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汉末文学观与《古诗十九首》的主题

汉末文学观与《古诗十九首》的主题

  《古诗十九首》(下简称《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从其创作内容来看,主要是游子和思妇两类作品。对《十九首》主题的研究,从唐至清占据着主导地位的观点是“臣不得于君”、“忠人被逐”、“士不遇知己”,强调诗歌的寄托、比兴、美刺的作用。这种传统的说诗观念一直延续到20世纪,研究者从社会、文化、哲学、历史、美学等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多元化、多视角地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如梁启超认为《十九首》主要是表现厌世思想和现实享乐主义;马茂元认为它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十九首》展示了游子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思妇的复杂心态,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但当我们把《十九首》放在汉末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结合汉末士人心态和汉末文学观的变化,从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人对个体生命和个体情感体验的关注,而这种关注背后正是士人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和自觉涵咏的表现,是“文学的自觉性”的体现。
  一 汉末社会变化对士人心态的影响
  自东汉建立之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就继续奉行并发展了西汉武帝刘彻以来的养士政策,在首都洛阳建立了太学。到了质帝刘缵时代,太学生一项,就已经发展到三万多人。这些士人抱着极大的对功名富贵的渴求来到这里,开始他们奔竞逐鹿的生活,他们都希望通过当时采用的察举制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这样东汉的游学和宦游风气之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WwW.11665.COm
  《十九首》中具体地名的出现只有三处,如《青青陵上柏》中写到:“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东城高且长》中写到:“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凛凛岁云暮》中写到:“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上引诗句中分别出现“宛”、“洛”、“洛浦”,指的是洛阳。“东城”,从上下文的渲染应该是帝都的豪华景象,也大致可以确定指的就是洛阳城东三门的总称。可见《十九首》的作者们是以洛阳为活动中心的,而他们来到洛阳的目的,则不言而喻,为的是在京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求得功名富贵。但由于入仕之途竞争的激烈和举荐制度的日趋腐朽,汉末士人“或身段于他邦,或长幼而不归,父母怀载独之思,思人抱东山之哀,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文人们进身的通路已没有了秩序,他们无法预见自己的命运,陷入到对未来的焦虑之中,于是他们就把这种种的精神体验,以诗歌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就是我们在《十九首》中读到的士人们的精神体验。
  东汉商品经济对诗歌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诗歌表现面的扩大和表现内容的世俗化。同样的题材,先秦诗中多体现出政治伦理色彩,而汉诗则重在其生活内容,特别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表现。仅以饮酒这类题材为例,《诗经》中多为宴饮,以明君臣之义,通上下之情;但汉末的宴会所描写的场景往往是世俗的、享乐的,并且表现个人触兴而发的酒醉欢哀之情。如《今日良宴会》是一首感怀诗,作者在美酒佳宴、吹曲舞裳的欢乐热闹的宴会上听曲,还难解心中之孤独,引发对人生的苦苦思索,表达出坎坷失意寒士对人生的忧郁与激愤。“人生寄一世,奄忽若奴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柯长苦辛。”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否则只能落得“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的境地。由此可见,汉末经济的发展,使得士人的心态脱离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士人由政治、集体的道德思想规范中解脱出来,他们真正开始从言集体之“志”转向抒发一己之“志”。
  二 汉末士人心态对《古诗十九首》主题的影响
  汉末士人心态的内传,对于自身生活的关注,让他们将注意力开始从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转向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文人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属于自己的真性情,这在《十九首》的内容和思想方面有明显体现。
  《十九首》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 功名不就的苦闷
  在汉末黑暗的社会体制之下,士人原本抱有的热切理想变成了冰冷的现实。“在这样的心境下,他们怀才不遇,内心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他们虽然属于统治阶级中的一个阶层,但实际上已经成为流浪者的一部分。”对于功名的热切渴望与现实的残酷,把他们推向了绝望的边缘,功不成,名不就,可以说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加之游宦的生涯让他们更加感觉到了一种失意和迷茫,精神上的苦闷困扰着他们。如《明月皎夜光》,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夜深人静,诗人难以入眠;皎洁月光,诗人幽幽独步,这正是心情郁闷、精神苦闷的表现。诗人由外在的“白露”忽然意识到时节的推移,这种时间的流逝为什么在诗人那里变得那样的敏感呢?在后面“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两句中我们找到了答案。以前同门的好友,如今已经飞黄腾达,顺利踏上了仕途,而相形之下,自己却一事无成。时间的流逝,伴随的是青春的远逝,这样的念头在诗人心头不停地回转,让他如何安歇?诗人寄希望于同门好友,希望好友能够向自己伸出援助之手,援引自己,但结局却是“弃我如遗迹”。好友的冷酷让诗人彻底绝望了,于是悲愤之下唱出“虚名复何益”的诗句,表面上看诗人似乎于此得以解脱,实际上这还是牢骚之语,诗人的苦闷非但没有因此消解,反而更加无奈与绝望。悲愤之余,仰首望去,那几个“箕星”、“斗星”和“牵牛”的星座,徒有其名,既不能颠扬、斟酌,也不能拉车,为此,诗人顿生无名怨气:“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心中苦闷和悲愤之情,只能在指斥中加以宣泄。

