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谈从《论语》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
论文关键词:《论语》 和谐社会 价值观
  论文摘要:《论语》是中国的儒家经典,其中有许多与现代中国发展相符合的价值观。当下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其价值观,从理论上来指导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这三十年里中华民族创造了为令世界惊叹的发展奇迹。在这三十年的转型期里,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智慧和成功。但国人在深刻体会经济高速发展之余,也面对着各种越来越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因为西方价值观念浪潮的冲击而日渐式微?当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感官享受时,道德规范是否已成为沉重的责任累赘?如今的中国不是孔子所处的兵荒马乱的春秋后期,但却同样存在着“礼崩乐坏”的忧虑,如不加以重视,中国在今后的转型将走进死胡同。
  在我国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些在给发展带来巨大活力时,也带来了各种矛盾与问题。在此背景下。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谐社会的概念与两千多年前孔子《论语》所期待的理想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此本文对当前和谐社会所体现出的《论语》的政治观、价值观进行分析。
   
  一、对领导人品格的要求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也是治国的基本原则。WWw.11665.COM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一个国家,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中,首要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08年5月发生的四川大地震更让人们看到政府行动的高效与坚决。这次地震震惊中外,不仅夺走了数万人鲜活的生命。更让13亿中国人陷入无限的悲伤中。在全国哀悼日中,降下的国旗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崛起。在此之前。国旗只有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逝世时降下,而在2008年5月19日至21日国旗降下时,普通百姓的生命价值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国旗为国民而降,国民得到的是无尚的尊荣,而国家收获的则是国民的认同。
  2008年,在体现普遍民意的网络上。网民们少见地把现任国家领导人列为自己尊重的偶像,人民网制作的“什锦八宝fans圈”被网友认为是官方正式认可“什锦八宝饭”的开始(“什锦八宝饭”是指活跃在网络上的两个特别“粉丝团”,即由总书记胡锦涛的网民“粉丝”组成的“什锦饭”和由总理温家宝的网民“粉丝”组成的“八宝饭”),开通四天就有超过六万网友注册成为总书记、总理的“粉丝”。普通人用这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来定义自己和领导人关系;民众可以自由表达情感或提出改革建议,在所有官员面前都不需仰视,这些证明了现任领导人的施政方针深得民心,体现了孔子的“民为本”思想的实现,也是一种对国家领导人亲民廉政、尊重民意的回报。
  当然,这种官民和谐的景象有悖于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纲常,但时代背景不同,只要是“为政以德”,收获的同样是“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民族团结。 
  二、对经济政策的合理实施 
   
  经济对国计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古籍中,“经济”有“经邦济世”的含义。例如管仲在《管子·牧民》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孟轲在《孟子·梁惠王上》中从统治者施仁政的角度,指出百姓需要“有恒产”,认为“无恒产则无恒心”。这里所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都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根基稳定。 
  作为儒学始祖的孔子在《论语》中也有不少有关经济政策合理实施的建议: 
   
  1 注重节俭 
  在《学而(第一)》、《八佾(第三)》、《述而(第七)》和《卫灵公(第十五)》中,孔子分别提出“贫而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礼,与其奢也,宁检”,“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君子忧道不忧贫”,这些都提倡君子应该安贫乐道,崇尚节俭,反对奢靡。 
  节俭是东方国家的传统美德,2008年暴发的次贷危机波及全球,为什么中国相比欧美国家损失要小?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欧美国家那种超前消费的观念。中国接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令西方国家垂涎,这都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辛辛苦苦攒积下来的。 
  当然,在经济领域储蓄是为了以后的消费,对于国家的发展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起步较晚,还有很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因此我们不提倡一味储蓄不消费,而是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去投资,减少铺张浪费,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 
   
