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浅谈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中国模式”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中国模式
  论文摘要“二战”后,在新技术革命、经济发展和教育需求等因素驱动下,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中国产生了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职院校。经过试点、扩大办学规模和教育教学改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逐步清晰,即高职教育“中国模式”。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视野看,中国高职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又是一种动态发展模式,育人功能是其最大特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走区域化、国际化、终身化发展道路是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对其提出的要求。
  一、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高职教育“中国模式"的形成
  (一)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与中国短期职业大学的兴起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性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各发达国家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1969年,联邦德国颁布《联邦职业技术教育法》,加强了国家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力,确立了职业学校“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法律地位。美国军人职业技术教育大大促进了本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美国社区学院和两年制职业学校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大,从1963年的701所迅速增加至1977年的1944所。战后满目疮痍的日本制定了《职业训练法》,推动了企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专科学校也得到了恢复。英国政府从1956年到1972年共组建30所多科技术学院,促进了本国高等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wwW.11665.CoM
  受发达国家大力兴办各种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为中职学校培养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980年又产生了有现代特征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短期职业大学。其规模发展很快,据统计,1980年到1985年,我国各地方或行业部门共建立短期大学120多所。这些学校借鉴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中等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经验,接受世界银行培训和贷款支持,并根据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形成了“走读、自费、短学制、职业性、不包分配”的特点圆。职业大学的出现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气象,改变了高等教育严重脱离生产实际的风气。80年代初期,这些学校通过国际合作和校际协作,探索研究高职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其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经验不足、政府重视不够等原因,多数职业大学办成了“压缩式”本科。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中国高职教育试点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经济萧条,人力资本理论受到质疑,加上职业教育成本高而收益低等问题,使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80、90年代,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政策法规,促进产教结合,改革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与管理,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同时,国际组织、区域性机构也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60至80年代,世界银行在职业技术教育投资方面的借款占其所有教育投资的50%60%。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柏林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1989年该组织大会通过了《技术和职业教育公约》,提出了世界技术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政策。1994年,欧盟委员会发表《增长、竞争力和就业》白皮书,指出职业教育是变化中社会的催化剂,强调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减少失业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1994年l2月,欧洲理事会通过决定,实施为期5年的“达芬奇”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
  受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1985年中国原国家教委决定在上海电机制造学校等3所中专学校基础上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教育,1991年又在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试办高中起点、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经过几年的探索,这些学校借鉴北美cbe教育理论,探索形成了以职业能力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90年代中后期,这种职业能力教育模式在中国职业教育界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这是在整合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举措。从1994年至1999年初,开展高职教育试点的高职学校、中专学校和成人高校达到了580多所,其中主要是成人高校。
  (三)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型与高职教育“中国模式”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组织、区域性机构充分认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l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认为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巨大机遇与严峻挑战的时代。新的发展模式以人为中心,注重环保,保持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和平文化,推动社会改革,促进社会和教育的全纳性,向人民授权,推广和使用新技术,培养创业能力和自立能力,促进继续和独立学习。大会通过《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2l世纪展望》,呼吁各国改革职业教育,以终生教育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动和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有效机制,建立开放、灵活和面向学习者的新型职业教育制度,加强产教结合,增加投入,开展全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国际合作。

  作为面向2l世纪“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1999年,中国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决定从高等教育招生中拿出10万个指标,在14个省市用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发展高职教育。此后,中国高职教育的规模获得了迅猛发展,据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高职高专院校总数达到1184所,年招生规模达到300多万人,在校生达900多万人。2000年1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和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指出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这份文件是教育部对高职教育90年代试点、改革与发展成功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是中国高职教育史上第一个里程碑性质的文件;同时,也是此后一段时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此后,中国教育部组织开展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精品课程建设等一系列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2002年至2004年,中国教育部组织召开了3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对于高职院校科学定位和明确发展方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3年至2008年,教育部建立了5年一轮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并完成了第一轮评估。
  2005年10月,中国政府提出重点建设100所高职院校的计划,正式拉开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的序幕。在这次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整个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07年4月,中国教育部与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合作开展“中德职业教育师资进修项目”,提高高职教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能力。这一合作及其后在中国国内的“滚雪球”推广培训,已在中国广大高职院校中形成了一股高职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热潮。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对中国高职教育多年来形成的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和实验室实验模式是一次历史性的革命,深化了教育者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因而对于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2009年7月7日,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张尧学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北京)”上指出,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这就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也就是这种‘1221’模式”。第一个“1”是高职院校应该形成一个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第一个“2”就是高职院校要建立两个人才培养体系,一个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另一个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系统,二者缺一不可;第二个“2”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要获得两个证明其实践技能和知识水平的证书,一是学历证书,一是职业资格证书;最后一个“1”是高职院校要办成一个为社会服务的、终身学习的培训基地。笔者将“1221模式”称为高职教育的“中国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说明,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该模式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都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二、高职教育“中国模式"的发展特点与未来趋势
  (一)发展动力与中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推动力是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要条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职教育的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文革期间,人们因高校停招而积累了强烈的高等教育需求。改革开放初期,这种长期被压抑的教育需求突然进发,使得高等教育资源显得异常短缺,上大学成了十分困难的事情。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中等后教育的一部分,高职教育在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产生时就被人们当作高等教育来看待,这是中国高职教育产生的教育需求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各行各业对于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的需求逐步增加,而当时又缺少培养这种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这是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开展高职教育试点工作的人力资源动力。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科技、社会和政治对于高职教育的多方面需求,使得扩大高职教育规模成为必然,这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动力。21世纪初,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全面改革,都要求提高教育质量,这是中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原动力。总之,经济发展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是决定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民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是促进高职教育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政府是影响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二战后新技术革命和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发展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外力。

