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试论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行动化策略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跟风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理念不明晰、定位不准确、课程不合理、理论不扎实、实践不专业等问题。提出了培养理念中国化、培养定位区域化、课程设计科学化、教材选用校本化、师资建设专业化、理论教学实务化、实训实习实用化、就业岗位差异化等人才培养的教育行动化改革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存在问题;教育行动化策略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 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诸多不合要求的现象,社会工作专业也概莫能外,亟需改革调整。

  一、当前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跟风开设不理智,培养理念不明晰
  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占全国高校总数十分之一。这些院校中既有国家重点院校,又有普通本科院校,还有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生存,纷纷向普通本科院校甚至向重点院校看齐,不再考虑本校特色和优势,也不管本校有无实力、有无必要开设该专业。如此追赶的后果是,高职院校办学指导思想愈发紊乱,专业建设方向日益迷失,所开办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不明确、目标不明晰,越来越偏离社会现实需要。WWw.11665.COm
  (二)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教材选择不合适
  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尽合理,专业教育方向设计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视或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甚至是根据现有师资设置课程。同时,一些主要课程国内尚无自编教材或质量不高,且几乎没有面向高职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材;各高职院校跟本科院校一样,主要选用翻版港台、欧美得来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材(港台教材也是欧美翻版),在社会工作知识、理论、方法、模式上,均未脱离西方和港台教材特点。如此严重缺乏国情了解、缺乏本土化研究的教育可能走向失败。
  (三)师资建设不重视,理论教学不扎实
  高职院校为了分得高教“产业蛋糕”,“饥不择食”地扩展专业,条件上不允许、精力上顾不了、时间上来不及考虑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更谈不上重视建设。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大多是从社会学、哲学、教育学、法学等学科“半路出家”而来,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占比很低,而同时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则更少。第一,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大多未经过系统训练,而是鉴于新办专业需要,通过自学或学术交流后“现炒现卖”,短期内难以消化专业理论;第二,我国国情决定了以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工实务,专业教师没有社工实际经验,必然使社会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实务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教育停留在理论,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四)实习实训条件不具备,专业教学不专业
  社会工作是实践性、实务性、操作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专业及职业,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社会工作教育中,督导却成为了薄弱环节,表现为:第一,由于绝大多数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或没有专业教育背景,导致专业实践教学理论化或不能本地化。第二,社会工作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利用不充分甚至根本没有,学生不能真正进行模拟扮演、示范和总结。第三,实习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因难以找到适合学生实习的真正意义上的社工专业机构和场所,学校通常把学生安排在相关政府机构(如民政、劳动部门)和社会团体(如工、青、妇等)中实习,学生能力和学习效果难于检验,实习效果欠佳。第四,督导难以保证质量,许多教师缺乏前线社工实务经验,不能给予学生正确指引和督导,有时反而是错误教导。
  (五)培养定位不准确,学生就业岗位不明确
  正是由于跟风开设社会工作专业,高职院校忽略了自身办学使命和优势,办学定位不准确,具体表现为:第一,办学定位宏观、不清晰甚至模糊。第二,办学定位虽清晰但不恰当、不合适。再加上社会工作还存在社会认同度不高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不明确等制约因素,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不明确,专业对口就业的比例相当低。

  二、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教育行动化策略

  教育行动化,就是将教育活动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去。笔者以为是指将教育培养活动与实践行为紧密结合,并以一线实践教学活动为重心,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实现教学相长,逐步显现和达到教育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和教育目标。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教育行动化,就是要充分体现社会工作实践性、实务性、操作性强的专业特点,在教育教学一线活动中实现改革。
  (一)人才培养理念中国化
  正如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更需中国化。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既要与世界社会工作人才接轨,更要符合中国所需人才要求,不仅有世界社会工作者的眼光,而且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优势、现实及未来趋势。因为中西方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均不同,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也理应不同。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不能直接运用于中国社会,而须与我国国情、社情、民情相适应,经过中国本土化过程,使其适应中国文化的特征和现实社会的需要。

 (二)人才培养定位区域化
  高职院校必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本地区的实际需要,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师资、图书资料、经费投入、实习基地、实训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情况,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决定是否继续开办或调整社会工作专业,决不能盲目跟风。第二,应结合区域实际,明确专业定位,实行错位发展,力求办学特色,走“特色—内涵”式发展道路。第三,要从本校专业定位和社会需要、就业需求出发,侧重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如学校社会工作、老年人服务等)的专业技能,突出领域特色。唯有如此,才能缩小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现实需求间的差距,并从同行中杀出重围。

