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论文学传播中的共生现象及其对文学经典生成的影响

论文学传播中的共生现象及其对文学经典生成的影响

  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作为联结传播主体、受众、传播客体之间的纽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整个传播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文学传播一般的方式、途径是:一种传播媒介承载某一传播客体——“某人/某作/某类文学样式”,通过主体的传播指向不同的受众群体,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但在文学传播方式途径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传播媒介不仅起着简单的载体作用,它同时能更有效地促进“某人/某作/某类文学样式”的传播。传播客体也不仅是单纯的被传对象,它同时是传播“他人/他作/他类文学样式”的催化剂。客体和媒介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导致不同寻常的影响和效果。本文拟探讨文学传播中的这一特殊现象——共生。
  共生论最初是用于描述生物领域的生存现象:“共生双方通过相依为命的关系而获得生命,失去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生存。生物界的这种相互依存现象反映了生物界的存在本质是共生。”自1879年德国医生、著名的真菌学家debary(1831-1888)提出共生论后,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领域。
  宇宙自然中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为其他事物的存在提供前提和条件,因而共生论实际上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范畴。借用共生论的说法,文学传播中亦存在类似的共生现象。某位作家及其作品并不是简单地局限于“某人/某作/某类文学样式”这样的模式而流传,而是通过依存于“他作/他类艺术样式”,藉其他人的创作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Www.11665.Com在这种现象中,“他作/他类艺术样式”对某人作品的引用和借鉴为“某人/某作/某类文学样式”的传播创造着新条件,而“他作/他类艺术样式”也会因效仿、引用、借鉴某人作品而增添艺术魅力,扩大知名度,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当然,因为文学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此处的共生现象与生物学中的共生稍有不同,那便是不存在失去一方,另一方便不能生存的问题。
  文学传播接受中的共生现象通常有以下两类情形:
  其一,同类文学体裁中的共生现象。这类共生现象一般表现为创作型读者以原先存在的某作为范本,创造新的作品的同时保留原作的主要特征。古典诗词中的唱和即属于这种共生现象的典型代表。通常,原作或因为具有艺术创作上的典范性而导致他人的效仿,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便由于它“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逸气浩怀超然乎尘垢之外”,而“新天下耳目”的开创性而成为诸多词人效仿的典范之作。另外,也有的创作型读者可能出于情感、兴趣或娱乐目的唱和某人的作品。譬如,南宋末刘辰翁追和李清照《永遇乐》(落日镕金)的原因就在于原词凝聚着强烈的故国情思,深深触动了刘辰翁。他在《永遇乐》(璧月初晴)序中说到:“余自乙亥(1275)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词情不及,而悲苦过之。”此现象中,在新作的创作和流传时,原作借此也得到传播,而新作也因为和原作的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关注。
  其二,与他类艺术样式共生的现象。创作型读者或编撰人员将原先存在的作品全部或部分地引入到自己新创/编的作品中,由于这种巧妙恰当的引用或借鉴,往往使原作和新作相映生辉。《论唐诗与唐代文人小说的传播》一文就指出了这样一种现象:“或文因诗作,或诗缘文起,既使小说随着诗歌走进了读者,也使诗歌扩大了自身的影响。”事实上,古代传奇、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常常借叙述者或作品主人公之口,借用或化用某些诗词,以表达某种情感或引起受众的注意。如清康熙年间,毛宗岗父子评《三国演义》时,将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置于卷首,词作深沉的历史感与小说主题相得益彰,为小说平添几分魅力,毛氏父子评点的这个版本也成为目前《三国演义》最通行的本子。而随着小说的流传,这首《临江仙》到现在也成了明词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作品。再随着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播出,由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又将杨慎《临江仙》的词意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这首作为《廿一史弹词·说秦汉》开场词的《临江仙》,在与小说、电视剧主题曲的双重共生中,获得了空前的生命力。
