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文学承担

  摘要: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时期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理想社会形态。“和谐社会”的内涵既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协调,又包括社会本身各个环节、各种因素、各种组织、各个阶层以及各种机制之间的协调。社会和谐的核心是人自身的和谐,人的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文学是关乎人的情感与审美的学问。它为人们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安顿一个精神的家园。文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承担着维护“三个家园”的重任,即建设人的心灵、呵护人的精神家园;培育国民的环保意识、守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塑造国民的民族精神,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家园。

  关键词:和谐社会;文学担当;精神家园;民族精神
  
  “和谐社会”理念是继我国古代“大同社会”、“小康社会”和“小国寡民社会”等理想社会形态之后,我党在新时期基于国内现实和国际形势的诸多挑战所提出的应对策略,是我党对于理想社会形态的又一次伟大理论创新。自从“和谐社会”理念提出后,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就“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的背景、内涵、特征、发展途径等问题展开了系列研究,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但在众多研究成果当中,有关文学学科在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什么以及如何承担问题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与不足。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状况而展开的研究。
  
    
  “和谐社会”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和谐社会”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之间的协调;狭义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本身各个环节、各种因素、各种组织、各个阶层以及各种机制之间的协调。wWW.11665.COM
  如果从和谐社会建设大的方面来讲,以人为中心,则可体现为四大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在这四大和谐关系中,人与自身的和谐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根本。只有人与自身的关系和谐了,其它的三大和谐关系才能够充分实现。也就是说,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人心”的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文学所关注和研究的范畴。在和谐社会构建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自然科学为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提供强大力量;社会科学为构建高度的社会政治文明提供理论与制度支撑;那么人文科学(文学、史学、哲学)则为社会构建高度的精神文明提供思想动力和辩证智慧。人文科学中的文学学科,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在场,应该有所承担。
  在今天这个消费主义时代,文学不仅仅要有反映生活的功能,同时它更应该有批评、干预和引领生活的作用。如果文学不能干预社会或无所承担,那么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作为党领导下的一个精神产品生产部门,文学面对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命运,作用于人的情感、思想和灵魂。它凭借其受众的广泛性和掀动情感的巨大力量,肩负着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
  
  构建和谐社会,文学必须有所承担。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讲,文学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今天这个消遣型、商业化的电子娱乐像沙尘暴似的覆盖国民精神天地的背景下,即使有很多的个体不关心文学、不阅读文学,也不足以证明社会可以没有文学。文学是关乎人的情感与审美的学问。它为人们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安顿一个精神的家园。文学的生命力到底在哪里?纵观人类文学发展史,我们很容易从中找到答案。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关心人的生存状况、人的前途命运。文学的魅力从产生之日起就把思想启蒙和精神关怀视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在人类历史上,每当人不能高扬尊严和价值时,文学就以自己的存在方式张扬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与个性。文学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创建良好和谐的健康心态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文学学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承担:
  其一,建设人的心灵,呵护人的精神家园。
  和谐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组成的,人与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原点。只有优先实现了个人的自身和谐,最终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和谐。文学作为研究人的学问,具有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注人的生存与价值,促进人的自由与幸福等功能。
  自从人类摆脱原始自然的生存方式,而进入到现实的生存方式以来,由于受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的压迫,其主体的自由性受到很大的限制,但人类总期待着在精神层面实现自由。文学的出现与存在,使这种愿望可以实现,这是文学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如果从现象上看,文学好像是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或间接的描摹,可实质上它是在追求“大于其自身”的意义上进行的。所以,文学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超越对象本身的特点,文学通过“物”的具体形态去传达人的信息,表现富有诗意的人生。正如丹麦文学理论家勃兰兑斯所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而言,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①这一表述深刻地揭示了文学的价值取向,说明了文学是为满足人类渴望自由和认识自身的精神需求而产生、发展和存在的。透过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现象,文学在执著地寻找着、探索着和表现着人以及人生的价值。如果让文学在极端功利的社会生活中缺场,那么,必将加剧人自身的不和谐。
  一个人的自身是否和谐主要包括心理和谐、思想和谐和人格和谐三个关键因素。所谓心理和谐,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要有一颗平常心、一个好心态。亦即是要始终保持乐观、旷达、健康的良好心态,做到在工作上积极进取,在生活的追求上知足常乐。所谓思想和谐,也就是指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思想观念要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能根据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来思考问题,力争处理问题合情、合理、更合法。所谓人格和谐,主要是指个人言行与生活主流道德价值观相一致。在待人接物中,要尊重他人,遵纪守法,遵循社会的伦理规范,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规范而又人格和谐的人。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并没有与物质文明一起呈正比例同步发展,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提高。相反,作为人类更富有“人”的特征的情感世界正在不断地失落,人们的生存困惑却越来越多。在当代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人受制于物,导致目标迷失、深度感缺乏、欲望横行、身心疲惫、人性扭曲。在金钱价值标准面前,情感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和无力。而文学的存在,却可以让人保持健全的理想,抚平内心的创伤,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聚集前行的力量,成就自己的价值。
  笔者非常赞同黎鸣先生对社会人性场的三种划分:
  世界上的人类赖以表现其人性的时、空、信息场可综合分解为官场、市场和情场。在官场,人类追求权力;在市场,人类追求利益;在情场,人类追求情感。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可由其人性场的中心所在判断出来:以官场为运转中心的社会,权力高于一切,必定是愚昧专制的;以市场为运转中心的社会,金钱高于一切,难免腐化堕落;惟有以情场为运转中心的社会,才可能是最文明的理想社会。②
  对金钱和权力的过度追求,更多地反映了人的动物性本源,但它却更多地背离了人的本质特征——情感。
  何谓情感?情感是指人在与神、自然、社会、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所获得的某种心灵的安抚,而信仰、知识、眷恋即是这种“安抚”的过程与特产,因而也是情感追求的自身。人类对情感的追求将会促使人性不断地得到提升与发展。而人的幸福感就是人自身的一种情感体验。人们要获得更多的幸福感,离不开情感的在场,更离不开文学的熏陶。如果情感与文学缺场,幸福感也将化为虚有。

