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论王士禛的悼亡文
摘要:本文以渔洋山人王士禛的悼亡文为研究对象,从一个侧面反映王士禛古文创作的面貌与特色。王士禛的悼亡文突破了其古文一贯颂扬节妇烈女,忠臣孝子的传统,在对亲人故旧的追念之中,显示出其文深沉委婉,饱含感情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悼亡文;感情深沉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济南新城人。王士禛一生居官四十多年,康熙朝以刑部尚书致仕,位列台阁,但他生前身后均以诗显。《四库全书总目》曰:“当康熙中,其声望奔走天下,凡刻诗集者无不称渔洋山人评点,无不冠以渔洋山人序者。”赵翼《瓯北诗话》论康熙朝诗人,称:“其名位声望为一时山斗者,莫如阮亭。”所以在清诗研究上,王士禛是不能略过的“一代正宗”。但正是由于王氏以诗而特显,对于王士禛的论述和评价往往也就停留在诗论和诗作上。他的门人程哲在《渔洋文集序》中就曾言:“新城先生以渔洋著称海内者,凡五十余年,盖皆称其诗也。”“或疑先生之文,殆为诗掩”。[1]王士禛的散文创作直到现在还处在存而不论的状态,甚少有人加以研究。本文以渔洋山人王士禛的悼亡文为研究对象,从一个侧面反映王士禛古文创作的面貌与特色。
        张宜人是作者的第一位“糟糠之妇”,是她陪伴着自己从家乡一步步走向京城,从布衣一步步仕至郎中任上。王士禛在《诰封宜人先室张氏行述》怀念妻子张氏“宜人十四归予,二十年甘苦两人相与共之。wwW.11665.coM数载以来,牛衣对泣,忧患惟两人共之。”“抑人情最不能忘者,所与共忧患之人也。”因而先生对她的感情相当深厚与真挚。王家是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宜人初归“典尽恩礼”。在先生最初的印象之中“时予方为诸生,与诸兄读书家塾,每至丙夜不归,宜人一灯荧荧,缝纫以待无倦容。”张宜人勤俭持家的状貌与侯夫归家的缱绻深情如在目前。随着作者登第入仕,张宜人随之扬州任上。当时王士禛的扬州之任是颇不得意的,难能可贵的是张宜人“了无事俗交谪意”。在扬州“与予同志相助”,“忆辛丑在广陵,闽中友人许天玉公车北上,以缺资斧来告。会囊无一钱,宜人笑曰:‘君勿忧,我为君筹之。’除腕上跳脱付予曰:‘此不足为许君行李费耶?’予一笑,持遗天玉。”“同里徐东痴隐君贫且老,虽冻饿不干人。每严冬风雪无御寒之计,宜人辄出絮帛属予曰:‘君得勿念徐先生乎?曷以遗之?’”张宜人的音容笑貌清晰可见,使读者强烈感受到作者对死者鲜活形象的留恋与怀念。作者选择这两件小事,使张宜人的形象超越了普通妇女宥于家庭生活的传统,而在更这宽广的意义上表现了张宜人的善良品性。随着先生谒选京师,应该说生活该出现改观了。但不幸连接降临。先是子启涑新妇“以产殁”,再是子沂病死,然后子浑又死矣。中年丧子,可谓人生之大不幸,“宜人益悲不自胜,自是病日增。形神悴矣。”死别甫过,生离又至,张宜人还沉浸在丧子之痛中,“予奉使入蜀”。“时两丧爱子,宜人病骨支床,而予有万里之行,宜人虑伤予心,破涕为笑,反覆慰譬,扶病治装,刀尺之声与呜咽相间,惟恐予闻之也。”以形象的画面“破涕为笑”“扶病治装,刀尺之声与呜咽相间”直面读者,宜人心中的大悲大痛不写而写,浓浓的悲伤充溢其中。先生未归而母孙太君卒,未几兄西樵又死。先生自是“屡绝复甦”,张宜人以一女子之弱,“涕泪之余,凡予饮食起居,调护备至,予非宜人其不濒死者仅矣。”之后的五年之中,张宜人“为予上事严亲,中恤姊妹,力已殚矣,心良苦矣!”直至病逝。
        张宜人一生是勤劳悲苦的一生,少失恃,中丧子,家门多丧乱,上要孝养舅姑,下要抚育诸子,操持家务。特别是先生“性疏懒,好读书不问家人生产。
”如果没有张宜人的贤惠,很难想象先生一房的日常生活。“予岂木石,忍须臾忘之哉!”全文基本采用了历时性结构,紧紧抓住“抑人情最不能忘者,所与共忧患之人也。”回忆了张宜人从归嫁到逝世悲苦的一生。“宜人婴生艰之至极,又薄命而早终,病不及知,敛不及见,决语不及闻”在惋惜与淡淡的自责之中,发出了“天荒地老,此恨何穷哉”的浩叹。