  再如《今日良宴会》,诗人面对残酷现实时所造成的精神苦闷选择用及时行乐的方式求得解脱,精神上的失意同样让他们感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渺小;仕途上的不顺和功业无成让他们不禁吟出:“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他们的内心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把握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现实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理想的实现又谈何容易,只能对酒当歌,借此来消遣自己的愁闷。
  2 生命无常的忧患意识
  《十九首》的诗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体现出的是他们对于自身生存价值的关注。在对于外在功业追求开始绝望的同时,他们开始注意到自身的生命存在,尽管这种关注还是与外在理想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一方面由于功业未成,而引发了一种对于时间的敏感;另一方面开始思考个体社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开始为生命的短暂哀叹,他们的生命意识开始觉醒,在诗歌中关注到了人必须重视的死亡。
  如《生年不满百》和《驱车上东门》,这两首诗都体现了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游子们本来就由于功业不就而意识到了生命的一种虚无之感,但是让他们更加不能忍受的是生命的短暂。当他们看到北邙山萧萧坟墓时,这种对于生命的思考就更加萦绕心头。坟墓是死亡的象征,是生命的结束。游子们看到坟墓,想到了“下有陈死人”,想到了自己的生命,对于功业未就的他们来说,坟墓无疑是一个无情的嘲讽者,他们开始在这种精神苦闷中思考自己作为个体的生命价值。以前自己一直是在儒家给他们建立的价值体系下,为了功名而奔竞奋斗,但是现实的社会把他们这一切理想都化为了灰烬,在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中,他们开始思考,既然生命如此短暂,理想的实现又遥遥无期,那为什么不抓住有限的时间享受造物主赐给的生命呢?于是他们决定“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让自己在物质生活的满足中来弥补精神生活的不足。这样的一种决定体现出来的是对于自身生命的一种重视,这也就和儒家“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汉末士人从儒家的价值体系中逐渐挣脱出来的表现,也是汉末“人的觉醒”后的必然结果。
  3 独处他乡的孤独感
  这里所说的孤独感,实际上包括了思妇的孤独与游子的孤独。东汉社会的游学风气盛行,造成了大量的士子远走他乡,涌入当时的都城洛阳。徐干曾在《中论·谴交》中描述道:“桓灵之世,其甚者也。自公卿大夫,州牧郡守,王事不恤,宾客为务,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已,殷殷怯怯,俾夜作昼。下及小司,列城墨缓,莫不相商以得人,自矜以下士。星言夙驾,送往迎来,亭传长满。吏卒传问,炬火夜行,阍寺不闭。”当时的游学风气之盛可见一般。游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远离故乡,势必会造成大量的思妇对于游子的思念。但是《十九首》作为文人诗,不大可能是在家的思妇们的作品,因此,即使是描写思妇的作品,恐怕也是游子由自己的孤独想到的思妇孤独,是游子们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所写出的代言体诗歌,所以,二者在思想情感上实际上是一致的。我们把《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些描写游子和思妇的诗歌正好相互引发,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如《庭中有奇树》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开出了茂密的花朵,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想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然“路远莫致之”,青春独卧,情思难寄,忧伤的女子似乎只有在孤独的伤痛中把红颜老去,孤独悲凉之情跃然纸上。《青青河畔草》写思妇的孤独和寂寞,表现了一个青春女子在春意盎然之际的一种生命需要。然“荡子行不归”,辜负了她岁月年华,更勾起了思妇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眷恋。《涉江采芙蓉》写远方游子的思乡苦闷之情。可见,在汉末两地分离的生活,让无论是游子还是思妇都备受煎熬,何以寄托他们的思念?“攀条折其荣”“涉江采芙蓉”,并将采来的这些荣木、香草“将以遗所思”。他们心中无比地思念自己的恋人,“同心而离居”的生活让他们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折磨,他们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以及恋人“忧伤以终老”的悲惨命运。这种身处异地的孤独感使得他们倍感生存的痛苦,只有借助外在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哀思,那个远在故乡的女子又何尝不是辛酸备尝,她每每独上高楼,凭窗远望,就会为自己的身世感怀自伤。自己有着“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的美丽姿容,却在这里空房独守,任凭时光的流逝,进而发出了一丝埋怨,她称自己的恋人为“荡子”,“荡子行不归”,让她深感自己身世的凄凉。我们将游子和思妇诗歌对读,恐怕更加能够体会《十九首》这种对于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
  从以上是笔者对《十九首》诗歌的内容和主题的简单归纳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游子功名不就的苦闷不满,还是生命意识的觉醒和相思之情的倾诉,他们开始将文学关注的中心转移到了个人生活上来——有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也有对个体情感的体验,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源于汉末社会转型期文人们心态的转变所引发的文学观念的转变。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周玲玲 [标签: 文学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缺失…
    在法意与自由之间:民国法律视野与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
    现代文学研究中的集结号
    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反思的必要…
    叶兆言:现代文学确实没那么好
    我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取向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语境中的自然精神选择及…
    基于“活动”的留学生本科《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古代文学赏析 豪气诗歌咏自然
    古代文学研究的边界问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