  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全社会每个人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离不开每个人和谐健康心态与和谐意识的养成。文学是把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的关照对象,并通过这些社会生活现象,去发现人,去表现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文学所描写和关照的是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命运、人的个性、人的感情、人的灵魂。因此,就有“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作为一种人学的文学,它主要表现的是人类的心灵世界,倾吐的是人的主观情感,它可以达到沟通人性、陶冶情感的作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个性、情感与精神面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灵、思想、生活观念、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有时甚至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文学以它所表现的艺术世界,给人以第二次生活,第二个生命。它不是幻觉和想象中的生活,不是梦境中的满足,而是因人生经验的扩大与精神境界的升华给生命带来的充实与丰富。它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鼓舞人们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启发人们去探索人生的意蕴,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当今这个以电子传媒为主体的信息社会里,人民群众在物质的追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对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已日益增加且多元化。尽管经典纸质文学文本的阅读不断下降,但由于电视的普及,影视文学艺术空前发展,影视文学作品的消费和接受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主要娱乐方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价值观念及情感的喜怒哀乐对广大观众和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和读者的价值取向、人格养成和心灵塑造影响巨大,对此不可小视。
  文学以其反工具理性和反功利主义的独特价值观,通过对人们生活的本真状态的掲示,使人们能够明白和谐、安宁和亲情才是人们生活中最为基本的要义,让人们真正懂得应该“怎样生活”和“怎样做人”,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利益问题,向内寻找人生的生存意义。文学能够帮助人们理性地协调各种矛盾,实现人生的和谐,建立起呵护心灵的美好精神家园。
  其二,培育国民的环保意识,守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其中也充满着各种利益冲突,诸如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而在人与自然的冲突方面,工业化社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尤其是近些年兴起的生态文学已经开始考虑这一问题。生态文学在培养国民的环保意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减缓人与自然的冲突、维护人类赖以安身立命的环境家园等方面,有所作为。
  所谓生态文学是指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而不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判断之终级尺度的文学。生态文学以生态整体主义或生态整体观为指导来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以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和持续的自然存在作为对人类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生态文学不把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中心,不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文学蔑视人类或反人类,恰恰相反,生态灾难的恶果和生态危机的现实使生态文学家认识到,只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人类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避免生态危机。而凡是有利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的,最终也一定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利益或根本利益。
  生态文学以生态责任、生态理想、生态预警、文明批判为突出特点,它把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作为文本的主要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是探讨人类的文明和发展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犯了什么大错,才导致如此严重、危及整个地球和所有生命的生态危机?人类到底应该怎样对待自然才能保持生态的持续存在和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持续生存?生态文学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回归自然是其永恒的主题。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为特点的文学,它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作家对地球以及所有地球生命之命运的深深忧虑在创作中的必然反映,文学家强烈的自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是生态文学得以发展的动力之所在。生态文学的崛起,拓宽了文学的审美领域,使文学获得了新的视角和价值标准,也使文学有了新的担当。

