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管理论文 >> 管理学基本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管理学基本理论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秘书文秘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其它管理学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投资决策论文   战略竞争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论管理层收购中的信息披露之制度建设

  关键词: 管理层收购;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监督

    内容提要: 在欧美诸国,管理层收购(mbo)方兴未艾,并波及到正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中国。“mbo运动”在争论中开展了七年后,笔者认为mbo还是有一定必要性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进行规范和制度建设的问题。本文在谈论了我国目前的mbo具体法律法规之后,转向了mbo法律规制的重要方面——信息披露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监督机制,就mbo在我国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作了一些分析。

    一、论题的缘起——关于中国实施管理层收购之必要性的探讨
    
    管理层收购( management buy-out ,简称mbo),是杠杆收购(lbo)的一种,由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mike wright)于1980年发现的,是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自有资金或通过负债融资及股权交换等其他经济手段,利用少量的资金获得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1]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受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2]。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作为一种新的资产重组的方式,mbo 开始在美国兴起,以后逐渐影响到英国、欧洲大陆、澳大利亚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势头迅猛,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成功的运用,这是不争的事实。wwW.11665.coM [3] mbo后的公司治理结构有着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极大地降低了代理成本问题。现代企业制度下,两权分离可能会导致所有者失去控制、股东利益得不到保障这样一种经理人员执掌全权的“经理人资本主义”,从而产生代理成本问题;(2)有效地调动了企业家的积极性。公司经营控制权的激励效果明显高于绩效薪酬、参股和期权等措施;(3)实行多重监督。除了经营者自我监督的内在动力增强外,大量借贷使得债权人及提供股权支持的机构投资者也会密切关注公司的经营状况 [4]。而在我国,在市场经济大幅展开之际,占据我国经济总量大半江山的国有企业却一直深陷在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的泥淖之中。因为产权是全国人民的,而具体到每个国民,他们什么也没有。上世纪末的几年,国有企业面临的窘境 [5]有目共睹,盘活国有资产成为经济界、学术界的呼声,于是1997年,我国也开始了mbo运动。下面就是其间的一个例子:
    
    2002年9月26日,特变电工发布股权转让公告,公司第四大股东上海邦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第七大股东西安电子机械制造公司拟出让所持全部特变电工股权,第一大股东昌吉市特种变压厂拟出让部分股权,股权受让方为上海宏联,股权转让后,上海宏联持有特变电工2972.67万股份,占公司总股本11.46%,成为特变电工第二大股东。而上海宏联是由39名自然人出资组建,其中大部分为特变电工员工 [6]。2003年4月3日,财政部批准特变电工与新疆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书》,特变电工协议受让自治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所持有的1591.30万股国家股,受让价格为每股人民币2.78元,收购完成后,特变电工累计持有新疆众和3841.90万股,占新疆众和总股本的37.16%,成为新疆众和的第一大股东。 [7]
    
    一年之后,2004年12月13日,中央高层在出席2004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年终总结大会时说:“要明确大型企业不准搞管理层收购,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收购也要区别情况,要规范。对于管理层收购,国资委要制定发布专门文件,做到有章可循。”这一高层的结论性的表述,让国内争论暂时平息了下来。虽然如此,mbo在我国也并未被禁止,还将继续其“试验之路”,在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局下,本文将冷静下来谈谈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mbo在西方的成功实践,与我国国企的步履维艰,使得我们认识到mbo必定是国企改革的出路之一。有了路,还有个怎么走的问题。由于我国目前的mbo处境不是很妙 [8],维持现状的“路径依赖” [9]又开始占上风了,mbo实践中障碍主要是:(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2)交易环境和机制缺乏必要的监督(3)融资渠道和方式受到限制(4)缺乏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0]其间的首要问题是法律规范上的问题,是制度建设上的问题,而不是mbo本身的问题。mbo作为一种经济实践,其在中国亦是有生存的必要的,我们要有不断尝试、不断改善制度的勇气,切不可浅尝辄止,尤其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武断态度。
    
    随着mbo的发展,mbo的法律规范将是涉及公司收购、证券监管、定价问题、信息披露等等诸多问题的法律体系。我国的mbo主要涉及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一股独大”与内部人控制,原本是公司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产生的两种不同倾向的问题。但在我国的上市公司里,他们却奇妙地成为了一对“孪生兄弟”。 [11]mbo更多地是要解决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就是要让这些内部人在法律规范的途径下公开化。本文将择取规制mbo的信息披露法律规范加以论述。
    
