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外语论文 >> 外语翻译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外语翻译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学术英语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
论英汉翻译的“形似”误导

    摘要:翻译的过程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还涉及不同特征的文化的转换。汉英两个民族连同它们的语言在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审美取向、哲学传统、民族心理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揭示这些引起误会和文化冲突的因素,是克服英汉误译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形似;文化差异;英汉翻译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of interpret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differ in mode of thinking, standards for values, aesthetic perspectives, traditional philosophies and ethno-psychology.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avoid mistranslation is to reveal the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misinterpretation and cultural conflicts underlying the languages.
  key words: similarity in form, cultural differenc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1.前言
  
  如果说“望文生义”属于一种直觉认知的话,最容易被这种“直觉”所左右的肯定是中国人。wwW.11665.CoM理由不言自明,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象形表义文字,而汉语又是缺乏形态标记的意合型语言。正由于象形汉字自身图像性、会意性和联想性的特点,中国人在语言认知上要比西方人更倚重视觉识别和心领神会。英汉翻译中出现的许多失误,其实都出于源发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形似”误导和意合心理暗示。这种基于“形似”和“意合”的语言认知往往又跟直觉联系在一起,而直觉“是一种脱离意识的逻辑活动”(《现代汉语词典》,2005 :1748),所以具有相当的隐蔽性。本文拟从英汉翻译的角度探讨由语言“形似”引发的语义误读、文化误读和误导性心理图式。
  
  2.“形似”导致语义误读
  
  由于长期受母语认知方式的影响,中国学生看到sea-elephant,第一个反应大多是“海象”。至于到底是不是“海象”,世界上有没有“海象”,那是第二步的考虑。笔者曾让学生随口翻译这样一个句子:this is a stop watch. ,结果超过60%的受试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是一只停了的表。”而正确的汉译却是“这是一只跑表”。
  “形似”导致语义误读是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这种毛病的直接根源乃是汉字的象形性和汉语的意合性。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 :“汉字的象形特征使汉民族思维的直观表象得到极大的保留,在很多情况下,一个汉字往往就是留存在汉族先民意识中的原始表象,比如‘脊’和‘家’。与西方表音文字不同,从文字直达概念的汉字中看不出语音的真正面貌,但却富含造字的理据。这就为汉字读者的理解和想象创造了富有张力的施展空间。”(张传彪,2005:218)因此,中国学生和非英语母语的西方学生同样面对以下三个英文句子,产生的理解反应大相径庭:
  1)he got some sweetbread for his dog.
  2)this cheese is a bit high.
  3)a soldier 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
  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大同小异,也即:1)a. 他买了些甜面包给狗吃。2)a. 这奶酪有点高级。3)a. 一个士兵将行动得不一样。而同样这三个句子,一位希腊旅游者的理解却大异其趣。他虽然也不清楚sweetbread的确切含义,却一眼看出sweetbread不等于sweet bread,也就是说,前者是一个单词,后者则是两个单词,二者不可能是同一个意思 ;第二句的high也被他排除掉所谓“高级”的含义,因为,“‘something is a bit high.’跟‘something is of high quality.’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如是说。至于第三句,他非常肯定地指出属于虚拟语气,应该理解为“如果是一个士兵的话,他的行动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位希腊青年虽然没能正确翻译出全部三个句子,却能在第一眼就排除了两处导致中国学生误读的“陷阱”。这三个句子的正确汉译分别是:1)b. 他买了些牛杂碎给狗吃。2)b. 这奶酪有点变质了。3)b. 如果是一个士兵的话,他的行动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真正让笔者感兴趣的是,这位西方青年的英语并不很好,可为什么英语水平与之相当,甚至还略高于他的中国大学生却没能像他那样发现导致误读的“玄机”?原来,中西方人阅读同一种外语时,所调动起来的心理词汇与心理语法结构并不相同。中国学生在读“sweetbread”和“this cheese is a bit high.”时,从小养成的语言认知习惯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参与进来了。于是,sweetbread就被潜意识地“分解”成sweet(甜)和bread(面包),并顺理成章地糅合进对全句的理解中。对于“this cheese is a bit high.”的解读,则带有汉语意合式完形感知的味道。在中国学生的心理词汇中,英语单词cheese是跟汉语“奶酪”排列在一起的,而high则是跟所有与“高”有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与“高”有关的汉语形容词跟“奶酪”最经常搭配的无疑就是“高级”了。所以,选择“这奶酪有点高级”的语意命题不足为怪。至于他们未能像希腊青年那样,一眼就看出句3)的虚拟语气本质,那是因为汉语是非形态型语言,汉语母语者不像西方人那样对语法标记有与生俱来的敏感性。
  其实,被“形似”误导的并不只是普通大学生,不少双语词典和专业论著也都难以幸免。江苏教育出版社《英语搭配大词典》对英语成语“wash one's hands of”的汉译就是个典型例子:
  ◇ wash one's hands of :洗手不干某事(《英语搭配大词典》,p. 817)
  何谓“洗手不干”?《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①比喻盗贼等改邪归正;②比喻不再干某项职业。(p. 1460)而英语成语wash one's hands of的含义则是:to withdraw from or refuse to be responsible for(a dictionary of american idioms, p.372)。该英语成语典出《新约•马太福音》第27章24节。原文是 :when pilate saw that he was getting nowhere, but that instead an uproar was starting, he took water, and washed his hands in front of the crowd. 襂 am innocent of this man’s blood,?he said, 襂t is your responsibility!(彼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反要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担吧!”)从这段引文就可以清楚看出,该成语的真正本意是“脱掉干系,不管,不再负责”。adictionary of american idioms(《美国成语词典》)在该词条下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句:

