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试论 什么 与 都 共现时的主宾不对称现象
摘 要:本文考察单句中“什么”位于“都”前作主语和位于其后作宾语的不对称现象。句法上,描写与“都”共现时,“什么”表任指、虚指和疑问三种用法的分布;语义上,分析“什么”和“都”的语义特征的制约关系,探讨三种用法产生的原因;语用上,运用焦点理论进一步解释这一不对称现象。
  关键词:什么 都 主宾不对称 语义制约 焦点
  
  一、引言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汉语中常见的疑问代词,主要用来表询问,但也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可表任指、虚指、列举、否定等用法。例如[1]: 中国论文联盟
  (1)四处什么也看不见。(老舍《骆驼祥子》)
  (2)上海没有一个字的路,大概是通什么路或是什么通路吧。(相声集)
  (3)什么故意的绷大价,什么中途倒车,什么死等好座儿,他都没学会。(老舍《骆驼祥子》)
  (4)什么新车旧车的!只要车分二小就好。(老舍《骆驼祥子》)
  “都”是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副词,表示总括。吕叔湘(1980)指出了“除问话以外,所总括的对象必须放在‘都’前。”前指时,“都”所总括的对象可以用来表示任指的疑问指代词。而问句中,总括的对象(疑问代词)放在“都”后。
  这就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当“什么”位于“都”前时,“什么”表示任指;当“什么”位于“都”后,“什么”则不表任指,而表疑问或虚指。例如:
  (5)这孩子什么都不怕。(“什么”表任指)
  (6)这孩子都不怕什么。WWw.11665.coM(“什么”表虚指)
  (7)这孩子都不怕什么?(“什么”表疑问)
  这种由位置的不同造成语义不同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与“都”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本文对研究对象做了严格的限制,只考察“什么”与“都”共现于单句时,“什么”位于“都”前作句子主语和位于其后作句子宾语两种情况。本文的研究将对我们认识“什么”的非疑问用法的语义表达特征及“都”的语法意义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句法语义问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什么”和“都”共现情况的研究综述
  “什么”和“都”,一个是常用的疑问代词,一个是活跃的副词。前人对两者都有过详尽的描写和深入的研究,而这些研究绝大多数是对两者分别进行考察,有些研究会在论述其中一个时稍有涉及另一个,但专门研究“什么”与“都”的文章并不多。下面将对以往相关研究作简单的梳理,使读者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有全面的了解。
  前人研究“什么”的非疑问时,多数是从共时角度进行描写或探讨该用法与疑问用法之间的关系。丁声树(1961)、吕叔湘(1980)、朱德熙(1982)、邵敬敏(1989)等学者都对此有所论述。对“什么”与“都”共现的研究也仅限于“什么”表任指时的情况。邵敬敏(1989)在论述“什么”的“全指性”(任指)时提出“什么”后边,谓语动词之前必须有副词“都/也”相照应。他认为“都”表示总括,语义上强调无一例外,适宜于肯定语气。但由于这些学者主要研究的是“什么”的用法,对为何“什么”表任指必须与“都”类词共现并未做过多解释。
  不同于研究“什么”的学者,只描写两者在表任指这一用法时的共现情况,研究“都”的用法的学者,对“什么”与“都”的关系研究要更深入些。他们的研究往往是探讨疑问代词与“都”的关系。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吕叔湘先生实际上已经指出了“都”与“疑问代词”的两种语序关系:在非问句中,表示任指的疑问指代词位于“都”前;在问句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放在“都”后。这两种情况他只是作为义项提出,并没有明确概括。而最早明确指出“疑问代词”(包括“什么”)与“都”共现时用法分布不同的是马真(1983),她指出“都/全”位于疑问代词前后时,“疑问代词”的用法呈现互补分布:如果“都/全”总括的是疑问代词,那么,当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或虚指时,一定在“都/全”之后;当疑问代词表示任指时,一定在“都/全”之前。这一观点十分有见地,是本文研究的基础。马真先生也指明了这一互补的前提是“都/全”总括的是疑问代词,但如果“都/全”总括的不是疑问代词,但疑问代词又表示虚指义,如“他们都不愿说什么。”这时,互补分布是否仍成立,在文中作者并未说明,更没有解释其内在原因。本文将对这类句子进行深入研究并用相关理论进行解释。
