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央视春晚不同时期导播风格比较研究
摘要 本文分析了春晚不同发展时期的导播风格特点,影响导播风格形成的原因,并对春晚今后导播风格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春晚 导播风格 比较
  
  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度直播春节联欢晚会以来,春晚受过追捧,也受过质疑。在长达27年的直播历史中,春晚既形成了一种总体上的导播风格,又在不同时期受到时代背景、规模、场地、舞台、灯光、演员等因素的影响,而各自拥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电视导播工作是一种艺术,春晚的导播风格就是指导播把春晚演播现场所发生的事件用画面、声音等电视符号的传播形式,把多机位、多角度的声画信息重新排列整合成连续的、系统的电视节目,把视听语言实时地传递给场外观众时所形成的风格和特点。具体地说,在春晚直播中,导播通过对晚会的全面认识,把演播现场的情况加人自己的理解,凭借自身的视听语言架构能力,自如的将现场转化为电视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导播所运用的视昕语言表达方法就是春晚的导播风格。
  
  一、导播及导播风格在春晚中的地位
  
  春晚是除夕夜全球华人共同关注的节目,并且是全球同步直播,导播决定着观众所观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导播必须是熟悉整台晚会的人,因此,只有总导演才能担当此工种。导播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观众所接收到的整个晚会的水平,因此,在春晚中,导播对晚会直播的影响十分重大。
  导播是最终将演播现场转化为电视画面的人,这中间的转换思路就是其视听语言的表达方式,面对同样的现场,不同的导播的画面诠释是各不相同的。www.11665.cOM但无论对于谁,视听语言的架构能力和自如运用程度都将深刻地影响其升华呈现工作。在直播中,导播是整个晚会制作团队的核心,其他各工种都必须配合导播的工作。
  在春节联欢晚会中,导播的风格不应该影响节目本身,而是应该突出节目本身的风格,导播的个人风格只能在突出节目本身风格的基础上发挥出自身的风格。
  
  二、春晚导播风格的发展历程
  
  在春晚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导播风格。
  1、朴素联欢的成长期:1983年春晚是在600平米的演播厅举办的,台上台下的距离特别近,演员都是坐在场下候场,表演完后又回到台下和观众一起观看节目。当时的晚会理念以“联欢”为主,对联欢会的气氛要求是在首位的,而对技术上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并且受条件的限制,导播规模也只能是当时最大规模的6台机位。现在看起来的所谓“穿帮”镜头在当时也出现了很多,这并不影响当时的晚会效果,观众也并没有对这种现象产生非议。从83年春晚迈出第一步,到84年打造一台完整成熟的晚会,前两届的春晚为后来历年春晚的举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两届春晚开始就确定了一些固定环节,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如场内热线电话、歌舞曲艺的表演形式、《难忘今宵》的结束曲等等。从1986年开始,春晚正式走向成熟,86年春晚模式已经固定,语言类、歌舞类、魔杂武术类三大支柱性形态已基本确立,在形式上已经非常完整,成为后来春晚的基本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2、华丽包装的繁荣期:1987年,春晚从600平米演播厅移至彩电中心(现中央电视台)1000平米演播厅,台上与观众的距离拉开,互动性减弱,仪式性增强。越来越讲求舞台的华丽和节目内容的填充,距离感越来越强,固定模式下的循环发展让人渐渐适应一年一次的“春晚仪式”。此时的导播规模急剧扩大,随之配合的舞美、灯光等规模也都在往大规模方向靠拢,摇臂、滑轨、固定机位的增加,一系列技术上的包装拖着导播在寻找自己的风格。1987年到1997年的十年间,是春晚大发展的时期,各种现代化导播手段在这十年问飞速发展,后来的导播手段基本上沿袭了这一时期的成果。从“明星上一个红一个”和流行歌曲“唱一首红一首”的民间说法可以看出春晚对于人们除夕夜收视习惯的影响,春晚的集中收视的确培育了中国人一种新的年俗,信息化的年俗。
  3、殿堂仪式的瓶颈期:1998年春晚从央视1000平米演播厅移至3000平米演播厅(1号演播大厅),20个人的舞蹈队根本撑不住舞台,必须在60人、80人甚至120人以上,一上舞台就是巨型节目,舞台大,阵容大,观众参与难度越来越大,春晚正式迈入了殿堂化时代。导播的工作也进入模式化的误区,导播二度创作的空间十分小,导播的风格被晚会本身的仪式性所制约。很遗憾,正是由于场地的成倍扩张,这个殿堂化的标志,恰恰成为了春晚开始往误区发展的标志。
  然而。演播厅的扩大只是这个尴尬时期的开端,正式进入瓶颈期是2000年以后,当春晚再也无法一夜之间捧红一个人,唱红一首歌的时候,导演组和各个技术口的工种都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导播风格在瓶颈期只能靠技术水准来保持节目水准不降低,根本无法提高艺术水准,导播规模扩大再扩大,硬件在增强,但观众看到的却不是享受,这一尴尬时期的春晚甚至被评论为“鸡肋”。
  4、大舞台小节目的回归期
  2009年春晚,已经很少捧纡过人的春晚奇迹般地捧红了两个人;沈阳和刘谦。小沈阳的成功打破了大舞台上“相声小品用喊”的局面,而刘谦的成功为大舞台上的小型节目打开了一条大路,郎昆把“联欢”的概念重新拉回到了春晚的舞台上。2009年春晚加入了从来没有过的近景魔术,导播的配合,机位的安排、调度和魔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郎昆开辟了春晚大舞台结合小节目的导播风格。