◇ the school washed its hands of the students?behavior during spring recess.(学校不会为学生在春假期间的行为负责。)(汉语系笔者所译)
  《英语搭配大词典》对wash one’s hands of的汉译失误,应该不是编纂者们对这个英语成语的无知所致,造成误译的根本原因恐怕还在wash one’s hands of与“洗手不干”的形似误导。该词典中类似语义误译另外还有一处,而这个误译更属于常识性错误:
  4)根据我的意见:according to my opinion(《英语搭配大词典》,p.1164)
  “形似”导致的语义误读误译在《汉英大辞典》(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也不罕见,只是这种“形似”误导的方向颠倒过来了——以英语的“形似”表达去对应汉语源语的表达。兹略举数例如下 :
  5)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 (《汉英大辞典》,p.2239)
  6)食言:eat one’s own words (《汉英大辞典》,p.2300)
  7)男婴 / 女婴:boy baby / girl baby (《汉英大辞典》,p.3072)
  而上述误译的正确译法分别应该是 :4)in my opinion ;5)(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6)break one’s promise;7)baby boy / baby girl。
  精通外语者莫过于编纂词典的专家们。如果连这些精通外语的词典编纂者们都难逃阅读和表达中的“形似”误导,那么汉字象形性和汉语意合性对普通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影响就更可想而知了。这让我们想起伽达默尔说过的一句话:“语言具有一种自我遗忘性。在活语言中,语言学家运用巨大抽象能力所研究出的法则完全消失了。”(转引自申小龙,2004:44)这,大概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3.“形似”导致文化误读
  
  《英汉大词典》对词条“running dog”的释义可谓直截了当,只2个字 :“走狗”(《英汉大词典》,p.1624)。可是,将汉语的“走狗”跟英语的“running dog”作一对比,人们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别。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走狗”的释义是:“〖名〗本指猎狗,今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现代汉语词典》,p.1816)而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对“running dog”的释义则是 :one who does someone else’s bidding(p.1032)。在这个释义中,“does someone else’s bidding”意为“办别人吩咐的事”,并不含特别的“贬义”,更没有“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隐含义。bbc english dictionary在bidding词条下列举的一个例子便是明证:
  ◇ at his mother’s bidding, mr. jones wrote a letter to our father.(bbc english dictionary, 1996: 99)
  mr. jones按他母亲的吩咐,给我们父亲写了封信。(汉语系笔者所译)
  可奇怪的是,许多双语词典和辞书都把这样两个明显存在差异的概念形象相提并论。推其由,“running dog”和“走狗”字面上对应,心理暗示也“吻合”。这种将文化差异当作文化共核,以源发语的文化模式硬套目的语的翻译行为,既是文化误读的结果,也是传播和固化文化误读的重要源头。
  英语有句成语: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如何译成汉语呢?“归化”论者可能选择“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异化”论者则可能选择“宁当狗头,不当狮尾”。粗略观之,似乎语义大同小异,细加推敲,两者相去甚远。在中国,当“鸡口”无碍观瞻,当“狗头”则大逆不道,君不闻“狗头军师”?无端生出的贬义蕴涵,给原本严肃的喻意平添了几分滑稽与调侃的味道。而这却不是原文的本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隐含文化误译的“宁当狗头,不当狮尾”要比“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字面上更吻合,更忠实,也更“形似”。
  几年前国内上演一部进口片,原名是waterloo bridge,译成汉语则为“滑铁卢桥”。从表面上看,两者一一对应,天衣无缝。可是,中国观众会对这部影片的内容作何联想呢?稍稍读过欧洲近代史的中国人都知道“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历史典故,人们肯定首先将它跟“拿破仑”联系起来,其次就跟那场战役联系起来。而waterloo bridge却是一部从头到尾跟拿破仑毫不相干的爱情故事片。这里就涉及到了文化蕴涵与中西方人文化认知心理差异的问题。无独有偶,美国电影the first blood的片名被译成“第一滴血”,同样也属文化误读。根据邱懋如先生的研究(2000: 178),“the first blood”是个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习语,表示“the first success in a contest”。
  刘宓庆教授说得好(2005:262):“不同语言符号之间不存在约定性,只存在不同程度的偶合性。”不能因为“he is a good teacher.”=“他是一个好老师。”就类推出“he is a good sailor.”=“他是一个好水手。”,后者真正的意思是“他不会晕船”。同样的道理,waterloo bridge和the first blood在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文化语义中也不能划等号,尽管它们表面上好像完全对等。
  
