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试析史蕴诗文之心—钱钟书《左传》研究发凡
   论文 关键词:钱钟书 《左传》 诗史 文学性
  论文摘要:钱钟书先生在其《管锥编》中侧重挖掘《左传》的文学价值,本文旨在对其研究中关于“史”与“诗”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论内涵进行阐释,着重探讨《左传》对后世文学理论,尤其是诗歌理论的深远影响。
  钱钟书《管锥编·左传正义》首篇《杜预序》集中笔墨,广征博引,申说春秋笔法,独具只眼,探幽发微,给人以醒酬灌顶,甘露滋心之感。这里尤启我深思的是钱先生对“史”与“诗”辩证关系的揭集:“老生常谈曰‘六经皆史’旧‘诗史’,盖以诗当史,安知刘氏(刘知几)直视史如诗,求诗于史乎?惜其娃步即止,未能至远人深。 《六经》中《诗》与《春秋》的关系正是诗与史的关系,《左传》不乏诗、史互见之例,“以诗当史”的学术观在汉儒的经学思想中体现尤深。而“诗史”一词当如何解读?与“以诗当史”相反,刘氏“视史如诗,求诗于史”又应作何理解?从何而能“至远人深”?对这些问题钱先生点到即止,留予读者遐想的空间,其所涉范围也非常广泛,涵盖了经学、文学与史学的各个方面。就“春秋笔法”而言,除“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汗”、“惩恶而劝善”(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即所谓“春秋五例”的基本内涵外,实际是一名而三义,是融经法、史法和文法于一炉的综合体。经法指的是微言大义惩恶劝善的儒家道德传统,史法指的是秉笔直书沟通古今的史家实录精神,文法指的是精约简省余味曲包的运笔属辞方式。Www.11665.com钱先生《管锥编》非常注重发掘 历史 典籍中的文学价值,尤其赞赏左氏的“文法”,从《管锥编》中可窥见一斑。《左传》的属辞方式与叙事 艺术 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他所说“顾此仅字句含蓄之工,左氏于文学中策勋树绩,尚有大于是者,尤足为史有诗心、文心之证。则其记言是矣。笔者不揣浅陋,试就钱先生“史有诗心、文心之证”论之一二。
    一、求“文”于“史”
    宣公二年,晋灵公深恶赵宣子(赵盾)屡谏,使组魔杀之。宣子盛服而朝,尚早,坐而假寐,组魔退而叹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这段精省的叙事,体察人微,曲尽人情。“盛服早朝”体现出宣子不失恭敬的容止态度,“和衣而寐”呼应“尚早”二字,更从侧面勾勒出一位为国操劳,为民请命,尽忠职守的国之栋梁形象。“退”是组魔由“所见”人“所想”表现于动作上的过渡字。设想一下,当组魔伏于角落看到宣子盛服早朝和衣而寐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刺杀时机已到,而是宣子在早朝无人的情况下,仍能严于律己,谨守法度容仪。此时他必然顿生崇敬,打消刺杀的念头,然而挣扎于“忠’川信”之间,却无从选择,只得以死殉义。左氏对组魔死前内心独白的展示好像是超越史家应有的权限,施展小说笔法,有人会话问:如组魔实有其语,死无旁证,孰能听之?若臆想揣度,为虚托之词,何言实录?钱先生在《管锥编·左传正义》这样评价道:“左氏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相当然耳。又云:“史家追述真人实事,须每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人情合理。”这正揭示了《左传》记言的特色,也是对其文学价值的发掘。虚构性(fictionality),创造性(invention),或者想像性(i-magination),是文学的突出特征。无论是诗歌,戏剧还是小说,文学作品要处理的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它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我们虽不能苛求一切以文学标准来衡量融文史哲于一身的上古典籍,尤其是《左传》这类以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著称的史学巨制,但不妨沿钱先生所指“向上一路”追溯去,用文学的眼光去审视左氏“想当然”的人物刻画,以诗性的智慧去体悟其“设身处地”的心理独白,那么这些有违实录精神的笔法,于腐儒经生的口诛笔伐之外,可以说是自立门户,另辟蹊径,为后世的文学思维埋下一粒创造发挥的种子,左氏的悬想代言也就俨然可以说是后世小说与院本中对话宾白的“椎轮草创”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史家那里悬想代言须“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份”,不能脱离实际,超越时代,作天马行空的胡乱联想。文学何尝不是如此?运笔者的想象之辞并非无稽之谈,它建立在人类共通的心理体验之上,接受者更需要有“同情”(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之心理,只有设身局中,方能体会作者笔下人情在理,曲尽人情的妙处。韩愈诗《李花赠张十一署》有“花不见桃惟见李”句,杨万里《江西道院集·读退之李花序》评道:“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惟见李’之句,殊不可解。因晚登壁落堂,望隔江桃李,桃皆暗而李独明,乃悟其妙。有了现实生活中这种视觉反差的亲身体验,方能领悟到韩昌黎李花诗的绝妙之处。
    二、“史”蕴“诗”心