      陈孺人是先生的第二位妻子,张孺人卒后由父母作主聘之。时陈孺人十六岁,先生四十七岁。作为主持中馈的家庭主妇,陈孺人十七年的生活无甚大事可记。这篇行实多从亲人如父司徒公口中转述陈孺人之贤,但陈孺人聪慧的性格特点还是给人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孺人性慧强记,初从予,口授唐诗绝句百首,皆成育,吟讽中律吕。予所赋诗,亦颇能诵数十篇,禅诵之余,每举以相娱乐,既十四五年,扣之一无遗忘,似有慧业然。”夫妻闺房之乐温馨怡人。但想起其诀别之言又让人无限悲伤“孺人诀别无他语,但曰:‘君身受国恩深重,致身九卿,当黾勉服官以图报称。遇下人当以宽。’久之又曰:‘从君十七年,止有一女,且善病,可谨视之如我在也。’”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传统妇女,陈孺人自然摆脱不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无子的她当然要一切从夫,顾虑到丈夫的仕途,这是“大节”。然而子女作为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深受子女期之以成的天性是如何也泯灭不了的。“久之又曰”在心中萦绕了许久的对儿女的牵挂终于化为最后的嘱托,一笔将母亲奄奄一息时放心不下儿女的心态刻画出来,可谓写实之笔。这样的“儿女语”比任何的美德评价更具感人的力量,因为它表现出了一个普通人的普通情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不幸的是“孰谓孺人逝后三月而女亦相随于地下哉!”死神擦除了陈孺人留在人世的最后一丝痕迹,只留下了无尽的思念与悲伤。
        《亡儿启浑墓碣铭》是在子启浑卒后二十一年所写的碑志。时隔多年,作者仍然难以忘怀,丧子之痛始终挥之不去。启浑十七岁而夭,与作者生活的时间不长,加之作者已入仕途,繁冗的公务又缩短了父子两人相处的有限时间。然而作者选择了自己印象最深的几个生活片段,略加点染就让人过目难忘。启浑生而多难“时年从宦淮浦榷署,得悬痈疾,庸医施刀针,予方以河涸额缺,愦愦听医所为,症遂不可疗,予不悟也。”由于自己疏于关爱,“愦愦听医所为”,启浑后来竟成跛子。“明年入都,从浙西李生学为文,颇清拔,然坐或跛倚,予初诃责之,儿不自言,其母淑人为言,予始知医所向为,悔之然无及矣。”颇为传神地展现了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对儿子缺乏关爱的父亲,竟不知儿子由于自己的疏忽而落下残疾。儿“颇清拔,然坐或跛倚”,努力在父亲面前保持端正的坐姿而终不能,父只一味“诃责之”,然儿“不自言”。父的“不悟”与儿的恭顺形成对比,作者深深的自责与悔恨从笔尖倾泻而出。“又明年,其幼弟狮儿病亟,儿五更冒风露驰召医,躬视汤药,其孝友有过人者,儿亦不数以病告也。”想像跛儿风露之中的艰辛与爱弟的关切之情,作者不能不悲喜交集,情难自禁。启浑年少而早夭,没有大的功业与德行可言,然而这两件小事却让一个跛儿的形象感人至深。作者有自责,自悔,有对亡儿深深的愧疚,又有对生命脆弱的感受“生十七年,而芳兰忽摧。既二十年,而尚俾我哀。电光泡露兮,汝胡为乎来哉?”
        程哲在《蚕尾续文集序》中曰:“故凡忠孝所属,节义所关,不惮微显阐幽,争光日月,所以扶树名教,风厉末流,以蕲尽吾世道人心之责。” 他指出了王士禛散文在内容上的一大特色,即多颂扬封建伦理道德,关乎世道人心之作,然而以现在的文学标准来看,这类文章却缺乏感情与形象,类多重复,文学性不强。然而他的悼亡文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个缺陷。文学是人学,任何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都不能缺乏作者感情的注入。作者在对往事的追忆中,感情自然流露而不说教,很好地体现了散文深沉委婉的言“情”特色。 
参考文献:
[1]清 王士禛. 《王士禛全集》[m].齐鲁书社,2007
[2]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赵博 [标签: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论王安忆女性书写的特点
    关于现代女性的“围城 试论王海鸽作品的现实…
    试论王维山水诗的三重境界
    兴会神到 天人圆融——以王士祯“神韵说”品…
    试论王维心态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
    关于寻求两性存在状态的“平衡”——论王安…
    感受批评:论王蒙的文学批评范式
    关于王士祯“神韵说中文学创作理论的三个层…
    简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