  在诸如上述的共生现象中,原作所借以共生的作品的艺术成就越高,影响力越大,数量越多,则原作获得的影响力越强。这种共生式的传播具有不同于一般传播方式的优势。因为它依赖于他人的创作,所以不受特定时代、特定的艺术样式和传播媒介的局限。而且借助于他人的创作或他类艺术样式,传播客体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与各种传播方式结合,与时代最新的传播媒介联姻。有声的、无声的,文字的、音视频的,纸质的、电子的,各种媒介都能成为它的凭借,可以说共生式传播是除学校教育、书册传播外,新时代传播前代优秀文学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效手段,对文学经典的生成有着重大意义。以下笔者以宋词为中心,阐释文学传播中的共生现象在宋词传播过程中的表现形态及其对宋词经典生成的影响。
  在宋词千年流播的过程中,除传统的别集、选本、点评、题壁、石刻等传播方式延续了宋词的生命力以外,凭借“他作/他类艺术样式”的共生式传播也是宋词流传的重要手段。宋词传播中的这种共生现象,对于宋词经典名家名篇的生成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首先,宋代词人的交际娱乐和自我创作中常采用的唱和,这一宋词与同类艺术样式之间的共生对于宋词经典的生成具有积极意义。唱和有筵席唱和、结社酬唱、后代追和等多种形式。和词和原词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之中。由于和词要遵循与原词格律相仿佛的规定,所以和词总离不了原词的影响,而且借原词的知名度,和词也能吸引更多的关注目光。而原词也借和词的声名和数量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关注,提升原词的影响力。
  章质夫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一词,咏杨花而能极尽物态之妙,诚属佳作之列。借助于苏东坡唱和之作《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章质夫的杨花词获得了更大的词坛声誉,与东坡的唱和词一起进入了宋词经典名篇的行列。据王兆鹏、郁玉英《宋词经典名篇的定量考察》一文统计:章词与苏词的影响力排名分别列第74位和第11位。再看《唐宋词汇评》所收录历代关于章质夫杨花词的10次点评,其中8次点评皆拿章词和苏词进行对比。在词论家的对比性批评中,章词和苏词的影响共同提升,经典性指数一起上扬。章质夫和苏东坡的杨花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对方的传播,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再如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一词,历来唱和词最多,总共达133次之多。词调《酹江月》和《大江东去》都源于东坡此词中之名句。其中《大江东去》一调用韵皆同东坡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东坡原词与所有和词共生,借助于后者,《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生命力在时间的冲洗中越来越旺,经典地位代代相递。纵观宋词经典名家名篇,被唱和者不在少数。以《宋词经典名篇的定量考察》一文中确认的宋词经典为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被和23次,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被和23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和25次,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被和33次。在《全宋词》、《全金元词》、《全明词》、《全明词补编》和《全清词》(顺康卷)中,宋词百首名篇中仅17首词无和作可考。每一次唱和,尤其是追和,即意味着一次有意义的模仿借鉴,原作的影响力在与和作的“共生”中被扩大延伸。这种同类体裁之间的唱和共生现象,无疑对宋词经典的生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宋词传播的共生现象中除了同类文学样式——词作与词作之间的共生之外,和其他艺术样式的共生在宋词经典生成中也很常见。元代散曲、杂剧,明清小说、传奇,20世纪以来小说、歌曲、影视等皆为宋词提供了共生的对象,影响宋词名家名篇的经典化进程。
  宋词和元曲共生的现象,况周颐早就曾指出:“金元人制曲,往往用宋人词句,尤多排演词事为曲。关汉卿、王实甫《西厢记》出于赵德麟《商调·蝶恋花》,其尤著者。检曲录杂剧部,有《陶秀实醉写风光好》、《晏叔原风月鹧鸪天》、《张于湖误宿女贞观》、《蔡萧闲醉写石州慢》、《萧淑兰情寄菩萨蛮》,皆词事也。”另外,在元曲中有的以词人为主人公演绎故事,如关汉卿《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吴昌龄《花间四友东坡梦》、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无名氏《苏子瞻醉写赤壁赋》等剧作,将柳永、苏轼等词人更进一步融入大众通俗文化当中。剧作借著名词人吸引更多的大众眼球,词人则借剧本为更多的平民百姓所熟悉,从而提升影响力。
  宋词和元曲的共生现象中,还有词作的意境和语言为元曲所借鉴的情况。例如,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词述怀人之苦,情景交融、情意绵长,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崔莺莺《端正好》唱词的语句、意境、情感表现和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的继承关系相当明显。由于这曲借鉴了范词的《端正好》,崔、张二人离别的氛围和心境表现出动人魂魄的美。而作为流传至今仍具旺盛生命力、影响巨大的元曲经典,莺莺的唱词也为范词的生命力的延伸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从而使范词的经典性不断加强。
