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或者直接引语。进一步说明,则是指新闻都有核心意义,这些核心意义通过命题组合而成,分析一则新闻的内涵,可通过分析新闻的基本命题及其组成的高层次意义来实现。高层次结构为新闻事件的抽象意义,较易被大众所记忆。
《中国青年报》在2006~2010年间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报道的总篇数我们可以通过图1和图2观察到,2009年,报道文章在数量上有了飞跃(数量达到72篇),报道主题也有了新的变化。在这五年中,2006、2007、2008、2010四年的报道量变化不大,都在20~40篇之间,我们可以推出这是《中国青年报》的正常报道量。

我们对比这五年,所有的文章中出现大学生这一关键词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折线成正比,我们对这两个变量通过统计学的双相关性检测可以看出(见表1),两者呈显著相关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学生这一词语所代表的群体,在此折线变化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整理:WWW.11665.COM 。
从版面位置来看大学生就业的报道主要出现在头版、要闻版和“创业周刊”版,大学生就业这一话题已经成为《中国青年报》的重要议题。
标题和引语的使用直接体现了《中国青年报》对大学生就业这一主题的定位。《中国青年报》的所有报道中,以消息和深度报道为最多,分别为96篇和40篇,评论20篇,其他调查报告,招聘信息等13篇,报纸试图深度解读大学生就业这一情况。进一步对标题的主题和关键词进行分类统计,标题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五大类,服务、帮、提供、影响、促(见图3)。

综上可以分析,《中国青年报》对大学生就业这一主题的高层次框架是这样表现的:大学生就业是和大学生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也是一项重要的媒体议题,对大学生就业,媒体报道主要体现出对大学生就业这一主题的引导、指导和帮助,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形势反应不足,对影响和引导的偏向远大于对大学生就业形象本身的客观呈现。2009年的高层次框架有独特的特点,各个关键词的高度区间区分不够明显,这说明在这一年,《中国青年报》在对大学生就业的主题呈现上更客观,报道方式上也更灵活多变。
2.《中国青年报》对大学生就业报道的中层次解读。框架的中层次机构包括某一社会事件的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时间要素则是指事件的前因后果,包括历史、结果、影响、未来变化、先前事件、主要事件等;空间要素则是指事件的原因、评价、期望等。“历史”和“先前事件”是这一社会事件主要事件的直接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又可分类为隐性和显性两种;“结果”和“影响”则是由主要事件所引起的后果,此种后果又可分类为直接或者间接效应。“归因”是对事件发生的因果推论,新闻框架同样会影响到受众对事件原因的推论;“评估”是指对事件的态度,包括褒义和贬义、赞成与反对。
具体到《中国青年报》对大学生就业的呈现,把新闻主题分为四大类进行对比,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分析(包括历史和先前事件),大学生就业的评价,大学生就业的客观表述(包括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的未来变化(包括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指导和解决方法)。
由图4可以看出,每年的报道主题,重点都在对大学生就业的未来变化上,主要关注点在如何解决就业,促进就业,引导就业,指导就业这些方面。但是从每年的报道侧重点来看,又有不同,其中2008年和2009年对大学生就业报道的侧重点很明显在对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上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这和这两年的金融危机影响有很大的关系。《中国青年报》在报道的中层次框架上注重于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引导,对原因的分析是在特殊阶段的侧重点。但是在2010年,中层框架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对大学生就业这一形象的具体呈现上,对过去历史原因的分析已经不再是重点,重点已经全方位转移至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引导上。这也可能会成为未来的框架趋势。这说明《中国青年报》在角色上逐渐在发挥以教育青年为重点的作用。

3.《中国青年报》对大学生就业报道的低层次解读。低层次结构可称为框架的微观结构,框架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等符号以及结合符号的修辞风格来表现,包括语句、[转贴于:论文大全网 http://www.11665.comhttps://www.11665.com/literature/news/135352.shtml]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