  由此可见,以上两个角度的研究,或是侧重“什么”或是侧重“都”,因此对“什么”与“都”共现时的主宾不对称现象的描写还不够全面,理论的解释也尚不充分。本文将同时把握这两者,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分别进行分析,并尝试运用新的理论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
  二、与“都”共现时,“什么”在不同句法位置的语义考察
  (一)“什么”三种用法的语义概括
  《现代汉语八百词》把“什么”之类都称为“不定指”指代词,可以“指示或代替不肯定的事物”,也可“表示任指”等情形。我们可以假设“什么”所指代的对象是集合s { x1、x2、x3、x4…… },这一集合是存在于说话人心里的预设,不一定在实际话语中表现出来。s中元素的具体数目要靠语境来决定,但其离散性是一定的,也就是说,这个集合中的元素应是有界的,而非无界的。在表任指用法时,“什么”指代s中的任何一个元素,表示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无一例外;在表示虚指时,“什么”指代s中的某一元素或某些元素,表示不知道、说不出或者根本无须说出的事物;表示疑问时,“什么”指代s中的某一或某些元素,表示说话人自己不知道的而想要听话人回答的事物。在句子中,“什么”的各种用法是如何选择的,下文将分别进行论述。
  (二)“什么”位于“都”前作主语
  1.表任指的“什么”与“都”的语义关系
  (8)什么都是运数:(国家的兴亡,个人的昌败,都由命运管着,无法抵抗。)(老舍《火葬》)
  (9)(真有趣,)什么都不一样。(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
  (10)(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汪曾祺《跑警报》)
  (11)(我对杨重说,)“什么都不明白。”(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12)(他张开眼睛,)什么都瞧不见。(钱钟书《上帝的梦》)
  (13)无论什么,都不能抑制摧残他。(冰心《“无限之生”的界线》)
  这些句子中,“什么”全部位于“都”的前面,且句子都为陈述句。根据吕叔湘(1980)的观点,这些句子中“都”所总括的对象是疑问代词“什么”。兰宾汉(1988)认为“都”要求“总括全体”,前面被总括的事物一般情况下总是复数事物所以在这些句子中“什么”指代的对象应是复数概念。实际上,“都”在“总括”事物共性之前,隐含着一个“逐一看待”该复数事物的动态过程(董为光,2003)。照此看法,在这里“都”对s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分别进行了选择,要求集合中任何一个元素都符合谓语描述的事件或状态。即在“都”的作用下,x1、x2、x3……分别与谓语进行组合,并不是作为集合s整体与谓语进行组合的。这样,必然要求“什么”指代的是集合s中的任意元素,而作为一个不定代词,“什么”可以指代任一事物,因而,“什么”就很自然地受到“都”的约束。在与“都”的双向选择作用下,“什么”产生了任指义。
论文联盟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例(8)~(12)中,“什么”的任指义产生,从语境看,只与“都”的语义制约作用有关。但例(13)中,句首的“无论”对其后“什么”的指代对象也进行了选择,“无论”表示的是无条件性,即对预设集合s中的任意一个元素的选择都不会影响结果。因此,同“都”类似,“无论”的语义也促使“什么”表示任指。邵敬敏(1989)指出“无论”和“都”的同现,从信息论角度看,其中一个是羡余的,但从交际角度看则起到了强调、加重语气的修辞作用。但“无论”不能单独制约“什么”的指代对象,其后必须有其他连词相关联,而“都”却可以独立对“什么”的指代对象进行限制。中国论文联盟 www.lwlm2.表任指的“什么”对“都”的依赖程度 中国论文联盟
  由上文分析可知,“什么”的任指义的产生与“都”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都”在其中的作用,我们将去掉“都”来考察句子的变化。如果句子中“什么”的任指义消失,则证明在“什么都……”结构中,“都”是“什么”任指义产生的决定性条件。
  去掉“都”后,上述句子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去掉“都”后,句子语法上不成立。例如:
  (10')*五味俱全,什么有。
  第二类:符合语法,但语义改变,任指性消失。这类句子往往加疑问语调或非是非问的疑问词就变成特殊疑问句,而且这类疑问句出现是有语境限制的,往往是追加句。例如:
  (8')什么是运数:→(甲:一切都是运数。)乙:什么是运数?
  (9')什么不一样。→(甲:这两件事情不一样。)乙:什么不一样?
  (11')什么不明白。→(甲:我有些地方不明白。)乙:什么不明白?
