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论孔颖达对魏晋南北朝《诗经》学的整合
论文关键词:唐代  《诗经》学  孔颖达  《毛诗正义》
  论文摘要:孔颖达通过《毛诗正义》有意识地对两汉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经》学进行扬弃、规范和整合,融贯群言,剖析精当,既保存了先秦汉儒以来《诗》学研究的优秀传统,又有自身的时代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关于《诗经》学相关问题的规范和体系,促使《诗经》文本及其诠释正式进入了“大一统时代”,并成为学子的教科书,登上国家意识形态的宝座。
  唐初,经学依然沿续着南北朝以来的师承关系,大体上北学基本继承汉代章句之学,南学则承袭魏晋以来以玄解儒的学风。经学家们各有所师,各有所本,千人千面。经学的分歧既不利于大一统国家政治、思想上的统一,也令科考±子无所依归。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更牢固地树立儒学的地位,巩固封建统治,同时也出于笼络人才,适应科举考试的目的,唐太宗本人以重要组织者的身份,参与了唐初经籍的整理与注疏工作。他采取了两个步骤:一是校刊统一的《五经定本》颁行天下,二是撰定《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五经正义》的出现,标志着儒家经典在文字内容上的统一和儒家正统地位在唐朝的确立。
  孔颖达领衔所作的五经义疏之一《毛诗正义》,是在全盘继承毛传、郑笺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对魏晋南北朝人的观念和思考成果,进行梳理、滤及、遴选,兼采南北,加以折中,完成了这一时期经学的初步整合和统一,进而使《诗经》文本及其诠释更加符合政治统治和教育教化的现实需要。
  在规范和整合魏晋南北朝《诗经》学时,孔颖达主要坚持了两个原则:一是“疏不破注”。WWw.11665.cOm汉代《毛诗传》的出现,将《诗经》的解读纳入了政治伦理化的轨道当中,标志着《诗经》经学诠释的定型。随着郑玄《毛诗笺》的引申发挥,又进一步确立了《毛诗》解读原则的正统地位,即为封建国家的思想统治服务。鉴于此,孔颖达作《毛诗正义》,首先是坚持“疏不破注”的原则,即在编纂时根据毛、郑等先儒注文进行疏解,不能随意发挥,尽力维护注文的思想体系,为士子明经、考试制定一部标准的经学教科书。所以,《毛诗正义》对《诗经》的诠释整合,以《毛传》与《郑笺》为标准,尽量保持其原貌。遇到二者有问题、有矛盾的地方,有时还曲为回护,不惜穿凿说解,以此维系和进一步强化《诗经》经学诠释内在结构的稳定性。
  孔颖达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注本为蓝本,在“疏不破注”的原则下,兼采南北,唯务折中,对先唐《诗经》学作了成功的总结,基本完成了唐朝统治者以此统一思想的本初意愿。不仅如此,孔颖达除了以毛传、郑笺为取义标准外,还将当时已不全的《诗谱》分冠于各卷之首,使之与《诗序》相得益彰,进一步强化了毛传、郑笺的经学思想和观念在《诗经》诠释方面的主导地位。另外,《毛诗正义》还将《毛诗》、《郑笺》解释较为含混的地方,从政治伦理化的角度解释得更为清晰,从此确立了《诗经》解读模式变迁演化的方向。
  二是兼收并蓄。实践证明,任何时代的学术发展,都是在前代所形成的学术基础上的发展。在隋唐之际文化整合的历程中,孔颖达作为直接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以唐初人特有的开放心态对前人特别是魏晋以来的经学观念进行梳理、吸纳、筛选、整合,镕旧铸新,才促进了包括《诗经》在内的经学诠释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对消弭南北经学的鸿沟起到了积极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论难风气很重,无论郑王,无论南北,申此难彼,是彼非此,蔚为风气。从《毛诗正义》中不难发现,孔颖达在取毛传、郑笺,循其旨意以阐明汉学的同时,又能有意识地吸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经》研究成果。其中不少诠释、疏解,都是据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释文,综录诸家之说,编缀而成。实际上,孔氏对南北经学有相当的造诣,他以北学出身,在《毛诗正义》中却并没有囿于经学的门户派别之见,反而多用南学,杂采南北,兼综诸家,不论今文、古文、郑学、王学,或者南学、北学,都一视同仁,同等对待,说明他在选择魏晋南北朝旧说时是兼收并蓄的。这无疑是当时统一经学的历史潮流的反映。
