苍术、白术燥湿化痰;燥痰加瓜蒌、杏仁润燥化痰;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消食化痰;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行气豁痰;气痰加香附、枳壳理气化痰;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快膈消痰。
        (4)根据变证转方:外邪治不得法,中气已伤,痰涎内生,寒气客于胃,胃失和降,虚气上逆,变证为胃虚痰阻者,应转方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加强补虚降逆之功。如胃虚不甚,可减人参、大枣、甘草之甘壅;痰多可加茯苓、陈皮以化痰;心下痞硬甚者,可加砂仁下气和胃;呃逆甚者,可加丁香、柿蒂温胃降逆。方中代赭石、半夏均有降冲作用,故孕妇一般不宜服用本方。
        4.脾胃虚弱证
        (1)治法:益气健脾,升清降浊。
        素日劳倦过度,或病后中气不足,或误进攻下克伐之剂,戕伤中气,皆可致脾胃虚弱,运化升降失司而气滞痞满。“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治当补益脾胃,调气消痞,“温能除大热”。
        (2)选方与用药思路: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选用甘温之品,升其阳以行春生之令,常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本证常用药物: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黄芪、大枣、山药等。
        (3)根据兼证加减:血虚加白芍、制首乌、红花等养血活血;痰阻去黄芪、白术、升麻、柴胡等之壅滞,加枳实、半夏、前胡、贝母等化痰;腹泻加煨葛根升清止泻;食少或伤食加山楂、神曲、麦芽等消食导滞;心下痞而大便难加枳实、黄连、桃仁、大黄等清热通腑;心下痞胀加砂仁、桂枝等温中消胀;中寒冷痞加附子、干姜等温肾助阳。
        (4)根据变证转方:脾胃气虚日久,因体质差异可能转化为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或脾胃虚寒等证,则治疗重点随即转变为滋养胃阴、补气养阴、温中散寒等。分别选方,胃阴虚者,用益胃汤加减;气阴两虚者,用麦门冬汤加减;脾胃虚寒者,用理中丸加减。
参 考 文 献
[1]赵鹏;健脾理气方治疗脾虚气滞型痞满病及其对胃动力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 上一个医药学论文:
  • 下一个医药学论文:
  •  作者:何靖 [标签: 痞满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中西方管理思想相似性比较探究
    模拟病人在《西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自拟中药清胃解毒汤配合西医疗法治疗智齿冠
    浅谈西医诊断学教学方法探索
    西医内科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研究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扩张型心肌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中医专业本科生西医内科综合评估考核模式研
    髋关节滑膜炎的中西医临床研究现状
    西医院校《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心得
    脑卒中中西医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教育的通识教育探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