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责任造就公信力”的新闻传播学解析

“责任造就公信力”的新闻传播学解析

 媒介发展史,也是一部传播公信力的发展历史。
  200多年前,论文联盟http://在国际领域,伴随着报纸的诞生,与媒介公信力有关的现象、讨论开始出现;200多年后,在中国本土。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的语境下。中国气派的媒介公信力正在发生着理论与实践的互激,学界和业界开始探索媒介公信力的发生发展规律:媒介公信力的历史渊源、概念界定、产生机制、判断维度、功能作用、监督规范……《媒介公信论》一书正是上述议题的书写。
  本书跨越多学科研究领域、采用创新性的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立足于现实,求证于历史,从媒体公信力的界定、历史的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到媒体公信力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实践,阐明了“责任造就公信力”不仅是一种理论创新,更应成为一种媒介文化。
  “责任造就公信力”,是贯穿本书的核心思想;“责任”、“信任”与“人”,是贯穿本书的关键词;依据框架理论,媒介框架的责任与受众框架的信任重复博奔的责任——信任模式,是本书的核心理论骨架。
  
  一、媒介公信力的研究背景
  
  1 社会背景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风险化、文化多元化、科技网络化等环境下,媒体的市场主体地位、媒体产品的商品性质、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一般经济人共性,都使得基于人产生的公信力在纯洁性和持久方面面临经常的挑战。WWW.11665.CoM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使公众处于不确定状态或有风险之中,公众不得不更为积极地关注周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媒介的依赖性增强。为说明这种“依赖性”,作者在导论部分引入了“媒介化社会”这一概念:媒介化社会是一个全部社会生活、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可以在媒介上展露的社会。媒介化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媒介影响力对于社会的全方位渗透,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人的媒介化、人与人关系的媒介化。每个人都是媒介影响下的“媒介人”,不仅对于世界的想象主要由媒介来建构。其思维方式、个体意识也带上了媒介化的烙印。
  一方面,现代人对周围环境的认知高度依赖媒介,媒介视野的扭曲和偏差将导致人们对社会认识的扭曲和偏差。当受众感到,媒介为他们构建的拟态环境与他们实实在在触摸到的社会现实不符时,不仅会对媒介产生不信任感,而且可能产生认知和态度的混乱,产生不和谐因素,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另一方面,在市场化的运作条件下,部分新闻媒介机构和工作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出现媒介道德失范。违背新闻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忽视社会价值,过分追求炒作效果和经济利益的现象,造成“四大公害”——虚假新闻、低俗之风、有偿新闻、虚假广告。
  因此,拥有以信任和责任为核心的公信力的媒介在当下这个风险社会中居于重要位置。如何提高媒介公信力,增强吸引力,提升影响力,加大感召力,强化引导力,警示、揭示并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是摆在媒介面前的严峻话题。
  2 学术背景
  (1)国外研究者对媒介公信力的基本解读
  20世纪50年代以来,媒介公信力研究(credibility research)即成为国外大众传播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国外关于媒介公信力的研究集中于“可信度”(credibility research)方面的考察,主要分为“来源可信度”(source credibility)和“媒介可信度”(media credibility)两大领域。包罗了三个主题——信源可信度(source credibility)、内容可信度(message/content credibility)、渠道可信度(channel/media credibility)。随着电视的兴起、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众传播学者们的研究兴趣转向媒介(信道)可信度及对媒介间可信度的比较研究,并逐渐转向互联网公信力的研究。
  (2)国内研究者对媒介公信力的基本解读
  媒介公信力的概念在我国大陆使用的时间较短,与国外公信力研究走过“来源可信度”与“媒介可信度”的学术历程不同,在我国的公信力的研究中,大众传播媒介被视为概念主体,因此,媒介公信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大众媒介公信力。而现今国内学界对媒介公信力的研究主要还是从传统的新闻学视角进行,较注重对媒介公信力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及媒介利益关系的考察,而对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不同性质媒介间的可信度差异等媒介公信力研究的重要领域缺乏必要的介绍和讨论。
  本书的第一章《媒介公信力理论建构》对公信力和媒介公信力作出了科学的界定,从哲学、传播学、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法学九个角度为媒介公信力提供理论支撑,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公信力的论述,对媒介公信力的内涵进行解析和理论建构:第二章《媒介公信力历史考察》对媒介公信力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梳理。
  