  正因如此,《毛诗正义》的出现,客观上对魏晋以来《诗经》学进行了一次总结,汇集了各家各派的主要成果,如王肃、王基、孙毓、沈重、崔灵恩、何胤、舒瑗、刘焯、刘炫等人的著述,都能择其善者而从之,使得后人对这一时期很多已佚著述能略窥其一斑。孔颖达在坚持上述两项原则的基础上,有效地梳理、整合了汉末魏晋以来的《诗经》研究成果。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魏晋以来义疏之学的扬弃。《新唐书·孔颖达传》载,孔颖达等撰《五经义赞》,后诏改为《五经正义》。实际上,《五经正义》之名,乃渊源有自。“正义”,即正前人之义疏。奉诏更裁,定名日正。它是在义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术研究样式或者注释体例。义疏或讲疏,源于讲经。“义”,即发挥书中之大义;“疏”者,通也,即疏通证明之谓。“讲疏”、“述义”等等,从字面含义即可知与讲解经书有关。
  魏晋以降,经学著作出现了以“义”冠名的现象,而大量流行以“义”、“义疏”、“讲疏”冠书名则是在南北朝时期。这时期诸儒所倡导的义疏之学,如崔灵恩的《三经义宗》、熊安生的《周礼义疏》和《礼记义疏》等均属此类。此类现象反映了该时期儒生说经,都是在杂糅古今各家基础上来申明己意。南北朝义疏的这一解经方式,直接开启了唐代疏注之学。正如皮锡瑞所言:“夫汉学重在明经,唐学重在疏注;当汉学已往,唐学未来,绝续之交,诸儒倡为义疏之学,有功于后世甚大。……唐人五经之疏未必无本于诸家者。论先河后海之义,亦岂可忘筚路蓝缕之功乎?”《五经正义》序云,诸经义疏皆本之于前人义疏而成。《隋书·经籍志》著录南北朝的《毛诗》义疏有多家,如崔灵恩《集注毛诗》二十四卷、舒瑗《毛诗义疏》二十卷、沈重《毛诗义疏》二十八卷、鲁世达《毛诗章句义疏》四十卷等[3](p3364)。孔颖达《毛诗正义》对上述著作多有参考,而刘焯刘炫的《毛诗述义》更是直接被用作底本。
  虽然《毛诗正义》乃本于前人义疏而成,但不能认为唐人新疏仅是旧疏的简单翻版。实际上,孔颖达等人对旧疏在取舍、厘正方面是下了相当大的功夫的。对于魏晋南北朝诸家《诗经》义疏,孔氏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与学术标准,采取的是一种积极扬弃而非全盘接受的态度。如他对南北朝义疏之学的不足就直接提出了批评:“近代为义疏者,有全缓、何胤、舒瑗、刘轨思、刘丑、刘焯、刘炫等。然焯、炫等负恃才气,轻鄙先达,同其所异,异其所同。或应略而反详,或宜详而更略。……勘会异同,时有颠踬。”可见,孔颖达对前人义疏所存在的问题是有所认识和鉴别的。
  另外,孔氏等人的正义,源于义疏,但又不完全同于义疏。它与义疏的不同在于,义疏可以对旧注提出质疑,注解者可以发挥本人对经书的理解,但是唐人的所谓正义却在旧注中间进行甄别,并且要依着所采纳的旧注进行解释,不能有所违背,这样对经的注解与义疏的统一使科举考试时才不至于有歧义出现。可以说,《毛诗正义》的注疏原则基本上遵行了“注宜从经,疏不破注”的传统做法。与此同时,针对南北朝诗学研究为单纯寻求经典背后的“义理”而使其学说容易流于偏执的弊端,孔颖达在进行义疏时,经常将这些“义理”置于严格的考据学基础之上。在具体的实践中,除选择基本注疏外,他还十分注意博览群言,广采众说,以避免出现臆断。故有人评价《五经正义》是“名综一家,实采众说,固不无附会之弊,亦足破门户之习”。