    二、论题的发展——我国管理层收购中具体的信息披露法律规范
    
    我国目前还没有直接对mbo [12]进行规范的政策法规,但有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参照,主要有《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2002)、《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2002) [13]、《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税法》、《信托法》、《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合同法》、《刑法》等的一些相关规定。
    
    《证券法》(2005年修订)第74条界定上市公司高管层为“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而在其第76条又明确规定:“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不得买卖该公司的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这较之于《证券法》(2004年修订)“知悉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其他人员,不得买入或者卖出所持有的该公司的证券”,态度上已经有所转变。新《证券法》第94条规定,收购人在未做出公告前,不得履行收购协议,这是履行收购协议的前置条件,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收购信息的披露,是协议收购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 [14]。新《证券法》第101条也是会涉及mbo的。
    
    《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则是本文涉及的重点。
    
    第一章“总则”主要是原则上的规定,第3条规定,“持股变动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其所披露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以及内幕交易的禁止,这亦规定了mbo中收购主体的信息披露义务,第4条体现了对投资者利益的维护;《办法》还对股权转让中的实质性问题作了规定。
    
    第二章“持股变动信息披露义务人”对主体问题作了规定,第6条规定:“本办法所称持股变动信息披露义务人……,是指持有、控制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数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变化达到规定比例,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应当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股份持有人、股份控制人和一致行动人。”
    
    第三章“持股变动报告书及公告” 第12条规定:“信息披露义务人依照本办法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应当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报告书……。”“持股变动报告书的内容与格式由中国证监会另行规定。”目前,已经实施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中并无股东持股变动报告书。而第14条规定:“持股变动报告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信息披露义务人的名称、住所;(二)上市公司名称;(三)信息披露义务人持有、控制股份的变动情况;(四)持股变动方式;(五)信息披露义务人前六个月就该上市公司股份所进行的交易;(六)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要求予以载明的其他事项。”显然,这是较为原则的。第20条规定,“因持股变动导致其获得或者可能获得对一个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的,收购人应当按照《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同时抄报上市公司所在地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抄送证券交易所,通知该上市公司,并做出公告。”此条是针对各类的收购所规定的披露程序。第21条和第24条规定了股权变动出现本办法第16条、第18条规定情形的,按照本办法第16条、第18条的进行披露。第28条规定,“涉及国家授权机构持有的股份的转让,或者须经行政审批方可进行的股份转让,相关当事人应当自收到有关主管部门同意转让的通知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公告有关决定。”mbo大多会涉及此项规定,但是这一批准并不能真正使mbo规范化。第31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定期向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核对持股变动情况,并及时向证券交易所做出报告。”这是经常性规定。
    
    第四章“监管措施及法律责任”,对违反披露义务的法律后果作了规定,但是还是很原则,操作性不强。
    
    信息披露是将公司置于公众、政府的眼皮底下的监督,而信息披露是本身需要严格监督的,公开的关键是真实 [15],没有良好的监督与责任机制,即使公开披露了也未必真实,监督就是要防止制度的异化,从整部法规来看,对于信息披露监督的规定只在总则有只言片语,在法律责任中的规定也不够具体,这是不够的,难以防范各种造假,有可能会架空整个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则是目前公司收购的指南,其中关于信息披露并能够涉及mbo的主要有,第5条、第12条、第15条、第16条、第31条等等,其中第15条规定,“管理层、员工进行上市公司收购的,被收购公司的独立董事应当就收购可能对公司产生的影响发表意见。独立董事应当要求公司聘请独立财务顾问等专业机构提供咨询意见,咨询意见与独立董事意见一并予以公告。财务顾问费用由被收购公司承担。”这主要是为了规范管理层收购定价和收购资金支付操作。 [16]第31条规定:“管理层、员工进行上市公司收购的,被收购公司的独立董事应当为公司聘请独立财务顾问等专业机构,分析被收购公司的财务状况,就收购要约条件是否公平合理、收购可能对公司产生的影响等事宜提出专业意见,并予以公告”。此条亦是信息披露的要求。针对有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利用信息不对称,打着股权激励的幌子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特别是由于mbo完成后,上市公司“内部人”与第一大股东合二为一了,如果监管不力,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为此,《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报告书》规定,管理层在实施mbo方式的收购时,要披露收购目的,还必须披露mbo后续商业计划,包括是否拟对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负债进行处置,是否改变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方向等。 [17]
    
    至于其他涉及管理层收购的法律法规,在《会计法》与《会计规则》中,主要涉及的条款是《会计法》中的一些比较原则的规定,如第5条、第26条以及法律责任的条款还有《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资产与债务重组的操作程序;在原来《公司法》中有第61条、第81条、第149条等等,这些主要是mbo的法律障碍,但在《公司法》(2005)中,障碍已经减少,比如第143条较之于原来的第149条等;《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中有第20条;《刑法》中主要有第161~163条、第168~169条等,另外还有《税法》、《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合同法》等的相关规定。
    