  (二)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于经济社会进步的基础性作用
  人口负担是2l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国应该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一五”期间,中国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不仅如此,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还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民主化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1999年至2008年,中国高职教育招生规模扩大了近l0倍,占高等教育招生数的一半左右。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强烈的高等教育需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提高教育质量,是真正实现教育民主化的根本途径。
  (三)高职教育“中国模式”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模式
  如果从第一所短期职业大学的产生算起,中国高职教育即将走过3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30年中,高职教育最初由发达地区发起,然后由部分学校开展试点,20世纪末及“十五”期间大力扩大办学规模,“十一五”期间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截至目前,作为对近30年探索与改革,特别是示范性院校建设工作的总结,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特征的高职教育“中国模式”基本形成。笔者认为,这一模式既是对中国高职教育过去办学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又为中国高职教育确立了近期发展目标。现在,中国高职教育改革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建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校企如何实现真正深度合作,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如何改革,师资队伍如何建设等等,都等待高职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因此,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动态模式。
  (四)育人功能是高职教育“中国模式”与发达国家职教模式的主要区别
  目前,世界上先进的职教模式都强调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国高职教育在学习借鉴这种模式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有突出特色的“中国模式”。这种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中国把高职教育纳入高等学历教育范畴,教育教学首先强调育人,即培养负责任的公民,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是中国重视高等学历教育的结果,更是由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教育注重育人功能决定的。育人既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负责,也是对社会发展负责,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负责。从根本上来看,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而不单纯是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育人是中国高职教育应该继续坚持的发展方向,是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学习的重要方面。

  (五)经济结构调整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中国经济保持了多年高速增长,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2009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tmt、清洁能源、文化创意、先进制造、现代服务、高效农业等领域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也就是说,既要保持经济增长,更要加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低碳经济之路。这就要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摒弃粗放型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结构调整,必然要求人才结构转变。因此,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和新方向。为此,高职教育模式必须转变到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上来。在现有高职教育框架下,只有融人产业要素、行业要素、职业要素、素质拓展要素,并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中占有适当的比重,形成有机的教育体系,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六)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国际化和终身化趋势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0多年前邓小平对中国教育的全面审视和战略规划,今天已被人们广泛理解。但是,这种理念要真正贯彻到高职教育改革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国际化和终身化发展趋势,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用这种理念作为指导。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高职教育改革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二是高职教育资源在一定区域内需要合理配置。随着中国将区域经济发展纳人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就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高职教育改革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因此,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条件纷纷选择不同的发展策略,职教集团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能够合理配置区域内优质职教资源,解决资源紧缺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突出矛盾。如果说区域化可以解决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困境,那么国际化就能够解决高职教育长远发展问题。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所现代大学,只有增强全球服务意识,实施先进的国际化管理和教学,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才能吸纳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充分利用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宽阔胸怀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二战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发达国家中等后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调整,为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创造了客观条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终身学习成为当代人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按照终身教育的要求,转变办学思想,在办学形式、学习内容、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更加灵活多样,为各种年龄层次人群提供学习机会。
  (七)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近30年来,中国高职教育试点与改革受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影响较大。20世纪80年代,17所职业大学受到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大力支持,并接收了各方面的系统培训。与此同时,职业大学还多次考察美国社区学院、英国多科技术大学和工程技术学院、加拿大技术学院,借鉴学习他们的办学经验。90年代,参与高职教育试点的学校借鉴北美cbe教育理论,开发了区别于传统学科体系的新课程,并在全国推广。与此同时,中国教育部和德国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期间开展了一系列合作,主要培养对象是职业教育研究人员、教学行政部门管理者、高职院校校长、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这次合作对于中国高职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促进中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同时,高职教育“中国模式”必然会对世界各国中等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应该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计划提供借鉴,对于女童和妇女平等接受职业教育的实现提供一种促进。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郭俊朝 张婧 徐平 [标签: 发达国家 技术 中国 模式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提高高中政治学习效率的方法
    浅谈甲方施工项目管理的几个重点内容
    浅谈做好大型建筑工程全面项目管理
    浅谈银行事权和财权划分及对策建议
    浅谈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的开放管理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作文的写作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
    浅谈托福阅读事实信息题的解法
    浅谈教育管理学学科属性
    浅谈警察职业教育与执法公信力的塑造
    浅谈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如何使用现代教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