  (二)以魏晋南北朝的研究成果补充和申明毛传、郑笺。洪业《毛诗注疏引书引得序》云:“诗有齐鲁韩毛四家,毛最为诸儒所歧视,而其传独久。毛公以后,深于其学者,东汉之世以谢曼卿、卫宏、郑众、贾逵、马融、郑玄为巨擘,而玄之《毛诗笺》,尤为承学之士所称道。三国以降,毛益盛,音、谱、评、解、集注、义疏、义异、义问之作,几于汗牛马充栋宇,而大要未出郑王二氏之樊篱。郑即郑玄,王者王肃——肃三国时人,说经务与郑氏立异者也。”魏晋南北朝时的《诗经》学研究者,或株守毛传,或偏爱郑笺,而郑王之争无疑是这一时期《诗经》诠释过程中的一条主线。在两派的争论中,无论是袒郑还是护王,客观上却体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孔颖达对其中符合自己学术观点的成果多有借鉴吸纳,并随时以之补充、疏通和申明《传》或《笺》的解说。如《诗经·周南·汝坟》中有“鲂鱼赖尾,王室如煅”一句,郑玄笺日:“君子仕于乱世,其颜色瘦病,如鱼劳则尾赤。所以然者,畏王室之酷烈。是时纣存。”孔疏日:“言君子仕于乱世,不斥大夫士。王肃云:‘当纣之时,大夫行役。’王基云:‘汝坟之大夫久而不归。’乐详、马昭、孔晁、孙毓等皆云大夫,则笺云仕于乱世,是为大夫矣。”对于郑玄的解释,孔颖达更引王肃、王基、乐详等人的补充,认为郑笺《汝坟》中的所谓君子,实指当时的士大夫。
  (三)以魏晋南北朝的研究成果正毛传、郑笺之误释。魏晋南北朝解《诗》虽然往往以《传》或《笺》的是与非为研究重点,但这一时期的《诗》学研究并不拘守,与汉儒说经谨守家法大不相同。特别是遇到自己的理解和毛传、郑笺不同的地方,并不完全迷信、墨守毛传或郑笺,而是时常在汉儒旧说的基础上申明己意,确切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毛诗正义》虽为经学一统时代之产物,毕竟受到魏晋以来的《诗经》解读倾向的影响,在对序、传、笺的疏解中都表现出对义理的重视,从而具有一定的寻求《诗经》本来面目的意识。因此,在对待与毛、郑解说有出入的魏晋南北朝《诗》学研究成果时,孔颖达常常持有与“疏不破注”原则相背离的态度,很注意对其中合理成分的吸收采纳,“存其是而去其非”,以此来纠正《毛传》、《郑笺》的偏颇之处,进而扩展和深化了《诗经》的研究。如《诗·周颂·闵予小子》云:“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嫒嫒在疚。”《毛传》解日:“闵,病。造,为。疚,病也。”郑玄笺云:“闵,悼伤之言也;造,犹成也。可悼伤乎,我小子耳!遭武王崩,家道未成……”毛、郑二人对这句诗意的解释略有差异,孔颖达对此自然有所察觉,故专门引用了孙毓的观点:“传以闵为病,以造训为,虽义不异,于辞不便。笺说为长。”孔氏明引孙说,其用意在以此纠正毛传的偏颇处。
  相对于以《诗》为史的汉儒,魏晋学者开始注意到《诗》之为诗的特点。如针对《小雅·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一句,《毛传》只是简单地解为“甫田,谓天下田也。十千,言多也”,而郑玄以周之井田制而不厌其烦地计算税收来作解释:“岁取十千,于井田之法,则一成之数也。九夫为井,井税一夫,其田百亩……”与郑玄不同,王肃则简单地说是“太平之时,天下皆丰,故不系之于夫井,不限之于斗斛,要言多取田亩之收而已”。孙毓支持王肃之说,并直接指明郑玄不懂诗之体性:“诗赋之作,皆总举众义,从多大之辞,非如记事立制,必详度量之数。……言岁取十千,亦犹颂云‘万亿及秭’,举大数,且以协句。言所在有大田,皆有十千之收。推而广之,以见天下皆丰。”孙氏根据诗歌的表达特点而指出郑笺牵强附会、不通文理的错误。孔颖达对此深以为然,并认为这是对《毛传》的进一步申说:“此皆申述毛说也。”检读王肃、孙毓、韦昭、陈统等魏晋人的《诗》说,可以看出一种大胆怀疑和试图纠正汉儒的曲说,进而使《诗》意重归文本的努力。
  (四)考订纠正魏晋南北朝《诗经》研究中的误解误释。对于魏晋南北朝《诗经》研究中的失误之处,孔颖达等人总是能广征博引,详加考证,以定其是非。如《商颂·长发》一诗,《毛序》云:“《长发》,大槠也。”郑笺云:“大稀,郊祭天也。”孔颖达疏日:“马昭云:‘《长发》,大稀者,宋为殷后,郊祭天以契配。不郊冥者,异于先王。故其诗咏契之德。宋无圆丘之理,唯以郊为大祭,且欲别之以夏稀,故云大稀。’此说非也。何则?名日商颂,是商世之颂,非宋人之诗,安得云‘宋郊,契配’也?《谱》称‘三王有受命中兴之功,时有作诗颂之’者,则是殷时作之,理在不惑。而云宋人郊天,虚妄何甚!而马昭虽出郑门,其言非郑意也。若然,《商》非颂诗,而《乐记》云:‘温良而能断者宜歌《商》。’注云:‘《商》,宋诗者,以宋承商后,得歌《商颂》,非宋人作之也。”郑玄传人马昭认为《商颂》为宋人之诗,孔氏不以为然,并以郑玄的《诗谱》及《礼》注驳之,严厉地指出,马昭所云“虚妄何甚”,认为此说既非毛旨,更违郑意,故断然否之,态度十分明确。