    三、论题的扩充——关于我国管理层收购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讨论


     
    实践中,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产生此现象之根本原因是上市公司在其经营管理方面存在较多不愿让公众知道的暗点,从而对信息披露产生害怕和回避的心理。(2)信息披露的不严肃性。许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很强,不分时间、场景、地点随意披露信息 [18],更有甚者,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擅自决定公布涉及国家经济决策方面的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并不属实。(3)信息披露的滞后性。(4)信息披露的不充分性。上市公司往往对关联交易、企业财务指标、资金去向的利润构成、一些重大事项等不加披露,另外,还以保护商业秘密为名隐瞒重要的会计信息 [19]。这样就造成了许多的“灰色领域”,管理层收购就在这种环境下进行,也就难免异质化。从我国近年已发生的管理层收购的信息披露的情况来看,有的没有披露交易价格,有的在收购的原因方面的阐述过于简单、笼统,没有针对企业各自具体情况做出实质性的说明;有的虽然披露了价格,但没有披露价格确定的依据,使人无法判断这个价格的确定是否合理,也就失去了披露的意义。另外,在收购资金来源的披露上,一般都是由受让方自筹或自行解决,这显然与事实有距离。 [20]
    
    从目前的有关政策法规看,可以说mbo还没有取得法律上的完全正面认可,再加上立法空白,故也不能有效地规范运作。鉴于目前状况,现阶段大范围、大规模地进行mbo,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21]。当然,这并不代表因噎废食,完全排斥mbo,关键是在探索中实施,在发展中规范,规范开展中小企业的mbo就是其例。同时,有必要尽快出台更加完整更加具体更有权威的规范mbo的法规,通过专门法明确实施mbo的条件;规范mbo的收购主体、收购资金来源、收购价格;尤其是完善mbo信息披露;加强mbo的监督管理,等等。 [22] 随着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逐步健全以几个方面法律的完善,mbo政策的松动是必然结果。下面谈谈mbo制度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一)制度建设之内容——mbo的信息披露
    
    制度建设总应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有一显著特点: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所有权或控制权的转让居多,而且随着中央和地方两级国有资产经营机构的设立,更多地将在管理层控股的企业和现有上市公司的在册股东(将由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控制)之间发生。 [23]现实中,企业和地方政府可能不愿意让中央政府知道它们所掌握的信息,因为它们可以通过隐瞒正确的信息或的好处,同样,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也会存在相互隐瞒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制度设计的任务就是找到一种是陈述实情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最优选择的机制,或者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找到一种激励相容的机制 [24]。
    
    此种机制应能要求企业至少就管理层收购的动因及后续计划、价格及其确定的依据和收购资金的来源、支付方式,独立董事意见和相关独立财务顾问所提供的咨询意见、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声明等方面 [25]做出详尽的披露,并积极促进中介机构参与这项工作,随企业所披露的信息资料附送注册会计师就有关收购价格公正性所做的独立鉴证报告以及独立董事在此方面的声明等,对于价格显失公平的收购方案坚决不予以批准,更不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以促进管理层收购早日形成一套严格化、程序化、规范化的信息披露机制。 [26]
    
    (二)制度建设之保障——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信息披露的意义就在于监督。针对在国有企业实施mbo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层“道德风险”等问题,一定要下大力度加强对mbo过程的监督,只有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才可以有效地防止制度之异化和扭曲。除了信息披露,对于通过购买非流通股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可以首先终止其上市,变成私人公司,待企业改造完毕方可上市,这样既可以有效防止管理层通过套现掠夺国有资产又可以避免出现新的管理层“一股独大”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杜绝收购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使mbo真正起到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建立公开竞价机制确定收购价格,也是增强透明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方面。
    
    另外,我们也不能忽视mbo中的一些弱势投资者,这样就应当完善民事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民事赔偿机制 [27],对mbo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进行约束,同时也多了一层众目睽睽下的市场监督。
    
    (三)制度建设之健全——让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光有制度还不等于彻底解决问题,特别是目前上市公司违反信息披露规定的成本还非常低,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给予公开谴责的惩戒力度很有限。因此违法违规行为还大量存在,对mbo的规制,最终还是要在司法、执法中体现,文本上的法律法规只有通过司法、执法才得以体现其价值,通过树立法律权威,强化司法、执法操作体系建设应当是努力的方向。
    
