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平面上的游戏

  关键词:都市小说 平面化叙事 表象
  摘要:曾经以“闯入者”姿态冲击文坛,给人以新鲜感的城市小说如今正越来越令人感觉乏味,而热衷于平面化叙事,放弃了对形而上意义的追寻,是当下城市小说出现暂时困境的主要根源。
  
  当下都市小说在都市题材的探索和表现中,包含了这个时代中国社会和人性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典型矛盾,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并显示出面对当下现实的勇气,但迄今为止,仍没有出现一部作品称得上是直逼都市灵魂,给人以深刻心灵震撼的力作。检视当下的城市小说的创作,我们也早已有了一种感受,即由于缺乏开拓与变化,曾经给人以新鲜感的城市小说,正越来越令人感觉乏味。“一度以‘闯入者’姿态冲击了文坛,给它带来新的精神的‘新生代’作家——他们是我们新生的城市文学的主力军——现在裹足不前,很大程度只是在重复自己原有的表现……他们甚至已经互相重复。当读者翻开不同作家所写的作品时,往往发现它们从场景、主题、情绪、情节到人物内心世界都近于雷同。”①表面上,这似乎是因为作家创作力的衰竭或思路、兴趣的狭窄所致。而我们追究下去,就会发现,这种困境的再现,根源在于他们的作品偏离了小说自身的美学规定。当下城市小说大多热衷以猎奇的态度描绘都市生活表象,而放弃了对形而上意义的追寻。由于缺乏深刻有力的思想意义内涵,小说只能靠堆砌新奇、逼真的表象来支撑文本。当作家都把注意力集中于城市生活表象,尤其是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欲望化表象时,重复和雷同即不可避免。
  平面化写作是这个时代流行的文学术语,对表象的书写和表象式的书写构成了当下城市小说写作的基本法则。wWw.11665.COm
  