  类似的误解误释问题,孔颖达往往能正本清源,多有匡正。“览古人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烦而增其简。此亦非敢臆说,必据旧闻”,这里虽是谈的《尚书正义》,却也完全适应于《毛诗正义》。
  (五)广引博取,多列异说,而非株守一家之言。对于有争论而又因证据不足而难明是非者,孔颖达并不随意妄下结论,而是多并存之以广视听,显示了孔氏解诗的谨慎严密和开阔胸襟。如《诗经·小雅·鼓钟》首句云:“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毛传解之日:“幽王用乐,不与德比,会诸侯于淮上,鼓其淫乐,以示诸侯。贤者为之忧伤。”孔疏又解毛传日:“王者象功成以作乐,其意与道德和比。今幽王用乐,不与德比者,正谓鼓其淫乐是也。毛直言淫乐,不知以何为淫乐。王基日:‘所谓淫乐者,谓郑卫桑间濮上之音,师延所作新声之属。’王肃云:‘凡作乐而非所,则谓之淫。淫,过也。幽王既用乐不与德比,又鼓之于淮上,所谓过也。桑间濮上,亡国之音,非徒过而已。’未知二者谁当毛旨也。”这段释文的论争焦点,在于如何理解《毛传》所说的“淫乐”。王基认为“淫乐”即指“郑卫桑间濮上之音”,也就是后人常说的“新声”;而王肃则认为,毛传所说之“淫乐”,乃是指幽王不按常规用乐,“淫”乃过分之意。对二王的不同理解和分歧,孔颖达未置可否,认为都有道理,故并取而存之,以此补充毛氏的解说。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孔颖达的《毛诗正义》融贯群言,剖析精当,既保存了先秦汉儒以来《诗》学研究的优秀传统,又有自身的时代特点,最终完成了《诗经》研究的集大成,《正义》本身也成为当时《诗经》诠释和传播的正统文本。
  (一)整合统一了《诗经》文本及其诠释,并使之正式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教材之一。孔颖达主持编纂的《五经正义》,是中国经学史上一次最重要的对经学文本的统一。它的编纂,从文字校正、疏义、训诂等方面,对五经进行了规范和统一,从而解决了“文字多讹缪”和“儒学多门,章句繁杂”的问题。对于五经之一的《毛诗正义》,孔颖达等人更是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在编撰过程中坚持采取破除门户、兼收并蓄的治学态度,最终使唐初《诗经》学的统一达到了空前的局面。汉魏以来纷杂的师说被一扫而空,《诗经》学史上由来已久的宗派门户之争,如今古文之争、郑王学之争以及南北学之争,也成为历史,最终建立起了关于《诗经》相关问题的规范,促使《诗经》文本及其诠释正式进入了一种“大一统时代”。事实证明,这一举动对当时及以后的《诗经》学研究都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五经正义》颁行以后,唐王朝就下令刊行全国,作为国子学、太学、郡县学的统一教材,明经科的考试也以此书为依据,从唐到五代乃至宋的几百年间,一直是标准的政治伦理教育的教科书。宋以后《五经正义》又被编人《十三经注疏》中。皮锡瑞称:“自《正义》、《定本》颁之国胄,用以取士,天下奉为圭臬。唐至宋初数百年,士子皆谨守官书,莫敢异议矣。”
  (二)继承和发展了释诗重义理的特点,对后人的《诗经》学诠释产生了直接影响。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皆本于南北朝以来的义疏而成。前人的义疏之学兼具训诂诠释、阐明义理和经世致用的成分。从中国经学发展史的角度看,义疏之学可以说是连接汉人注经与唐人疏注之间的桥梁。《毛诗正义》在魏晋义疏之学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需要,对之进行了改进和提升,这一重大举动,对《诗经》学乃至整个儒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不难发现,《毛诗正义》的疏解比之以前的注文更为丰富、详赡,不仅对前人注文补充了大量资料、说明,对注文简略模糊之处断以自己的理解,而且会对注文有所怀疑,或提出与注文不同的见解,甚至也会明言注文是错误的。