  三、春晚导播风格的特例
  
  1、1985年春晚在1万平米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内举行,总导演依然是黄一鹤,但与前两届春晚不同的是,黄一鹤高估了当时春晚的发展速度,错误地判断了当时观众对春晚的喜好方向,并且模糊了春晚的定位,导致这届春晚劳师动众却费力不讨好。此次春晚的失败并不是黄一鹤的个人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1985年春晚经过83年、84年的巨大成功之后,渐渐成为观众过年众多环节中的主导环节,人们的春节渐渐变为了以春晚为主导的主题叙事性春节,观众对于春晚的期待值成线性增长趋势,导演组急于把这样一台“联欢”性质的晚会放人体育馆内也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但并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导播水平还没有达到场内外联欢的效果。
  2、1996年春晚试行三地联播。这也只能算是一次尝试,并且仅有这一次。96年北京、上海、西安三地联播,导播风格有了新的突破,三地传输质量不同的情况下能在同步直播的同时异地串联,这对于当时的导播技术无论是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最终春晚的导播系统通过了考验。但观众似乎不太买账,颇费周折的技术展示似乎没有能让技术的高度实现同等的艺术高度。这种尝试并没有最终形成固定模式被保留下来。
  3、2009年春晚中,近景魔术的成功给春晚的导播团队带来了思考。长期以来习惯了大舞台的春晚一直无法接受近景魔术这种小型节目,刘谦的成功是整个导播团队的成果。近景魔术的成功本身是偶然的,但它背后的导播团队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也就是说,2009年的近景魔术证明了现代导播技术水平和艺术风格在春晚这种大型舞台上的巨大作用。事实证明,近景魔术的导播风格为解决大舞台和联欢之间的矛盾找到了一条出路,并为春晚导播风格的创作打开了新思路和新局面。
  
  四、春晚导播风格的影响因素
  
  1、导播个人风格的影响
  春晚的导播风格既有整体上的共性,又有个体上的特性,根据历届导演的不同,导播风格也各有差异。
  从1983年到1986年,黄一鹤总导春晚,这一时期春晚的整体风格十分突出“联欢”,因此导播风格也很朴素,不在乎穿帮与否。从现在的影像资料观察,很多镜头包含有摄像机摄像师等工作人员的画面。黄一鹤本身也认为台上台下台前幕后原本就是一体的,联欢是整体的联欢。在1983年春晚片尾字幕时,黄一鹤还把所有的幕后工作人员全部安排出镜了。
  孟欣,是春晚总导演中为数不多的女导演,而1998年又恰逢春晚移至1号演播大厅,从1000平米到3000平米的舞台转换原本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于是百人巨型舞蹈开始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场面调度上的恢弘,从开场就可以看出,摇臂的镜头运用明显增多。舞台的华美也为孟欣的导播风格增添了宏大、华丽的色彩。
  郎昆则是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一路跟过来的,他非常向往早期春晚的联欢气氛,但是又迫于大舞台的无奈,一直在苦苦寻求大舞台与联欢之间的平衡点,他早期的导播风格是杂糅的,既想达到联欢的效果,又要兼顾到大舞台的气势,这种风格非常矛盾,同时又十分无奈。直到2009年从近景魔术的导播风格上找到了导播风格配合节目本身的突破点,终于打破了多年来存在的瓶颈,寻求到了大舞台和联欢之间的平衡点。
  2、技术/设备(科技)的发展对导播风格的影响
  1983年春晚地面一共6个机位,这在现在来说只能算小型晚会,但是在当时来说已经算是相当大的导播规模了,当时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导播间里黄一鹤导演完成了整场晚会的直播。
  现在看来,当时的条件的确很艰苦,但是它所反映出来的是当时全国电视的最高水平,科技的进步对于春晚的导播规模和导播水平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与83年春晚相比,在经过了27年飞速的发展之后,09年春晚无论从灯光、舞美、机位设置还是导播规模上来说,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多层次的舞台设计将舞台延伸,20个机位比83年的6个机位规模扩大了3倍多,这种大规模的视听享受得益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在给导播提供更大的发挥舞台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技艺要求。
  
  五、春晚导播风格的发展
  
  必须承认,作为一个历经27年发展的重要文化事件,春晚的意义是重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春晚从最初的主导人们的生活发展到了现在伴随人们的生活,由“主导”到“伴随”的转变,并不是春晚水平在下降,而是人们整体生活元素在增多,春晚已经由主要元素退居到了其他同等元素,如何运用电视化手段在大舞台与小节目之间取得平衡是今后需要研究的课题。
  由于春晚是直播节目,所以在历年的春晚直播中,播出安全是高于其他因素而存在的最首要因素,而导播风格一直处于次要地位。但是随着国内综艺节目的风格化特点越来越明显和越来越强势的发展趋势,导播风格势必也会在春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春晚整体的水平线上,各总导演和导播的风格特点也将成为影响春晚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春晚的导播风格是受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所影响的,所以导播风格在每一届的春晚中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今观众的个人理解越来越丰富,春晚中体现的导播风格能不能够为大多数观众所接受,这就需要导播根据当下对时代因素理解及对观众喜好的了解,对自己的导播风格进行调整。小型节目在大舞台的导播运用开创了春晚导播风格新的艺术道路,将为春晚导演组对春晚电视化手法的运用打开思路。
  
  注释
  
  ① 李晋林:《演播室电视直播的导播工作》,《现代传播》2001年第5期,第15-16页。
  ② 蒋波:《电视导播的地位、特点以及能力》,《现代电视技术》,2005年第11期,第20-21页。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李曼 魏波 潘墨望 [标签: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从汶川地震的央视报道看政治传播
    对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的解读
    解析央视《新闻1+1》节目创办和发展的“加…
    央视二套《今日观察》栏目浅析
    央视《道德观察》栏目差异化策略研究
    观众角色转型与节目元素创新――北京电视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