  4.“形似”误导文化意象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论及译者必须避免可能引起误解的表达法时,举了两个闪族(semitic)成语:一个是“洞房的孩子”(children of the bride chamber),一个是“堆火团于他头上”(heap coals of fire on his head)。对于中国人,这两个成语可谓既熟识又陌生。熟识,是因为在汉文化中可以很容易地将它们“对号入座”;陌生,是因为它们所植根的闪族文化与东方大陆的中国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诚如王佐良先生所言(1989: 34) :“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如果仅凭字面意思,相信绝大多数汉语读者都会把“堆火团于他头上”理解为对某人施加酷刑,折磨他,而它真正的意思却是“使他感到惭愧”。(谭载喜,2002 :2)至于“洞房的孩子”,由于本身指代不明,而中国各地的婚俗又各不相同,所以很难说出确切的意思。在闪语中,该成语指的是“参加婚礼的客人”或“新郎的朋友”(ibid)。
  上述两个例子不啻告诉我们,文化意象的翻译绝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字面对等就可以做到。恰恰相反,表面的“形似”往往更具误导性,因为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巨大,加之中西方民族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的不同,表面“形似”甚至“对等”的语言表达,内涵往往并不相同。有哪个中国人会怀疑自己对“堆火团于他头上”(heap coals of fire on his head)的解读及其产生的心理意象原来大谬不然?根据萨丕尔的“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人的语言不同,思维也不同。换句话说,“语言”之差异,即“世界”之差异。而语言与文化从来密不可分。


本文两位作者曾分别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英语专业的二年级学生理解这样一个英语成语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 。虽然两所学校的学生对该成语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将其视为贬义的却占了绝大多数。同学们一般大多把它的引申义理解成“老奸巨滑的家伙一旦发怒/一旦嚎叫,肯定目的会达到。”等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old dog barks”的对应汉语是“老狗叫 / 老狗大叫”,而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狗”不是好东西,“老狗”更不是好东西,它的“叫”绝不会出于善良的目的。所谓“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这样一来,好端端一句英语谚语顷刻间就变了味。而它在英美人的心理屏幕上所投射出的文化意象却正好相反。《4500双解英语谚语》对它的释义是:“an old person’s criticism is out of his/her wisdom and experience, and therefore becomes useful to the criticized.”。(朱正健,2006:63)(老人开口多智言。)(汉语系笔者意译)同一个喻体“an old dog barks”(老狗叫),在中西方人心中产生的喻义意象联想竟会如此迥异!这不禁让人想到奈达的一段话:“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ibid)
  奈达的真知灼见对于从事教学和翻译的外语工作者,是不是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bbc english dictionary[z]. london: bbc english and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td, 1996: 99.
  orgel, j. r. a dictionary of american idioms[z]. new york,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inc. woodbury, 1979: 372.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z].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1995:1032.
  刘宓庆.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62.
  陆谷孙等. 英汉大词典[z].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624.
  邱懋如. 文化及其翻译[a]. 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78.
  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4.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
  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4.
  王文昌. 英语搭配大词典[z].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817,1164.
  吴光华. 汉英大辞典[z].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2239,2300,3072.
  朱正健. 4500双解英语谚语[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3.
  张传彪. 诗笔·译笔·钝笔——英汉翻译与比较纵谈[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21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32,1460,1748,1816.

  • 上一篇外语论文:
  • 下一篇外语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翻译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人体词
    英汉形合意合差异及翻译策略
    趣味英汉对照阅读
    浅析英汉翻译中语篇衔接理论的应用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及其翻译方法
    从英汉对比翻译看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基于英汉对比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方案研究
    论英文报刊标题中暗喻的翻译策略
    浅析从隐喻看文化:英汉俗语修辞审美观对比
    浅析中文时尚信息网站英汉语码转换现象研究
    浅析从英汉对比翻译看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文化思维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