  这是一种广搜群书,补充旧注,究明原委,介于义理与训诂之间的对经文加以诠释的治经路径。虽说《毛诗正义》也是整个汉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了汉学重章句训诂的传统,但毕竟还具有自身的特色。唯其如此,《正义》才能担当实现集南北朝诸家《诗经》义疏学之大成的重任。更值得注意的是,《正义》的出现及其所采用的义疏之学这一诠释形态,还成为隋唐《诗经》学向宋代《诗经》学转化的中间环节。自唐中叶起,逐步出现疑经、舍传求经、重视“四书”的端倪,为重义理的宋学的产生开了先河。朱熹吸取汉唐训诂注疏之学的优长,批评其流弊,将训诂注疏之学与义理之学相结合,进而建立了宋学体系。而《正义》由文字、考据、训诂、名物制度、天文、地理等而推求语言文字背后的“义理”的做法,对以戴震为首的清代经学研究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保存了大量魏晋南北朝古义古说,使这一时期的不少有价值的《诗经》研究成果赖以流传后世。据《毛诗正义》序称:“焯、炫并聪颖特达,文而又儒。擢秀干于一时,骋绝辔于千里。固诸儒之所揖让,日下之无双,于其所作疏内特为殊绝。今奉敕删定,据以为本。”e4](p3)这里说得很清楚,《正义》是以二刘《述义》为底本的,故而直接取自刘焯、刘炫的成果最多。除此以外,《正义》取材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与《诗》学有关的著作达二百多种,上采郑、王同异,下及南北诸儒,可谓繁富。仅《诗经》学著作,粗略统计,就有四十余种。如引刘桢《毛诗义问》1处;王肃《毛诗王氏注》、《毛诗问难》等,共计236处;韦昭等《毛诗答难问》6处;王基《毛诗驳》13处;郭璞《毛诗拾遗》44处;沈重《毛诗义疏》计166处;崔灵恩《集注毛诗》78处;何胤《毛诗疏》5处;舒瑗《毛诗义疏》2处,等等。尽管《毛诗正义》非成于一手,但取旧注增删更定,内容上也有互相矛盾、彼此抵牾之处,但是,从整理古籍,保存文献,延续我国传统文化方面来看,还是有其不可抹杀的功绩的。仅凭这一点,就使其在《诗经》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研究魏晋南北朝的《诗经》学,舍此更无好的完善的著述。正如洪业在《毛诗注疏引书引得序》中所云:“郑笺引书无多,孔氏《正义》参证之古籍,则无虑二百种。干余年来,兵燹屡经,朝代数易,隋唐以前之述作,亡者过半,孔氏引用之书,虽云节删之余,片辞只字,难窥全豹,第一鳞一爪,究胜于无,是亦弥足珍已。”
  (四)内容稍嫌驳杂而缺乏系统,难成一家之言,整合效果不够理想。《毛诗正义》对于经与注的具体解释是周详而清楚的,其疏文保存了汉儒和魏晋以来《诗》学研究的基本成就,确实是对此前经学成就的总结性成果。经学史上常称汉注唐疏,肯定了其训诂学上的巨大学术价值。但是,从对《诗经》研究所贡献的新成果角度看,《毛诗正义》承继前人者有余,而创新独到之处则少。《毛诗正义》虽是孔颖达主编,实际则是杂出众手,故而难免缺乏贯穿全经的统一的指导思想以及取舍的标准,内容上显得支离破碎,多有谬冗,这就难成一家之言。所以皮锡瑞批评说:“疏失可嗤,不能为诸儒解矣。”从全书来看,主要存在着彼此互异、曲拘注文、疏义失于虚浮的弊病。这与全面系统地整合规范先唐《诗经》学研究的要求是有相当差距的。从体式上讲,《毛诗正义》毕竟还是一种注体,这就注定它在整合魏晋南北朝《诗》学时,难免缺乏应有的高度,思想很难做到系统完整。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孙雪萍 [标签: 魏晋 南北朝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论孔子文质观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
    论孔尚任 桃花扇 中的幻灭思想
    浅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试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及现代意义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 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略论孔孟的管理道德思想
    试论孔子学院背后所代表的中国文化软实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