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与陶诗的和谐境界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与陶诗的和谐境界

  近代关于陶渊明最早的学术研究,当首推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认为:词的境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眼泪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1】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篇是陶在物我合一、物我交融、“以物观物”的前提下“于静中得之”,给人以“优美”的“无我之境”。
  《孟子·尽心下》言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面对天下苍生,陶却辞去彭泽令,归隐南山。这一点与杜甫迥异,假若杜诗代表对社会、对人生的积极进取,那么陶则是一种回归、隐退。很显然,杜诗从政治、历史、社会批评等角度价值菲薄,对陶诗的研究必须从人的生命本源、文明与自然的冲突这一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问题进行哲学的辨识和认知,才会比较准确地给陶及其诗的价值和意义以合理、准确的解释。
  一、自然观
  自然,司空图《诗品》称:“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WwW.11665.Com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蘋。薄言情晤,悠悠天钧。”【2】“自然”一品,属于优美,给人以真淳、质朴、天然之美。
  陶诗之田园诗受自然感召,模仿自然,以期作品的生活情趣与山水田园交相映衬、天然合一。宋严羽《沧浪诗话》说:“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品评陶诗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饮酒》其十六)“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杂诗》其二)“待”、“交”、“没”和“掷”都是常见的动词,真可谓“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用之贴切恰如而不可更易。
  陶渊明的自然观可以说是贯穿其生命始终的,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丘山”代表一种自然而然的品性,然其生活曲折,迫于无奈,“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饮酒》)。终于“丧已于物,失性于俗”。陶“迷途”十年,直至彭泽乃幡然醒悟,决心归园,而其于心所悟《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在序中曾表明心志:“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3】此正如庄子所言“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人生哲理。回归本源、求真求淳,在陶诗的内容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其五和其七、《神释》等诗篇可明证。而这也体现了“欲返不尽,相期俱来”的“精神”(司空图《诗品》)。
  司空图的《诗品》“精神”一品末二言提出“妙得自然,伊谁与裁?”的诗作创作理论。如何“妙得自然”,与造化同工?陶诗乃是其最好的注脚。朱熹在《朱子文集》说:“渊明诗所以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又如苏轼所言:“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诗话·评陶诗》)是故陶诗才真正地基于自然、法于自然、发于自然,高不可及,具有精神,而万古常新。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陶渊明对自然的独特体悟,是基于其对宇宙、生命及人生的思考和躬耕生活实践的深切体验。从陶独到的“自然观”出发,结合当时具体的社会现实进一步思考,陶渊明隐退山园,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谓是古人廉退之风来调整社会秩序的表现,以此观点,我们不难得出陶的隐退不单单仅是其个体人生的天性价值所在,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用其一生行为意旨为社会树立了一个安贫乐道、高洁廉退的典范,这不但是封建社会道德的制高点,对现代社会也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当今时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与自然本真的冲突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之一。关于这一冲突,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其“回到自然说”中指出:“我们想到风化时,就不能不高兴地追怀着太古时代的纯朴景象。那是一幅全然出于自然之手的美丽景色。”【4】陶渊明的辞官归田,是“企图在横的现实空间的某个可能的角落去寻找人类在纵的历史时间上永恒失去了的那份美好的情感”【5】。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陶渊明是帮助现代社会精神上退烧的一剂凉茶。他不走极端,面对黑暗而归隐;高风亮节,拒绝地方官员征召而与之决裂。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自然的心胸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和科学贯彻的范本,更是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从我们经典的古代文学中所要挖掘的内涵所在。
  二、诗意观
  海德格尔在《人诗性地栖居》中说:“诗性使人得以仰望天界,同时也正是诗性把人引向大地,携入其栖居。”荷尔德林在《在柔媚的湛蓝中》谈及“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正如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曾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人类的一种追求一种理想。”换言之,若“栖居”是简单的自然的满足需求的生活,那么“诗意的栖居”旨在向人们阐释“栖居”的特殊状态,即“诗意”。五四名家殷夫在《放脚时代的足印》诗:“春给我一瓣嫩绿的叶,我反复地寻求着诗意。”何谓诗意?诗意,即诗思、诗情,是人的主观情感体验对客观存在所表现出来的像诗一样传达出给人以美感的内容和意境,是需要审美主体投入身心和全部意志地感知和领悟。陶的“栖居”充分地体现了这样的“诗意”。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人类有低级到高级,社会发展从野蛮、原始到文明、失真,这是历史的必然,是我们进步发展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失真”的一面是我们应该引起重视乃至深刻反思的。然而陶渊明在“心远”的自觉主体意识下敦促其远离“车马喧”的尘俗、浊世,迷醉于农村恬静的自然风光,情真意切,格调自然淡雅,充满着真与淳、平淡与诗意的统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等记述躬耕田园的生活体验,对仕途归隐的陶而言正是诗意、自然人生的本真。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饮酒》其九)“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让其避开矛盾、在平静中求解脱、求自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在静与美的深切感受中,“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除此,陶渊明还保持清净安宁的心态来抵制物质生活的诱惑来达到诗意之人生。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此处的“心远”是陶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追求,非空间距离,实乃心理距离。