  (三)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化
  高职院校应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既能承担社会工作,又能适应更多职业选择。为此,按照社会工作职业发展导向定位,我们可以把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大块:第一,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必备文化素质,如大学语文、英语、计算机等。第二,职业素质课程。主要是唤醒学生专业角色认知,实现专业导向,培养学生的基础专业意识与价值观,如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社会事务与管理等,主要通过课堂讲授、专业讲座进行。第三,岗位核心课程。主要是培养社会工作高职专业学生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是课程设置的重中之重,包括社会工作方法、实务、实践三个模块的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学术讲座、参观考察、实验实训、实习实践、自主学习等进行。第四,素质拓展课程。包括专业、文化素质拓展两个方面,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多种职业选择的条件,主要通过选修课、讲座、自主学习等实现。
  当前,尽管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实现理论设计科学化,但现实操作还存在难度,在师资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增多参观考察、增加案例分享、加强实训实习等途径予以弥补。
  (四)教材选择使用校本化
  社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专业教材决定着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专业化的程度。但我们运用西方社会工作教材应抱着批判的态度,加强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认识,探索中国化、区域化、本地化的专业助人体系。因此,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最好结合学校及高职学生实际,参考国内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材,自行编印校本教材开展教学。例如,翻版教材中作为《社区工作》三大模式之一的社会行动,虽在西方及港台可以大行其道,但在我国目前采取社会行动要持审慎的态度,要利用校本教材将社会行动的理论及能否在中国开展一分为二地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以免误导学生,造成不好后果。
  (五)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
  “社工”专业教师的学科责任应当是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术生产力”。因此,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注重专业化。表现在:
  第一,行业化。要建立一支专兼职并重的教师队伍,要积极从政府机构、ngo和其它社会服务机构中聘请聘任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行业化、职业化发展。
  第二,基层化。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应放下高校教师的“架子”,积极主动走进社会,走近服务对象,活跃在社会基层,广泛参与实践,将教学、实务与科研结合共同发展。
  第三,“双师化”。一是要积极引进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的专业人才,实现“科班化”;二是要加强现有教师特别是没有专业教育背景教师的培训;三是要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交流,提升教师实务水平。
  (六)课堂理论教学实务化
  第一,多采用案例分享的方式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举案例、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性体验中举一反三,学习和掌握专业理论。
  第二,充分利用实验和实训室进行教学。尽量将个案、小组社会工作等课程安排在实验实训室上课,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实训室(个案、小组工作室等)及各高职院校相关实验室作用,实现理论讲授与实务操作有机结合。
  第三,将课堂移动到社会工作实务现场。讲授一些实践性、场景性较强的课程,可多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获取感性经验。例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参观并现场讲授《社区工作》,还可请社区社工交流讨论。
  第四,聘请社会工作一线专家进行讲授。对社会工作专业性、行业性较强(如司法矫治)的课程,要积极从政府机构、ngo等社会服务机构中聘请行业专家来校进行理论教学或开设讲座。
  (七)实训实习实践实用化
  社会工作直接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必须把实习教育作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不是辅助部分来对待。
  第一,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务实践类课程和时间比重,明确规定专业理论课程和方法类、专业方向类或领域类课程的实训课时,增加实务方法类、辅导实践技巧类课程,力求形成体系。
  第二,加强学校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共享。实验室特定的环境能够让学生达到实战模拟的要求,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实务能力培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大相关实验实训软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高校间可通过协商错开安排实训时间,相互整合利用实验实训室。
  第三,建设互利双赢的专业社会实习基地。高职院校应联系ngo等社会机构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基地予以建设,建立起投入式、伙伴式的关系,合作开展实务教育和实践研究。
  第四,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实践的组织管理。一是要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管理;二是要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专业引领和指导,逐步建立专业教师和资深机构人员的联合实习督导制度。
  (八)学生就业岗位差异化
  当前,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不明确、职业制度不健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只能根据错位发展的思路,实行岗位差异化就业。
  第一,参照专业方向进行分类培养。各高职院校可从社会需要、本校专业定位和学生就业需求出发,参照专业方向学生自主组建若干小组,各小组分别侧重培养某一领域(如学校社会工作、残疾人服务等)的社工专业技能,为学生就业培育专业领域特色。
  第二,就业与实习基地建设相融合。实习基地也可以为社会工作学生提供一种潜在的就业资源。因此,可将学生就业基地与实习基地予以合并,进行融合建设。
  第三,加强就业指导促进人才分流。高职院校应开设《就业指导》课,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就业、职业、择业观进行合理引导,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从而促进分流就业。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秦波 李学容 [标签: 目标 贯通 模式 目标 校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如何提高高职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浅析
    试论项目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
    试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措施
    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空间创意思维培养的…
    试论编辑加工和校对中的思维差异及转换
    试论编辑惯习的历史建构及其生产
    论高校改革中的学校效能建设
    试论网络文学的研究路径
    科研项目立足加强高职实验室内涵建设之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普通化学课程有效教学
    加快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建立多元化的中…
    试论作文训练的一条新思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