  二、媒介公信力的内涵、实质与价值
  
  1 媒介公信力的内涵与实质
  媒介公信力是公信力的一种,是媒介的一种客观属性,同时,媒介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在社会活动过程的行为和表现特别是它的新闻传播活动直接面向公众,要靠公众来评价,因此传媒的公信力也离不开公众的主观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媒公信力不仅仅是传媒的客观属性,也是一个因公众而异的变量,也具有公信力所具有的主客体二重性,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受众和新闻媒介机构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表现出的一对公开、公平、客观、正义、效率、人道、责任的相互作用力——信任力和责任力,包括以人为本、内容真实、导向正确、形式亲和四个方面。
  我国媒体影响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公信力、权威性、接触率、指导性、贴近性等。媒介公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信力的具体内涵包括新闻是否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等,媒介是否符合专业规范和具有职业操守等。
  媒介公信力实质是受众和新闻媒介机构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履行社会契约承担社会责任而展现的信任力和责任力。新闻媒介展示的责任是信任基础,受众展示的信任是责任体现。受众和新闻媒介彼此相互影响,新闻媒介履行责任,是信息和意见的传播起点,受众展示信任,既是信息和意见的接受端,也是信息和意见的反馈端,新闻机构是信息和意见反馈的接受端,彼此循环往复的传播,属媒介伦理学范畴。它一方面反映了受众对一媒介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媒介在受众中的吸引力、影响力、号论文联盟http://召力、引导力,是媒介的社会皮肤。是媒介竞争的关键,是媒介追求的目标,包含以人为本、内容真实、导向正确、形式亲和四个方面。
  2 媒介公信力的价值表现与现实表征
  本书的第三章叙述了媒介公信力的价值表现与现实表征,并指出当代社会媒介公信力的异化。
  媒介公信力在价值层面表现为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的统一,新闻职业道德与社会伦理的统一,公正传播与社会正义的统一,社会进步与媒体地位的统一。同时,公信力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媒介专业主义的体现,对媒介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的发挥具有决定性作用。
  媒介公信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人为本,即要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内容真实,即准确客观地报道事实和反映世界;导向正确,即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式亲和,即传播形式和方式能够为受众所接受。
  然而,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媒介公信力在当代社会发生了异化,出现了虚假新闻、煽情主义新闻、有偿新闻和虚假广告等严重损害媒介公信力的现象。
  因此,不仅要从理论层面认识到媒介公信力对于社会的重要价值,对于媒体的重要意义,还要认识到部分媒体发生“异化”严重损害媒体公信力的现状,必须重塑媒介公信力的核心价值,坚持媒介公信力的四项标准。
  