  2 还富于民 
  以上我们提到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那么什么是“该用的地方”呢?其实只要我们多留意近两年媒体上越来越多提及的“民生”二字便可明了。 
  在《颜渊第十二》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尤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本段话的意思是鲁哀公问有若:“遭了饥荒,国家经费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为什么不实行彻法,让百姓只交十分之一的田税呢?”鲁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的税,国家都还不够用,怎么能减呢?”有若答:“如果百姓够用,您怎么会不够用呢?如果百姓不够用,您怎么会够呢?”这种百姓富足国家就富足的思想,就是典型的福利经济学中藏富于民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很大的经济成就。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一便是其一。但我们从未认为自己已具备成为发达国家的资格,因为中国是个典型“国富民穷”的国家,城乡差距较大也是中国不能和谐发展的重大原因。 
  在《论语·季氏(第十六)》中提到了关于公平的问题:“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均”相比“贫困”是更重要的问题。这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重视效率问题而忽视公平问题的中国很有教育意义。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不再属于贫困阶段,那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就应该考虑让大部分人富起来,这就需要国家财政政策的扶持,以及二次分配功能充分发挥。 
  可喜的是在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不少惠民政策,从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免除农业税和农村学生学杂费到医疗改革、调整房地产市场等,都深得民心。在此全球经济困难之际,着眼于百姓、改善百姓生活才能稳定发展,万众一心度过难关。 
  三、对中华传统的维护 
  孔子非常重视“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对于“礼”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曾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那么,这个更本质的内涵是什么呢?《论语邛日货》中的一段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很珍贵的启示: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三年之丧这一礼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它是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恰当的方式。一个真正热爱和怀念父母的人,会自觉地遵守这一规定,否则便于心难安。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个国家要想让国民有良好的民风,就必须在各项重大礼仪传统上持谨慎而虔诚的心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除去已被淘汰的由封建统治而产生的繁文缛节,在特定的场合与节日还保有必要的礼节。 
  但由于种种原因,曾几何时,我们引以为荣的礼仪形象发生了变化。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强势文化的侵入使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更乐于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越来越热衷于模仿西式文化包括他们的节日。其中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节日,商家都能在这两个节日里赚得盆满钵满,而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却倍受冷落。传统节日失去了民众基础。这些现象反映的远不止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它应当引起人们的思考:中华民族精神在外来文化冲击下的去了什么? 
  例如圣诞节,中国年轻人视之为狂欢的节日,但多少人真正理解圣诞节对于西方国家的意义?为什么每到圣诞节我们都听到“西方人过圣诞节都往家里跑,中国人却往外跑”这样讽刺的提问?又如国庆节,从爆满的出游人数到街边被垃圾玷污的国旗,“国庆”的真正意义还有多少人在意?抑或只是把这几天当作是旅游的黄金假期? 
  慎终追远,追思先贤,诚敬以礼,是每个国家都应该有的良好传统,这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格。2008年,中国政府把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希望通过此举彰显_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因为从古到今,这些节日都有特殊的文化价值、情感内涵,承载着中国人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这说明中国领导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几十年间的转型使国家面临着文化软实力上的挑战,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所以我们要做的并非仅是形式的恢复,如何赋予这些节日本有的内涵,特别是把这份中华儿女独有的情感一代一代继承下去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她的灵魂,国家发展不以自己的文化传统为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包含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孔子所说的“礼”除去糟粕部分,其实都可以从各个方面培养国民对中华文化的素养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当前中国走到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在此国内国际矛盾纷繁复杂的环境下,把握好改革方向,不盲目学习欧美,而是结合本国实际国情及文化背景,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论语》这部儒家经典著作提供了很多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相一致的理念,只要执政者与社会各阶层成员结合现实领悟其中精髓。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就一定会成功。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古玮玮 [标签: 论语 社会主义 的实施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从《死水微澜》的人物“对话”看小说主题的…
    从《理智与情感》看女性爱情观的理性化
    浅从《唐宋八大家文钞》谈张伯行的文学思想
    从《种子的梦》谈现代诗歌学习方法
    从《特洛伊之歌》看西方文学经典改编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构…
    表达与提升—从《陕西故事》看“情景再现”…
    从《水浒传》文本考察宋江招安的合理性
    从《定风波》(长羡人间琢玉郎)来看苏轼笔下…
    从《红楼梦》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妻妾制”
    从《女勇士》和《喜福会》看华裔美国文学
    从《憩园》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典律的构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