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心理学论文   学科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
 德育管理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教育期刊
浅谈产业集群下重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产业集群 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重庆由于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传统和政策扶持,汽车、摩托车、化工材料、电子等产业集群得到迅猛发展.而为产业集群提供^才和智力支持的重庆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为此,政府要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宏观规划引导;集群产业要发展中介组织,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提高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几个层面共同合作努力,系统地促进重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集群相互促进,共生共融。前者作为大批实用性、适用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产业集群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涌现出大量智能型职业岗位,从而对技术应用型人才产生巨大需求,这种需求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从更深层次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在此前提下,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如何适应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重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词l笛的新任务、新问题。
  一、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所著《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波特认为,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内(通常以某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相关性密切的企业及支撑机构在空间区域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圄。重庆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在国防、军工、机械制造、金属材料、医药、电子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础,尤其在制造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WWW.11665.coM2o世纪9o年代以来。随着重庆市经济快速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相关产业集群在重庆大量出现并得到迅猛发展。具有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和地域化等优势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带动重庆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型经济组织形式,且呈方兴未艾之势。
  目前,重庆市两车(汽车、摩托车)核心部件产业群、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群等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依托重庆在机械制造、仪器仪表、电子产品、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的雄厚基础,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可观;重庆市作为中国“摩托车之都”。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和出口基地,重庆市巴南区花溪工业园区集中了以汽、摩车及主要零部件生产为主的大量机械制造厂商;重庆市作为国家布局的西南化工基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长寿天然气化工、涪陵化肥、万州盐气化工三大化工产业基地为主,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辅的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另外,电子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有惠普、微软、dbm、ntt、中国移动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的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基本形成了半导体、pc制造、软件与服务外包、电子元器件配套的四大产业格局,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在这些企业集群发展的同时。一些与之适应的社会中介机构如专利代理所、技术交易中心、行业协会、科技情报研究所等也应运而生。
  二、产业集群下的重庆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与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层次和规模不对称
  高等职业教育要满足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规模。在一个区域经济圈里的产业集群,有占主导和支柱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有技术水平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按照人才的需求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2008年,中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31个省、市、自治区平均为38所,而重庆市只有25所,只占全国有高职(专科)院校的2.1‰全市25所高职专科院校在校总人数113853入,平均在校生人数只有4554人,不但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也低于西部的平均水平圈。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现阶段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由于重庆产业集群发展怏,特别是制造、电子、医药、材料等高科技产业,需要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技术人才。但重庆市的高职院校多数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少数是由职工大学转制或新办的民办院校,各校的办学基础和历史背景不一样,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在办学基础、教育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差别很大,办学层次多数集中在专科层次。重庆市有本科、研究生层次的理工科、应用性专业的高校只有几所。这就造成了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层次低,无法满足当前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
  (二)高等职业院校地理布局与产业集群不协调
  产业集群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区域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集群经济对人才需求的特珠性。从整体上来看,重庆的产业园区比较分散而高等职业院校分布较为集中,而且非主城区的院校与主城区的院校差别悬殊。重庆市的25所高等职业院校中,主城区9个区占14所。这14所高职院校基本上都集中在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巴南区。渝西片区12个区县占7所高等职业院校,三峡库区19个区县占4所,渝东南片区一所也没有。产业集群布局与高校地理分布相互协调这方面做得很好的就是刚刚兴起的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毗邻拥有多所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的重庆大学城。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重庆市高职院校的分布,在地理环境上布局不合理,很难和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发生紧密关联。目前已形成的以重庆三大化工产业基地为主,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辅的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更是缺乏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相匹配。重庆北部新区已经成为重庆最大的汽车产业集群工业园区,而相关的高等职业院校却没有入驻。

  (三)与产业集群的专业需求结构不匹配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设置与调整必须从集群的产业结构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产业集群的专业结构问题。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盲目性高,专业培养设置缺乏对集群产业的针对性。全市高职院校开设的437个专业点中,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企业财会、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外贸和物流等专业。这些专业均有20所学校开设,专业重复、雷同设置现象相当严重闱。专业开设缺乏对周围区域范围内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问题的针对性调查、科学论证和发展评估。重复、雷同设置专业,客观上导致学生培养难以体现特色,导致同类学生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困难。与此相对应,针对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工种、新岗位的相关专业开设数量还不足,如轻纺食品类、装备制造类、矿产化工类、材料加工类、交通运输类等。尤其是一新投资的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如环保安全类等还未开设。
  (四)学生技能不能满足产业集群需要
  由于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兴经济组织形式,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不是建立在重庆地区产业集群的特征、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很难培养出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技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重庆市的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沿袭传统理论性教学模式,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能教授专业理论、又能熟练技能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少。再加上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设施落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乏力,制约了学生的实训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不少新建高职院校的数控专业没有实习车间,也没有较具规模和实力的工厂;企业作为实训基地,数控机床台套数不足,加工金属零件较少;学生在校实训时间短,有的竟然不足三周。这种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水平与职业素质均不高,不能达到企业实际工作要求,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对技术人员职业技能的要求。