  更多的情况是宋词的一些名句被转化为元杂剧的唱词或为散曲所引用、借鉴,借助于元曲的传播,这些词作的影响力也获得延伸。如白朴《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有唱词“客馆闲门静,闺房寂寞春。月来花弄影,疑是有情人”。无名氏《神奴儿大闹开封府》有唱词“我这里潜踪蹑足临芳径……(带云)兀的不是哥哥来了也。(唱)哎!却原来是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寿卿《谢金莲诗酒红梨花》有唱词“原来不是人呵。(唱可)正是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一词在这些剧目的演出中再次活化。再如柳永《雨霖铃》一词,搜索陕西师范大学电子版《汉籍全文检索》中的《全元散曲》和《全元杂剧》,“晓风残月”被13个篇目引用19次。其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杂剧中更起着唤月明和尚回光返照的作用。在李寿卿《月明和尚度柳翠》一剧中,月明和尚托长老吩咐柳翠:“师父下法座去了,着你回来,击响云板,唱两句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时节师父返照回光,和你同登大道。”月明和尚醒后唱:“我则听的檀板轻敲绕画梁,将我这慧眼忙开放,却原来一曲莺声啭绿杨,越引的魂飘荡。这的是弟子歌,又不是猱儿唱,饶他便铁石般怪心,也则索寸断柔肠。”这段唱词同时道出了《雨霖铃》的魅力。另外,元曲中诸如以下唱词曲句也清晰可见借用宋词名篇之迹,譬如:“但愿人月团圆,千里共婵娟”(徐仲由《杀狗记》)、“但愿人生得长久,年年千里共婵娟”(高明《琵琶记》),都是借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张养浩《殿前欢·对菊自叹》)、“伤心人比黄花瘦,怯重阳九月九,强登临情思悠悠”(无名氏《水仙子》)、“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王实甫《西厢记》),化用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中的名句;“叹此愁,能几许?看看更有伤心处,梅子黄时断肠雨”(朱庭玉《哨遍·春梦》),化用的则是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中的句子。随着剧作和曲词的传播,这些词都变得更广为人知。
  以上现象中,一方面元曲相关作品借宋词名篇提升了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在诸如此类的借鉴式“共生”中,相关词人词作也借此获得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扩大了影响效果。   明清小说传奇中亦多有此类共生现象。如明代通俗小说中,李清照和朱淑真即成为才华出众的女性人物的榜样。小说《联芳楼记》写吴郡薛兰英、慈英姊妹二人,聪慧秀美,能为诗赋,“名播远迩,咸以为班姬、蔡女复出,易安、淑真而下不论也”。《苏小妹三难新郎》亦说:“大宋妇人,出色的更多,就中单表一个叫作李易安,一个叫作朱淑真。他两个都是闺阁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才。”其中李清照《声声慢》一词还特为作者拈出曰:“那李易安有《伤秋》一篇,调寄《声声慢》。”而像秦观、柳永等风流才子式的词人也成为通俗小说的主人公。譬如冯梦龙《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中的柳永,改变了明人洪千便《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中采用奸计骗取对方爱情的形象,成为歌妓心中的偶像。小说中妓家有口号云:“不愿穿续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死后,“每年清明左右,春风骀荡,诸名姬不约而同,各备祭礼,往柳七官人坟上,挂纸钱拜扫,唤做‘吊柳七’,又唤做‘上风流冢’”。
  以上小说传奇,因为才子词人的故事而颇受读者欢迎,同时,作为通俗文学的小说传奇,它们拥有广大的读者,在小说传奇的流播中,这些词人们自然也获得更大的知名度。
  千百年之后,宋词在当代的文学创作中仍存在着不少共生现象。如当代著名言情小说家琼瑶小说的篇名就借鉴了不少宋词名篇中的名句:《心有千千结》——“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庭院深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冯延巳《鹊踏枝》、李清照《临江仙》);《寒烟翠》——“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苏幕遮》);《一帘幽梦》——“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烟锁重楼》——“念武陵人远,烟锁重楼”(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月满西楼》——“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小说借宋词名句而增辉不少,相关的宋词也凭小说之名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