    四、结语
    
    随着管理层收购在西方的广泛开展,各国纷纷效仿。迎合东方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浪潮,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呼声中,为了盘活国有资产,走出国有企业的发展困境,mbo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经历多年的长期试验,高昂的产权激励理论在反对国有资产的流失中渐行低落……
    
    mbo在中国之路将何去何从?我们不可一味地否定mbo,但又要看到“中国式”mbo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还是要回到制度建设上来——完善法律法规框架,令行禁止。通过强大的司法权威和有效执法保证下的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与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让法治的阳光驱散mbo上空笼罩的层层阴霾,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mbo在中国的有益实践,正是本文的用意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毅敏、封铁英、段兴民.国有企业mbo的制度分析(j)载《预测》2004年第4期 
   
  2、李明璋、胡剑:用信托解决方案化解mbo困局.(n)载《中国证券报》2002年11月12日 
   
  3、黄耀华、周其凤《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mbo)运作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4、符启林主编《证券法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5、李华振 警惕“mbo突变”灾难.(j)载《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25期 
   
  6、张建伟 法与金融学:寻求金融法变革的理论基础.(j) 载《当代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7、崔清泉 王波mbo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载《技术经济》2004年第5期 
   
  8、崔剑、张智、牛雪峰: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分析.(n)载《投资与证券》2002年3月1日 
   
  9、万国华 《证券法前沿问题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王开国等著《中国证券市场前沿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徐明、李明良《证券市场组织与行为的法律规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2、朱锦清 《证券法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胡铭 《公司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4、鲁桐主编 《公司治理改革:中国与世界》(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15、王建刚 朱雷管理层收购:融资、定价、风险防范与信息披露.(j)载《财贸研究》2004年第4期 
   
  16、邹光灿、史中辉、韩养杰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后mbo时代”及其监管.(j)载《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8期 
  17、梁能 主编《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和美国的经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李有星《公司规范运作法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肖强 论mbo应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j) 载《贵州法学》2005年第9期 


   
  20、邱永红 《股权分置改革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下)》载中国民商法律网2005-11-18访问 
   
  21、贾存斗《新规出台 管理层收购资金瓶颈难突破》 2005-11-18访问 
   
  22、《特变电工: 典型“双mbo”》载中国股权激励网  2005-11-18访问 
   
  23、《大型国企管理层收购一律叫停》载《现代快报》 2005-11-18访问

注释:
[1] 讨论mbo 必首先提到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s ,简称lbo)。杠杆收购是指其他公司、合伙人组织、个人或机构投资人等外部人或目标公司的管理层这样的内部人利用所融资本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层结构、相应的控制权格局以及公司资产结构的一种金融工具。当运用杠杆收购的主体是目标公司的经理层时,称其为mbo 。(参见王毅敏、封铁英、段兴民.国有企业mbo的制度分析(j)载《预测》2004年第4期) mbo(管理层收购)与股权分置改革中的股权激励是有区别的, mbo的目的是取得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权,而股权激励只是拿出上市公司的一小部分股权来对管理层或员工进行激励。目前mbo的最大问题是程序上不规范、不透明,以及有暗箱操作行为,而股权分置改革中的股权激励计划,则是公开透明的(参见邱永红 :股权分置改革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下)载中国民商法律网2005-11-18访问),对不透明的mbo的限制,是本文的重点。 
     
     [2] 转引自李明璋、胡剑:用信托解决方案化解mbo困局.(n)载《中国证券报》2002年11月12日 
     
     [3] 王毅敏、封铁英、段兴民.国有企业mbo的制度分析(j)载《预测》2004年第4期 
     
     [4] mbo后公司治理结构使用范围又有一定限制。首先,它适用于所有者严重缺位的企业;其次,企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人力资本特征;第三,企业具有较大的成本下降、提高经营利润的潜力空间和能力;第四,公司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和良好的资本结构,承债和偿债能力都必须较强;第五,mbo或的产权结构实际上不适合上市公司,即使在国外,如果目标公司是上市公司,实施mbo后往往要退市。(黄耀华、周其凤《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mbo)运作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第80页) 
     
     [5] 中国国有企业占用了约70%的资源,却只贡献了gdp的1/3,亏损也无人负责,因为都是国有产权。 
     
     [6] 符启林主编《证券法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第219页 
     
     [7] 这是典型的双mbo,参见《特变电工: 典型“双mbo”》载中国股权激励网2005-11-18访问 
     
     [8] 中国当前一些所谓“mbo”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原种mbo”,而是发生了“基因突变”,从mbo到mbi(ins)再到ms(steal)i、osi(official steal ins),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最后成为权利资本的盛宴、成为洗钱工具。(参见李华振 警惕“mbo突变”灾难.(j)载《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25期) 
     