  (五)与产业集群的合作互动机制不健全
  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集群的合作松散,各自为阵,互不往来,互动共赢机制不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只停留在个别的校企合作的单一项目上,多是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见习等,而且时间短、比较分散。宏观的、有深度的长效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作为伴随产业集群发展起来的中介组织,是支撑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机构。在广泛联系、沟通信息、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整合产业集群的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到目前为止,重庆市还没有成立沟通重庆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集群的专门中介组织,只是一些政府部门在承担这部分职能。高等职业教育要有机融合于产业集群化大生产之中井有力地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重庆市的高等职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加强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加大投资
  根据重庆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需要,普及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求,增加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根据重庆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认真测算和科学规划全市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同时,适当增大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要规划建设一批在校学生规模在万人以上的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教育的规模效应,增强重庆市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政府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预算比例,作为教育重点项目建设给予专项经费投入。建立生均拨款机制,逐步使高职院校生均拨款的水平达到本科院校生均拨款的水平;建立专项经费投入机制,市教委、市财政等有关部门安排职教专项经费,加大与产业集群紧密关联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的专项投入,改善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

  (二)政府宏观规划产业集群,引导高职院校布局
  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过程中具有导向、协调等重要作用。产业集群由于规模大,对人才的需求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批量性和需求同质性,这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设立提供了条件。政府在规划产业集群发展中,可以借鉴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集群园区发展规划的经验。规划产业集群的园区,考虑到技能型人才供应、科研合作等智力配套支持系统的嵌入,从而设立职业院校。重庆市正在进行“314”发展战略布局,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依据重庆“特大城市、中心城市”特点,要加强在渝西片区和三峡库区的高职院校建设。根据主城区的新型产业集群,调整在主城区高职院校的分布。将高职院校发展纳入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人才交流、共享师资、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确保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发展密切融合,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
  (三)提高高职院校办学层次,针对产业集群设置专业
  根据重庆集群产业技术的更新升级要求,适当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按照需求配置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资源,按特定需求发展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办学层次定位“多层次开放性”,打破传统学历层次的划分框架,逐步建立职业类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并举,学历与非学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存,适应不同产业、不同岗位需求的开放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要结合本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为本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实用型、适用型人才。办学要在深人了解重庆地区产业集群的特征、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密切联系本地区产业、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努力把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科研活动深入实际,强化与本地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从严控制重复开办专业,积极创办产业集群紧缺的新专业。从宏观来看,重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突出产业特色”,要紧密结合“314"’发展战略中的“3”字和“4”字进行思考,围绕重庆市几大支柱性优势产业做文章,及时调整、变更、新增相关专业,为产业集群的需求而培养人才,推动本地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悯。
  (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学生技能培养
  重庆高等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重庆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需求,调整入才培养方式。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定期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轮训,通过实践不断更新、完善他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完善人才的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在产业集群和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合理流动。这样既可以促进集群内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又可以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水平。调整重庆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文,re素质、掌握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在教学方法上,职业院校要紧紧抓住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条核心理念不动摇,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讲解指导,增加实践性环节所占课时的比例,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职业岗位群中要求的关键能力和素质设置核心课程,以强化就业为导向,把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产业集群用工进行对口连接,开展实施“订单式”教育。
  (五)加强院校与园区合作,建立产业集群与院校互动共赢机制
  高等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共建实训基地,在投资、管理、维护等方面寻求共同点。例如,依托园区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集群的企业接受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高职院校和产业集群的中介组织共同研制学校的课程标准、学生的技能标准等。另外,可以把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图书馆、医院、体育馆等公共设施建在职业院校,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校企合作,共同承担工程项目,鼓励高职院校参股集群园区的新兴产业建设。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要积极组织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参与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行业协会一类的中介组织可以和教育管理部门、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制定人才质量标准、“双师型”教师任职标准,代表集群的企业向高等职业院校成规模地“订制”人才,并参与监督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打通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和集群内企业用工的接口。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李双力 [标签: 重庆 等职 发展研究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提高高中政治学习效率的方法
    浅谈甲方施工项目管理的几个重点内容
    浅谈做好大型建筑工程全面项目管理
    浅谈银行事权和财权划分及对策建议
    中国动漫电影产业发展研究
    浅谈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的开放管理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作文的写作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
    浅谈托福阅读事实信息题的解法
    浅谈教育管理学学科属性
    浅谈警察职业教育与执法公信力的塑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