  陶“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五柳先生传》)该传记生动地展示了平凡人生的种种有意味的内容,清晰地揭示了蕴藏在平凡生活间的美感与诗意。换言之,正如莫砺锋教授所言:“与功业建树毫无关系的平淡人生同样可以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朴素乃至贫寒的平凡人生亦可具有浓郁的诗意。”
  诗意的栖居,在现代被提出是因为工业社会所带来的各种新变化或积极进步或消极衰败使人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是人在追求自身幸福的一种理想的生存模式。而早在晋代的陶渊明已经懂得当今人类在反思下的“诗意观”,如此说来,我们的古人不仅仅取得了学术成就,而且对我们现代人还有很深刻的哲学启示。所以,深入地理解并挖掘古代典籍的科学知识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失较好的指导意义。
  三、和谐观
  和,相应也(《说文》);谐也(《广雅》)。谐,恰也,从言,皆声(《说文》)。和谐,即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共同发展。总的来讲,陶不与世俗苟合,在某种意义上吸收了儒家“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精髓,又糅合了道家“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的政治主张,从而追求一种其乐融融的理想的和谐社会。
  和谐,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美,而美是生活,是劳动人民的自由生活。高尔基说:“生活只有两种形式:腐烂和燃烧。胆怯的与贪婪的人选取第一种形式,勇敢地与慷慨的人选取第二种形式,凡是最美的人,都明白什么是伟大。”【6】陶渊明所塑造的和谐无疑是在宁静的优美的平淡的原始的天然的本真的自然状态下自我与天地的论文联盟http://合二为一,是高尔基所阐发的在此种和谐状态下的“燃烧”,只不过,其“燃烧”是温和的、宁静的、和谐的、静谧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在无意之中看见了远处被山气缠绕着的南山,一个“见”字灵动地展现着诗意与自然,和谐与静谧之美。陶潜享受着生活的同时而又被生活感动着,本想在这美与温馨的田园之中发出感慨,求得哲理,想辩说却又不知该有何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所塑造之和谐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心与自然,身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饮酒》其一)陶以自然物候的寒暑代谢来说明社会与人生之变化无常。诗人以“达人”的感悟作结,虽含有宿命论的消极意味,但其深蕴旨在告诫人们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凡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和待之,崇和尚谐。世人若都能以此而处世,世必将“和而不同”、其乐无穷。
  陶渊明的和谐观最为本质的体现是其发自于内心、苟避于浊世所憧憬的“桃花源”。“桃花源”的质朴、和谐是世人所无法比拟的一种存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要真正理解《桃花源记》,需结合其并诗,反之亦然。《记》与《诗》相得益彰,《记》用渔人眼光赏桃源,《诗》从诗人角度审视桃源。从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桃花源是这样一个存在:没有官府,自给自足,人情纯朴,给人以安宁与欢乐。这种纯朴、天然、没有尘世喧嚣和钩勾心斗角的世外桃源是和谐的,是美的,是自由的生活,是为陶所歆羡的。虽然陶所处的时代不允许其有这样的生活方式,但是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追求又有谁能够阻挡和欺骗的。陶潜以期“心远”之功远离尘世污浊,终达理想和谐之境界,可谓后世修身养性、追求自我的典范。
  小结
  朱熹在《清邃阁论诗》说:“陶渊明诗,人皆说其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出这样的语言来。”【8】对陶渊明的解读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任何一问题的展开、讨论和研究必然有一个问题域与之相对应,我们只有在这个域的范围之内对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发散性的“小心假设,大胆求证”,甚至于朝精而细的方面进行挖掘才会更有意义和价值。换言之,任何一个问题的探讨和研究,都必须建立其问题域,而任何一个问题在域的管辖下又有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对陶渊明的认知、把握和理解,本文就是在对其人生态度的主要方面以及其诗文所塑造的和谐境界站在纵的历史角度进行的尝试性分析,以期有其现实意义。
  所以可以说陶渊明自然、诗意、和谐的生活追求是“燃烧着的生活”,是“伟大的,勇敢的,慷慨的”。追求质朴,回归自然,以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诗意,素朴恬淡,以求“文质彬彬”,“以天合天”自由逍遥。
  对陶渊明的这一新的认知,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得到“陶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9】,换言之,陶之自然观、诗意观与和谐观归根究底源于骨子里那份本质的“真我观”。而我们对古代文学典籍中陶们的再认知“不是去了解他们过去如何,而是了解我们为人之本质”,【10】我们更应该以质朴诗意的现实观审视客观存在的生活中的美,崇自然,尚诗意,贵和谐,达“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真、善、美之境。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谢高通 [标签: 陶渊明 陶渊明 活态 陶渊明 陶渊明 活态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陶渊明文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谁是陶渊明,谁的陶渊明?
    浅析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和人生态度
    简析陶渊明与园田居的感情
    浅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从陶渊明诗文看魏晋审美之“自然”
    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崇高与优美
    从陶渊明的咏贫诗看他的固穷安贫思想
    陶渊明“桃源理想”探析及反思
    笑看陶渊明的海阔天空
    打造传承华夏文明的电视品牌——论河南卫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