     [9] 参阅张建伟 法与金融学:寻求金融法变革的理论基础.(j) 载《当代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0] 参见崔清泉 王波mbo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载《技术经济》2004年第5期 
     
     [11] 转引自崔剑、张智、牛雪峰: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分析.(n)载《投资与证券》2002年3月1日 
     
    参见万国华 《证券法前沿问题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141页 
     
     [12] 而西方国家在mbo之时,一般都有比较完备的立法。体现在其国有股减持的过程中。(参阅王开国等著《中国证券市场前沿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550页) 
     
     [13] 另外还有《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5号—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报告书》(标志着mbo将进入强制信息披露阶段)、《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6号—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7号——要约收购报告书》、《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8号——被收购公司董事会报告书》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9号——豁免要约收购申请文件》。其中的问题是,对信息披露的内容应采“列举加兜底条款”模式。“5个配套文件”对管理层及员工收购应披露的内容做了详尽地列举,不足之处在于,无法调整列举范围外新出现的情况。(参见肖强 论mbo应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j) 载《贵州法学》2005年第9期) 
     
     [14] 徐明、李明良《证券市场组织与行为的法律规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第479页 
     
     [15] 如果公开出来的信息是失真的,那就失去了公开的意义,等于没有公开,甚至比不公开还要糟,所以必须强制公开并追究公开失真的法律责任来进行监督。(朱锦清 《证券法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68页) 
     
     [16] 黄耀华、周其凤《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mbo)运作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第119页 
     
     [17] 黄耀华、周其凤《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mbo)运作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第121页 
     
     [18] 从而造成许多噪音(noise),掩盖了真实、重要的信息,这也是制度的异化。 
     
     [19] 参见 胡铭 《公司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第299—300页 
     
    对于会计信息,从会计师的角度来考虑,会计师要审核已披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应根据现行披露的有关要求,运用职业判断,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是否充分等(参见鲁桐主编 《公司治理改革:中国与世界》(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第324—325页)。对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途径有:(一)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统一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突出抓好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使配套的具体的会计规则科学化(三)切实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服务质量(四)加强证券监管力度(五)培养投资者良好素质(参见 胡铭 《公司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第301—305页) 
     
     [20] 王建刚 朱雷管理层收购:融资、定价、风险防范与信息披露.(j)载《财贸研究》2004年第4期 
     
     [21] 2005年4月14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管委、财政部《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出台, 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已建立或政府已经明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的地区,可以探索中小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不向管理层转让,其所属从事该大型企业主营业务的重要全资或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也不向管理层转让。(参见《大型国企管理层收购一律叫停》载《现代快报》2005-11-18访问) 这预示着,一旦我国完善了国企激励机制,将来无论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会在合法合规的程序下,由高度专业化的评审机构、中介机构操作,进行管理层收购。到那时,管理层收购就变成了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贾存斗《新规出台 管理层收购资金瓶颈难突破》 2005-11-18访问) 
     
     [22]参见邹光灿、史中辉、韩养杰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后mbo时代”及其监管.(j)载《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8期 
     
     [23] 黄耀华、周其凤《中国企业管理层收购(mbo)运作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第119页 
     
     [24] 梁能 主编《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和美国的经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40页 
     
     [25] 参阅肖强 论mbo应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j) 载《贵州法学》2005年第9期 
     
     [26] 王建刚 朱雷管理层收购:融资、定价、风险防范与信息披露.(j)载《财贸研究》2004年第4期 
     
     [27] 民事赔偿的归结点是要被告承担赔偿责任从而使受损害方自身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或得到补偿。(李有星《公司规范运作法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492页)弥补受害市场主体的损失以保障其合法权益,符合证券立法的根本宗旨,用市场主体监督的方式能提高证券市场监管效率,提高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强化私权本位、民主意识,使之协助、执行法律以及管理市场,这是民事责任制度效益功能的具体体现。

  • 上一个管理论文:
  • 下一个管理论文:
  •  作者:蔡桂生 [标签: 管理层收购 中的 信息披露 制度建设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RFID在图书馆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培训教育管理策略
    从管理理论演进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趋势
    项目管理理论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的应用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理论初探
    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风险管理研究
    浅谈印象管理理论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
    基于价值的管理理论对村级财务管理的启示
    对财务管理理论结合实践的若干问题分析
    论法约尔管理理论在油田HSE监督工作中的应用
    科学管理理论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
    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应用的必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