  三、媒介公信力因素分析
  
  第四章《媒介公信力因素分析》是全书的核心和精华部分,作者引入源自贝特森的“框架”理论,以及关于知觉与认知的讯息处理模型——社会基模,阐述了媒介公信力的市场机制,建构了媒介公信力的判断维度,实为新闻传播领域研究方法的突破与创新。
  1 媒介公信力的市场机制
  (1)媒介公信力的产生机制
  媒介公信力的产生是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重复博弈。
  在对新闻框架的形成因素的研究中。伍(woo)等认为,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互动的结果。
  媒介框架其实就是一种意义的构建活动。新闻工作者将自然事件(未经人为加工处理)转换为社会关注事件。并在考虑这一事件的公共性质与社会意义后。再将其转化为新闻报道。在此转换与再转换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一方面以自己的经验(框架)将事件从原有情境中抽离,另一方面则将事件与其他社会意义联结(或再框架化),产生新的情境意义。
  受众框架是指受众在接触媒介时,他们的认知基模会影响对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解读与判断。换句话说,面对新闻媒介,受众运用自己的认知框架对新闻内容进行过滤,从自身的认知框架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诠释。
  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二者是如何发生重复博弈的关系?藏国仁认为,媒介框架的内涵结构包括媒介组织框架、新闻个人框架、文本框架三个部分。媒介组织框架是指新闻工作者所指定的一系列惯例与程序,决定了社会事件是否会被选择与报道,是媒介的一个框架机制。新闻个人框架包括记者和编辑两个部分,是指新闻工作者受到自身认知结构的影响,形成自我成见。文本框架是指新闻写作文本时一种语言意义的建构过程,语言与其他符号讯息是对社会真实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文本本身有一个框架。也就是说,媒介框架事实上是经过三个子框架作用下的结果。这样,客观世界的事实最后形成新闻报道的流程是:客观事实一媒介组织框架一记者个人框架一文本框架一编辑个人框架一新闻报道。
  受众框架对于新闻报道内容首先是过滤式的选择,对于完全与框架要求不相容的内容不予选择,而对其他内容有一个同化或改造的步骤,即与自身框架一致的内容进行吸收与同化,对于与自身不一致的内容,进行改造。然后,受众框架对报道产生意义的诠释。并影响更深的心理层次与媒介的消费等行为。反过来,这些行为又影响到媒介框架。
  因此,新闻真正形成不是在媒介报道之后,而是在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相互作用之后。也就是说,一则新闻实际上是经过媒介框架和受众框架的互动后。才产生出意义。一系列的媒介框架和受众框架的互动,就形成了整个传播过程。
  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互动关系是一种博弈活动,这种博弈活动要持续下去,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就是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关系。从信任的博弈论模式来看,如果在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初次博弈中产生了初步的媒介公信力,这种程度的媒介公信力又能使后续的博弈能够发生,如此反复,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就能在不同博弈阶段形成了程度不等的媒介公信力。即,媒介公信力是在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重复博弈中产生的。如果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博弈不能发生,或者只能发生一次,则公信力就不会形成。
  ①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内在博弈机制论文联盟http://
  社会事件经过新闻媒介的框架化报道后,由客观真实变成了媒介真实。在媒介框架化后,媒介真实不可能是客观真实的翻版,是有区别的。然后,在传播过程中,媒介真实又经过受众的框架化,变为了受众接受的真实。这样。就存在客观真实、媒介真实、受众真实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受众对媒介公信力的评价,并不是在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的对照,它的作用机理是媒介真实与受众真实的对照,也就是受众框架对媒介真实的评价。这个评价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事实层面上,通过受众框架自身对客观真实的诠释,对照受众理解的媒介真实,从而在基本的真实层面上判断媒介是否真实。二是在价值层面。受众框架对媒介真实的基本价值理念的判断。
  另一方面。媒介要获得受众信任的判断。就需要不停地调整自身的框架,尽量与受众框架的要求相吻合,使受众能够发生后续的媒介接触行为。同时,对于许多新闻媒介来说,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一些新闻理念,也就是媒介框架并不是一味去迎合受众框架的各种要求,而是在自身的框架定位基础上通过调整来满足受众框架的要求。这样,在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重复博弈中,媒介公信力就产生了。
  ②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博弈收益问题
  那么,博弈中双方的收益是什么?对于受众来说。不同地区的公众是有区别的。在不同政治制度下,由于媒介功能不同,受众对媒介的期待也不一样。公信力的判断维度是有差别的。在我国,我们以为媒介公信力的判断标准是以人为本、客观真实、导向正确与形式亲和。那么,对于受众方面来说。受众的博弈收益就是对接触到的信息感到是真实可信、有用的;而对于媒介方面来说,党报党刊的博弈收益就是是否起到正确引导舆论,掌控了话语权。另外,市场化的媒介除了宣传作用和舆论引导作用外。还要看是否取得经济效益。
  如果受众框架与媒介框架的博弈过程中,没有博弈收益,那么,博弈活动就不可能进行下去。反之:获得了博弈收益,那么,就有助于下次博弈的进行。
  (2)媒介公信力的发展层次
  从利维克和邦克的信任三阶段模式来看,媒介公信力的发展阶段依次就是:理性的计算型阶段、介于理性与情感之间的了解型阶段、情感的认同型阶段。
  在计算型媒介公信力阶段。受众无法预期媒介表现,需要通过与媒介接触后的认知来判断是否信任媒介:了解型媒介公信力阶段,受众对于媒介的信任不需要在接触之后才能作出判断,对于媒介的未来行为有一定预期;认同型媒介公信力阶段,受众对于媒介的理念和偏好高度认同,受众框架与媒介框架达到一定程度的同构。
  2 媒介公信力的判断维度分析
  在传播学术界,学者们基本上是沿着媒介(传播渠道)和消息来源两个外延来进行公信力的判断维度探讨的。
  本书则对消息来源公信力、媒介(传播渠道)公信力、媒介机构公信力、媒介产品公信力四个外延的维度构成情况进行论述。作者依据框架理论,建立媒介框架的责任与受众框架的信任重复博弈的责任——信任模式,即“责任造就公信力”。对媒介公信力的维度判断,更倾向于媒介框架的内涵分析,即公信力包含以人为本、内容真实、导向正确、形式亲和四个维度,分别对应媒介组织框架的记者框架、编辑框架和文本框架等。
  其中,以人为本是公信力的根本目的,内容真实是公信力的第一要义,导向正确是媒介公信力的保证。形式亲和是媒介公信力的外在体现。
  
  结语
  
  大众媒介的公信力是一切媒介合理存在的价值基础,也是媒介素养的核心。
  传媒在履行法律责任所含的契约之时,如果某一个媒体触犯了法律,或者出现了违背公信力的事件,通常除了自身必须受到制裁之外,作为同一个社群的其他媒体,也会受到来自公众的普遍信任惩罚,甚至受到异地异国公众的道义制裁。
  3g时代的全媒体公信力如何建构?媒介公信力的监督测评系统如何设立?如何发挥媒介公信力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媒介从业人员如何更多履行契约责任之外的非契约责任?……既是所有新闻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议题。
  “责任造就公信力”,用宪法和法律规范自身,以道德和伦理约束自身,媒体才能在充当共同理念的扬声器、民众心理的按摩器、社会矛盾的减震器中实现自我价值。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夏琼 [标签: 传播 信力 信力 执法 信力 论坛 信力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水浒传》中失陷生辰纲责任之分析
    从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看传媒品牌的打造
    媒体决不能罔顾社会责任——《世界新闻报》…
    政府传播主体的社会责任--以10·24周口地震…
    论新闻敏感和新闻责任感的关系
    流媒体时代媒体的责任和公众的道德守望
    媒体的责任与自身建设再认识
    新闻媒体坚守的责任与理性
    从抗震救灾报道中看媒体的历史责任感
    广告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文学的自觉与作家的责任——《张居正》…
    历史延续性与道德责任的二维统一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