  (12')什么瞧不见。→(甲:太远了,我瞧不见。)乙:什么瞧不见?
  (13')无论什么,不能抑制摧残他 。
  除例(13)外,其他句子都可以在语境中表示追加的疑问句,但例(13'),由于“无论”表示周遍性,表示肯定的语气,一般不用于疑问句。
  由此,我们得出在“什么都……”结构中,“都”是“什么”任指义产生的决定因素。
  (三)“什么”位于“都”后作宾语
  “什么”位于“都”后作宾语时,主要有两种用法:一表疑问,一表虚指。
  1.表疑问的“什么”与“都”的语义关系
  疑问用法是“什么”的基本用法,具有疑问和指代功能。例如[2]:
  (14)你每天都在干些什么?
  (15)人无聊时都干什么?
  (16)他们都说了什么?
  (17)你都对他干了些什么?
  (18)你都骂了什么?
  (19)您都关心一些什么呢?
  例(14)~(15)中,“都”前存在表示语义上有复数义的词语“每天”“人”“他们”,其后有表疑问的“什么”。前文已经说了“都”表总括时需要指代对象含有复数意义,不考虑与“都”的位置关系。这三句分别代表了“都”的三种语义指向对象:a.普通的复数义名词或代词,如“人”“他们”;b.每np,如“每天”;c.表疑问的疑问代词,如“什么”。例(14)~(16)每句都含有两个可能的语义指向,且其中一个都为疑问代词“什么”。多数学者(吕叔湘,1980;马真,1983)都认为疑问词“什么”应是这类句中“都”的语义指向对象。董秀芳(2002)认为指向疑问代词是一般人看到这个句子时都会想到的意思。她认为疑问词比一般的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会优先成为“都”的指向目标。
  例(17)~(19)中,只有“什么”可以成为“都”的语义指向对象,其它成分不具备复数含义,“都”的语义指向对象只能是位于其后的疑问代词“什么”。
  2.表疑问的“什么”与“都”的依赖程度
  这类句子去掉“都”后,如下:
  (14')你每天在干些什么?
  (15')人无聊时干什么?
  (16')他们说了什么?
  (17')你对他干了些什么?
  (18')你骂了什么?
  (19')您关心一些什么呢?
  可以发现改后的句子,符合句法,仍表示疑问,但句子有两点细微的变化。第一,有“都”时,问话人心里预设的“什么”是复数义的,尽管回答人给出的答案也许只有一项内容。但去掉“都”后,除了含有“些”的句子(14')(17')(19'),其他句子中问话人的心中是没有这个复数概念的预设的。这是与“都”的表总括义有关的。第二,改后句子的语气削弱了,因为“都”还可以表示一种强调的语气。徐以中、杨亦鸣(2005)指出,在现实中的句子“都”往往同时具有两种作用,既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我们认为,在此类与“什么”共现的疑问句中,“都”表总括的客观义大于表语气的主观义。
  据此,我们发现,在“都……什么”结构中,“都”对“什么”的表疑问用法限制较少,反过来说,“什么”表疑问的用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都”在该结构中,只是稍稍限制了“什么”的指代范围,加强了句子的语气。
  3.表虚指的“什么”与“都”的语义关系
  “什么”的虚指用法是指“什么”指代不知道、说不出或者根本无须说出的某个或某种不确定的事物。
  (20)每人都留点什么。→每人都留点什么?
  (21)他们都不愿说什么。→他们都不愿说什么?
  (22)他们都在挂念着什么。→他们都在挂念着什么?
  (23)你们都成什么了!→你们都成什么了?
  (24)他都写了些什么!→他都写了些什么?
  这类句子的结构形式与上文例(14)~(19)相同,但是“什么”却不表示“疑问”而表示“虚指”,这是由语气的不同造成的,即如果把陈述或感叹语气改成疑问语气,句子大多可变为相应的疑问句(如上例右侧)。例(20)~(23)四句均为陈述句,在陈述句中表总括的“都”指向其前的含有复数义成分,分别为“每人”“他们”“他们”。“什么”在句中作宾语,不与“都”直接发生语义上的联系。“什么”往往读轻声。而例(23)~(24)中,马真(1983)认为“都”指代其后的“什么”,所总括的对象是“说话人不大满意的或持否定态度的事物”,语音上要重读。此时,“都”的主观性成分大于客观性成分,即表语气大于表总括,所以“都”能指代其后成分,不受上文所说的非问句中“都”的总括成分需放其前的限制。
  4.表虚指的“什么”与“都”的依赖关系
  去掉“都”后,句子如下:
  (20')每人留点什么。
  (21')他们不愿说什么。
  (22')他们在挂念着什么。
  (23')你们成什么了!