  至于当代的流行歌曲,因其文化品质和唐宋词传播的原生态文化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一些与宋词共生的现象。其中,有的宋词经典名篇在谱上现代乐曲之后再次被广泛传播。像歌曲《明月几时有》全篇引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月满西楼》全篇引用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都再次成为相当受欢迎的流行歌曲。邓丽君专辑《淡淡幽情》中的《芳草无情》、《欲说还休》、《人约黄昏后》、《相看泪眼》等曲目,配合现代音乐演唱经典宋词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辛弃疾《丑奴儿》(少年识愁滋味)、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不仅这些歌曲广受欢迎,也给古典词曲注入新的生机。至于化用经典宋词中的名句,借鉴宋词经典名篇的意境,在当代流行歌曲中也是很常见的。如“去年圆月时,花市灯如昼”(叶欢《鸳鸯锦》),化用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蔡幸娟《问情》)化用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猛舟,载不动、许多愁”;苏轼的《念奴娇》词句,从“大江东去”至“灰飞烟灭”,也再次被周杰伦写进新的流行歌曲《念奴娇》中。
  以上现代流行音乐与宋词名篇、名句的共生现象中,一方面宋词名篇为流行歌曲增色不少,另一方面更多的读者也借此共享宋词经典的不朽魅力。正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言:“在某种意义上的‘经典的’总是‘互为经典的’。”
  以上词与词、词与戏曲、词与小说、词与当代流行歌曲等的共生现象,对宋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事物总是善于借助其他载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体延展其生存空间。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古代文学经典如何与新兴的传媒,如电影电视、电脑动漫等新兴文艺样式共生,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当前,传统的传播手段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效果。譬如学校教育仍然是当代传播古代文学最主要的方式。教科书除作为选本的一般功能外,由于它受主流的意识形态支配,以教学教科书上所选篇目为教学对象的学校教学,在传播古代文学时仍然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通常入选了教科书,成为学校教学必学篇目的作品十有八九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宋词经典名篇的定量考察》中的十大名篇无一不入教材。再譬如出版发行也仍然是传播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方式。以宋词为例,截至2010年8月,共有1532项与宋词相关的出版物,以每项平均出版2000册计算,近十年来也有300多万册进人流通领域,所导致的传播效果毫无疑问也相当大。再譬如以“中华诵”为主题的各种诵读会,书法传抄等方式也在或大或小地影响古代文学的当代传播。
  但是,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与人类走过的五千年文明世界相比,变化得实在太多太快。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学校教学和书籍阅读等传统方式传播古代文学经典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
  一方面,人类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了我们居住的星球的面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古代都市早已变成钢筋和水泥混铸而成的丛林。科学的发展让很多充满诗意的存在不再承受人类丰富的想象,当抬头望月的时候,嫦娥、吴刚、玉兔早已消失在人类理性的认知中。当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就能飞越太平洋到达我们星球的另一边时,当电话、视频聊天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山长水阔知何处”的离愁似乎也不再那么令人黯然销魂。当然,在此笔者要说的不是这种变化的利弊,事实上任何变化都有它不可避免的规律,有它不可避免的得失。其实,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人类情感体验都具有普遍共通性。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变化的时代里怎样更有效地实现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传播。
  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人们知识和信息的获得手段越来越便捷、多样。譬如2l世纪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互联网,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更大自主权的、开放的、信息化的平台。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有4亿网民,除去老年人和婴幼儿,可以说绝大部分具有传播文学作品能力的人都是网民,尤其是将成为本世纪文学文化传播主力军的青少年。在汗牛充栋都不足以形容的信息海洋之中,在信息传播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如何让网民们为承载着中华文化精神的古典文学精华驻足一观呢?