  一、平面化写作:对表象的书写和表象式的书写
  
  当下城市小说热衷于生活表象的描绘,它们的叙述如同一架巨大的复印机,将不断流淌的城市经验复制下来,一览无余、事无巨细地放大在你面前,叙事完全成为自身所处的现实的直接记载。当下城市小说对城市生存的镜像式书写,构造了一幅生动的商品拜物教与消费至上主义的时代全景图。这些作品几乎从不诉诸形而上的观念的批判性表达,而只是限定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体验和感觉之中。事实上,当下城市小说作家正是以他们对生活表象的捕捉为显著特征的。
  邱华栋是当下都市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敏感、富于生气是邱华栋小说的主要优长,当前中国城市变革所带来的各种新事物总能及时出现在他的笔下。新的人群——公关人、推销人、时装人、环境戏剧人;新的生活方式——泡吧、网聊、丁克家庭;甚至新的城市景观——丁丁迪斯科舞厅、游击酒吧、paulaner啤酒坊……这些东西已成为体现其作品“都市感”的重要手段。其实,城市生活在一定意义上,的确跟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的享乐气息有关,跟大商厦、专卖店、豪华酒店、娱乐中心、酒巴迪厅有关,这些东西都是当代都市生活中的现实,但邱华栋却仅仅将其当成一种缺乏丰富内涵的时尚符号,尽管真正具有深刻性的作家,会充分挖掘这些符号背后的内涵,把它们运用到对城市文明的思考和表现上,写出有深度的作品,然而在邱华栋的大部分作品,如《手上的星光》《哭泣的游戏》《城市中的马群》《环境戏剧人》《眼睛的盛宴》《音乐工厂》《城市航船》等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形却是,他把它们当作标签直截了当地贴在自己笔下的故事上。邱华栋的小说《闯入者》一开篇即安排主人公吕安和杨灵在五星级大酒店相遇,这里,豪华的晚宴和流光溢彩的店堂已让人觉得目不暇接,而接下去,邱华栋又费尽心机地写吕安在晚会活动中获奖,并拥有了在这个酒店的总统套间享受的机会。其实,这一部分对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来说并不是不可缺少的,作者安排这一巧合的用意是为了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五星级酒店豪华奢靡的总统套间,给没有机会一睹这种场景的读者提供一种经验性的感受。生动、新鲜的表层经验往往成了邱华栋小说的阅读焦点,邱华栋也以此来迎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小说的深度意义被平面化的叙述消解,只剩下了表象自身的单薄浅平。
  以张欣的创作为代表的“白领小说”是当下都市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领小说最吸引大众视线的是它们对白领阶层生活方式的感性化书写。张欣的《如戏》、《首席》、《浮华背后》、《岁月无敌》,迟莉的《来来往往》,潘向黎的《缅桂花》,张者的《资本爱情现在时》都以一种不无欣赏的态度书写白领阶层的生活图景,这些文本都有一些基本的写作元素:几个白领丽人,几个成功男士,几幢优雅别墅,还有名牌服饰、豪华轿车、星级饭店……张欣们善于将这些元素调制出不同的口味,但仔细分析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小说的故事内容无非是职场上的拼搏加上男女情爱,小说在叙事上沿袭了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故事模式,只不过把故事放在现代都市背景之上,给欲望裹上了一层玫瑰色的浪漫,小说的文本里塞满了cd唇膏、香奈尔香水、卡布其诺咖啡、华伦天奴套装,甚至ck内衣等细节描述,这些缺乏丰富内涵的时尚符号使得“白领小说”犹如时尚杂志般的光鲜而空洞,它带给读者的只是一种炫示和感官的兴奋。如果删除大段的物像展示与情绪渲染,那么这些作品的情节会立刻现出简单枯索,小说家将叙事目标直接投向了城市中产阶级的生存表象和对都市商业背景中种种时尚生活表象的描绘,而最大限度地舍弃了“道德”“启蒙”等宏大的历史性概念,这无疑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探索和思想价值。我们很难发现脱离故事层面之外的深层意义,而那些意义应该是小说最有价值的部分。
  近些年登上文坛的“七十年代出生作家”——卫慧、棉棉、朱文颖、金仁顺等人更乐意在作品中使用表象拼贴式的叙事来表现另类青年生活中光怪陆离的画面,卫慧的《上海宝贝》、《蝴蝶的尖叫》、《欲望手枪》,棉棉的《糖》、朱文颖的《高跟鞋》,金仁顺的《冷气流》等另类新潮的作品中,往往采用具有动态感官效果的叙述方式,随意堆积一些新鲜动态的事物:街景、人群、破碎的光和混杂的表情等。作为在消费主义浪潮中涌现出来的写作群体,这些另类作者还喜欢用影像化的方式来呈现现代消费社会的景观,这些时尚场景构成了他们小说叙事的内部力量,城市生活场景被简约为迪厅、酒吧和狂乱派对,他们不侧重讲述完整的故事,也不注重经营明晰的情节,而是将一些缺乏内在联系的生活碎片和表象拼贴、粘连在一起。如棉棉的《糖》便是把吸毒、同性恋、酗酒等等耸人听闻的生活表象和事件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叙事不停地在这些生活表象之间跳跃和切换,卫慧《爱人的房间》只有模糊的生活片断,暧昧的人物形象,各种生活表象的拼贴使整个文本的主题成为欲望、罪恶、时尚等多重主题的杂糅。他们倾向于表现个人的现在体验和转瞬即逝的存在感受。打开他们的小说,肤浅的情感和经验扑面而来,作品的体验和情感在故事层面便消耗殆尽,而很难有更深层的内蕴可以震撼人的心灵。正如倪伟所说:“这些写作远远没有反映出当代中国在急剧变化的过程及那些尖锐而迫切的现实问题,它们所贩卖的只是一种极其空洞而乏味的生活想象。”②
  
  二、平面化写作成因分析
  
  我们认为,当下城市小说家实际上并不缺乏抵达深刻的能力,单单就意念来说,他们对城市文明、城市人的生存状态甚至已经具备了可以称之为“深刻”的认识。但在目前,这些东西在他们的作品里,通常只是作为感觉闪现于字里行间,而不是作为构成一部作品、穿透于整个情节和人物刻画过程的富于逻辑性的叙述力量。“意义”在当下城市小说作家那里已成为一个被放逐的东西。棉棉在《告诉我通向下一个威士忌酒吧的路》中明确表示“我希望我的作品像麦当劳,并且我要做到任何人看完我的作品都不需要再去看第二遍”③。