  (24')他写了些什么!
  例(20')~(22')中“什么”因为与“都”没有直接关系,仍然表虚指,不受影响。例(23')~(24')中“什么”仍表虚指,与有“都”时相比,不满否定的语气有所减弱。
  由此可得出,在“都……什么”结构中,“都”对“什么”的表虚指用法的限制分为两种:在陈述句中,一般对“什么”不作限制;在感叹句中,加强“什么”表不满否定的语气。
  三、从焦点角度看“什么”的主宾不对称现象
  (一)与本文相关的焦点理论
  焦点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认为,焦点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刘丹青、徐烈炯,1998)。方梅(1995)把焦点分为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两类,她认为在汉语中,句子末尾成分通常被看作是自然焦点所在。在没有干扰因素的条件下,随着句子由左向右移动,句子成分负载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宾语通常成为语义的重点。对比焦点是句子中出于对比的目的而被强调的成分。宾语以外的成分如要成为语义重心,那就是对比焦点,要有标志,标志可以是重音、焦点结构词等。正因为有标记,因而信息分布不一定遵循从不重要到重要的原则。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在不考虑语境的情况下,单句本身所体现的焦点,即句法结构所反映的焦点,这既可以是自然焦点,也可以是对比焦点。

.com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二)“什么”的焦点特征分析
  “什么”最基本的用法是作疑问代词,用于特指疑问句。在特指疑问句中,“什么”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在充当这些句法成分时,“什么”往往成为句子的焦点所在,语音上体现为重音。徐杰(2001)指出,这是因为疑问代词都带有“疑问特征”标记[+q]和“焦点特征”[+f],且这两种特征是在词库中就被规定的,所以是强式的焦点,在疑问句中一般都会自动成为所在句子的焦点。他认为“什么”的非疑问用法的产生是由于这两个焦点成分被不同程度地激活或抑制。我们同意他关于疑问代词有“疑问”和“焦点”两个特征标记的论述,同时也认为这两个特征在具体句子中有因为句法语义特征的制约,二者可分离,具有不同的表现。本文的研究还将引入焦点敏感算子“都”,这将影响句子的焦点,并引起一些不对称现象的产生。 中国论文联盟
(三)“都……什么”(“什么”表疑问)结构的焦点
  “什么”表疑问时的位置不固定,可以作宾语、定语、主语。例如:
  (25)什么是你的理想?
  (26)这是什么地方?
  (27)他说了什么?
  但充当这些成分的能力是不同的:作主语时,仅限于“是”字句[3],而作宾语时则相对自由,限制条件较少。
  徐杰(2001)认为特指疑问句中,疑问词是句中的强势焦点。无论疑问词位于特指疑问句中什么位置,它都是句子的焦点。但由于汉语是s-v-o型语言,句尾的宾语往往是句子自然焦点所在,所以“什么”表疑问的强式焦点位置也在句末。当“什么”位于句首表疑问时,如前文所说,句子大多为追加句或谓语动词仅限于“是”,根据沈家煊(1999)“在句法中无标记项可以出现的句法环境比有标记项多,至少也一样多。”这一标准,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什么”位于其他位置时句法上受到的限制最多。
  按照上文中的分析,在这一结构中“都”的语义指向“什么”,这其实是由“什么”的强势焦点统摄力所决定的。一般情况下,作为焦点敏感算子的“都”所指向的对象易成为句子中的焦点。在特指疑问句中,“什么”本身就具有焦点特征,而同时还具有强焦点统摄力。在例(14)~(16)中,它在与其他复数性成分竞争中胜出,成为“都”的语义所指,焦点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这类结构中“什么”处于表疑问的强势位置,所以“什么”的独立性很强,表疑问几乎不受“都”的限制,疑问特征[+q]和焦点特征[+f]都被激活。
  (四)“什么都……”(“什么”表任指)结构的焦点
  在这一结构中,“什么”被前置至句首,是一种有标记的用法。由于位于句首,脱离了表疑问的强势位置,而“都”语义上的选择作用使“什么”指代集合中的任一元素,这样“什么”疑问特征[+q]被抑制,所以“什么”不表疑问而表虚指。同时,“什么”又为“都”的语义所总括的对象,使其焦点特征[+f]被激活,而这时“什么”的焦点不是自然焦点,而是前文所说的对比焦点,这些句子中的“什么”也是句子重音所在。
  由此可见,“什么”位于“都”前作主语时,“都”语义上的相互选择作用使“什么”的疑问特征[+q]受到抑制,焦点特征[+f]受到激活。
  (五)“都……什么”(“什么”表虚指)结构的焦点