    春秋笔法讲究“微”“晦”,《杜预序》解道:“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宋人吕祖谦盛赞左氏运笔,其《春秋左氏传说》论郑伯克段于郡云:“序郑庄公之事,极有笔力。写其怨端之所以萌,良心之所以回,皆可见始言巫请于武公‘巫’之一字,母子之相仇疾,病源在此。;c47钱钟书先生对这种笔法也极为称赏,《管锥编·左传正义·阂公二年》引魏禧《日录》二编《杂说》:“如‘秦伯尤用孟明’,突然六字起句,……只一‘尤’字,读过便有五种意义:孟明之再败、孟明之终可用、秦伯之知人、时俗人之惊疑、君子之叹服。不待注释而自明,乃谓真简。”钱先生评道:“读者明眼,庶几不负作者苦心。作者省言用晦,言有尽而意有余;读者心领神会,举一事而反三隅,两者之间产生了共鸣。《禧公二十八年》又云:“子玉请战而曰‘请戏’,虽所以自示从容整暇,而自雄轻敌之情亦复隐约言外。此殆又刘知几所称左氏‘用晦’,寓骄兵必败之旨软《左传》用字之简实承《春秋》而来,用刘知几《史通·叙事》的话概括:“夫《经》以数字包义,而《传》以一句成言,虽繁约有殊,而隐晦无异。……虽发语已弹,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扣毛而辨骨,靓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晦之时义大矣哉!”史笔“用晦”,于文法中亦可见。《文心雕龙·隐秀》篇之“隐”与“晦”可谓异曲同工:“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隐以复意为工,……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艾象之变互体,读之楹珠玉也。义生文外,余味曲包,方能使味之者无穷。后世论诗何尝不是如此?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认为辨于“味”方可言诗,醋止于酸,盐止于咸,醇美之味源于酸咸,又别于酸咸,此所谓“味外之味”。诗境亦然,源于文字,又出于文字,源于诗中之景,又高于诗中之景,读者须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丰富诗境,此所谓“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又云“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以全美为工”就是要创造包蕴佛老之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深远艺术境界。cs}杨万里在《诚斋集·颐蓄诗奠序》中也曾以“味”论诗:“曰尝食夫怡与茶乎?人之孰不怡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茶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无苦哪知甜?怡茶二味,一币两面,虽享于甘怡,病于茶苦,又怎能将二者割裂,滞于一端?忆苦才能思甜,“苦尽方能胜其甘”,言此而即彼,蕴意于言外,此又味外之一味。又云“昔者暴公错苏公,而苏公刺之,今求其诗,无刺之之词,亦不见刺之之意也。乃曰:‘二人从行,谁为此祸?’使暴公闻之:‘未尝指我也。’然非‘我’其谁哉?外不敢怒而其中魄死矣。《三百篇》之后此味绝矣。探寻渊源,无论是《春秋》、《左传》的“微”、“晦”笔法,还是“余味曲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味外之味”诗法,皆出于《诗经》的比兴手法与讽喻传统,即所谓“言在此而义在彼”。杨万里《诚斋诗话》又云:“诗有句中无辞,而句外有其意者,《巷伯》(按:当为《何人斯)))之诗,苏公刺暴公之错己,而曰:‘二人同行,谁为此祸?’杜云:‘遣人向市赊香杭,唤妇出房亲自懊。’上言其力穷,故曰赊;下言其无使令,故曰亲。又:‘东归贫路自觉难,欲别上马身无力。’上有相干之意而不言,下有恋别之意而不忍。又,‘朋友日欢会,老夫今始知。’嘲其独遗己而不招也。又夏日不赴而云:‘野雪兴难乘’此不言热而反言之也。这种“味外之味”,“意在言外”,的诗歌美学特征与《诗三百》主张“主文而诵谏”,委婉含蓄的讽喻兴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杜预更用“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的解“兴”之义来解释《春秋》笔法中的“微而显”。正如杨万里所言:“太史公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左氏传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汗。’此《诗》与《春秋》纪事之妙也。可见史笔诗法乃同源一体。

    三,“诗史”非“史”
    史有诗心,包蕴文法,诗同样可以证史明史。老杜诗有“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新唐书·杜甫传》)的美誉。吴师道《吴礼部诗话》云:“杜老《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寻常读之不过以为漫语而已。更事之余,始知此语之信。盖赋敛之苛,贪暴之苦,非无访察之司,陈诉之令,而言之未必见理,或反得害。不然,虽幸复伸,而异时疾怒报复之祸尤酷,此民之所以不敢言也。‘虽’字‘敢’字,曲尽事情。老杜以诗纪史,“一字寓褒贬”的诗歌精神,实承《春秋》而来,受其先祖杜预的影响也颇深。诗歌这种“惩恶劝善”的功能作用,在以《诗三百》为发端的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方兵 [标签: 左传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析《瓦尔登湖》双关现象汉译
    试析古代文学美女形象塑造中的男性立场
    试析英语文学语篇的文学特征
    试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法治观与处事观
    试析《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同种模式 别样精彩—试析《职来职往》、《非…
    试析上海广播名栏目《市民与社会》成功之道
    试析对中亚留学生回避策略的研究
    试析普通词语的中华意蕴
    试析《青楼梦》中所蕴含的封建文人的士子情…
    试析隐喻手法在网络语言中的运行机制
    认识误区与应对之策——试析三网融合语境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