  这种刻意沉溺和停留在城市生存表象之中,而放弃对存在意义的追思诘问的做法很显然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詹明信认为:“一种崭新的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正是后现代文化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特征。说穿了这种全新的表面感,也就给人那样的感觉——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这几乎可以说是一切后现代文化形式最基本的特征。④另一位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则反对作品一味表现“永恒的观念”而不是书写那些“有生气的东西”,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它是“靠表面而存在的”⑤。在这个后现代流风遍及的时代里,城市小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非深度模式”写作思想的影响。

  另外,物的挤压使人的主体意识降低到了最低点。在这个时代里,作家不再是“非凡的创世者”,他同生活中的凡人一样充满数不清的困惑和对困惑难以言传的无所适从。他已经卸下了“天才”的桂冠,不再是超越众人之上的追寻着形而上意义的“哲人”,而仅仅是一个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常人”。他已不再担负显示“意义”的使命,而只是将人生悲剧、将生命的偶然性的一角掀起,向人们展示当下城市人的生存表象而已。
  李洁非曾说:“出于迷惘、困惑和对未来的渺茫心情,‘新生代’很难去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深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和遥远的字眼。”⑥艾布拉姆斯曾将作家的心灵比喻为灯,灯可以照亮世界,照亮人生,构成一个文学的世界。对小说家来说,只有心灵敏锐而犀利,他才能在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里品味出人生的滋味,发现存在的底蕴,才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表面之下发现“意味”。而在这个物化的时代里,人们不得不远离自我原则和内心立场,以适应变化不断加剧的社会。作家也不再是一位知悉历史之因、洞察未然之境的“先知”。当下城市小说的平面化,实际上也是小说家主体性丧失的外在表现。
  