  在例(20)~(24)中,“什么”仍处于句末位置,但是由于句子的语气是非疑问的,“什么”的疑问特征[+q]受到抑制。在例(20)中,句子是陈述语气,“都”的语义指向其前成分“每人”,“每人”往往要重读。例(21)~(22)中“都”指向“他们”,但由于“他们”是代词,指代前文所说过的内容。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属于旧信息,不是句子的自然焦点,所以尽管成为“都”的语义所指,但有时语音上并不需重读。例(20)~(22)“什么”与“都”语义上并不产生直接语义关系,不能成为“都”的语义所指,焦点特征[+f]也就没有激活。所以,这三句中的“什么”往往读作轻声。例(23)~(24)中,由于是感叹语气,语气这一强烈的外在因素,使“什么”的焦点特征[+f]被激活,从生成语法的角度看,这一强烈语气的插入比一般句子需要更多的能量,所以使“都”的语义指向不同于例(20)~(22),而指向“什么”,此时须重读。
  这类结构中,虚指用法的产生与“都”无关,但“都”影响着句子的焦点。当“都”的语义指向“什么”时,“什么”的疑问特征[+q]受到抑制,焦点特征[+f]被激活;当“都”的语义指向其他成分,“什么”的疑问特征[+q]和焦点特征[+f]都受到抑制。
  四、结语
  “什么”和“都”是汉语中常见的词,两者在相互组合时出现了有趣的互补分布现象:位于“都”前的“什么”和位于“都”后的“什么”用法不同;同是位于“都”后的“什么”又因是否受“都”的语义指向而用法不同。
  一方面,本文对“什么”与“都”共现下的主宾不对称现象进行考察的情况如下表:
  什么 作主语 作宾语
  用法 任指 疑问 虚指
  位于“都”前 + - - -
  “都”的指向对象 + + - +
  对“都”依赖性 + - - -
  焦点 + + - +
  
  由上表可知,这种不对称现象表现在句法、语音、语义、语用多个层面上,这从侧面也反映了语言系统内部的相互联系,一个层面上的不对称,会映射到其他层面上。因此,在考察语言现象时,应注意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本文从语义制约和语用焦点角度分析并解释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语义上,这种不对称现象与“什么”和“都”的相互选择作用及“都”的语义指向有关;而在语用上,疑问特征和焦点特征在句末和句首的共现和分离,或者说不同程度的激活或分离,也与这类现象密切相关。
  
  注 释:
  [1]以下四个例句转引自邵敬敏、赵秀凤(1989)。
  [2]例(14)~(24)为笔者根据收集到的语料改编的句子。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邵敬敏,赵秀凤.“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9,(1).
  [5]马真.关于“都/全”所总括的对象的位置[j].汉语学习,1983,
  (1).
  [6]兰宾汉.副词“都”的语义及其对后面动词的限制作用[j].语言
  教学与研究,1988,(2).
  [7]董为光.副词“都”的“逐一看待”特性[j].语言研究,2003,
  (1).
  [8]董秀芳.“都”的指向目标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2002,(6).
  [9]徐以中,杨亦鸣.副词“都”的主观性、客观性及语用歧义[j].
  语言研究,2005,(3).
  [10]刘丹青,徐烈炯.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8.
  [11]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1995,(4).
  [12]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1.
  [13]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论文联盟网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作者:张宏 [标签: 时的 不对称现象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国际新闻传播特征
    试论影响新闻传播的话语理论体系
    试论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利弊
    论“温故知新”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之当代生命力
    试论女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试论冰心儿童散文的独特艺术风格
    试论《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的死亡描写
    试论唐代体育文学的发展与审美内容
    试论韩国高丽朝文学对苏轼诗文的消融
    试论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区别
    试论五十年代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