  生态文学的意义在于通过掲示生态危机、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来达到培育国民的生态意识及健康的消费观、发展观,从而促进自然、社会、人的精神世界三重生态的和谐发展的目的。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作家通过生态文学作品去影响读者,培育读者的生态意识。领导者阅读了生态文学作品,就会把这种生态意识变成思想和行动,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好人类安身立命的环境家园。如我国内地作家徐刚创作的生态文学作品《拯救地球》、《伐木者,醒来》、《守望家园》和台湾作家马以工、韩韩创作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等作品,对于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遏制生态灾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台湾政府对红树林珍稀物种的保护,就是生态文学影响的结果。
  其三,塑造国民的民族精神,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家园。
  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先进的和谐文化作支撑,而和谐文化的建设又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基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思想库和活水源头。而文学艺术在反映时代生活、高扬时代主旋律、团结鼓舞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国民的民族精神,是文学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承担。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灵魂。所谓民族精神,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种民族精神广泛地影响和熏陶了大多数人民,并为大多数人民所认同和接受,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对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这种民族精神的主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四大方面。这些精神都贯穿于文学发展的始终,作家通过不断地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创作出蕴含民族精神的作品,来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勤劳勇敢的传统,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鼓舞和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建设小康和谐社会。
  上述民族精神在热播的电视文学作品《闯关东》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电视剧《闯关东》之所以深受观众的喜爱,是因为主人公朱开山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荡气回肠的“天地正气”。该片以山东农民朱开山一家闯关东谋生的命运起伏为切入点,通过对淘金、种地、伐木、开矿、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等生活经历和历史片段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关东大地充满艰辛的奋斗历程,弘扬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正是英雄人物身上的那种“天地正气”抓住并感染了亿万观众的心。主人公朱开山、朱传武、鲜儿身上所体现的那种勤劳勇敢、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爱憎分明、诚信仁义、正直善良的“闯关东”精神,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生动而又具体的体现。它必将成为观众克服艰难险阻、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作品正是通过一个“闯”字,塑造了一群生动感人的真善美形象。这种文学作品对观众所激发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要让文学更好地完成上述承担,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面对当今这个精神价值比较混乱和文学精神有所流失的时代,作家必须有所承担,不承担就不是真正的作家。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良知的代言人、生活的冷峻观察者和批评者,作家必须加强自身修养,首先把自己变成一个和谐人。作家要努力使自己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染力,具有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体恤人民群众的疾苦,对弱势群体给予深切的同情与关爱;追求真善美,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间正气,鞭挞社会黑暗。作家还要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昭示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为挽救文学精神的流失,凸显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文学批评家也必须肩负起真正的批评责任,力争最大限度地向人揭示文学本有的道德力量和审美力量。文学批评家必须有批判的勇气、质疑的精神、人道的情怀、执着的信仰、高贵的气质和自由的梦想,并以此推动文学朝着令人信服的真、令人感动的善和令人欣悦的美的方向发展。

  二是作家必须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创作出真正被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生动活泼的好作品,来引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先进文化。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千载难逢的改革实践是作家创作的活水源头,是诞生伟大作品的沃土。只有贴近群众,潜心于生活,才能发现反映时代脉搏的主题,产生震撼人心的作品。
  三是加强对新的文学形式、新的文学传播途径、传播方式的研究,努力让高高在上的经典文学作品走下神坛,并以通俗而又喜闻乐见的形式面向读者和观众。在当今这个电子传媒时代里,传播媒介对文学的传播影响巨大,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四是倡导全民阅读,建立阅读型社会。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助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阅读有助于激发国民的创造潜能;阅读有助于人们掌握信息,发现机会;阅读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改善生活质量,形成国民良好的和谐心态。因此,人的一生,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阅读。必须加强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克服快餐式阅读。在巴丹主编的《阅读改变人生》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道出了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阅读是为了活得体面和高贵。阅读令人睿智豁达优雅美丽。阅读可以改变人生。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让人生永不听任命运的摆布,把握自己,执着地走向梦想的极地。不论出身高贵与卑贱,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与轨迹,奏响人生的乐章。阅读的意义在于,它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的世界。一个人的阅读史,也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阅读使人超越动物性,不致沦为活动木偶,行尸走肉。停止阅读就意味着切断了与世界的沟通,与心灵的沟通,人生也就进入了死循环。可以说,是阅读拯救了我们,要活着,就必须阅读。③
  所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它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民族精神境界、促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和主要途径。
  
  注释
  ①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页。②黎鸣:《中国人性分析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第39页。③巴丹主编《阅读改变人生》,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3页。
  
  参考文献
  [1]何西来.论社会的和谐与文艺的和谐[j].文学评论,2006,(4).
  [2]黄建国,关锋,马遥.文学艺术与和谐社会[j].长安大学学报,2007,(3).
  [3]姜桂华.生态文学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2004——06—29.
  [4]李明德,张英芳.文学的职能担当[n].光明日报,2005—04—08.
  [5]黎鸣.中国人性分析报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6]刘鸣.文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人文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2006,(5).
  [7]彭书雄.社会和谐离不开人文科学的繁荣发展[n].人民日报·理论版,2007—06—13.
  [8]孙子威.文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彭书雄 [标签: 中的 文学 承担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聚焦:当代优秀影视小说人物语言的社会文化…
    新闻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
    在历史时空中展现乡土社会的原生态——龚桂…
    新媒体传播的社会问题及其规避
    从媒体传播看社会对美术馆的期待与要求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微博研究
    传媒在公共空间中的社会意志表达
    从孟子的恻隐之心看当代社会精神危机
    从《红楼梦》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妻妾制”
    试论电视新闻编辑在和谐社会下如何创新
    浅析陈寅恪与历史社会文学研究法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与陶诗的和谐境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