  三、平面化写作批判和我们的小说理想
  
  当前城市小说大都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它们的写法不像先锋小说那样与读者大众的小说审美经验相疏隔,反而大量吸纳畅销小说的元素、句式和情节构思,注意用新奇的表象迎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刻意回避情感与思想的深度。当前城市小说吸引读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与现实生活的逼似。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我们生活中的真实图景,感受到现世生活的气息。然而文学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复写,w.c.布斯说过:“一旦艺术与现实的缝隙完全弥合,艺术就将毁灭。”⑦虽然小说作为一种世俗的艺术,它有着天然的形而下的表现形态,但真正的好小说应该是形而下的表现形态与形而上的思想内蕴完美结合的艺术品。然而反观我们当前的城市小说,充斥其中的,大多是些表象性的生活故事的复述,是些情绪化的生存感受的临摹。这些作品具有细节上的鲜活性但缺少内蕴上的丰厚感。它们似乎刻意回避了“终极”“意义”“价值”等存在的根本问题,刻意远离了悲剧与死亡、困惑与绝望、思索与寻找这些问题,回避了“为什么生活”这样的问题,而直接切入了当下的生存景象的书写,以急遽变化的都市生活中光怪陆离的表象书写来吸引读者。王安忆认为:“从表面上看,小说表现的是我们的生活现实,而实际上,小说并不是为表现现实生活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表现现实世界是小说的手段而不是目的。”⑧当下城市小说恰恰在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犯了错误,它们的兴趣仅仅在于当代城市生活的外部形态,小说文本成了生活表象的罗列与堆积。在这种平面化写作方式中,我们看到,城市小说家已无法摆脱自己日趋狭窄的精神视野,无法逃离日渐匮乏的叙事资源,更难以开启对城市生活本质的思虑。王安忆在谈到当下的城市小说时曾说过:“城市和小说的关系,如今有太狭隘化的理解。城市小说主要被用于去描写摩登生活。摩登生活会被认为是城市的标志,事实上,它只是一种点缀,而且只是我们想象的点缀,城市的性格,不是人们所梦幻的那样轻薄的、或是仅仅是抒情的。在城市的生活里面,有一些非常结实的内容,城市的力量是相当粗鲁和彪悍的。假如忽略这一点,写作会远离城市,而只追求浮面的东西。”⑨
  我们认为现实生活故事只是小说的载体,小说总要超越故事,这是小说最起码的条件,也是小说区别于故事、产生艺术魅力的源泉。于是读者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总是希望在现实生活场景以及作者叙述的故事外,还能体悟到一种深永的“意味”。而在当下的城市小说中,我们几乎找不到具有深刻内蕴,在故事的表层下寄寓着丰富而巨大的思想力量的作品。正如陈晓明所言:“这些新的艺术经验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最首要的还是在于艺术作品普遍缺乏深刻有力的思想意识。”⑩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个城市化高潮中,急速变化的生活使作家在都市光怪陆离的表象中急切地捕捉日变的新事物,无法也无暇探究表象后面的实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司空见惯,它们难以再震撼我们,——假如这些“表象”不再经发掘而深入到我们的心灵深处。
  今天的小说正处于这样的双重困境中,一方面,它置身于视觉艺术和各种非文学的社会化力量的分化和瓦解之中,另一方面,它的艺术追求变得越来越模糊,它正在走出自身的世界。1983年,米兰·昆德拉在法国巴黎一次演讲中说道:“如果小说真的消失,那不是因为它已用尽自己的力量,而是因为它处在一个不再是它自己的世界中。”{11}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忧虑。就小说的现代命运而言,它确实越来越边缘化,在这个电子传媒急剧扩张的时代,小说呈现暂时的颓势是必然的。然而,这句话还隐藏着另一层意思,即由现代文化工业构成的排斥性力量固然可怕,但更重要的在于小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也就是说,小说不再处于自己的(美学规定的)世界中,它放弃了它的根本艺术追求,逃离了它应是的存在,这将是它最根本的危机所在。而这种逃离与放弃在当今的城市小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只有外表而没有内在性的时代,一个美妙的时装化时代”{12}。有人说:“深刻的作品本身就不属于我们这个年代,在这么一个信念、原则和内省精神并无立锥之地,而‘机会’却支配了一切的时代,人、社会、文学都只做平面上的滑翔是势在必然的。”{13}而我认为,在如今这种丧失深度的时代里产生深度并非不可能,正因为深度的缺乏,才显出它的可贵,越是在没有形成内在性的环境里,内在性才越有价值,才越可能成为积极的内在性。人类不可能在意义匮乏的“平面”上长期生存下去。对90年代城市小说的“非深度模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后现代主义仅仅是世纪之交人类精神价值遁入历史盲点的“文化逆转”现象,而并不是人类最后的归宿。近年来。有学者不断指出“后现代主义正在走向终结”(【德】奥尔克斯、【美】伊哈布·哈桑),西方学者正在倡导返回历史的新历史主义,这是一种走出“平面”,重获“深度”的努力。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告别20世纪之时重新进行价值选择和精神定位,并在走出平面模式的路途中,重建精神价值新维度。
  
  ① 李洁非:《城市像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 倪伟:《论“七十年代后”的城市“另类写作”》,《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③ 棉棉:《告诉我通向下一个威士忌酒吧的路》,《作家》1998年第3期。
  ④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⑤ 萨特:《莫里亚克先生与自由》,见《文艺理论译丛》第2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⑥ 李洁非:《陌生的城市,成长的人》,《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1期。
  ⑦ w·c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⑧ 王安忆:《心灵的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⑨ 王安忆:《城市与小说》,《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
  ⑩{12} 陈晓明:《先锋派之后:九十年代的文学流向及其危机》,《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8期。
  {11}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13} 李洁非:《新生代小说(1994- )》(续),《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2期。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李东雷 [标签: 平面 上的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构…
    《舌尖上的中国》:热情礼赞与无奈挽歌
    论息县在中国县制史上的地位
    中国近代文学学术史上的杨世骥
    英语文学原著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上的优势
    新闻摄影的娱乐化——由威廉王子婚礼照片在…
    先秦两汉女性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微博与平面媒体的融合及竞争
    走在人群边上的理想主义者
    有效遏制虚假新闻在网络上的传播
    废墟上的精魂
    平面媒体奥运报道的标题艺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