  或许在学校教育、选辑出版等方式外,利用好文学传播中的共生现象不失为当代传播古代文学经典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在共生现象中,传播客体“某人/某作/某类文学样式”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游弋于口头、书面、电子等多种传播方式之间,能与任一时代最新的传播媒介和方式联姻。将古代文学经典与当代最新传媒联合,利用各自的优势,让两者相互促进,会更有益于古代文学经典在当代的传播。笔者在此略呈一二典型现象,以期引起专家学者们更深一层的思考。
  譬如苏轼的经典词作中,若论在千年历史流传中的综合影响力,《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无与匹敌“”。但若论当代普通大众读者对苏词的选择性接受,则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独占鳌头。个中原因恐怕和流行歌曲《但愿人长久》的广泛流传有关。先后由邓丽君演唱,再经王菲、张学友、蔡琴、孙国庆、容祖儿等人翻唱的《但愿人长久》一曲,为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赢得了广泛的现当代知名度。再譬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一词,经苏越谱上新曲后叫做《月满西楼》。经过邓丽君、安雯、徐小凤、童丽等歌手先后演绎后,为大量现当代读者所喜爱。网友制作的配上歌手演唱音乐的电脑动画,《月满西楼》在著名视频网站优酷网上仅仅一年内就被点播12720次。而且,当前互联网上不止一个版本的音乐电脑动漫《月满西楼》。将关键词“月满西楼”和“mp3”一同输入百度进行搜索,可以找到相关网页约360000篇,而用“月满西楼”和“mtv”一起作关键字搜索则找到相关网页约73200篇。这种融合现代音乐传唱、电脑动画制作、网络下载等方式的“共生”传播,促使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在现当代生机勃发,并且产生巨大影响。由三种方式交融“共生”产生的巨大的网络影响力,是李清照这首《一剪梅》最终入选宋词百首名篇排行榜的重大助力。
  像《但愿人长久》、《月满西楼》那样融合流行音乐元素或现代电脑动漫制作技术,正好能弥补“世界的变化”所带来的古代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之美的缺失。因为,音乐,作为艺术门类中最纯粹,最直接指向人类感性心灵的一种,能够超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之间原本存在的隔阂。而电脑动漫,从2d到3d,越来越能逼真地模拟现实世界,从而再现文学世界中的美。巧妙地将这些现代元素与古典文学优秀作品结合,再加上互联网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网民们上网时以娱乐性、消遣式为目的的无功利性的接受状态,都应该有助于现在处于信息边缘的古代诗词经典的传播。当然,凭借于音、画等共生式传播,既有助于理解,也会因为音、画所提供的导向性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理解。受众要深邃解读古代文学经典,那还得用心去体味文字所蕴含的深刻的情感、意境、哲理,去咀嚼、感悟。但是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共生式的传播,虽然不一定能传播文学经典的“深度”,但却一定有助于延伸传播的广度。
  而且不容忽视的是,当代社会在呼唤着古典诗词与现代新型传播媒介、新的艺术形式结合这样的传播方式,当代人有着用现代最新传播媒介与新的艺术接受古典经典的强烈内在心理诉求。试看豆瓣社区的一个帖子:
  [求曲]求现代人唱的古诗词(类似明月几时有的):如题。求由现代人演唱的古代诗词。最近很想听。类似邓丽君的《几多愁》,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安雯《西江月》之类的曲子。或者像《在水一方》这样化用古诗词的。又或者现代人作词作曲但非常有古典意蕴的歌曲,如许嵩《清明雨上》。哪位大人有了解的告诉一声。有个歌名就好了,有演唱者和链接就更完美了。感激不尽o(n_n)o~
  和豆瓣上一般的帖子相比,此帖回复率颇高,半年内有30余人回复,而且大多是热心地提供古典诗词新唱的来源的。而各大视频网上,都有古词新唱的专辑。一些专门的音乐网站上也都有古代诗词新唱的栏目,如九天音乐网上的“千古绝唱唱到今”。可以这样说,古代文学的经典与现代艺术形式实现了巧妙结合的作品,它的生命力必将超越一般流行艺术。如何利用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与当代新的传播媒介、新型艺术形式之间的共生式传播,是一个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郁玉英 [标签: 文学 朱光 文学 文学 共生现象 文学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缺失…
    在法意与自由之间:民国法律视野与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
    现代文学研究中的集结号
    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反思的必要…
    叶兆言:现代文学确实没那么好
    我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取向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语境中的自然精神选择及…
    基于“活动”的留学生本科《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古代文学赏析 豪气诗歌咏自然
    古代文学研究的边界问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